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如何運用

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如何運用

發布時間:2022-07-16 21:44:45

A. 如何讓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落地

一、立足「內容素養」,夯實基礎
就數學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體現學科本質,二是具有普適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曹培英教授指出,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知識」和「思想」,由六項素養(抽象、推理、模型思想、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數據分析觀念)構成。立足於「內容素養」,數學教學首先應當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引發學生深度思維。
1. 知識的引申
對於數學的知識模塊,教學中師生不能滿足於教材、課堂,而必須做必要的引申、拓展。應當根據數學知識的特質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合理安排拓展性教學,調動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適度且有效的引申能讓數學知識內涵和外延得到擴展。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後,筆者發現學生在解決「等底等高」「等積等高」「等積等底」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等問題上容易出錯。追根溯源不難發現,學生糾纏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各自的體積公式,對於統一公式「V=Sh」的運用意識很淡薄。基於此,筆者開發了「走進直稜柱」專題課,讓學生推理、感悟包括空心圓柱體、三稜柱、多稜柱等直稜柱體積公式,形成對「V=Sh」核心知識的理解。如此,牽「一」發、動「全」身,由點及線,讓學生形成從整體上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2. 思想的交融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需要注重知識的引申,更需要注重思想的交融。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往往需要運用到多重數學思想,數學思想往往處於一種交融狀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交融性的數學思想中實現數學知識從課本到大腦再到意識形態的轉化。

B.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核心素養?以下從四個方面結合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主動發現問題,抓住問題本質,滲透核心素養

「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也有提出問題的能力。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和解決。對於有創新意識的問題和見解,不僅要給予鼓勵,而且要表揚學生能夠善於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大家一起去深層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學《加法交換律》,這節課主要是探究和發現規律,在探索新知的環節,採用競賽的形式進行教學。在講清競賽的內容和規則後出示題目:25+48、48+25、68+27、27+68…..兩小組輪流答題,答到第4題時,先答題的小組的同學馬上提出了問題:「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做的是我們小組做過的題目,不公平!」這時老師問:「為什麼不公平,你來說說。」接著學生就順其自然地說到問題的本質:「雖然加數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數是相同的,所以結果也是相同的。」通過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本質,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加法交換律的內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導入時提出問題: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將「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與「籃球比賽中的比「提出來,並問「這兩個比相同嗎?如果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裡?」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給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賽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輸贏,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雖然也有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間的關系。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突破難點。

二、具有創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滲透核心素養

杜威曾說:「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數學問題的猜想,實際是一種數學想像,是一種創新精神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創新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例如:《圓的周長》,在探究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的環節中,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接著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滾動一周。並讓學生指出哪個圓的直徑最長?哪個直徑最短?哪個圓的周長最長?哪個圓的周長最短?最後總結:圓的直徑的長短,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

又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徵」時,大部分學生受前面學習的2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會有個位是3的倍數的數的猜想。這時,教師出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驗證。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個數的個位都是3的倍數,它們能否被3整除?通過驗證,學生發現先前的猜想是錯誤的,於是就會產生疑惑,並有了探求新知的慾望。這時教師利用錯誤,引導學生觀察第2列數「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數能否被3整除?再觀察觀察,你想到什麼?接著指出:看來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個位,也與數的排列順序無關,那麼,究竟與什麼有關,具有什麼特徵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與各位數的乘積有關2、可能與各位數的差有關3、可能與各位數的和有關等等這些猜想,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探主究驗證,將大錯化小錯,小錯化了。

三、進行合理提煉, 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模型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不僅可以為數學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提供橋梁,而且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在數學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並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構建面積公式這個數學模型時,首先應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探究圖形面積的一種簡單方,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這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相對應的量進行分析,並初步得出:當長方形的長等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時,這兩個的圖形的面積相等。於是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等於底乘高。接著提出如果要去測量現實生活中一塊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的田地,你認為數格子的方法合適嗎?從而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行計算。

又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當學生已經初步感知規律後,教師提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嗎?學生紛紛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表示,並重點提出a+b=b+a這種形式,引導學生討論a和b可以是哪些數,這樣不僅關注學生了運算定律的形式化表達,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滲透核心素養

C.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學科核心素養」是時下談論較多的一個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一個具有一定造詣的教師,已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其課堂教學具有自然的「藝術性」,能讓聽過其課的師生無一不深受其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所震撼與熏染。細加剖析,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就從「核心素養」的角度考慮,是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得到位。具體而言,其含義有二:一是幫助學生把陳述性知識變成程序性知識,即讓學生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可以遷移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在師生共同的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開拓進取、知難而進的意志品質。
其實,關鍵是「如何教」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也是討論太多的問題,似乎沒有定型的答案,沒有固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供遵循。還是魏書生先生說的好,若你善於講,就發揮講的優勢,若你善於啟發學生自學,就引導學生自學的方法,總之,尋求你所擅長的高效做法。這篇文章里,我從常規的生態課堂教學入手,主要從分層設計、課堂操作、過程評價三個方面作一點說明,供大家參考。
一、分層設計
《禮記•學記》提出「學不躐等」,其含義有二:一是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層次和水平有差異,二是處於同一層次(水平)的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和同一學生在不同階段所處的層次,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設計。
十一學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測的結果指導分層,印發《選課指導手冊》,提出選課建議,實施「小班化」教學;第二,在起始年級配備導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發現那棵樹,即關注個體、張揚其個性。導師的三個基本功能是:學業指導、心理疏導、人生引導。
二、課堂操作
每一節課都要給學生自學方法的示範;各學科都要設計能讓師生有共同收獲、共同成長的活動。例如,在數學課堂上,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研究數學對象的基本套路,即通過設計系列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事實——概念——性質(關系)——結構(聯系)——應用」的完整過程(以此為教學內容的明線),使學生完成「事實——方法——方法論——數學學科本質觀」的超越(以此為暗線)。從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角度看,若要從事實到概念皆融「數學抽象」於其中,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狀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理解概念到明了性質,這一過程應使學生得到「數學推理」的基本訓練,包括通過歸納推理發現性質,通過(邏輯)演繹推理證明性質;從明了性質到形成結構主要也是「數學推理」,因為這是建立相關知識的聯系、形成結構功能良好、遷移能力強大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從理解概念、明了性質、形成結構到實踐應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注重指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之外的問題,使學生得到「數學建模」的有效訓練。
在上述幾個步驟的關鍵處,應注意適時引導,加強「一般觀念」的指導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發現」「從什麼角度觀察」;觀察結構特徵可從「數」「形」兩個角度(靜態)入手,若從動態角度入手,可改變目前問題的形式,進行等價轉化後再讓學生觀察,進行必要的模式識別,學生往往會有新的發現,這時學生又可得到「直觀想像」「數據分析」的訓練。
我以課題《空間角的計算》的同課異構課型為例來具體說明。
【教師甲】
直接給出異面直線所成角、線面角、二面角的定義,稍加解釋後引入空間向量方法,然後教師用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例題講解、題組練習,重點訓練學生對於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種空間角的能力。學生不感到難,接受情況好,聽課老師也普遍反應課堂效果好。
【教師乙】
1.創設情境(事實)
首先投影,給出四個畫面讓學生觀察: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兩條電線短路放電的瞬間(異面直線的距離)、比薩斜塔傾斜度的測量(線面角)、蝴蝶展翅(飛翔)來回扇動翅膀的過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數學抽象)
演示從平面到空間的變化過程,從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如異面直線可看成兩條相交直線(就地取材,權且用兩根粉筆取代),其中一條不動,另一條在空間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動而成;還可看成兩條平行直線,其中一條不動,另一條繞其上一點在空間轉動而成。這種演示,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發現表徵異面直線的兩個要素: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與距離,同時也為學生能進一步抽象出異面直線的定義提供直觀的形象載體。
3.求法研究(即性質、結構的探究)
圖形均為空間圖形,難以直接測量,其求法應當考慮轉化與化歸到平面上,用平面角來表示,即尋找一個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歸即可引出作表徵異面直線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這既分析了空間線面關系,又給出了求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體圖形中過某定點(最好選在這兩條線上某個固定的點)作其中一條的平行線,將題設相關條件有效轉化到一個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線面角轉化為斜線與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夾角,二面角則用垂直於棱的平面所截的兩條射線夾角來表示,但在具體解題中不實用,可引導:仿照線面角的尋找來找二面角,即:先過其中一個半平面上一點P(不在棱上)向另一個半平面引垂線,過垂足H向棱引垂線,垂足為A,連結PA(易得AP垂直於棱),則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過點P分別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線,垂足分別為A、H,連結AH(易得AH垂直於棱),則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啟發:還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可以求這些角嗎?引入空間向量,介紹向量方法。引導學生:對於直角結構明顯的空間圖形,可建立坐標系,用向量坐標法解決,而直角結構不太明顯者,可酌情考慮選一組基底,用向量幾何法解決,或化斜為直,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用向量坐標法解決。

D.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數學核心素養內涵概述
數學核心素養是現代人們適應社會、迎接挑戰的必備素養。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數學能力,不能簡單地描述。我們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其內涵進行解讀。在國際上,從2011年美國21世紀核心素養聯盟發布的《P21共同核心工具包》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其建立的關於數學的具體化的素養指標體系裡,數學核心素養被具體地表示為創新能力、溝通與合作、創造性與問題解決、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批判性思維、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等11個方面。這些指標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指導性和綜合性。我們應該認識到,國際社會通過倡導核心素養來引導教育更加關注「復雜、真實的現實世界」,更加關注培養未來公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要全面理解數學核心素養,首先要與數學的學科特色相結合,但不能夠僅僅只關注這一門學科,而應該運用跨學科的思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進行學習和理解。另一方面,縱觀國內目前的研究,在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界定上,國內學者尚未給出一個統一的意見。有學者將數學核心素養分解為以數學知識為核心培養出的數學核心能力、數學思維、數學態度等幾個方面,但教育學界也有其他的一些解讀,例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中就認為,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對數學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所感悟和鍛煉出的綜合素質,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它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單獨的素養,而具有綜合性、階段性與持久性的特點。同時,還有一些學者則堅持數學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才是數學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這些定義都從不同角度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數學核心素養內涵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仍然需要研究者們進行不斷深入地探究才能准確把握。
2.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1 培養數學意識,增強學生數感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首先就要從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數感著手。數學意識是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數字意識能夠幫助鍛煉學生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培養其數學思維;數感則與科學的直覺有著密切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數感對於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實踐證明,擁有優秀的數學意識者往往在面對數字及運算時顯現出非常高的敏銳度,擁有極強的數感,能夠將自身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能夠發現和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各種數據特徵、數量關系、數學問題等等。對於小學生而言,空洞乏味的意識說教無疑是毫無作用的,要培養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數感,需要教師巧妙地把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培養數學意識與能力。
同理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小學階段的特殊性,相較於其他年級和階段的教材而言,小學數學教材明顯體現出趣味性、現實性的特點,課本里常常有非常多的與現實生活情境相關的圖片和文字,以此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由此,教師也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多種貼近現實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學會把數學和現實生活情境進行聯想,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分類」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玩具、書籍、作業本、糖果等這些日常用品,把他們隨便地進行擺放並問學生「這樣擺放出來好不好看呢?看上去整齊嗎?哪些東西應該擺放在一起才比較好看呢?」然後再讓一名學生重新整理,其餘學生觀察整理過程,再引導學生明白分類的標准。在了解分類的定義後,再利用圖片創設商店貨架情境,並提出問題:圖中貨架有幾個,有哪些物品,說一說如何將這些物品擺放整齊通過小組討論,最終找出答案。
2.2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通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問題往往是一切思考的開端。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於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各種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強、好奇心重,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充分抓住他們的這一特點,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運用多種新奇有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融入到情境中去學習和探索,挖掘學生的認知潛能。例如在「毫升」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動物酒量大賽」的情境,讓動物們用不同容量的杯子喝酒,然後問學生「大象喝了3杯,老虎喝了6杯,老虎就一定喝得多嗎?」「大象喝的一杯酒等於老虎的幾杯呢?」等問題,以引導學生去認識不同的計量單位,並探究和學習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小學生愛上數學並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2.3 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應當融入於教育之中,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這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實踐與

E. 怎樣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關注數學內容、數學教學理論、數學教學實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直面問題,不斷探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教育。

F.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核心素養?以下從四個方面結合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主動發現問題,抓住問題本質,滲透核心素養 「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也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G. 舉例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在教學中整體把握數學課程
中學數學課程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整體理解數學課程的性質與理念(詳見《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2頁),整體掌握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整體認識數學課程內容結構,整體設計與實施教學。整體把握數學課堂可以凸顯數學知識的脈絡,抓住數學本質,弄清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觀察、推理、抽象、分析、模擬、比較等)。
二、嘗試主題(單元)教學
教師應當從一節一節的教學中跳出來,以「主題(單元)」作為教學的基本思考對象。例如,以「章」為教學設計單元,或以數學中的重要主題(如數與式單元、方程單元、函數單元、不等式單元、三角形單元等)為單元,又或以數學中通性通法(線段或角的相等、線段比例式、面積的計算、三角函數的化簡求值等)為單元。
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
在數學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多設置問題串),在基於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中,這也是關注的重點。學生面對接二連三的學習內容,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現象觀察、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獲取結果等,不僅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數學規律的發現過程和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而且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切實體驗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包括現實情境、數學情境、科學情境、歷史情境。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便於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目標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世界經合組織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認為:面向未來化解問題的創新能力遠比復制既往的知識更具建設性價值,強調個人在面對不可預測的復雜情境時,靈活「分析、推斷和溝通」的創意能力,特別是基於獨立人格、自由思考而做出自主判斷、自主選擇的發展性探究能力。基於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教師提供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究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學生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於他們在數學知識與其應用之間建立即時聯系。如果將教學中的數學知識根植於情境中,將更有利於學生找到知識學習的意義,進而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如方案設計、大數據分析、函數模擬等。
五、增加數學史與數學建模
數學教學應當是以知識為核心的文化教學,是數學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活動。教學數學史與數學建模,對老師的數學素養提出了較大的挑戰,需要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多思考(包括掌握一些智能科技的輔助及運用,如智能閱卷、出卷、統計與推送、圖形計算器等),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缺乏這方面的積累,數學文化與數學建模的教育難以真正有效。
六、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會學數學應包括:閱讀理解、質疑提問、梳理總結、表達交流。以「數學閱讀理解」為例,需要清楚數學語言由數學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組成,它的特點是准確、清晰、簡潔,數學閱讀就要會讀「數學普通話、符號、圖形(包括表格)」。而數學符號、圖形又是一個系統,彼此聯系,學生不容易互相貫通,需要指導和對比。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會學」要以思維為基礎,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總之,基於數學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提升核心素養,不能依賴模仿、記憶、刷題,需要理解、感悟、示範,更需要主動、自覺、引領,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

H.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教育青少年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從小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大理念,強調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是數學教育多年來指導思想的突破與革新。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所謂「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通過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隻滑梯,2個鞦韆,3隻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又如,教學質量單位時,讓學生到市場進行「今天我買菜活動」,看一看,稱一稱,估一估各種瓜果、蔬菜的重量等,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數感。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2、引導認真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展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發現數學問題;觀察規律,發現數學問題;也可引導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數感、發展數感。 比如在新課程各年級「數的認識」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先觀察再說一說。如:觀察一張紙多厚,再觀察10張、30張、50張有多厚,然後拿出一疊(1000張)紙,讓他們觀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說出諸如「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0」;「在溫度表上見過0」;「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不但體會了數的含義,而且初步建立相應的數感。
3、 構建活動平台,發展數感
皮亞傑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設計一個讓兒童數100根小棒的游戲,看誰數得又快又好的活動。數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逐一地數;分組數;10根10根地數。數完後老

閱讀全文

與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如何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