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步:會數數
要求: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 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 12開始倒數。
注意要點: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 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內化也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可靠方法。
第二步:知順序
例如:
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 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知大小
例如:
7與8哪個 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會念題
誤區: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 -」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
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 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知排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
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 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B.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1、生活化
越貼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學完成質量也越高。
2、簡單化
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限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局限在具象化階段,越簡單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學習。
3、趣味化
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盡量讓游戲有趣巧妙,調動孩子積極性和主動性。
4、可操作性
游戲盡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實物、玩具等,隱含著豐富數學概念和屬性,引導孩子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學前教育的原則可概括為:
(1)從胎教開始適應各年齡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教育;
(2)促進學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與個性的健康發展;
(3)成人對學前兒童的照管與教育相結合;
(4)以興趣誘發,在游戲中成長;
(5)創設適宜的環境,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C. 根據「數學認知」子領域內容,幼兒階段數學教育的內容包括幾個方面
,幼兒園將數學納入科學領域不單獨設數學不等於數學只是不重要。新《綱要》將數學納入科學領域之中,並不是說數學對幼兒來說是不重要的,而是對幼兒的數學教育有了一個更深更全面的人認識,試圖與科學領域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取向是是幼兒體會數學與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心心,學會運用數學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和游戲的問題。 第四,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數學學科特點之間的矛盾性及我對幼兒數學的理解與思考。幼兒園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內容的組織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徵,各領域的內容應該相互滲透,有機聯系,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生活和游戲之中。然而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嚴謹性的特點。對於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為主的學前兒童來說,學習和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往往是比較困難的。它與幼兒的學習特點相違背了,因此,在幼兒園階段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和材料,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感知和操作活動,幫助兒童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而且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多渠道、多方位地促進兒童數學認知的發展。
D. 幼兒園數學操作法活動的運用,都有哪些
數學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的一塊內容,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會有系統地,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進行數學學習。
不過,幼兒園的數學活動並不只是家長以為的小學里的計算和應用題等內容,它包括了「集合與模式、圖形與空間、數概念與運算、比較與測量」四大塊核心經驗。
舉例說,孩子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利用各種圖形進行拼搭,這就是圖形與空間里的內容。孩子將一堆積木進行分類比較,了解哪個長哪個短,就是比較與測量里的內容。
孩子認識數字,並能手口一致進行點數,說出總數,這是數概念與數運算的內容。
所以幼兒園數學里的內容是非常廣的。
在幼兒園進行的數學學習,是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的啟蒙,培養的是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數學思維。
我們更多的是以游戲化的活動進行數學學習,並在一日生活中進行滲透。
四、數學學習要以興趣為主。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急躁,講了一天的計算,就希望孩子馬上會做加減題目。但孩子經常家長講的時候記住了,過一會就又忘記了。
其實,對學前兒童來說,她的思維能力還沒有達到邏輯思維的高度,他對計算的抽象概念並不了解,所以他靠記憶記住的答案是非常容易遺忘的。
因為他還不了解數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對於數學知識的掌握就不需要太過於著急,要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為主。
在平時多鼓勵孩子進行操作探索,提高他們的數學興趣,讓他們在沒有壓力中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
E.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
幼兒數學學習,主要分六大模塊:
1.
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於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
2.
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
3.
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
4.
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
F.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有哪些
一、數概念與運算 1、10以內的數(基數、序數、數的實際意義、數量的比較與守恆、相鄰數、單雙數、零等) 2、數數(唱數、手口一致點數、目測數、按群數等) 3、書面數符號(數字的認讀、書寫與表徵) 4、數的組合與分解 5、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二、集合與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較,集合的交、並、補、差關系和包含關系,是形成數概念,進行數運算的基礎。教學主要包括區別1和許多、一一對應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種,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僅限於視覺的呈現,還包括聲音、動作等呈現方式) 三、分類與統計 1、分類(一維特徵、一維以上的特徵、層級分類等) 2、統計(在分類基礎上初步學會用簡單的統計對資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學慣用實物圖示、圖表和數符號等記錄方式表徵統計結果) 四、幾何形體 1、平面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 2、立體圖形:球體、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 3、形體之間的關系與等分 五、量比較及自然測量 1、比較大小、長短、粗細、高矮、厚薄、寬窄、輕重、容積等量的差異 2、感知量的守恆、量的相對性和傳遞性 3、自然測量(能利用自然物作為量具來測定物體的長短、高矮、寬窄等) 六、空間和時間 1、空間方位:上、下、前、後、左、右、里、外、遠、近等 2、空間運動方向: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區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稱及順序 4、認識時鍾:長針、短針及其功用,認識整點和半點
G.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幼兒數學學習,主要分六大模塊:
1、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於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前提,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為孩子數學能力做准備。
2、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理解數字,運用數字,最終形成數的概念。
3、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過渡,為加減概念打下基礎。
4、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比例,對孩子空間立體思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5、時:孩子對時鍾的認識,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於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
6、空:空間思維是指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通過想像與視覺化形成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空間思維對於孩子在學習幾何等類型題時能起到有效幫助,對孩子大腦起到開發作用。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對其未來社會性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何秋光學前數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H. 學前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數學內容
學前兒童數學學習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數和量」、「幾何與空間」、「數理邏輯經驗」。
「數和量」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10 以內自然數的認識;
10 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各種連續量的差異比較和簡單計量。
「幾何與空間」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常見幾何圖形的辨認;
空間方位和空間關系的認識。
「數理邏輯經驗」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兩個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對應關系及對應活動;
序列關系及排序活動;
類包含關系及分類活動;
各種守恆關系及相關經驗。
各部分的具體學習內容及指導方法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兒童學習數學靠的是「記性」嗎?
有些家長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數學靠的是「記性」。但事實並非如此。曾有一位三歲孩子的家長問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數數時總是亂數,他教了很多次也沒有用;還有一位四歲孩子的家長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記性那麼差?我給他講過很多遍,他還是記不住這些加減題?」那麼,兒童究竟是怎樣理解數學知識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數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知識。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在成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數學吧:
首先,數是什麼?自然數的序列――1、2、3、4、5……看似一組需要幼兒記住的順序,實質蘊涵了很多邏輯的關系。如前後數之間存在著遞增的序列關系,每個數都比前面的數大又比後面的數小,而且這種序列關系是可以傳遞的,也就是說即使不相鄰的數我們也可以根據其在數序中的位置判斷其大小關系。
再如,數序中也蘊涵著包含關系,每個數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數,同時也被它後面的數所包含,5 包含了 1、2、3、4,6 又包含了 5……對幼兒來說,他們認識的 1,2,3,4……絕不是一些具體事物的名稱,也不是這些具體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徵,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即使是最簡單的數,也具有抽象的意義。
比如「1」,它可以表示 1 個人、1 條狗、1 輛汽車、1 個小圓片……任何數量是「1」的物體。又如5 只桔子,它是對一堆桔子的數量特徵的抽象,和這些桔子的大小、顏色、酸甜無關,也和它們的排列方式無關:無論是橫著排、豎著排,或是排成圈,它們都是 5 個。因此,幼兒對數的認識就不像對大小、顏色的認識那樣可以通過直接的感知獲得,而要通過一個抽象的過程。5 個桔子中的每一個桔子,都不具有「5」的性質,相反,「5」這一數量屬性也不存在於任何一個桔子中,而存在於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它們構成了一個數量為「5」的整體。
兒童對於這一知識的獲得,也不是通過直接的感知,而是通過一系列動作的協調,具體說就是「點」的動作和「數」的動作之間的協調。首先,他必須使手點的動作和口頭數數的動作相對應。其次是序的協調,他口中數的數應該是有序的,而點物的動作也應該是連續而有序的,既不能遺漏,也不能重復。最後,他還要將所有的動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體的總數。
由此看來,幼兒會數數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這背後,是幼兒的對應、序列、包含等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理解了這些邏輯觀念,幼兒才能正確地計數。再經過無數次具體的計數經驗,幼兒對數的理解逐漸脫離具體的事物,最終達到抽象的理解。
再來看看數的加減。同樣地,加減運算也不可能通過記憶來學習,因為它需要幼兒對三個數之間的邏輯關系獲得一種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說,幼兒要真正認識到加減就是將兩個部分合並成一個整體或從整體中去掉一個部分的運算。幼兒在四歲左右能夠藉助於具體的實物和動作的擺弄來理解其中的加減關系,但要在抽象的數字層面進行加減運算,就必須要在頭腦中建立起抽象的類包含的邏輯關系。而這則要到六七歲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幼兒對於具體的問題(如「三塊糖加三塊糖是多少」)能夠解決,而面對抽象的問題(如「3+3=?」)就無能為力了。
和數數及加減一樣,其他的數學知識也都是一種邏輯知識。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抽象的邏輯知識的獲得決不是一個簡單的記憶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兒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並達到抽象的層次。
我們認識到,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兒童要能理解這些具有抽象意義的數學知識,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觀念的基礎。那麼,這些邏輯觀念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兒童的思維起源於動作。抽象水平的邏輯來自於對動作水平的邏輯的概括和內化。兒童在兩歲前,就已具備了在動作層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要在頭腦中完全達到一種邏輯的思考,則是在大約十年以後。之所以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是因為兒童要在頭腦中重新建構一個抽象的邏輯。這不僅需要將動作內化於頭腦中,還要能將這些內化了的動作在頭腦中自如地加以逆轉,即達到一種可逆性。這對兒童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讓一個成人講述他是怎樣爬行的,他未必能准確地回答,盡管爬行的動作對他來說並不困難。他需要一邊爬行,一邊反省自己的動作,將這些動作內化於頭腦中,並在頭腦中將這些動作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才能概括成一個抽象的認識。兒童的抽象邏輯的建構過程就類似於此,但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比成人更大。因為在幼兒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內化的、可逆的運算結構。所以他們的思維具有外化的、動作的特點。而抽象的邏輯思維,則是通過對這些動作的內化而獲得的。
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通常以為,抽象邏輯思維是在具體形象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具體形象對於邏輯思維特別是幼兒的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們承認幼兒的邏輯思維對具體事物的依賴性,並不是說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是藉助於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頭腦中的心理表象發展起來的。雖然心理表象在幼兒的邏輯思維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兒童的邏輯思維並不是表象的產物。
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指出,幼兒時期的心理表象幾乎完全是靜態的表象,而沒有動態的表象。這恰恰是因為,幼兒還不能將一個動作完整地內化於頭腦中,而只能在頭腦中保持一些靜止的圖象。顯然,這些靜止的圖象並不能導致兒童的邏輯思維的產生。況且,我們還會發現,幼兒所反映出的事物表象往往是不精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皮亞傑曾發現,在讓幼兒畫出一個傾斜45度的杯子的水面時,他們不是畫得和水平面平行,而是和杯底平行。再如,尚未達到數目守恆的幼兒對兩排一樣多但所佔空間懸殊的物體,也容易形成錯誤的表象。這些都說明幼兒的表象是受其思維影響的,沒有理解就不會產生正確的心理表象。
總結以上的觀點,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是在具體動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樣,兒童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要經歷一個從動作性學習到抽象化理解的發展過程。這從兒童學數數的過程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兒童先要進行「點數」,然後才過渡到「默數」的階段。
兒童學習數學有什麼好方法?
認識到動作對學前兒童邏輯思維發展以及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就能夠理解兒童學習數學的很多現象,如為什麼他們要掐著手指做算術,卻不能在頭腦中進行抽象的計算。事實上,如果說兒童學習數學有什麼好方法的話,那就是――「操作式的學習」。
所謂操作式的學習,就是指兒童動手操作,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學習,獲得數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的方法。
前面我們提到,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依賴於具體的動作。而在具體的動作中,兒童可以積累豐富的邏輯經驗,這是其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基礎。
我們還是以數目的比較為例。如果我們問一個四歲孩子:「五個多還是六個多?」我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會很失望,孩子也許剛剛說是六個多,一會兒又會回答五個多了。這說明他還不具備在頭腦中對這兩個數目進行抽象比較的能力。在這個年齡,他要能做到在頭腦中呈現出五個或六個物體的具體表象就已經很不錯了,再要讓他在頭腦中比較這兩組物體的多少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可是,如果在動作的水平上就不一樣了。兒童可以把兩組物體分別排成一排,並且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出誰多誰少。這就容易得多。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作水平的操作是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途徑。兒童在操作活動中,可以獲得對應、多少等邏輯的經驗,這些邏輯經驗起初依賴於具體的、外在的動作,逐漸發展到擺脫具體的動作而成為一種內化的動作,也就是在頭腦中對這些物體的表象進行對應、比較等邏輯操作,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完全抽象的邏輯關系。當然,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而學前兒童尚處在動作學習的水平,其內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因此,對學前兒童來說,他們需要在動作的水平上即通過操作活動來學習數學。
家庭中教兒童學習數學要注意哪些問題?
對家長來說,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既要考慮到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和數學學科知識的特點,又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的優勢。而樹立以下三個觀念對家長來說至關重要:
第一,邏輯觀念的重要性遠甚於數字的記憶。不必擔心幼兒不會數數、不會計算,這都是由於他們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家長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配對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對應觀念,排序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序列觀念,分類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包含觀念,等等。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礎。
第二,立足具體經驗,指向抽象概念。數學的本質在於抽象。但是幼兒的抽象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所以不要急於讓幼兒進行抽象的符號化的數學運算,而要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幼兒獲取數學經驗。當幼兒有了豐富的數學經驗之後,即便大人不教,他們也會舉一反三。如幼兒經常有平分物體的經驗(分蛋糕、分糖塊、分蘋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數學中的「二等分」的概念。遇到其它類似的問題,他也會主動遷移自己的知識。在幼兒階段,不應強求計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給幼兒豐富的經驗。
第三,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於他的實際生活。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例如,數字可以表示什麼意思?面對抽象的數字元號,幼兒很難理解「數字就是表示多少」。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生活中哪裡有數字?它們表示什麼?這樣幼兒就很會得到很多具體而豐富的認識。
我孩子的數學能力為什麼會比同齡的孩子差?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孩子「數學能力差」而苦惱。他們會因此而給孩子「補課」,但往往又發現,自己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
應該承認,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從兒童發展的整體來看,個別差異的存在顯然是一個正常現象。而在數學學習領域,這種個別差異性似乎表現得更為明顯。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認為,這和數學知識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如前所述,兒童的數學學習和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系密切。換言之,數學這個學習領域也就最容易表現出兒童思維發展水平的個別差異。因此我們就會看到,即使是年齡相仿的兩個孩子,他們的數學能力也會有差異。
如果自己的孩子數學能力「差」,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請注意:在這里我們給「差」加了引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認為兒童數學能力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並不能簡單地斷定他就一定是「差」,更不能給他貼上一個「數學能力差」的標簽。否則,不僅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對家長的心態也不利。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數學能力的發展,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和步驟,即從動作水平的操作到抽象水平的運算。而在發展的具體過程中,則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的時間來實現這一「飛躍」。對於這樣的孩子,用「拔苗助長」的方法顯然是不能奏效的,反過來,成人應該採取承認、跟隨和等待的策略。具體地說:
首先,承認孩子的發展水平。有的家長看到別的孩子能夠算「幾加幾」,而自己的孩子卻還要藉助於手指,就覺得很惱火,甚至粗暴地阻止孩子用手指算,這樣做是不合適的。事實上,孩子這樣做,恰恰說明他的發展水平還處在一個依賴於動作的階段。
最後,我們還應該擁有一份等待的心情。要相信,數學不是教會的,而是孩子自己的「發明」。我們的任務是為他們創設適宜性的學習和發展環境,等待他們的發展。按照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兒童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上停留較多的時間並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具體經驗,使得他今後的發展建立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之上。
I. 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幼兒數學教育主要包括幼兒的數概念、計數和運算的教育、量與計量的教育、幾何圖形和空間關系、時間關系的教育等。
①幼兒的數、計數與運算
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數的守恆;相鄰數;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系;認識序數,能夠用自然數表示物體排列的次序關系,說出物體排第幾;認識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數之間的互換和互補關系等;學會10以內的計數;認讀和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包括認識加號、減號和等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學習10以內數的口頭加減運算,並能夠用加、減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②量與計量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物體量的差異,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長短、高低、粗細,厚薄、寬窄、輕重、容積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恆;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感知量的相對性;幫助兒童建立序的概念,並體驗其中的傳遞關系;學習計量,會進行初步的自然測量。
③簡單的幾何圖形知識
能夠正確辨認常見的平面圖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圓形和梯形,並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徵;能夠正確辨認幾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球體、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能夠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理解圖形之間的簡單關系。
④空間方位初步知識
能區分上、下、左、右和遠、近等空間方位;能按指定方向進行運動,包括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時間、方位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並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稱及其順序;認識時鍾,知道時鍾的用途以及正點與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