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顆
天上肉眼可見的有6000多顆,但必須是天氣極好的時候,但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只能看到一半就是3000多顆
至於看不到的,我網上拷貝個天文數字來也沒意義,因為實在太大,而且也只是推測的數字,反正知道相當相當相當多就行了
當然,有數據如下:目前知道宇宙中恆星的數量為七百萬億億,宇宙年齡大約在140-160億年左右,根據宇宙的膨脹理論,100億年前宇宙的恆星數量尚不可確定。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有的超行星轉換為恆星,有的恆星則變成紅巨星或超紅巨星直至變成白矮星,這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但總體是由少到多再由多至少的過程。
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上宣布的消息:宇宙中存在70000000000000000000000(7後22個0,七百萬億億)顆恆星 自然雜志是錯的 這是 國際回答的
⑵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數學
《自然》雜志回答:300000000000000000000000顆
⑶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首先,有兩個觀點。
1.若以肉眼可以看見的星而言,總共不超過7000顆。而且由於站在地球上的人們,至多隻能見到頭頂上的半個天空,所以我們通常所見的星不過3500顆左右。
2.手宙中的實際恆星數的確是一一個天文數字。這只要用望遠鏡看一下就可明白。望遠鏡中的星星比 肉眼所見有成倍的增加,而且所用的望遠鏡越大,能見的星星越多。
拓展資料
誰都知道,天上的星星有亮有暗。早在2000多年前,天文學家就按照它們的亮度把星星排了隊,把那些最亮的稱為「1等星」,稍次的稱為「2等星」,3等星」人的肉眼能夠看見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
實際上,在整個天空中,1等星只有20顆,2等星46顆,3等星134顆,4等星458顆, 5等星1476顆,6等星4840顆。 從1等星到6等星加起來,總共為6974顆。
即使加.上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和太陽,也只不過6980顆。
例如,一架不大的雙筒望遠鏡大約可見到7~8等星;用南京天文儀器廠製造的120 (鏡頭直徑為120毫米)望遠鏡可見到14等星;而若用美國帕洛瑪山上的5米大望遠鏡,則可以看到21等星,即將近20億顆。
其實,即使用直徑為5米的天文望遠鏡來觀測星星,所能見到的星星也只是滄海一粟。 茫茫宇宙中的恆星實際上是難以計數的。
僅我們太陽所在的銀河系中,一般估計包含有1. 5X10「即約1500億顆恆星,而人類靠現在的觀測手段已觀測到了幾十個這樣的「銀河系」。
誰都知道,「 現在觀測到」的遠不是宇宙的全部。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天上的星星確實是無法計數的了。
⑷ 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顆。
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的總數僅僅大約為6000顆,通過望遠鏡看到的星星的數目就大得多了。那就意味著它們是數不清的嗎?
在銀河方向的星星非常密,但在其他方向上星星就相對稀少了,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形成球狀結構的星體的 整體概念。如果是那樣,各個方向上的星星數目與銀河方向上的星星數目應該一樣多,而且,隨著較近的星星以弱光為背景而閃爍著(沒有現在壯觀),整個天空將被照亮。
那麼,我們必須假設,星星存在於非球狀的大星團中,且在銀河方向上比在其他方向上延伸得更遠。既然是這樣,那麼銀河顯示出星星都聚集成透鏡形或漢堡包形。這種透鏡形的星團被稱為銀河系(來自銀河的希臘語釋義),同時由於我們看到的環繞天空的暗光帶的原因,銀河這個名字被保留下來了。
第一個提出星星存在於掩光星系中的人是掩光天文學家托馬斯。賴特。他於1750年提出該建議,但他的想法好像很混亂和不可理解,以至於開始時很少有人注意他。當然,即使銀河系是透鏡形的,它也可以永遠在長徑方向上延伸。盡管在銀河的外面只看到比較少的星星,但在銀河內部卻存在著無數的星星。
為了說明問題,威廉。赫歇耳統計了一下星星的數目。自然,在一定時間內,指望數清所有的星星是不可能的。
赫歇耳選擇了683 個小區域,它們均勻地分布在天空中,然後統計每一區域里用望遠鏡看到的星星。用這種方法,他得到了我們現在稱為天空中的「假想的民意測驗」的星星數目。這是第一個把統計學應用於天文學的例子。
赫歇耳認為每個區域里的星星的數量與它接近銀河的程度有關。在所有方向上,星星數目隨趨近銀河程度的增加而穩步地增長。從他統計的星星數目上看,可以估算出銀河系的星星的數目以及銀河系可能有多大。1785年,他宣布了結果,並提出銀河系的長徑大約是太陽到天狼星的距離的800 倍,短徑是此距離的150 倍。半個世紀後,天狼星的實際距離被算出來了,可得出赫歇耳認為的銀河系的長徑是8000光年,短徑為1500光年。同時,他算出銀河系內有80億顆星。雖然這是個巨大的數目,但不是不可數的。
在近兩個世紀內,天文學家用比赫歇耳所能用的好得多的儀器和技術探索了銀河系,如今了解到銀河系比赫歇耳所料想的要大得多。在長徑方向上至少延伸出10萬光年,可能擁有2000億顆星。不過可以說,我們確認了銀河系以及星星不是無數的而是可計算的,這是赫歇耳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