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總是用手指進行計算,怎麼辦
「屈指一算」是中國傳統手法,何必擔憂?
當手指不夠用了,孩子自會另想辦法的。
㈡ 快一年級了,孩子還在用手指算術怎麼改進
該嚴厲的時候就要嚴厲一些。不能一味的寵著孩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教育引導孩子,多用腦子去想,不要掰手指。
比如問他一個問題,不許掰手指,算對了就給一些獎勵來激勵孩子。
久而久之就會改掉掰手指的壞習慣。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㈢ 我的孩子4歲了,只能數手指頭算10以內加減法,超過10的就不會算了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數手指頭是學加減法的大忌,不僅算不準,算不快,而且無法理解其中的數學概念。 那麼孩子為什麼要數手指頭? 很簡單,是大人教的。教完孩子還責備孩子,您說孩子冤不冤?要我看來,數手指頭至少有如下三大「罪狀」: 1. 算不對。大人可以試試,數上幾次,恐怕自己就糊塗了。10以內的加減法還好些,手指頭還夠用。10以上的怎麼辦?脫襪子嗎?20以上,還能脫什麼?難道要數頭發嗎? 2. 算不快。應該一步得出結果,數上好幾次,能快嗎? 3. 如果前兩個是「小罪」,那麼這個則是「大罪」。通過數數來作加減法是件極為痛苦的事情,特別是數又數不對,一來二去,孩子們簡直是在受折磨,怎麼能不討厭數學? 必須堅決地杜絕通過數手指頭(或數任何其他東西)來學加減法,一定要讓孩子理解5加3就是8,而不是5加1加1再加1。減法也是一樣。 對於進位加法更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分解數字然後再作加減法,決不能再數數了。 建議您試試《24小時數學》,這套教材徹底地杜絕了數手指頭的壞毛病。
㈣ 孩子小的時候做算數要數手指頭,這種行為家長要制止嗎
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家長也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一些比較奇特的行為,到底該不該制止?是不是好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用手指算數的時候,那麼孩子在小時候用手指頭算數是不是正確的呢?這種行為身為家長的我們是否應該制止呢?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作為家長我們更不應該去有所阻止。
一、用手指頭算數的好處。
美國加拉德特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教育神經學家伊萊利亞·博特萊迪等人在《尖端學科》上描述:"證據表明:這種用手指頭表示數的方法,對於學習和理解算數非常重要。"對於孩子來說算數是非常抽象的,他們必須要考慮到某些東西,才能夠進行相應的連接和思考,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曾經學習過的函數一樣,藉助畫圖的形式去解題可以大大的減小難度,而不是在一個抽象的東西面前盲目的想像,這是人本身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是我們訓練自己學習東西的一種方法。
沒有家長是希望自己孩子不成功的,而且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孩子的發育方面問題,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我們應該堅決拒絕一些好的東西,我們更應該發揚光大。
㈤ 孩子正上一年級,口算能力較弱,還停留在數手指的階段,如何快速提高孩子的口算速度
教科書——孩子成材的台階
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一直討論的話題,諸如知識、能力、財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父母們的看法不一樣,孩子們也不一樣。在現在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來討論這個問題,教育體制已經比較完善了,父母要做的並不多,就是給孩子寬松的學習環境,養成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讓孩子明白學習的要點,配合好學校,從基礎 —— 教科書著手,抓好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學到足夠的知識。
望子成龍,是一句老話。有的父母急功近利,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一方面強調孩子在校的各門主科學習成績必須優秀,另一方面在孩子的離校期間,不管孩子願不願意,讓孩子參加大量的所謂興趣班,諸如繪畫、書法、鋼琴、奧數……試問孩子的精力有多少?為人父母是否自問過,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何要讓孩子去做?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的表現是一無是處:畫沒畫好,書法也不咋的,鋼琴更不怎樣……主科學習成績更是一塌糊塗。其實,諸如繪畫、書法、鋼琴、奧數等的問題,教科書裡面都有涉及,我們只要讓孩子知道:學是為了以後更好地玩,玩的時候要想到學,給孩子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以本為本,把教科書里的知識學好了,學透了,就行了。
老祖宗的東西:孔孟之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等,是中國傳承幾千年遺存下來的精華,教科書里也有節選或類似的內容,是丟棄不得的。父母不過是要有選擇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以身作則,陪著孩子一同學習,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罷了。
怎樣讓孩子學好教科書,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多父母對孩子的主科學習成績不怎麼好十分著急,不管自己有沒能力輔導,家教請了不少,可就是沒法提高孩子主科的學習成績。我不是教師,為了自己的孩子,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也關心其他孩子的教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通過跟教師、其他孩子的父母及孩子的交流,我認為尤其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要點:
打好孩子的學習基礎十分關鍵。什麼是孩子的學習基礎?就是教科書裡面的定律、定理、概念、字、詞、句等,說白了,就是1+1=2 、abcdefg。有一個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小學三年級了,學習成績很差,尤其是數學,常常考不及格。我通過跟這個孩子接觸,發現他居然從1到100都數不過來,他的學習成績能好嗎?我對他的父母說,有時間就把孩子送到我這兒來,讓我單獨輔導他。不過,在我輔導的時候,您不允許打茬。這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我這兒來,讓我輔導的時候,我每次都特別加強對孩子的數數輔導,他的父母很不理解,認為沒有必要,孩子不管現在怎樣,難道將來還不會數數?可結果是:一個段時間後,他的孩子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不僅僅是數學,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看似簡單的做法,提到了不一般的效果:孩子通過數數加深了對數字的認識,扎實了孩子的數學基礎,一理通,百理通,數學成績好了,其他科目成績自然也不差。
教科書,孩子成材的基礎。她能給孩子豐富的知識;能拓展孩子的智慧,提高孩子的能力;能讓孩子充分理解並享受好與壞、貧與富、苦與樂的過程;能讓孩子成材、成大器,成大業。
教科書 —— 這個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她是孩子成材的台階!
以上我我的文章的《節選》,我認為既然「孩子正上一年級,口算能力較弱,還停留在數手指的階段」,那為什麼不正視實際情況,繼續教孩子數數呢?
附: 孩子的啟蒙問題,應優先從數字入手。人有十指,這是天生的(少數人除外),從孩子有一丁點兒意識開始,首要的可能就是用手抓住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俗話說「十指連心」,如果有意識地經常教孩子數手指,孩子通過看、聽、說、做的一等系列鍛煉,有助於加強孩子對數的理解,特別是十進制的理解,更有助於孩子眼、耳、口、手的協調統一。語言的學習跟語言環境相關密切,語言環境允許,孩子學兩種以上語言沒有什麼不可以;大多數中國人學習外語或大多數外國人學習漢語,都感覺比較困難,其道理都是一樣的——沒有語言環境。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在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能熟練地從1數到100,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理解本民族語言的發音規則,了解《子弟規》、《三字經》、《千字文》中的任意一篇,孩子的啟蒙教育就過關了。
㈥ 小朋友做數學題習慣扳手指頭該怎麼辦
太多的孩子到了小學依然要扳手指頭算數。苛刻的老師會不讓孩子扳手指頭算數,孩子就會把手背在後面偷偷的算。您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呢?很多的家長和老師會支持我的觀點。
首先我要申明,扳手指頭算數也沒有錯,更沒有可指責的。
兒童算數是從藉助實物開始的,這決定於幼兒時期兒童的思維方式。即從直觀行動性思維發展到具體形象性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性思維。要讓幼兒擺脫扳手指頭的習慣,需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發展階段進行適當的教育。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使用實物或教具(其實小學和初中階段教具的使用依然重要,只是中國的教育就是以書本為主,老師甚至不會用教具進行教學)。
比如,我們可以用卡片進行教學。一個蘋果卡片,是用數字1代表的;有一個蘋果卡片,再放一個蘋果卡片是幾個呢?當幼兒對1到10個卡片的拼擺已經熟練之後,再進行下一步學習。學習的方法是:比如先擺出5個蘋果卡,再加一個蘋果卡片是幾個呢?擺完之後,不用卡片,用直接提問的方法,「現在有5個蘋果卡片,再加一個是幾個呢?這時候幼兒大腦中會浮現卡片的形象,並在大腦中進行計算。
用這種方法進行數字的學習,讓幼兒大腦中逐漸形成數量的模型,在用模型進行計算。實際上,這是幼兒從直觀行動性思維向具體形象性思維轉換的過程。
很多家長對幼兒數學的學系認識不清,只注重加減法運算。實際上,幼兒數學的學習中,數字的學習是基礎,先把這部分學明白,並在幼兒大腦中建立起合理的數字模型,才是關鍵。關鍵的東西掌握之後,加減法就會變得很容易。
㈦ 小孩上一年級只會數手指頭算題,也都能算對,不用手指就不會算,如何讓小孩學會口算怎麼擺脫數手指頭
其實你可以買一些木棒 然後來教他算題 讓他發現除了數手指還有其他的演算法 等這個問題解決了應該就會好很多
㈧ 一年級做數學題還數手指 怎麼辦
沒事的,長大就好了。等他習慣用加法的時候就行了
㈨ 小學一年級學生算題總是擺脫不了手指頭,誰能告訴我怎麼擺脫手指
一年級孩子,是還屬於幼兒,他的學習是要建模的,形象思維是他學習的前提,計算的建模是手指,對他來說最方便。你只有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計算,或背一背加法與減法口訣,才能慢慢的脫離扳手指。比如還有的孩子喜歡不停說話,是因為他無法把他的語言進行內化思維,他只能不停的講,對你,對自己,對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