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數學繪本
我覺得更重要在於換位思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像他們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對方滿足。
Ⅱ 淺談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
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它具有快捷傳播知識、加深理解、提供範例、培養認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少老師和學生都認為學習數學要麼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麼就是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討論、匯報、交流。課堂上,學生沒有機會閱讀教材中例題的分析、公式推導、概念、結論等內容。下課後,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在教材的什麼地方是常見的事,因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沒有閱讀教材這個教學環節。教材上的內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課件出示,教材越來越多的被當成了學生的練習冊。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了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更不會想到通過閱讀教材來自主構建新知,遇到問題,也往往直接問老師或同學或家長,不會想去通過閱讀教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
實際上,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閱讀,具有「有助於規范學生語言,加深其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養成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其自學能力」等特點,應該說,是數學教與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數學教學改革應該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小學階段,老師總感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獲得新知,課堂上往往是學生聽的多,活動多、討論多、課件多,而回歸課本進行閱讀的少。其實,小學生使用的數學教材,是許多專家依據新的課程標准,結合小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徵來組織編寫的,編寫過程中,已經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小學生應該是可以看懂的。
為此,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實現,把閱讀,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
一、 用閱讀的方法來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形式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里提到「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這個活動機會指的是什麼?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當然了。可是筆者認為,閱讀,也應該是一種數學活動,在課堂上除了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機會外,同樣也應該提供給學生閱讀的機會,這種做法不也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嗎?
的確,在數學教材上,有一些內容的教學,教師感到很難處理,通常只好採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著。可細想一想,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最多就是能夠如期完成教學任務。而完成教學任務對於課堂教學來說,也只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初級的教學目標,如果能夠考慮到其他教學目標的達成,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學生能力培養,就有可能會採用更合理的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中位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考慮到「中位數」這個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這個環節,筆者擯棄了講授式教學模式,而是設計出閱讀提綱,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內容,來初步感知中位數的統計意義和求中位數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件出示閱讀提綱:
1、教材引入了一個什麼數?
2、使用這個數有什麼優點?
3、這個數一般用來表示什麼更合適?
4、你能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中位數嗎?
學生閱讀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匯報,協調學生的發言,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教材中比較重要的內容與段落,進行分析與理解。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根據閱讀提綱,認真閱讀了教材上例4,應該對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那麼,哪位同學願意說說,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知道了什麼?你想回答哪個問題,就回答哪個問題。
生:老師,我想回答第一個問題:我知道了,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中位數。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中位數)
生:中位數的優點是不受偏大數或偏小數的影響。
師: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用中位數來描述一組數據合適?(結合502班比賽成績來說明)
師:你能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中位數嗎?
生答教師板書:一組( )數中,最中間的數就是這組數的中位數。(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結論,例5學完,學生就能體會到比較完整的中位數的意義,本環節學生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完全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就是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理解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知道如果在一組數中出現偏大數或偏小數時,用平均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適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數」這個概念,在感受知識產生強烈需求的同時,也從中逐步體會到中位數的統計意義,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再如,教學《用未知數表示數》一課中「乘號的簡寫與省寫」這一個知識點,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講
Ⅲ 如何利用繪本,去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
現在大家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真的是很重視了,因為畢竟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除了繪本閱讀,大家還關心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其中一個方面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就講一下如何運用繪本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第一 問題解決的能力;第二 推理的能力;第三 符號意識;第四 數感;第五 空間觀念;第六 幾何直觀;第七 應用和創新意識。 可以概括的說思維是一種能力,大家也知道,能力是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第一個是推理能力。 在我們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時候是不是會問,你認為這個地方是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者是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呢?比如說,我們在繪本上看見了一隻小鴨子,你可能會孩子這是怎麼做到的,接下來該怎麼做呢?其實這也是一種推理。
再就是幾何直觀問題了,很多老師在做繪本閱讀之後都會做一個表,有一些圖畫書做完可以做一個表,情節的發展的順序、根據角色、根據第一時間都可以畫一個表,這是不是在數學當中很重要的一些學習的內容呢? 對於年齡越小的孩子,我們越要把這個故事講成一個故事,而不是講成一個科學的普及,為了科學普及而普及的事,一定要讓這個內容變得有趣,否則就失去了繪本本身的意義,而變成了一個數學活動。
Ⅳ 怎樣指導學生創編數學繪本故事
把數學題講的生動一些,讓學生願意聽,並把裡面的關鍵詞編成故事。
Ⅳ 安野光雅的《美麗的數學》三隻小豬繪本故事怎樣引導孩子讀懂
個人認為,不要一下就讓孩子看結果,多啟發啟發,多動手畫一畫。
帶領孩子輕松走進美麗的數學世界。數學特級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吳正憲老師精心撰寫導讀。
通過懶漢與種子種植後的變化和生長,讓孩子能看到這種變化,感受到數字倍增的驚奇感。一粒種子變化中,不僅可以食用,再次繁殖,還可以儲存,交換。
安野光雅利用位置、圖形、顏色的不同,讓孩子可以觀察和思考到:哪些是拿來吃的?哪些會埋入土裡?哪些將賣掉?哪些要存入谷倉中。
最後再比較加起來的總數與每年收成的種子數是否相同?更妙的是除了種子的變化外,種子也改變了懶漢的一生---他從一個人變成夫妻倆,變成三口之家,變成牛貓鼠鳥的樂園,他們還有了朋友,還把種子傳播給了朋友。
一本非常巧妙的紙上游戲,有10個孩子,一左一右一新一舊的兩棟漂亮的房子,彩色的樓房外形,黑白的房子內景,繁雜的房子擺設,沒翻二頁就會有人搬家到右邊的新房子。
還有真正地開天窗的變化...這樣生動有趣的設計,讓簡單的1-10的數字概念更加精準,讓孩子慢慢感受到1和9、2和8、3和7...這樣很重要的10的合成與分解,增減恆等概念孩子們會逐步建立。
Ⅵ 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上來,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內在美,產生對數學本身的內在興趣。那麼如何讓學生對數學閱讀感興趣呢?要利用好課本中的閱讀材料,課本上設置了「閱讀」和「數學實驗室」等內容,比較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引導。這些內容有些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的貼近生活,學生會比較感興趣。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精力顯得格外充沛,記憶和思維的效果也會極大地提高,能自願學習,主動地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如在上《勾股定理》時,通過書上的閱讀材料,學生了解到數學家曾建議用「勾股定理」的圖象,作為人類探尋「外星人」並與「外星人」聯系的語言,就對「勾股定理」產生了濃厚興趣。
二、掌握閱讀方法
1.運用方法,獨自閱讀。學生預習數學課文或獨立練習、測試時,只有經過個體的獨立閱讀,才能讓文本的意義脫離語言的外衣,進而煥發出內在的光彩。個體閱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1)咬文嚼字,反復閱讀。數學教材中的概念、性質、法則等表述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因此要在閱讀的前提下,對它們的遣詞用字進行推敲,以幫助學生准確把握結論的內涵。在實際操作中,筆者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教材內容,然後「點擊」重點字、詞,展開分析、研究,以獲得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例如,在閱讀「一元二次方程:具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的整式方程」時,就引導學生抓住「一個未知數」、「最高次數是2」、「整式方程」這三個關鍵詞來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時再加以概念辨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通過抓住關鍵詞,反復推敲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准確把握結論的內涵。
(2)動手操作,理解閱讀。我們知道,動手操作是促進理解、減少數學學習困難的有效手段,所以學生在閱讀數學材料時,可以藉助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去感受和體驗文本的蘊蓄,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3)質疑問難,比較閱讀。「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在學生閱讀數學材料時,針對材料中所提的問題和留白之處,或提出問題,或認真地思考、驗證,比較書上的結論,搞清每個概念、算式、圖形的意思及知識的前後聯系。這幾種方法有時可單獨使用,有時可綜合使用,如真正掌握,肯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曾出示這樣的閱讀材料:已知a、b、c是△ABC的三邊,且滿足a4+b2c2=b4+a2c2,判斷△ABC的形狀。閱讀下面的解題過程:
由a4+b2c2=b4+a2c2得a4-b4=a2c2-b2c2, ①
即(a2+b2)(a2-b2) =c2(a2-b2), ②
所以,a2+b2=c2, ③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④
根據上述材料,請同學們回答下列問題:①請你仔細地閱讀上述材料,這位同學的解答過程有錯誤嗎?②如果有錯誤,請指出錯在哪一步?③如果有錯誤,請談談一下你的思維過程。待學生對以上材料閱讀、思考之後,首先請不同層次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的地方,再請其他學生作補充和優化,然後請有能力解決該問題的學生板演自己的思維結果。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比較書上的結論,最終找出了錯誤的原因。
2.藉助小組,合作閱讀。「有效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學生的閱讀只停留在個體的理解上,那就達不到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筆者所在學校每個班級學生人數不到30人,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也逐步進行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在平時教學中成立了「互助小組」。讓學生在「互助小組」里聆聽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自我認識、行為等方面的調整和提高。討論的內容可以是數學閱讀時的疑難問題,也可以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題。實際的操作按「閱讀文本―直觀演示―同伴合作―教師引領」展開。
「互助小組」為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好機會,同學們以開放、坦誠的心態進行心與心的平等、深入的對話,這是確保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內在要素。
Ⅶ 如何有效利用數學繪本 開展數學教學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幼兒園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繪本,是一種用圖畫與文字共同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讀本,它是通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表現形式。繪本數學在幼兒園教學就是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孩子喜歡、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讓孩子通過閱讀、討論、探索、操作、比較、推理來理解數學抽象的概念,並應用於生活,最終獲得感性的、具體的數學經驗。如何在繪本數學活動中發揮繪本的有效價值?如何讓孩子從熟讀繪本情節,挖掘數學教學資源,品味繪本精髓,並運用於生活實踐?本學期我們課題組以繪本為主線,採用一些經典繪本數學活動的教學實踐嘗試,充分挖掘繪本中蘊含的數學元素,藉助繪本使孩子從中聽到故事、看到圖畫,體會到深刻的哲理和巧妙的思維方式,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更有效的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進行數學學習。
數學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比較抽象、枯燥,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又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緒的支配。因此,根據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我們從以下幾點去挖掘繪本在數學教育中的幾點做法。
一、深入挖掘繪本所蘊含的數學元素
作為教師,首先要用心去挖掘數學繪本中蘊涵的豐富教學資源,不斷進行探究,通過將「故事」 和「數學」作為兩條並進的線索,挖掘其數學教育資源創設數學活動。如繪本《好餓的小蛇》,這個故事講述了小蛇餓了找東西吃的有趣過程。利用孩子猜測小蛇吃了什麼的過程,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繪本中所隱含的觀察、想像、歸類等數學內容,不僅讓孩子們知道「生活中各種形狀的食物、玩具、生活用品的外形特徵」等等,還延伸到「幫兔媽媽整理超市」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借故事載體創設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輕松掌握同一物品歸類的方法,幫助幼兒解決生活中的數問題。
二、選擇適合的繪本,挖掘潛在數學資源
繪本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對幼兒來說,是認識周圍世界的一個窗口。每一本優秀的繪本都蘊含了許多的教學資源,如經典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不僅描寫了毛毛蟲從卵到幼蟲到蛹(或繭)到成蟲的整個蛻變過程,還有毛毛蟲吃食物的習性與特徵;另外還包含時間的概念,讓孩子們知道一個星期有多少天以及它們的排列順序。繪本中蘊涵的豐富教學資源,需要我們用心去挖掘,不斷探究並進行相應的拓展、設計活動,才能使繪本充分發揮其多元化的教育價值。
三、利用重復的畫面,加深孩子的印象
在小班短短的二十分鍾時間內,想讓孩子記住每一頁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在審視繪本後要深入分析選擇畫面,有效針對重點和難點講解。畫面盡可能主題鮮明,既保留主要數學元素,又要保證繪本故事的完整性。如在繪本《世界上最帥的豬》活動前,審視繪本後,我們發現不適合小班,但有幾幅會面簡單情節又最適合小班孩子,於是通過多媒體軟體我們把故事畫面中同時出現的畫面照下來根據小班的目標因材施教。對完成教學重點,分解教學難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 圍繞數目標,科學設計繪本引發有效提問
在以往的繪本教學中,幼兒看完繪本後,老師總是會問幼兒這樣一些問題: 這個故事叫什麼名字?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說明了什麼道理?這樣的提問固然對幼兒記憶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沒有給幼兒更多的思考、想像和選擇的餘地。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應探索如何「圍繞本次活動的數目標,科學的設計繪本所引發的有效提問」。如在繪本《圖形餅干》教學活動中,圍繞「各種形狀的餅干」以遞進式的主線貫穿進行提問設計。如阿姨口袋裡的餅干是什麼形狀的的?最後個別操作前提示幼兒:想一想把什麼形狀的餅干分給誰,為什麼?形式多樣、層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讓幼兒在表述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表達。
五、 精心安排與繪本所相融的教具
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必不可少的教師演示和幼兒操作的教學材料的配合。在我們進行的繪本數學活動中發現,教師的教具准備,突顯出了與繪本文本的美相配的特點,要真真切切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如在繪本數學《好餓的小蛇》活動中,老師通過繪本情節創設了一個活動場景。孩子必須根據小蛇的帽子來給小蛇相應形狀的食物。不對就進入不了食物王國門。讓幼兒通過模擬的情境,一一對應地找到相同形狀的食物,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主動學習、探究、驗證,讓孩子們在這樣的場景中進行二維分類學習。整個活動生動有趣,孩子們在邊玩繪本邊學數學,享受著成功與喜悅。用繪本故事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幼兒容易掌 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孩子在這類活動中也有游戲般的體 驗,自然而然地就會自主參與,主動建構,可以使幼兒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 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在輕松中達到一 定的預定效果。 通過一學期的繪本數學研究,讓我們清晰的看到:繪本將生活中方方面面的 最初淺的、最好玩的、最實用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都蘊藏在美妙的故事中, 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優美的畫面和簡潔的文字,將抽象的數理知識蘊涵在其 中,讓孩子們輕松地獲得知識。繪本在數學活動中運用,不僅能讓我們深刻地感 受到了繪本的魅力,為教師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台,也為 孩子們開心、快樂地學習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繪本,讓數學活動更生動, 有趣。但同時也讓我們感悟不足:繪本數學教學沒有更恰當的與當前主題相結合, 如能和當前主題中的數學相融相應就會更貼切;在當前在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 下,我們教師只注意繪本對於幼兒的顯性價值,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審美層次的 熏陶。今後我們將更大力度鑽研主題下的繪本數學,更注重對孩子心靈的構建。
數學繪本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繪本故事中,不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而且還為教師提高數學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台,更為孩子們開心、快樂地學習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學教學活動因繪本更精彩。
Ⅷ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閱讀教學
數學知識的教學與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會學和會閱讀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因為,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人們往往誤認為就是語文閱讀,而忽略了數學的閱讀。隨著「社會的數字化」,僅僅具有語文閱讀能力是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我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經歷,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任何行為都因趣而生,那麼興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閱讀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如果再缺乏興趣,就更容易退縮、逃避。因此,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只有對所提供的材料感興趣,才有可能去主動閱讀,用心閱讀,所以無論是課內閱讀指導還是課外閱讀推薦,都應該用學生的眼光去判斷和選擇,給學生喜歡的閱讀內容,給學生需要的閱讀內容。
1.數學閱讀方法的指導
教授學生閱讀技能就是教會學生正確地閱讀數學的方法。但由於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嚴謹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勤思多想、讀寫結合、舉一反三等相結合。
2.數學閱讀質量的提高
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閱讀過程是一種完整的心理過程。根據數學閱讀的特點,數學閱讀時,要精力集中,邊讀邊思考、分析。閱讀時要根據教師的閱讀提綱,抓住關鍵,仔細閱讀。概念、公式、規律等是閱讀的重點,要仔細分析,弄清概念的實質及公式和規律的條件與結論以及推導的思路。文中符號、圖表應結合課文內容,仔細思考、分析,以達到數形結合。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或練習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會有稀奇古怪的錯誤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做題時讀題不夠完整,往往句子只讀一半,就開始動筆做題,這樣造成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有許多錯誤往往通過最後完整地閱讀一下,就能發現其中不正確的地方,這樣也有助於學生養成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只有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作業中經常提醒,注意滲透,學生才能慢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讓學生學會善於閱讀的習慣
數學書需要重讀、精讀、巧讀。計算過程要重點讀,計算教學中不僅要讀算式、讀法則,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閱讀中間過程,通過閱讀促使學生理解題目要求,看清運算數字、運算符號和運算順序,明白運算方法。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來精讀,力求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解決問題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
2.讓學生形成會讀的習慣
(1)在「讀」中生疑。敢於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通過閱讀讓學生提出疑問,引發學習興趣,並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思維,從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2)在「讀」中理解。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正確理解數學語言,掌握數學概念。(3)在「讀」中比較。以「讀」比較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後靈活應用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讀與想相結合,注重數學閱讀活動中的思考與交流
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數學課本上的定義、定律等語言,雖然言簡意賅,但是不像文學語言那樣生動、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引導和啟發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千方百計鼓勵學生要主動,要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養成凡事問個為什麼的良好習慣。
另外,數學閱讀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數學信息的汲取與交流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數學閱讀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閱讀活動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激勵性與啟發性,具有一定的目標取向,能激發學生復雜的思維和高水平的認知,避免使數學閱讀活動流於形式。所以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進行靈動活躍的交流對話,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獲得多角度、多層次的啟發,進而獲得知識結構的改造與重組。
Ⅸ 怎樣讀數學繪本
數學繪本的情境提供了兒童貼近生活經驗的場景,兒童會體會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數學,這樣數學就不會遙遠、生硬。通過數學繪本閱讀與小學教學課教學相結合,提供兒童傾聽、討論、寫作數學概念的機會,培養兒童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擴大兒童掌握數學的意義與認知。
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前不久讀的一篇美國老師通過一個繪本給一年級的孩子上數學課的文章。
這個老師用的繪本是《The Napping House》,這本書國內引進了,叫《打瞌睡的房子》。這書的內容我就不多說了,我們班的孩子都讀過。最初看到這個題目,我就在心理嘀咕,這本書我們也讀過,可是,貌似它和數學沒什麼關系呀。好奇心使然,我趕緊讀完全文。讀完後,給我的震動真的挺大,我對這個老師真是由衷的佩服。
這本書比較低幼,一年級的美國孩子大多都由父母讀過,並不陌生。首先老師給孩子們讀了這本書。讀完後,老師先引導著孩子仔細研究了一下這本書的畫面,並給他們解釋了什麼叫graal。
然後,老師拋出了問題: 當所有的人(動物)都摞起來時,床上一共有多少條腿?(註:文中有時用feet, 有時用leg, 我就都用腿來代替了)
經過孩子們的討論,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每一個人(動物)的腿數。
老奶奶 2
小孩子 2
狗 4
貓 4
老鼠 4
跳蚤 6
加起來是多少呢?這個加法對美國一年級的孩子還是有點難的。老師稍微提示了下,孩子們很快便算出來了有22條腿。
第二步: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列印機大小的紙,並教她們折成一個小房子。然後,老師給孩子們做示範在小房子里畫了她們家的人和動物。老師家有爸爸(2),媽媽(2),兒子(2),女兒(2), 外加一隻貓(4),一共12條腿。
接著,老師讓孩子們畫畫自己家裡一共有多少條腿啊?
這里老師根據孩子們的提問提醒孩子們要注意幾點。
1. 要算的是一共有幾條腿,不是幾個人。這是不同的概念。
2. 家裡活的生物都算上,所以如果家裡有小貓小狗小鳥烏龜甲魚的都要算上。
3. 家裡養魚的能不能算呢?可以,可是魚有沒有腿呢? 這里是不是又需要孩子掌握一些除了數學以外的小知識呢?
等孩子都畫完了,老師開始提問讓大家討論。
1. 如果你認為你家裡的腿數最少,請舉手。
一個小朋友舉手,說她家一共有10條腿。老師接著問, 那有沒有同學家比10少?有個同學說12,呵呵。老師問:12比10大?還是比10小?該同學回答:12比10大。 老師說,我們要找比10小的數。
接著有另一個同學舉手說他家總共只有6條腿。老師問:那有沒有同學家比6條腿還少?嗯,沒有。最後孩子們都同意6是最小的數目(這是指一般的情況,特殊情況的不予考慮)。老師讓家裡總共有6條腿的孩子把他們的小房子拿上來貼到黑板上。有3個小朋友上來把他們的小房子貼到黑板上。
2. 接下來老師接著問,那下一個最小的數目是什麼?
又有一個同學舉手說她家有10條腿。老師接著問,那有沒有同學的數在6和10之間?(我發現小朋友們回答錯了,老師從不輕易給結論,而是啟發他們自己去發現。)這時一個叫Alex的同學舉手說,他家總共有8條腿。 5個有8條腿的同學把他們的小房子也貼到黑板上。
3. 那有沒有誰家的數目比6大比8小?
這次有個同學反映很快,不可能。因為腳只能是偶數,不可能是奇數。另一個同學評論,腿只能是2,4,6,不可能有3條腿。
好了,大家同意8是下一個最小的數了。老師接著問了,那8條腿的房子比6條腿的房子多幾個啊?再討論一番,2個,對了!
4. 接著老師指著一個寫著10的房子問孩子們,如果不看房子裡面的內容,你能想到誰會住在裡面呢?
同學們又開始討論起來。討論的結果是她們總結了下面4種情況:
爸爸-2 媽媽-2 哥哥-2 姐姐-2 baby-2
爸爸-2 媽媽-2 狗-4 baby-2
爸爸-2 媽媽-2 貓-4 鳥-2
爺爺-2 奶奶-2 鸚鵡-2 小老鼠-4
這樣的組合變化太多了,老師沒有讓同學們繼續討論下去,而是讓同學們進行下一項活動。
5.老師又給每個同學發了一張列印紙,並教她們對折3次,然後問他們,猜猜看紙再打開後會被分成幾格呢?經過討論,孩子們又得出了答案,8個。老師接著說,你們任選一個數,然後在每個小格子里寫上各種不同的組合。(註:在這里,老師指的是只要人物不同,數字相同也算不同的組合。比如上面(4)中就算4個不同的組合了。)
孩子們開始在紙上又寫又畫,非常認真。文章中列出了一些小孩子畫的組合,非常有意思。一個孩子選了12, 爸爸,媽媽,哥哥,姐姐,baby,兔子,蛇(0)。沒有腿的動物也可以算一種組合。嗯,真的很有創新。
還有個孩子選了個比較大的數字16,不過在他的每個組合里,他都加上蜘蛛(8),或者跳蚤(6),這樣就比較容易算。 哈哈,很聰明。
一堂有趣的數學課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