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教材編寫的原則是什麼

數學教材編寫的原則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2 20:38:00

『壹』 教科書的編寫應遵循哪些原則

①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②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

③理論聯系實際的統一

④傳授知識、技能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貳』 請論述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五大原則

(一)、教學背景教學背景分析包括教學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分析、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方面的研究說明。(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確立合理、適當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三)、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是知識網路中的聯結點,是設計教學結構的主要線索。
(四)、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
(五)、教學過程
在做好課前分析後,接下來要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

『叄』 教材編寫有什麼要求

尊敬 的 老師 您 好 , 我是 聚 華出版 網 的王編 輯, 很高 興 為您解 答。 教 材 是供 教 學用的 資料 , 如課 本、 講義等。課堂上 和課 堂 外 教 師 和 學生 使 用 的 所有教學 材料 , 比如課本 、 練 習 冊 、活 動 冊、故 事 書 等等 也都屬教 材范 疇 。教師自 己 編寫 或設計的材 料也 可 稱 之為教 學材料 。 那 么教材 編寫 有 何要求 呢 ?科學性 。教 材 的內 容 要反映事 物 的 本質和規律 , 符合 真 善美 的 要求。要 求概 念准 確, 觀點正確 ,事 實可 信, 數 據 可靠 。對基 本 知 識、 基 本 技能的闡 述 求 真尚實。 實 用性 。要 理論 聯 系 實 際, 注 重理 論在 實踐中 的運用,該舉 例時 要 舉例 , 所舉例 子 要 有 典型 性和 代 表 性 ,幫 助 學 生學 習知識,提 高運 用 知 識 解 決實 際 問 題的 能 力 。知 識 浩如 煙 海 ,舉 不 勝舉, 要 寫 出帶 有規 律性 、 原 則性 、 指 導 性、 方法性 的 知識 ,傳授科學的 世 界 觀 和 方 法 論。 大 學 教 材 要 介紹前 沿 性 、前 瞻性 的知識 。 系 統 性 。 要把 知 識 按照 一定 的關 系組 織 起 來, 形 成知 識體 系。 把散 珠 子 用 一 根線串起來就 成為美麗 的 項 鏈 。這 根 「線」 就是知 識的邏 輯和系統 。 系 統性 是 教 材 之魂 。 抓 住 了 知 識 的邏輯 性 、 系統性,教 材 的 編 寫就 有 了 根 基 和條 理 ,就會 綱舉 目 張 ,便 於教 學 以簡馭 繁。 條理性。 對 知識 的 介 紹要 條理 分 明 , 層 次 清 楚 , 對問題 的 闡 述要 思 路清 晰, 結構 嚴 謹 。 把教材的內容 分 成 大大 小 小 的知 識 模塊,各模 塊 之間的銜接 遞 進 要 線 條明 晰 ,一目了 然 。針對性 。教 材的編 寫要 從 使 用 者的實際出發 , 符 合 對象 的特 點 和需 要 ; 要遵循適用對 象的 認知 規律 ,考 慮 他 們的學 習 能 力和 接受 能力 ; 要 適合教 學 , 考 慮教 學 目 的,滿 足教學 要求。可 讀 性。 行文深入淺 出 , 通 俗 易懂 , 語 言 生動形 象 ,規范 優 美。 用 詞 准 確, 修辭得 當 ,邏 輯 嚴 密 。不 使 用生 僻 的文 字 和晦澀 的詞 語 ,便於閱 讀 和 理解, 可 讀 性強。

『肆』 編寫教材應遵循的幾條基本原則

1、准確性原則。有人稱科學性原則。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不管編寫什麼教材,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因為如果教材失去了准確性,也就沒有正確性。如果教材的內容不正確也就失 去了作教材的資格。    2、成熟性原則。選入基礎教材的內容,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等等,原則上要求是在當前研究得相對成熟的,人們的看法比較一致的東西才適宜進入教材。如果某個人剛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或理論,還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和人們的認同,那就不宜馬上寫入教材。

『伍』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原則是什麼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體現構建性原則,交互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本文闡述了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
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改革是不可預設的重要一環。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設計,轉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准下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不僅要以新課程標准界定的課程理念為指導,而且還要遵循下列課堂教學的設計原則,來逐步實現新課程標準的各項目標,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應用、學會創新。
一、學習方式的建構性原則
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獲取知識,這是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新課程倡導建構性學習,主張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初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數學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方式的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由於建構性學習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等多項優良特徵,使學生從「我要學」出發,樹立「我能學」的自信,最終尋找到適應自己學習的個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合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師生的交往方式 ,由原先的「師→生」的單向交往演變為「師→生」、「生→師」及「」生→生的互相交往。從另一角度看,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斷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交互性原則。
三、引出新問題時的創設情境原則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對客觀事物中蘊含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但這一思維過程離不開直觀感知、觀察發現,而用實際的例子(即適度的形式化)來加以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遵循情境性原則。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實性。這是情境有效的基礎,不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到虛假而不樂意參與,沒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2.注意情境的數學味。這是數學課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沒有數學味的情境雖然也讓學生興趣盎然,但體會不到數學學科的特點,無法把數學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不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感受情境,不利於培養學生數學思考。
3.情境必須具備問題或能及時引出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這是情境有效性的關鍵。一個有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這能緊扣學生的心弦,「緊扣心弦」並不是光指故事性情節和生動的畫面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數學問題,用問題引起認知沖突,讓學生在面臨挑戰中嘗試成功,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4.創設的情境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邏輯發展,讓情境和問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的連續性和發展性特點,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同一情境的理解也會不斷地深入。
5.創設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童話卡通圖故事與實物等具體情境對低年級學生的效果好,但圖表、圖文、數學事實等現實較強的情境更有利於高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6.創設的情境要體現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級,數學知識的本身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和起點。每一個數學知識和問題都能成為學生進行新學習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問題情境,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本身的內在的魅力,才能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境,熱愛數學。
四、模式方面的開放性原則
過去的教學設計,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的經典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處於被動、客體的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限定在預定的軌道上運行,教學的唯一功能就是傳授知識。新課程強化「雙主」理念,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於是新課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學觀。教材不再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全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學生的直接經驗、學生發現的現實數學問題,都可以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成為教學內容。這樣,數學學習的內容就是開放的。新課程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於是單一的師傳生受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替代,表現出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關注開放性原則。
為了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開放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當前已被數學教師所接受。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有的問題情境只要能引起兒童思維的沖突,就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就能達到有效學習。開放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激勵學生去「做數學」。蘇霍姆林斯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樂於探究。
2.設計開放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現代教學教育觀把思維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潛在目標,把創新教育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評價一節教學課是否符合現代教育觀,關鍵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二是看學生活動的創造性,不能簡單的圖熱熱鬧鬧的形式,要看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數學課堂教學。
3.巧設開放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要巧設開放性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每一個學生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通過嘗試,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探索成功的喜悅。
五、應用方面的實踐性原則
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經濟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不斷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建模」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於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原則。
六、思維方面的創新性原則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准把「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能力」列為課程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靈活性、獨特性、批判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幾個主要特徵。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引導學生勇於用懷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數學,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創新性原則。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把握。

參考文獻:
[1]蘇梅.淺談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南方論刊,2007(S1).
[2]冷衛.芻議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高中數學教與學,2005(11

『陸』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數學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柒』 教科書編寫的原則

教材編寫需要遵循四大原則,聚焦職教來簡單介紹一下:
一、思想性原則

表現方法上:
1、語言材料可以選擇一些能直接或間接滲透思想品德的材料;
2、教學活動設計中要引導學生去討論關於思想教育的內容;

遵循思想性原則的目的
1、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文化的異同;
2、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及文化鑒別能力;
3、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科學性原則

1、教材的內容應由簡單到困難逐漸過渡;
2、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3、教材在內容、目標和要求等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4、選擇真實、典型的語言素材。

三、趣味性原則
教材編寫上可以加入一些豐富有趣的內容,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語言情境,採用多種表現形式,有助於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靈活性原則

教材的內容往往大於實際需要的內容,所以編寫時可以提供一定的額外內容,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更多教學內容。

『捌』 簡述選擇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基本原則:

1、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以課程目標為主要依據。

2、數學課程內容應滿足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需要。

3、數學課程內容應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4、數學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5、數學課程內容應反映數學自身的發展。

(8)數學教材編寫的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學數學課程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 、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閱讀全文

與數學教材編寫的原則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