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3年級數學距離怎麼教

小學3年級數學距離怎麼教

發布時間:2022-07-25 08:15:46

❶ 三年級數學關於距離的應用題

解設,平均每分鍾x米
5x+268=9x
x=67
答:——
67×12-67×9=201米
答:少年宮離學校201米

❷ 小學3年級數學應該如何教

教師該怎樣鑽研教材——以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為例

作者: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譚志俐 錄入時間:2007-1-22 閱讀次數:3080

走進課堂,直面教師原生態的課堂教學,確實感到幾分欣喜。許多課堂呈現出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課堂氛圍,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但是,在實施新課程、落實新理念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比如教學情境創設庸俗化,教學活動的泛化、娛樂化傾向非常普遍,數學知識與技能訓練被置之腦後,數學課程作為「思維體操」發展學生思維的功能在部分課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等等,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造成這種現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對知識目標的把握不準確,以致教師在教學預設中對學習情境、學習活動、學習方式考慮較多,而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跟著感覺走,所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到哪裡」。那麼,教師在備課時,如何鑽研教材,如何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如何准確地設立重點與難點,寫出合理的教學預案,並在教學中靈活機智地調整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益?這些都是教師們普遍關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

在實際教學中,有許多教師都不用現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卻又偏離了原來應該教學的內容。當然,想要對教材有所創新是件好事,但是「求異」並不等於「創新」,要想創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應該看到,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凝聚了無數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編寫而成的,經過國家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之後才被允許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編寫、選擇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師應該要深入地鑽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樣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這里想特別強調的是,要認識到教材就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的一個問題、一個情境、一條思路,你遇到這個情境、問題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們,准確把握教學目標,並想辦法達到你制定的教學目標。而具體說來,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學方法是什麼,這樣才有利於「出教材」,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適當改變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

1�閱讀例題。

以蘇教版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軸對稱圖形」為例。

通過閱讀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對於軸對稱圖形概念的體會分為兩步:

(1) 先感受物體的對稱,再體會圖形的對稱,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為完成這一目標,教材呈現了四個有關聯的教學活動: 一是觀察天安門、飛機、獎杯三個物體,發現這些物體或是左右兩邊,或是上下兩邊,或是前後兩邊的形狀、結構、大小都完全相同,從而接受這些「物體是對稱的」這個概念,並帶著這樣的概念到身邊去尋找對稱的物體。二是把天安門、飛機、獎杯的一個面畫下來,得到圖形,使研究的對象從物體轉移到平面圖形。這是教學不能忽視的環節,關繫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是否正確,會不會與物體的對稱相混淆。三是通過對折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四是判斷四個幾何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加強概念。

(2) 做軸對稱圖形,加深體驗。教材里安排了三次製作軸對稱圖形的活動。第一次是第57頁的例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製作。第二次是第58頁第3題,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的另一半,組成軸對稱圖形。第三次是剪紙,做出軸對稱圖案或花邊。這三次製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

2�解答習題。

蘇教版教材很多知識點的教學沒有全部以例題的形式呈現,部分知識點或相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練習的形式穿插、滲透在習題中。例如,認識分數時,在第70頁第7、8、9、10題中,教材一方面結合具體情境鞏固分數的意義,另一方面為學習小數作鋪墊。考慮這些因素,預設時教師必須對該內容予以適當的關注並組織學習,而不能完全由學生練一練就罷。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教材在第94頁第3題滲透: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狀況,這一組數中,有的可能會高於平均數,有的可能會低於平均數,也有的可能會等於平均數。第95頁第1題滲透: 平均數可能會產生誤導。

因此,在作教學預案時,教師應認真、逐題解答教材中的習題——即使低年級也不能因題目簡單而掉以輕心,揣摩每道題的設計意圖,增強練習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利於全面達成教學目標。

3�思考為什麼這樣編排。

教師在研究教材時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材為什麼先教學對稱的物體?它與軸對稱圖形有什麼關系?有三個原因:一是對稱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臉部左右兩邊基本相同,就說臉是對稱的。隨著概念在各個學科的深入應用,概念也就逐漸分化和嚴格。在數學里就有中心對稱,軸對稱和平面對稱等幾種情況。聯系生活經驗,先建立生活中的對稱概念,再形成數學里的軸對稱概念,教學比較順暢。二是許多軸對稱圖形就是對稱物體某個面的圖形,認識對稱的物體為認識軸對稱圖形提供寬廣的現實背景。三是可以組織對稱的物體與軸對稱圖形的對比,蘊含對稱物體的某些面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等信息,使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清晰、准確。

4�參考相關資料。

在認真鑽研教材、初步形成個體認識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廣泛閱讀教師用書、教材分析等資料,上網查詢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准確、深入地了解教材編排意圖。

二、 關注相關知識體系,明確所學知識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即把新知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以便激活他們的經驗,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提高學習效益。

在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已經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能指出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視圖,能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

據此,三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教學目標應定為:學生通過觀察、拼擺、想像等教學活動比較視圖,體會不同的擺法某些面的視圖可能相同;同樣的視圖可以有多種擺法;進一步深化對事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應該清楚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平均分,可以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本單元繼續認識分數,要把若干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教學難點是每份的個數與每份在整體里的關系並不一致。

2�關注後續學習任務。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在教學中,我們也應關注相關知識的後續學習任務及要求,這也能幫助教師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平移和旋轉」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四年級(下冊)還要進一步學習平移和旋轉,那時就要求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後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轉90°,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因此,本冊教學「平移和旋轉」時,要落實以下幾點教學要求:

(1)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結合具體實例判別「平移和旋轉」現象;(2) 不進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義,會用肢體動作概括「平移和旋轉」的特點;(3)平移一次,或沿水平方向向左(右)移動一次,或沿豎直方向向上(下)移動一次;(4) 在方格紙上平移的物體是簡單的直線圖形。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要考慮到四年級(下冊)學生繼續學習軸對稱圖形,會畫出對稱軸,知道一個圖形有時有不止一條對稱軸。這樣,本冊「軸對稱圖形」的要求,對稱軸的教學只需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積累感性經驗即可,知道有對稱軸這一概念即可,不必要求學生找、畫對稱軸。

三、 關注課程標准教材與傳統教材的對比

以「認識分數」為例。蘇教版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在認識分數時,先學慣用分數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整體里的一份或幾份,再根據分數的意義,求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個物體。其中,求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蘇教版教材與傳統教材所不同的地方。第66頁例題求整體的 幾分之一是多少個,第71頁例題求整體的幾分之幾有多少個。要注意的是,解決這些問題,要聯系具體的材料解釋分數的含義,並根據分數意義進行操作或列式計算,因此能起進一步體會分數意義的作用。教學該內容時要注意三點:一是抓住分數的意義進行思考。無論求總數的幾分之一還是幾分之幾有多少個的實際問題,都給出了一個確定的分數,這個分數的意義就是實際問題里的數量關系。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解釋分數的意義,能夠組織起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第66頁例題「分得一盤桃的1/4」就是把這盤桃平均分成4份,分得其中的1份。由此引發「分一分」的操作。通過分析數量關系和實物操作又能想到4÷4=1(個)的計算。學生經歷「說分數意義—實物操作—列式計算—回答問題」等一系列學習活動,是把實際問題進行數學化處理,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是進行推理發展數學思考的過程,分數意義是貫穿一系列學習活動的紅線。二是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動手把整體平均分是對分數意義的理性思考拉動的操作行為,在解釋分數意義的時候,會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願望。動手操作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往往分

一分就得出問題的答案,教材為學生創造了動手分一分的條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三是本單元給學生解決的實際問題都以現實的情境圖出現,不要出現純文字敘述的應用題。

四、 關注過程與方法

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活動,在探究中學習,才能全面達成三維目標。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材第82頁通過擺、量、想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逐步抽象的過程中體會、歸納和抽象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則利用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關系的理解,通過推理得出。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公式,體會到公式的來龍去脈,也經歷、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滿足了自主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得公式的探索過程更加生動,更加富有挑戰性。

准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因此我們首先應尊重教材,忠實於教材,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課程資源;在理解編排意圖基礎上,根據班級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重新組織教學材料,精心設計教學預案,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活實際為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達、探究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就能真正明確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對知識的深刻體驗。

馬克思說過:「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潛力,只要給以適當外部條件,就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對於數學教學而言,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有價值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參與活動。比如,班上要搞一個小型班集體活動,大家設計一個活動計劃,包括活動主題、時間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費用等。這就需要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從事以下活動: ① 通過交流,確定一個活動主題,了解關於這個主題的有關信息。② 計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費用,並進行全班交流。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能從中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數學教學既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重視對有關基礎知識的復習工作。現在有很多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只重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往往忽略了對已有知識的必要復習。其實,創設情境固然重要,但學習新課之前的復習可以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習新課作好鋪墊,促進學習的遷移。如,在教學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可以復習一年級(上冊)接觸過的一個對一個地排列,比出物體個數多少的方法,這樣才能使新知識具有合適的生長點。第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引領他們經歷由動作思維→表象思維→抽象思維的過程,將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內化」成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認識圖形時,要讓學生通過畫、找、圍、塗、折、拼等操作,初步認識各圖形的特徵,建立起清晰的表象。第三,在練習中,要重視相關知識的對比。教材練習中編排了很多題組,可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加強對比。第四,對基本的口算要經常練習。第一學段教學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而且是進一步學習四則計算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製成口算卡片或用其他形式,經常帶著練習。最好每堂課都能安排兩三分鍾進行口頭訓練,踏踏實實,持之以恆,學生必將受益匪淺。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評價方法的改革上。在改進評價方法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因人而異,因人施評,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揚長避短。

四、 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我認為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應包括: ① 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並善於抓住數學問題的本質。② 能比較熟練地用准確、簡練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③ 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④ 以「數學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⑤ 善於從生活現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數學模型。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學生為主體,努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❸ 如何教好小學三年級數學。

一、 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培養數學學習能力的前提。
在數學學習中,學習興趣更凸顯出了其重要性。我們常常發現如果現實中我們對哪門課程有興趣,那我們就會投入極大的熱情,鍥而不舍地想要鑽研它,有強烈獲得這種能力的願望。對於孩子,三年級的學生,更容易看到他們對某一種東西產生興趣的那種極大熱情,所以要抓住這一點,把興趣成為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能力的導火線。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喜歡聽到學生這樣說,我最喜歡數學了,數學很好玩。學生說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已經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的他的數學學習能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
二、 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最終目的是要能運用數學,而這種思想要讓學生從小就要懂得,而且從小就要學會應用,這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三、正確地掌握學習方法,是獲得學習能力的關鍵。
當前學生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所以他們學起來很吃力,當學習方法運用自如的時候,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學習能力,所以,關鍵還是要讓學生在小學三年級就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任何題型都有特定的學習方法,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獲得學習能力的途徑。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或方式。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鞏固和發展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工作和學習也有較大幫助。

❹ 新教師如何上好小學三年級第一節數學課

教師的第一節課,應該是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有了,教師以後的教學就會順暢些、圓滿些。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課的一開始,教師就合理巧妙地設置懸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探究願望,從而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數學天地。

積極、向上、有序的課堂規則,會使師生之間目標一致,形成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和進取心。

教室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寬待錯誤,更要善於利用錯誤,讓錯誤發揮最大的功效。

上課前教師需要的准備:

1、保持精神愉悅

新教師上第一節課的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再反復模擬即將到來的新課,而是要早些休息,以保證第二天能有最好的精神狀態;上課的當天早晨可以早起沖個澡,吃好早飯;上課時應提前10分鍾到教室門口微笑著等待學生到來。

2、著裝得體

教師的著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如何看待和接納教師,更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度,同時也將直接關繫到學生的課堂態度和課堂紀律,因此教師應該相當重視自己的著裝。

3、精彩的開場白

開場白是新教師進行自我推銷的最佳時機,簡短的幾句風趣、幽默而不失儒雅的話語,可以立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樹立起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4、巧妙設計三階段問卷,提高教學水平

在學期初通過問卷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家庭教育狀況等;期中通過問卷徵求學生對班級管理、自己教學的真實想法和建議;期末讓學生給自己一個鑒定評價。這些問卷可以解決教學生活的大部分問題。

❺ 小學三年級數學距離題型應用題

解設,平均每分鍾x米
5x+268=9x
x=67
答:——
67×12-67×9=201米
答:少年宮離學校201米

❻ 小學三年級如何學習數學

1、上課前要調整好心態,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數學課,上課時聽講心情就很不好,這樣當然學不好!
2、上課時一定要認真聽講,作到耳到、眼到、手到!這個很重要,一定要學會做筆記,上課時如果老師講的快,一定靜下心來聽,不要記,下課時再整理到筆記本上!保持高效率!
3、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別人談論最討厭的課時,你要告訴自己,我喜歡數學!
4、保證遇到的每一題都要弄會,弄懂,這個很重要!不會就問,不要不好意思,要學會舉一反三!也就是要靈活運用!作的題不要求多,但要精!
5、要有錯題集,把平時遇到的好題記下來,錯題記下來,並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個地方絆倒!!
總之,學時數學,不要怕難,不要怕累,不要怕問!
你能在這里問這個問題,說明你非常想把數學學好!相信你會成功的,加油吧!!!

❼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全套全冊教案,共7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測
第 一 課 時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並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後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 計 實際測量 數 學 書 的 長 數 學 書 的 寬 數 學 書 的 厚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麼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後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後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後匯報小結1厘米裡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並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第 二 課 時
分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第 三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製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麼。
2、出示老師製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麼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裡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 四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學生實踐( 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 五 課 時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遊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遊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後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開鎖了嗎?能說說為什麼?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後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麼收獲!

第 六 課 時
噸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❽ 小學3年級數學間隔怎麼教比較合適

用模型讓學生操作,感受間隔與兩邊的聯系:
在兩邊物品的個數-1=間隔的個數
間隔的個數+1=在兩邊物品的個數
學生有了這個想法後,讓學生去驗證這種去驗證!

❾ 孩子在上三年級,不會做數學里的單位換算,有好的方法教他嗎

首先讓孩子先記熟單位之間換算的進率。

第二,反復讓他在兩個單位之間進行換算,比如說米換成分,分米換成米。讓他懂得大單位換成小的就用乘,小單位換成大的就用除。

用同樣方法去練習,其餘他的每天練一點,每天練一點,循序漸進的去學習,就會有進步

閱讀全文

與小學3年級數學距離怎麼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