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時候的手工課你都做出過哪些有意義的作品
易拉罐風車、創意椅子、燈籠等 易拉罐手工製作燈籠1. 准備一個空得易拉罐2. 把瓶口得蓋子磨去,粗略花10來分鍾3. 找把尺子和刀,先初步定位要切割得位置4. 圍繞瓶身一圈都畫好切割得線後,就可以下刀了,一條一條把原先定位得線切割開5.切好後把瓶子壓成燈籠得形狀
② 小學數學比較容易製作的教具和學具有哪些
如圓的面積教具製作:
1、取木板(不要太厚)也可用紙板代替。
2、做成圓形,把圓沿半徑分成15等份。
3、取其中一份,再沿圓的半徑平均分成2份。
此時,有14個整份,和2個半份。
4、取兩條布條,把7個整份,分別沿圓的外周粘在其中一條布條上,再粘上1個半份。
5、另一條布條重復上面的操作。
6、把剩餘的布條剪去。
③ 小學數學比較容易製作的教具和學具有哪些
小學數學當中容易製作的教具和學具有正方體,長方體,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鍾表,小棒,樣品紙幣,溫度計,認識毫升,升的瓶子等等
④ 運用數學知識可以做哪些手工
語文中有個概念「名詞解釋」,數學中有沒有?很多人肯定都搖頭。然而,在長青小學丁杭纓老師帶來的經典學堂第二十九課《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卻把一堂數學課上出了「名詞解釋」的語文味道,讓坐在教室內的50位三四年級小傢伙,對三角形的三邊有了最好的理解。
從先「動手」得出註解,再到把註解靈活運用到習題里,如此舉一反三,學生學得津津有味。難怪課程開始時,丁老師做了一番小調查,全班50來位學生,主動要參加的不到十位;而一個多小時後,當丁老師宣布下課時,學生卻不舍地問:「丁老師,你下午還會給我們上課嗎?」
(第二十九課)
課堂實錄
從手工活開始
摸索三角形三邊關系「名詞解釋」
剛上課,學生就奇怪了:桌面上怎麼有一堆工具:電線、塑料吸管和剪刀。「不是說數學課嗎,怎麼像是手工課。」
丁老師布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後用電線穿在吸管內,把三小段首尾相連。猜猜會得到什麼圖形?一分鍾不到,手工作品成形了:學生都圍成了各種三角形(圖① )。可是丁老師除了三角形之外,又拿出了兩件作品,幾段吸管平排在一起的圖形(圖 ② 和圖 ③)。
盯著這些圖形,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
生一:「如果剪下來的三條邊差不多長 ,就能圍成三角形,要是差太多了,就圍不成。」
生二:「要能圍成三角形,必須其中兩條邊能豎起來,圍不成,是豎不起來的。」
老師插嘴問:「為什麼豎不起來呢?」
生:「太短了呀。」
老師繼續追問:「什麼太短了?」
生:「兩條邊合在一起太短。」
至此,對於三角形三邊關系,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口語化解釋」:兩條邊合起來,比第三條邊還短,就圍不成三角形;兩條邊加起來超過第三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丁老師一提醒,這「加起來」在數學上即「和」,用數學語言修正一下,就是「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
這一解釋到底是對是錯?課件上出現了三條線段,長度為4厘米、10厘米、5厘米,丁老師大聲說:「4+10>5,符合剛才同學們得出的條件,可以圍成三角形。」隨即她演示起課件,可三條線段圍成的不是圖① 的三角形,卻是圖 ②。
怎麼回事呢,丁老師「納悶」了。這下,又得靠學生來幫忙了
生一:「因為4和5相加是9,比10要短,所以圍不成三角形。」
生二:「應該是小的兩條邊的和大於長的那個邊。」
這下,丁老師「恍然大悟」。一番修正,三邊關系的正確「解釋」出來了:較短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在數學課本上,又稱為「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靈活運用解釋
就好比語文中的造句
這「解釋」已經註明了,接下來就是要對「名詞」進行靈活運用,就好比語文中的造句。丁老師在課件上選出了四組線段,看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第一組三邊長為3、4、5,第二組3、3、3,第三組2、2、6,第四組3、3、5(單位均為厘米)。
有了以上明確的解釋,學生一眼就看出了第三組不能圍成三角形,2+2<6嘛!那其他三組能圍成怎樣的三角形?丁老師和大家依次來分析,她還神秘地補充說:「可別小看這幾個三角形,每一個的背後可都有好玩的東西呢!」
先說第一組,自然數的知識學生已學過,3、4、5是三個連續的自然數。「是不是三個連續自然數都可以圍成三角形呢?」丁老師又提問了。
生一:不一定。1、2、3不行,1加2等於3。
生二:0也是自然數,它也不行的。
師:回答得很好。那大家知道,3、4、5圍成的三角形會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知識點雖然課本上還沒有學到,但課堂上知識豐富的小傢伙不少,馬上有人在介面說,「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等。丁老師笑著說:「等大家到了初中,就會更好地認識它了。」
再說第二組,這個三角形學生都熟悉,異口同聲答「等邊三角形」。而第四組也不言而喻了,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在三個三角形中,丁老師笑著稱,她對等腰三角形最感興趣,准備給它動幾次「小手術」:「三邊是3、3、5,現在我想把5厘米的這條邊換個長度,可以換成多少呢?」
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3加3等於6,所以換成1、2、3、4都可以的。」
隨著課件的一個個演示,幾個三角形都一一「露臉」,從「小的」「很窄」「又長又窄又瘦」「和塔尖差不多」,變成了「胖起來了」「面積大起來了」「變矮了」。細心的學生還學會了知識的聯系:「當邊長是3時,就變成和第二組一樣的等邊三角形。」
5厘米這條邊「折騰」下來,丁老師又出新招:「保留5厘米邊不變,我現在要變化其中一條3厘米邊,可以換成幾厘米呢?」學生已經很有經驗,一個個互相補充:
生一:「1和2不可以,它們和3相加不會比5大。」
生一:「只要比2大就可以了。」
生三:「不是的,不能無限大,如果換成是100,那3加5就小於100。」
一番討論,結果順利得出:比2大、比8小,也就是4至7。
回到手工活
用聯想帶著問題出課堂
都說數學和生活聯系密切,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也不例外。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經常出現的一個生活題,所有學生都有了理論上的解釋:小明家到學校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兩個點之間的線段,另外兩條是要中間折一折,哪條路最近?不僅答案一下就明了,而且有了理論支持: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有名詞有解釋,從書本到知識,課堂看似接近尾聲。這時,丁老師又把大家繞回到了開課時的手工活動上,不過這回的任務不一樣:三段怎麼剪,一定圍不成三角形,你有什麼好辦法?第一刀要剪在哪裡?
經過了這番「名詞解釋」,逆向思維也難不住學生:「中間剪一刀,那就圍不成」「第一刀剪下後,如果第二刀剪在短的線段那一側,也圍不成三角形」「這第三刀要剪在長的那一段上,並且要超過全長的中間點」。
和普通課堂一樣,課結束時,丁老師也給大家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與「和」對應的是「差」,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明白了,兩條之差與第三邊有什麼關系嗎?帶著這個思考,學生滿足地走出了課堂。
課後互動
家長:每次期末考試復習時,孩子說他都懂了,書上的題目讓他做,也的確會做的,可到了考試時,卻還是有不少錯誤?是不是我們家長指導他復習的方法不對,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丁老師:的確,現在教材和書上的習題都偏簡單,而考試總有一定的難度存在。問題的關鍵點不在家長,而在老師和學生這兩人身上。老師要把教材教活,學生也不是死讀書。關鍵就是學數學也需要聯想,比如有「和」就要想到「差」,一條路知道如何走過去還要了解如何走回來,這就是可逆思維。鍛煉這個思維的最好法寶就是「變式題」,比如條件的內容不斷變化,條件與問題互換位置等。
家長在指導孩子復習時,可讓他先看目錄,然後想一下,這個單元學會了什麼、最難的是什麼、哪些是重點、哪些是自己還不懂的,讓問題一一解決。在平時做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准備一本錯題本,平時錯過的題目都要記錄下來,在考試前有針對性地做一遍,加強鞏固。
家長:我的孩子很奇怪,難的題目會做,反而簡單的題目老是做錯,我督促他再檢查檢查,往往要等到這時候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你說他這粗心的毛病,怎麼改啊?
丁老師:對於孩子粗心的毛病,一定要細化,必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錯。比如有些孩子是抄數字的時候抄錯了,上一排還是13,下一排就寫成15了,對這類孩子就要循序漸進地以鼓勵為主,可以給他們一些目標鼓勵,比如少抄錯一題,給一顆五角星等。還有一些孩子則是知識本源上存在問題,比如「8+5」他始終認為等於12,這就要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理解知識點。
家長:我的孩子數學底子不錯,暑假裡我就讓他預習了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而現在一開學,老師開始講上冊的內容,他差不多已經准備開始預習下冊的內容了。我這樣的教育方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丁老師:數學底子好的孩子,我不建議提前先自學課本知識,這樣只會讓孩子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而其實老師講課的內容不僅在課本上,更重在一種數學思維。建議這類孩子可以選一些奧數等題目來做,使得課堂上的知識能有更深的挖掘。而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孩子,倒是可以適當提前預習,這樣就能順利跟上老師的進度,不至於落後。
課後留聲
姚女士(九蓮小學三年級丁一航家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剛開始老師讓學生拼三角形,當時我也根本沒有想到有後面的2、3種情況,大家想到的都是同樣一個三角形。這對自己也是一個反思。這是我第一次去聽課,對孩子,對課堂都有了更多的接觸。我最大的收獲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顧眼前,不是今天作業做完了或者考試考了100分就好了,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考了100分以後應該怎樣,最重要的是學習方法,要學會舉一反三,數學是需要想像的。
廉女士(采荷三小四年級裘建立家長):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孩子從概念很模糊到很清晰,回家來之後還可以很細致地跟其他孩子說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怎麼一回事,我感到很高興。聽了老師和家長的交流,我感覺以前自己做得不夠好,對待孩子要更耐心地教育、引導。不能操之過急,像這位老師一樣慢慢地教給孩子一個知識而不是灌輸給孩子一個概念。以後會一直關注經典學堂這個欄目。
朱女士(文一街小學三年級趙澤愷家長):我的孩子還是三年級,對三角形三邊關系這個知識接受起來有點困難,但是聽了這堂課之後還是懂得了很多東西,我覺得主要是老師上課講得很形象生動,從剪吸管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到啟發他們去思考這一問題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孩子回家來能復述一些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我覺得這樣效果就達到了。以後有這樣的活動我們也會積極報名參加。
⑤ 小學數學的操作技能課有哪些
【操作技能】
一般來講,操作技能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操作技能的學習既是一個身體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加工的過程,只是在技能學習的不同階段,心理的參與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學習既要求個體進行認知上的加工與分析,也要求實際作出協調的肢體運動反應。操作技能既不同於操作知識,也不同於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練。
⑥ 小學二年級數學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怎麼做
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目的是為了認識銳角、直角、鈍角,方法如下:
一、用硬紙板裁出兩個長條,或者使用冰棒棍、吸管都行;
(6)小學數學的手工課有哪些擴展閱讀:
讓小學生自製簡易數學教具,有利於提高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上課中的關鍵問題和強化某些知識點,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注意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自製並使用自製教具還能培養學生的美學意識和審美情趣,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製作過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因此也是訓練、考驗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過程。
⑦ 小學數學教具有哪些
小棒,圓片,正方體,長方體,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圓柱體,圓錐,球體,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