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好數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要說學數學的真正效果,它不是體現在應試教育上,而是將來自身的腦力思維上。學數學是一個由簡單至復雜的思維鍛煉過程,很多人覺得數學知識學了將來用不上,表面上看的確如此。假如你將來不是做相關的學術性工作的話,基本上用不到多少數學學到的知識,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數學好的人往往能在很多事情處理上思路清晰,邏輯連貫,主觀能動上更勝人一籌。有的還會利用各種反向思維,變換性思維來解決,這種數學帶來的潛移莫化的作用是很大的。
② 學習數學靠什麼
好的學習情境是生活經驗的濃縮。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我們應努力打通數學與生活間的通道,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創設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數學情境。因此,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知識,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是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首要應該做的事,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一、 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生動的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 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實際動手參與進來。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如:在教學新教材第三冊「觀察物體」的對稱圖形部分時,我首先給學生出示了一些學生非常熟悉本應是對稱的圖形(各種樹葉、蝴蝶、蜻蜓、臉譜……),但是這些圖形卻是左右兩邊大小不等,高矮不一。當這些圖片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紛紛哈哈大笑起來,我順勢問道:「你們為什麼會笑呢?」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要來將圖形歸位。最後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出發,找到了對稱圖形的特點,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更知道了數學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 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品味數學的「好玩」。 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我們只要善於讓學生發現這些知識,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將品味到數學的「妙趣橫生,其樂無窮」。如在新教材第五冊「可能性」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實驗:一個袋子里放入一些黑色的棋子,10顆白色的棋子;攪拌均勻,讓幾個學生從袋子中隨意抓出一些棋子,分別數一數白子和黑子的顆數,並記錄下來,幾次以後,學生自己就發現了規律。 四、 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學習。 筆者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中,在生活中選取了許多學生熟悉物體。如小皮球、乒乓球、積木、牙膏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里,四人一袋,問學生想不想知道裡面裝了些什麼?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東西後,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玩好動的天性,說:「你們看一看,又摸一摸,會發現什麼?」通過這樣的提問,一步一步地激起了學生參與操作的熱情,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五、 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 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在教學過程中,一些課堂上無法實現實景展示的情增,我大多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 「分類」時,商店和學生自己的寢室是不可能搬到教室里來的,該怎麼辦呢?在這個時候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課件出示主題圖啟發學生:「來到商店,你們發現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商店後自由地發表意見。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毛巾是生活用品,不應放在賣文具的地方。」另一個學生馬上發現:「皮鞋也應放在賣鞋的地方,放在這里不方便賣也不方便買。」還有的學生說:「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應該與地球儀的位置對換。」…… 這時,課件上便出現了這些物品正確的擺放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這樣的空間情境,學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懂得了分類的實用性、多樣性,還體驗到了探索者發現奧秘的樂趣。 六、 組織適當的討論來創設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積極和諧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願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在傳統的課堂上,過於嚴肅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話,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壓抑下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而討論便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它的效果是單純講授所不能替代的。課堂講授適當組織討論,可以創設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積極和諧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使學生喜歡數學。根據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教學時適當採用游戲、操作活動、合作互動、競賽、課外拓展等組織形式來創設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學習與學生樂此不疲的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 ,「學中玩」 ,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好學、樂學的習慣。
③ 學習數學真的有用嗎學好數學對人有什麼影響
學習數學豪無疑問是有用的,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除了數學老師、數學家,學習數學的作用常常並不在於用數學去掙錢或者以數學為生存的技能,更多的時候在於數學對一個人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理性的思維方式、多角度的分析、科學合理規劃、條理清晰的表達等,上述的能力差異可以將一個人分成不同的人。有人說「學好數學買菜都用不上,但它能決定你在哪裡買菜」,這就說得非常直白了。
數學,看似無用,其實有大用。這就是人們眼中的「無用之用,實為大用".多數人看問題只立足於數學知識本身、題目本身有什麼用,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真的沒有用,但拋開數學知識和題目,數學真的大有作用。
④ 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
首先,哥們,數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考分和當數學老師。借用一句形容小說的話,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數學也是這樣,產生於生活而且高於生活,數學本身其實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說簡單點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涉及到數學領域,小到居家過日子理財,大到神州飛船上天,那一點又能離開數學,只能說看你以後想不想選擇數學作為畢生職業。如果你以後選擇做一個文學家,天天寫小說,那沒必要每天鑽研,但是如果你是搞理工科的,比如機械工程,物理,甚至計算機,必須得學好數學。如果愛因斯坦數學只有初中水平,根本不可能寫出相對論,但是生活中未必人人都需要學到那麼深的水平,但是如果你的數學水平如果遠遠超過你周圍的人群,那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也要高於其他人一籌,這個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
總之,不喜歡數學,可以不用研究那麼深,但是如果你想脫離開數學生活,是絕對不可能的。
⑤ 學好數學靠的到底是什麼邏輯思維嗎
學好數學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邏輯思維
我們老師曾經說過,學好英語靠勤奮,學好數學靠思考
對與於一些數學沒學好的人來說
我認為只有兩種:一是基礎差,二是方法差
對於基礎差的人來說,學數學是最困難的,因為他要學好數學一定會比基礎好的人難
基礎源於小學,小學的數學可以說是讀中學的基石,很多人到了中學由於基礎差加上沒認真學,最後就什麼都聽不懂-不過數學的補習一定比英語快,英語差就要花時間,而數學差,只要掌握技巧,就可以將難題都迎嫩而解———
而有的人方法差-考慮數學問題不能僅僅用腦-除非單純的口算題-有的題目看似簡單-而往往只是用腦子思考,時間長了,習以為常,漸漸就會忘了原來我們還有手,我做題目的時候,不管是否困難,只要是數學題目,都會放一長紙在桌上,手上抓只筆,隨時在紙上龍飛鳳舞,寫明自己的思路,這樣既可以將問題看的透徹,又可以起到檢驗的效果-
一個初中數學科代表的述說
⑥ 學習數學有什麼用
要說數學在生活中的直接用途,真的說不出幾個,買菜?找零?那學幾何和函數又是要幹嘛用呢?但其實大家也都非常明白,數學確實是很多學科的基礎。
但作為父母,想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回應很難很難,何況我們自己可能都捋不清答案。希望今天文章中作者給大家提供的答案,可以讓你下一次和孩子談論數學時得到更多啟發。
一門不招人喜歡的學科
數學為什麼這么不招人喜歡呢?
首先跟數學這門學科的特性有關。數學是一門研究模式的學科,是試圖用數量, 形狀和關系這些手段來描述世界的一種方式。
不管是任何學科知識,孩子們理解起來往往是習慣從自己親身的經歷出發,比如我們上語文課,寫一篇描述自己假期生活的作文,每個孩子都能寫出東西來,而且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孩子很容易能夠從中體會到樂趣所在。但數學就讓人一頭霧水了,不光跟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正確答案也都是非錯即對,又枯燥又抽象。
此外,數學這門學科的區分度也很高,能學不能學的孩子之間差距非常大,這也會讓孩子產生畏難和挫敗感。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或許很難改變學校的教育模式,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拓展對於數學的一些生活體驗。
比如外出旅行的時候,引導孩子在車牌上查找數字組合(例如連續的3、4、5或不連續的2、5、7或平方144之類的數字);此外平時出門可以和孩子一起利用地圖軟體計算出的不同路線時間,來預估走哪條路最快到達終點;看電視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計算下電視節目中有多少時間是廣告。
這樣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接觸數學,能夠增加孩子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認識,為什麼要學數學?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數學對我以後的生活有用嗎?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數學——我們在用地圖導航的時候、預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時候、買新傢具測量尺寸的時候、公司開會聽到各種數據的時候……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極少數的職業才會用到數學,然而其實ta們都錯了。絕大多數職業:護士、設計師、建築工人、記者、司機等等每天都在使用數學。
但學校里的數學恰恰是以技能為基礎的——比如教你怎麼確定角度,怎麼用公式來確定物體的體積或容量,很少會教孩子數學究竟是什麼。比如,一堂數學課上老師往往會對孩子講:我們做了A、然後 B、然後 C,最後就能得到正確答案,而且往往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這種教育模式,往往導致孩子們從來都不會主動去思考數學本身,也不會充分理解每一個步驟的意義。對於許多學生來說, 他們對數學的理解變成完成老師設定的一個個具體任務,對於真正需要理解的概念呢?老師的要求是:背過就行了。
正是因為學校對數學的關注是技能學習,而不是解決真正的問題,孩子想要在數學這方面鑽研的興趣很容易就會被扼殺。
關於數學,我和學生們經常講的一個類比是, 學習數學技好比彈鋼琴。你知道鋼琴的每一個具體組成,並不代表你就懂得音樂是什麼了,一樣的,知道了數學的概念、公式和算術法,雖然非常重要, 但卻不足以讓你真正的理解數學是什麼。
過分強調數學的技能(基本數字理論,、方程式),忽略作為數學家的實際工作(推理、 解決問題、建模、使用技術),也會導致願意在大學繼續學習數學的學生人數下降。
美國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2014 之間, 學習高等數學的學生比例從11.9% 下降到 9.6%,學習中級數學的人數從25% 降到到19.1%。香港地區高等數學畢業生佔全體畢業生的比例由2015年的25%下跌到了2016年的16%。
由於大陸地區沒有具體數據,我們只能參考一下國家統計局官網發布的全國本科理學專業在校學生人數,2012年這個數字是約125萬人,到了2015年,直接下滑到了約107萬人。
數學的意義是什麼呢?
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問你數學有什麼用時,或許可以這樣回答:
數學能幫你理解周遭事物發生變化的原因:為什麼同樣的禮物一過節就會變得更貴?怎麼趁打折的時候以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
預測未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麥當勞隨機送的玩偶有多大幾率正好是我想要的那一款?
用數學解決謎題:電子游戲中的主角如何出招才能最大限度的縮減技能冷卻時間,把敵人殺死?
總之,數學的確非常美妙,但也由於其自身特性很容易變成應試教育中每個孩子的噩夢,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善於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識,就能和孩子一起學會領略數學這門學科的美妙之處。
⑦ 數學學好了,有什麼用
數學是基礎學科,其它許多學科的研究發展都離不開數學,比如說物理化學生物等量的計算離不開數學公式,原理或者方法。就連政治,地理中也有關於計算的內容。數學也可以鍛煉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分別對應代數與幾何,生活中處處用到數學,許多實際問題,利息或者行程的計算。就連許多單位的招人也要看數學成績。即使數學用不到,但數學的思想時刻存在,邏輯思維能力好了,我們看生活中的問題都會更全面,有條理,這種隱秘的能力在人生中看不出來,但時刻影響。最後一點最不願意說的,但又最實在的,數學貫穿小學,中學以及大學部分領域的始終,我們要考試。說實在的,數學真得很重要,而且數學學好了,別人對你的眼光也不同,會覺得你思路清晰,很願意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