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大班可以設置哪些區角啊
大班已經要正式的學知識了,所以區角可以設:語言區「裡面放置各種識字卡片圖片,一個新聞版,每日選擇好的新聞讓幼兒閱讀,貼圖讓幼兒理解講述。」數學區「里擺設各種能讓幼兒操作點數的實物,放各種數字卡片,算式卡片,=-+圖片」游戲區「各式的玩具。音樂區「各種樂器,兒歌。」科學區「種上一些植物,養一些生物。設...一版新聞角,每周選擇一個主題剪紙讓幼兒了解。
2. 幼兒園中班下學期數學區域游戲有哪些
中班啊,要有角色區,如娃娃家、小醫院或者餐廳什麼的。 美工區,包括繪畫區泥工區製作區剪紙區。 建築區。 科學區,包括數學和科學區。 圖書區。 表演區。 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分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般幼兒園教學區角都有教案的,幼兒園區角有八個分區,分布於不同領域,培養孩子各項能力。國內專業生產幼兒園區角廠家「育棟區角 」,是很多幼兒園和玩教具經銷商的選擇。或者直接聯系他們。零叄柒壹陸零壹陸柒貳貳柒(大寫)。
3. 區域活動投放的八個原則
一、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
安全是一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就是生命。幼兒園的安全是根本,只有安全,幼兒才能在幼兒園里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在為幼兒選擇購買或者製作的操作材料要無毒、無味,在投放之前要保證消毒,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玩具的體積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過重,那些尖銳的細小的東西更應該避免投放在活動區。
二、堅持目的性原則
區角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與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緊緊相連的。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在了解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對本班幼兒當前的培養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並以此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操作材料。
力求材料滿足本階段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區角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並不是指一個目標只能與一種材料對應。一般,某一個目標可以通過若乾材料的共同作用來實現,一種材料也能夠為達成多項目標服務。
三、堅持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的材料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在操作有趣的材料的過程中幼兒能感受材料的動感變化,塑造出心中計劃性的事物,能保持探究的持久性。所以投放的材料要適合幼兒「玩中學」的特點,減少幼兒的壓力,要讓幼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堅持層次性和計劃性原則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區角游戲材料的層次性、計劃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針對小班幼兒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和小肌肉群不夠發達的生理特點。
可為他們提供體積大、便於取放、類別相同的建構材料,讓幼兒反復練習。而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在提供架構材料時則要注意多樣性和精密性,以滿足他們的探究和自主發展需求。
五、堅持豐富性原則
豐富性首先可以理解為可供幼兒選擇的材料具有多樣性。區角材料投放豐富多樣,才可以滿足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興趣、能力選擇和操作,保證各個區角都有幼兒喜歡和合適的材料進行探索、研究、操作。如認知類和探索類體現在材料的數量要充足,能夠滿足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願添加和改變等。
六、堅持暗示性原則
暗示性是指在教育中教師給幼兒提供教育目標顯性、可見的材料。材料的暗示性在於無需教師手把手地教,而是通過幼兒自己的觀察、分析找出規律按規律再進行模仿或創造。暗示性的材料具有提醒人、引起人注意的特點。如種植角的放大鏡就很有暗示性原則。在美工區陳列范畫、藝術鑒賞類的藝術作品,幼兒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引導和學習,最後得到創新。
七、堅持穩定性原則
幼兒區角材料投放也要緊跟時代,不僅要添加、購置各種插塑玩具,高度切合,趣味性強,創造空間大的玩具,還要保持傳統材料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區角活動要經過幼兒反復多次的操作實踐活動過程,才能發現和較熟練地掌握方法,獲得手眼協調能力的提高。
幼兒通過在活動中的多次嘗試、觀察、「試誤」,不斷累積感性經驗,才能提高能力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等。如在「綠之源」種植角里,經過幾次種植會發現幾種植物易發芽、易管理、少生蟲,幼兒親自體驗。
了解了種子生根、發芽、長出子葉、子葉退化後長出真正的葉子、(葉子又有互生、對生、簇生的區別)、花開的過程,又區別出「謊花」,直至喜獲豐收、品嘗果實,懂得了珍愛生命的自然過程。
4. 幼兒園班級區域活動可以創設哪些內容
《綱要》中指出: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製作等活動,從而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而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正好驗證了這一理念的科學合理性。因此,自學期初開始,我們班就著手以區域環境為主,創設屬於孩子自己的特色環境。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著讓每一面牆都說話的原則,在創設區域環境中我們做到了 「序、美、趣、意」。 序:是指環境的布置和材料的設放要動靜有序。 美:是指環境布置要美觀、和諧。 趣:是指環境和材料充滿童趣,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去感受、探究。 意:是指環境和材料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使幼兒在感知和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受到正面的影響,促其身心健康發展。 結合我班的環境向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進入小虎隊班之前,小朋友們每天都會和長頸鹿比比高,每天都能聽到孩子們說自己又長高了,長高了多少,甚至還有的孩子跑過來跟我高興地說自己比長頸鹿都高了,看到他們每天滿懷笑容的進入班級,我覺得我們創設的「與長頸鹿比比高」這一小區域還是有很大效果的,不僅讓孩子學到了數學知識,還讓孩子每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 進入小虎隊班,首先看到的是我們的鍾表小房子,綠色的,既漂亮又美觀,一看就讓人有種溫馨,活力的感覺。再就是我們的各個區域,我們有數學區,語言區,音樂區,表演區,美工區,動手操作區,科學區,樂購超市,還有各大牆面。 先來說一下我們的北面牆,上面是我們的主題牆,主題是「樹葉的聯想」,上面展示的是幼兒與家長的親子樹葉粘貼畫,有李新澤小朋友和爸爸的大孔雀,有牛興晨和爺爺的兩只黃鸝鳴翠柳,有靜茹小朋友和媽媽的海底世界等等,畫面多彩多姿,不僅美而且富有意義。孩子參與其中,家長樂在其中。下面是我們的區域特色區:數學區。主題是「數學角,孩子益智的小天堂」,在這個特色區域中我們以「美,趣,意」為主,設了四個小區域:按規律排序,認識圖形和數字,數字小配對和認識鍾表。這些都是我們這學期要學習的重點內容,通過課上的學習,孩子可以在數學區中相互討論,相互探究,從而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同時我們還在數學區兩邊安排了三個數學櫥,上面放著鉛筆橡皮等數學工具,還有數學小練習,數學益智小貼畫,數學益智小卡片,數學益智小工具包等等各種豐富的材料供孩子使用。還有,每周我們都會拿出三天的區域活動時間來學習數學知識,安排數學小游戲操作活動等,現在我們的孩子不僅對數學很感興趣而且我覺得孩子的智力在這學期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數學,孩子益智的小天堂。
5. 幼兒園各區域玩具該怎樣投放
一、根據不同的活動區投放適當的活動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兒童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為孩子創設角色區、科學區、美工區、語言區、木工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般來說,各活動區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材料。例如:積木區:大中型號的積木。需要的話,還可以有一些輔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種小動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區:各種可以根據需要而變化其用途的服裝、道具、傢具等。 科學區:放大鏡、天平、尺子、磁鐵等工具和各種適宜於幼兒探索的材料。 操作區:桌面積木、積塑片等各種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種智力拚圖等各種拼圖及各種數學學具操作等。 語言區:圖書、錄放機、故事磁帶、木偶、頭飾等。 美工區:紙、筆、橡皮泥、膠水、剪子、各種空紙盒等製作材料。 圖書區:各種有趣的圖書。 但活動區材料的這種穩定性並不是不變的,有些屬於活動內容的材料往往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加以改變。 二、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製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雖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護的能力,又有參加區域活動的經驗,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不需要時時處在教師視線范圍內,但畢竟是孩子,減少和消除環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對區域環境的最基本要求。 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兒從家中搜集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裡面的殘留物,時間一長會發霉,有很多的細菌。因此,教師必須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好衛生工作,把收集來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凈後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除了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外,還要注意活動環境的安全性。如,傢具要平穩,掛衣服的鉤子要略高於幼兒頭部等等。 三、投放蘊涵有教育價值的材料 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也就不一樣。這就使得不同的活動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教育功能。 例如,通過充分挖掘在操作區(數學區)投放積木的內涵,就可體現出多種教育價值,主要取決於積木本身的結構特徵及其所能引發的各種活動。 積木是由一個個標準的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在一套積木中每個形體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嚴格的比例關系。比如,正方體的邊長要麼與長方體某邊長度相等,要麼是其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角體必有某一邊或者與正方體邊長相等,或者與長方體邊長相等,薄立方體的厚度一定是厚立方體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圓柱體的直徑和長度也必定能找到與其相應的「夥伴」……積木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它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發展認知能力的極佳材料。積木區的教育價值還取決於積木的「開放性」特點。首先,積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無限的「可組合性」。單位積木都是一些十分簡單卻又十分基本的形狀,這些形狀可以說是各種實際物體之形狀的高度概括與抽象,因此人們可以藉助於某種想像「還原」它,即賦予它各種實際意義,這就是所謂「可塑性」的涵義,比如可以將一塊豎立的長方體想像成一個人,一座樓;將一塊三角體想像成小山、滑梯,樹冠、屋頂。正因為積木均為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其功能不必固著在某些特定的物體或結構上,才使它具有無限的可組合性一一反復拼搭、不斷重組。當幼兒把一塊積木擺放在不同的位置,賦予不同的意義時,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是積木在認知方面體現出的「開放性」。 其次,搭建積木(尤其是大型積木)常常需要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這可以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開放性」。如主動尋求對方在材料上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合作搭建,共同商定主題,協調分工合作等,並在交往中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怎樣解決矛盾等,這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必要內容。 四、投放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於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學習3以內的數」這一活動,根據活動中的情況我投放了「分類盒」和「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兩件材料,其中「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加深了些難度,適合已掌握的幼兒玩;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掌握的幼兒可以通過「分類盒」繼續鞏固,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活動材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通過操作材料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區」的「拼汽車」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兒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挫折,然後經過觀察、思考、反復拼貼,直到成功為止。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汽車完全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輛汽車,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更是不言而喻了。 五、投放的活動材料要避免高檔化、成品化 在活動區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要避免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例如,不少幼兒園不僅高價為娃娃家購買了梳妝台、洗衣機、灶台等設備及服裝,老師們還加班加點地製作好各種可以以假亂真的包子、饅頭、果盤等食品,使娃娃家看起來非常像模像樣。但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卻發現,原來的利用媽媽的舊圍巾改作圍裙,尋找物品布置房間,分工合作「買菜」、「做飯」的環節沒有了,娃娃家還剩下的,大概就是假裝吃飯、聊天打招呼了。而且,過於形象逼真的材料功能必然是單一的、固定的,這樣一來,原本完全可以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變的「角色扮演區」,現在被限制在「娃娃家」上了。這不僅限制了區域的功能,還限制了幼兒的活動,更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和自由。這可能是投資者並不希望的結果,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 事實上,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 因此,無論資金有多豐厚,人力有多充足,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都要從實際的效果出發。高投資並不一定
6. 如何投放數學區平衡船區域材料的投放
你好,可以根據平衡船的實用性與特殊性等特點進行材料的投放。
平衡船有很多分類,如果是實用性比較高那麼就可以拖放地多一點,非常特殊的船型也可以多擺放一點增長學生們的見識。
總體來說材料可以多放一點來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區域活動了解更多船型知識,開拓視野。
如何投放數學區材料:
1. 使材料具有情境性,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設計與幼兒密切聯系,要貼近幼兒認識水平的活動內容,在具體可感、有趣的情境中,非常容易引發他們操作的願望,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為我們操作活動的材料。
2. 充分挖掘材料的價值和功能,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減少目的性強的作業式操作材料,投放具有開放性、能引起幼兒探索興趣的游戲材料。開放性材料能激發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操作、改變、組合;如積木、插塑、珠子、紙張、黏土以及各種廢舊物品。
3.投放具有層次性的游戲材料,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發展需要。材料不同,難易不一,才能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體驗成功,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幼兒參與數學區活動。
4.數學材料游戲化、生活化, 激發幼兒自主性學習。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幼兒日後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7. 如何合理投放數學區材料的相關總結
問題一、操作材料缺乏層次性,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
材料的層次性是滿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幼兒各自操作需求的保障。層次性體現在:一、小、中、大三個年齡班的幼兒的水平差異,所要求的材料的層次性。二、同功能材料的難易程度所體現的層次性。三、同一材料不同時期的梯度遞進,所形成的層次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時會發現如下現象:
現象一、一種材料同時出現在小、中、大班,無任何內容與要求上的區別與提示。
現象二、區域內所有材料只有一種水平,如排序,只有「鋪小路」一種材料,且只有一個層次──按給定提示規律排序,再無其他。
現象三、材料一經投放便始終如一,幾周甚至一學期都不再有變化。
對策構想
1.研究教育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及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律
對教育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及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律的研究是每個教師都應做到的,這樣才能根據學科知識特點正確投放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材料。例如,對於排序,各年齡階段教育內容有不同的要求:小班:按物體外部特徵(如顏色、形狀)或量的差異(大小、長短、高矮)進行3個物體的排序 中班: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5以內正逆排序 大班:按規律排序和自由排序以及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並初步理解序列之間的傳遞性和雙重性。如果教師能了解這些,那麼,便可較好地把握自己所帶班級材料的范圍和難度特點,而不至於出現年齡班材料混淆的現象。
2.研究材料本身所應具有的結構
材料本身具有的結構決定著幼兒怎樣獲取以及獲取什麼樣的經驗,因此教師對材料結構的研究,直接影響到投放什麼、何時投放、如何投放材料的問題。如,我們研究開發瓶子的價值,瓶子本身不能發生相互作用揭示某種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為他加上一種關系,做出容量的各種變式,幼兒便可從操作中了解容積的守恆。這幾種變式有:
(1) (2) (3) (4)
當我們對此有一個較好地把握時,便會有目的在不同階段呈現和提供相同或粗細、高矮不同的瓶子,形成不斷引導幼兒探索的材料群組。
3.克服「倦怠」心理
幼兒教師的工作量是相當繁重的,因此,也更應當學會在工作中尋求樂趣。從對孩子發展負責的角度出發,盡量克服心理上的「倦怠」,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努力為孩子們及時提供並適時更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讓我們的智慧和愛通過一件件材料傳遞給孩子們!
問題二、操作材料功能單一、乏味 ,沒有探索的空間
現象一、幼兒在活動區中時而東瞧西看時而無所事事地擺弄幾下手中的材料,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
現象二、很多孩子對新投放的材料興趣高漲,但是三分鍾熱度,新鮮勁兒一過便再不會選擇。
現象三、幼兒在區域中頻繁的更換玩具,樂此不疲,問其原因,孩子回答:「玩兒完了,再換一樣兒(材料)」。
對策構想
1.充分挖掘材料的價值和功能
將每一種材料的價值最大化,做到一物多玩,使其具有多種變化和組合的可能,材料才會具有魅力,吸引幼兒,以激發其游戲和探索的願望。如,我們為幼兒提供「百變瓶」一材料,有意識的使其在大小、高矮、粗細以及顏色、形狀等方面各不相同,輔以游戲記錄單、盒子、球等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創造性地自主設計游戲。他們可以玩飲品屋游戲,理貨的同時,進行分類,買賣的同時,認識「貨幣」 ……可以玩打保齡球的游戲,學習10以內書的分解與組成……
2.使材料具有情境性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他們喜歡有趣的、美觀的、色彩鮮艷的材料。在具體可感、有趣的情境中,非常容易引發他們操作的願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教育目標。下面是大班「口編應用題」 的一組材料「可愛的小青蛙」。藍色的池塘,綠色的草地,盛開的荷花,舒展的荷葉,大樹、小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游泳的、休息的、思考的、戴帽子的、戴眼鏡的……不同動態、不同特徵的青蛙又平添一股生氣,使幼兒被吸引的同時,有了「可編的」的內容和興趣。
3.使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幼兒是通過自己不斷的擺弄物體,不斷的思考、探索來獲得經驗和感知的。當一組材料,只需幼兒看看即可時,便會感覺索然無味,也就失去了操作的興趣、學習的機會,出現前邊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下面是「口編應用題」的材料──「美麗的聖誕節」。它通過幼兒的操作,使聖誕樹從平面變為立體 在樹的不同側面根據意願選擇懸掛「彩星」「聖誕靴」等小小禮物 使各種小動物從各處趕來參加聖誕狂歡……伴隨著幼兒想像,情節與內容不斷豐富與拓展。幼兒在其中有空間去想,有內容可說,有感興趣的物體來操作,在不知不覺中向目標邁進。
問題三、操作材料不具備可驗證性
教師在不同的時間可能會關注不同區域的活動,而數學活動是比較特殊的,活動結果具有相對確定性。我們常常會看到:標有8條小魚標志的水桶中,幼兒只釣了6條;分類活動中幼兒只是在不斷把物品擺弄來擺弄去,沒有明確的分類標准……我們鼓勵幼兒嘗試錯誤,但非讓幼兒重復錯誤,很多時候孩子們在重復錯誤而不自知。因此教師除應及時指導並鼓勵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外,還應注意使材料具有可驗證的功能。
對策構想
1.形成相互匹配呼應的材料群
如下邊的這組材料:5號盤,選擇3+2=的算式卡,對嗎?幼兒可通過其它材料來驗證,如:選擇夾子,3個粉夾子和2個白夾子,當幼兒把它夾到盤上的同時結果的正誤也便瞭然於胸;還可請瓢蟲幫忙,2隻黃色瓢蟲和3隻紅色瓢蟲放到一起是五隻瓢蟲,那麼5號盤,選擇3+2=的算式卡是正確的。
2.材料可自動控制錯誤
如數形匹配游戲,可將標有數字和畫有物體圖形的兩部分做成裂開的蛋殼形狀,匹配錯誤便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蛋;或把數字標在瓶蓋上,物體圖形貼在瓶身上,如果匹配錯誤瓶蓋和瓶身便不能扣合在一起……這樣的材料,可刺激幼兒多次嘗試,自動調整錯誤,有利於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
3.留下學習的痕跡
為孩子們提供記錄的工具,如紙、筆、記錄冊等等,孩子們邊游戲邊記錄,將思維過程可視化,讓幼兒在游戲中或結束後,看到自己「思考的過程」,這樣有利於幼兒在多次操作中發現問題,在比較中,判斷正誤,形成經驗。
問題四、操作材料的製作、投放成為教師的一己之為
在工作中,老師們經常感到累不可當。尤其是活動區材料的製作和投放,很多要靠加班加點才能完成。當然必要的時間付出是難免的,但要累得其所!讓材料製作、搜集的過程也融入教育的要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避免一己之為。
對策構想
1.和家長、孩子共同搜集材料
生活中的現有材料,其中包括廢舊材料在內,為孩子們提供了游戲、學習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應充分的利用它們,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研究其「結構關系」,思考呈現的方式,使其成為我們的教育「省時、省力、高效」的途徑之一。
2.來自專門的數學活動的材料
專門的數學活動,需要很多教具材料,這些材料在活動之後,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興趣,既可不加變動也可稍作改進,投放到活動區中供幼兒繼續游戲,省力又省資源。
3.開發、利用購買的成品材料
很多幼兒園購買了大量成品的精美材料,如排序板、接龍卡、鑲嵌板等等,教師只需認真研究巧妙利用即可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靈活的使用和改造現有的教材資料
各種教材資料不僅為我們的使用提供便利,同時也我們拓寬了思路,我們要學會走「捷徑」,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工改造,使之成為便於幼兒操作和喜愛的玩具材料。
問題五、 操作材料投放無序、雜亂
材料擺放實是材料呈現方式的問題,我們經常會看到:玩具櫃里及上邊都擺滿材料,看上去豐富,實則雜亂無章。同一功能的材料、同一目標指向的材料都散放在不同的間隔中,多組材料也都疊放在一起,這樣既不利於幼兒選擇又不便於取放。幼兒置身於什麼樣的環境,就學會什麼,「材料投放」看似細節,其實是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潛移默化的滲透「整潔有序」的教育。
對策構想
1.同種功能材料盡量放到一起,既便於幼兒選擇,也便於教師指導。
2.指向同一目標但層次不同的材料有序的擺放形成材料組。
3.把同一組材料盡量放於一個大些的容器中,避免幼兒為了玩這種材料要反反復復地取材料,既不便於幼兒操作,耽誤時間,又占空間。
4.做相應的標志。這種標志可以是提示擺放位置的,使材料整齊有序,使幼兒能物歸原處;也可是提示材料難易程度的,使幼兒能根據標志的提示,挑戰自己的能力,不斷的探索,激發幼兒持續游戲的熱情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