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幼兒園數學低結構材料有哪些內容

幼兒園數學低結構材料有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7-27 12:44:38

A. 娃娃家低結構材料有哪些

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貝殼、棉花、紐扣等
這些低結構材料可塑性強,玩法多,可以投放到建構、美工、科學、數學、生活區、語言區、娃娃家等區角中去。

B. 幼兒園中材料投放什麼屬於低結構材料

開始探索低結構材料在區域活動中的投放策略及效果。3月19日,第一幼兒園主持開展了一次對小、中、大班低結構游戲材料投放情況的區角活動觀察與研討,園長和各分園部分教師參加了此次走班式觀察活動。活動展示班級的教師充分領會《指南》精神,智慧地選用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貝殼、棉花、紐扣等多種可塑性強、不固定玩法原始材料,投放到建構、美工、科學、數學、生活區、語言區、娃娃家等區角中去。幼兒篤定、專注的神情掛在稚嫩的臉蛋兒上,洋溢在教師滿意的心窩里。

C. 什麼是低結構材料

低結構材料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就是在用料上簡單、上手難度低,可變性強、可塑性高的一類材料。

D. 建構區低結構材料有哪些

有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貝殼、棉花、紐扣等多種可塑性強、不固定玩法原始材料,投放到建構、美工、科學、數學、生活區、語言區、娃娃家等區角中去。

針對區域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性投放低結構材料。無論是高結構還是低結構材料,投放種類過多的材料,其效果常常適得其反。在區域材料的投放上,低結構材料需要與其他結構材料優化組合,才能激發幼兒更為豐富的游戲行為。

生活中收集,鼓勵親子積極參與。我們在每班建立了一個家園共同收集的材料資源庫,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參與到材料的收集行動中,並廣泛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出謀劃策找材料。

收集可以是教師發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或家長發起的,教師還可以藉助幼兒的作品和創意玩法激起家長參與收集材料的積極性。除了容易收集的易拉罐、紙盒外,還有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也受到幼兒喜歡,如貝殼、竹子、筷子、稻草、瓶蓋等。

E. 什麼是低結構游戲材料

對此,進行了「開放性區域環境的創設」的課題研究、探索和實踐.開放性區域環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開放性的物質環境,即活動的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取放玩具材料,活動的時間由幼兒自由支配,活動的空間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開放性的心理環境,即活動中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開放的.我們就如何安排好開放性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如何投放富有變化而又開放的材料,創設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大膽探索的開放性的區域環境及在活動中怎樣用開放的觀念進行指導這幾個角度來進行著手研究.(一)提供自由開放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兒的操作慾望.在材料投放上,我們賦予了幼兒極大的自由度:為幼兒提供了可自由選擇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結構的操作材料,還在教室放置「百寶箱」以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同時鼓勵幼兒參與區域環境、材料的收集,共同創設環境.為了更好地發揮游戲材料的教育作用,我們不規定具體的玩法,允許幼兒跨區使用材料,增加選擇的餘地.使幼兒能夠有機會按照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能夠按自己對材料的不同理解,對材料進行分類,結合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挖掘材料的整合性的玩法,以各自不同的活動過程,與材料互動.如我們將衛生紙用完後的紙芯收集起來,在區域活動中投放,允許幼兒在各區使用.美工區的幼兒對它進行裝飾,製作成掛飾、彩瓶、娃娃;建構區的幼兒用它來壘高、搭建房子和山洞;數學區的幼兒發現有的紙芯比較粗、有的比較矮,對它們進行排序和統計;角色區的幼兒用它們來替代擀麵杖、杯子;音樂區的幼兒把它們當成了麥克風.同時幼兒在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操作時,也可以在過程中進行調換、調整原來設想好的、但暫時無法做到的方法,更換難度過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戰.在自己不斷創造的「最近發展區」里,通過一定的努力,來發現和創造.(二)提供開放的區域活動空間、時間,讓幼兒在活動中滿足獨立自主的需要我們提倡讓幼兒自由選擇,而如果沒有足夠的時空條件幼兒就很少或不能有選擇的餘地,幼兒的自由選擇也就不能實現,活動的自主性也就無法體現.在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嘗試的:1、開放的空間在空間增設上我們考慮到:區域活動具有動態性.幼兒可根據需要,重新布置或改變某區的位置、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隨時增設活動區域.一次班上的幾個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圍了一個圓圈,大家坐在裡面,神秘兮兮地說著話,原來她們是想在一起說一些悄悄話,就自發地布置了一個「隱私區」.同時,我們嘗試開展平行班活動.即同年齡班的幼兒在相同的時間里,在平行班活動室內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開展平行班游戲時,幼兒自由結伴,自由選擇活動的地點,在游戲中盡情地享受空間、時間、材料、人際關系的開放.通過這種形式,平行班的教師、幼兒之間相互都很熟悉,幼兒的交往能力明顯增強,自主性、積極性顯著提高,性格活潑開朗,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這種打破班界的環境的創設不僅增加了幼兒游戲的自由度,擴大了他交往的范圍,拓寬了個人游戲的空間,並且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充分體現了游戲的自主性、獨立性,使幼兒在與同年齡的夥伴交往中相互學習並吸收同伴的經驗.2、開放的時間在時間安排上,一方面,我們將完成新活動自主權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一周內完成新活動的時間,如幾天完成一個美工作品,只要他們完成即可,教師不作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體區域時間外,其餘的,只要是非集體活動,游戲、課間、飯後,幼兒都可以自由進出各區域,或玩新活動或繼續未完成的探索.我們班的幾位男孩子,非常喜歡動手區的造紙活動,他們經常自由進入動手區,在長時間反復操作、相互交流中,他們不僅發現哪幾種紙易撕、哪幾種紙易吸水,還發現吸水後的濕紙容易撕、濕的紙很柔軟、乾的紙比較硬等各種有關紙的特性的現象.開放的區域活動時間空間,既使教育目標在活動中得以實現,又滿足了幼兒探索的願望,獨立的需要.(三)開放靈活地組織區域活動,拓展區域活動的功能我們常常說:「教無定法」.孩子是活的,要讓我們的活動區活動也活起來,我們努力把近期教育目標與創設環境相結合,把語言、科學、藝術教學、主題活動等內容與創設環境相結合,並且逐漸把集體活動內容融入到區域活動中,發揮區域活動的不同功能.嘗試的形式有:1、把區域活動視為在集體之外為幼兒創設的自由活動.幼兒可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的內容、材料的夥伴,通過游戲和自由交往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有關經驗.2、把區域活動視為分組教學的一種形式.可增加教師直接接觸幼兒的機會,從而使的幼兒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同時也增加了教師因材施教的機會.3、把區域活動視為集體教學的延伸.如我們將主題與區域活動相結合.一方面將相關的內容在各區域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將一些活動內容直接安排在活動區中進行.如:開展「豆豆的王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各種顏色、大小、形狀的豆子,讓幼兒在美工區製作豆豆圓盤、豆豆像框、豆豆彩瓶;動手區讓幼兒夾豆豆、剝豆豆;感知區讓幼兒感知觸摸各種豆袋;數學區讓幼兒給豆豆排隊(按大小、顏色進行排序);在音樂區製作豆瓶小樂器;在體育角玩豆袋.這種圍繞近期教育目標,通過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的教育,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採用開放式指導方法,促進幼兒獨立性思維的發展在活動中,我們與幼兒建立了友好平等的關系,以平等的身份採取建議、評價等方式影響帶動幼兒的活動.在觀察的基礎上,針對區域活動不同環節、不同幼兒採取不同指導方法,適時幫助來推進幼兒的活動,使幼兒獲得充分發展.在開放式指導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1、尊重的原則.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幼兒並不是一些「無知無能」的弱小群體,而是一群非常能幹、富有創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動中,注重與他們平等相待,將教師是「傳授者、維持者、調解者」的角色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即將幼兒當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兒的思想,尊重幼兒的人格.在指導中不隨意打擾幼兒的活動,即使發現幼兒採用的方法達不到活動結果,也不強迫幼兒停止,而採用建議、協商的口吻.2、啟發的原則.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應有啟發作用.在活動中我們常採用「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了什麼?」等開放的啟發式提問,耐心引導幼兒尋找答案,教師不代替幼兒思維,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己判斷,自己思考.就拿折紙來講,在過去手工課教幼兒折燕子時,採用教師折一步,幼兒折一步的方法,雖然一節課下來,幼兒基本都有成果,但從幼兒思維角度看,幼兒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手工區折燕子中,我們提供手工書、折好的燕子成品、每個步驟的範例給幼兒,幼兒根據能力來選擇手工書、成品、具體範例做工具自己學習.有的藉助手工書看符號標記折出了燕子;有的將成品拆開再還原遷移已有的經驗折出了燕子;有的觀察每個步驟的範例折出了燕子;還有的採用跟同伴學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動後,我們引導幼兒對自己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組織幼兒討論「你用什麼方法學會折燕子的?」從而概括出符號轉化、遷移經驗、模仿範例、具體模仿的學習策略.同樣是折紙,由於採用了開放式的指導方法,既使幼兒有了成果,又使幼兒學會了多種學習的方法,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促進了獨立思維的發展.3、賞識的原則.即對幼兒經常給予由衷的贊賞.在指導幼兒活動時,我們耐心傾聽幼兒的發現,投以幼兒贊賞的目光,用欣賞的口吻誇獎孩子激勵幼兒更積極地投入活動.(五)科學開放的評價方式,進一步為幼兒提供表現和交往學習的機會.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贊美技能精湛、誰的作品悅目,而是倡導一種精神,一種自我探索、自我創新的精神.活動中我們靈活地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有幼兒自評,幼兒互評,小組評價等.在評價活動中,讓幼兒展現各自的作品與個性,自發地進行交流,積極地表達情感,相互體驗,共享快樂,共解難題.引導幼兒開放性地一些討論,激發幼兒繼續在活動中探索的慾望,在活動後,引導幼兒參與討論,闡述自己的發現,強調兒童夥伴間、兒童和教師間的交互作用,體現了平等、融洽的游戲學習者共同體的理念,改變了過去交流只是教師對幼兒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現了幼兒在的整個活動過程的主體地位.實踐表明:開放性區域環境的創設及其相應的共享、觀察和幫助的開放指導策略能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自主、自發交流的活動過程,從中,幼兒的自主體驗更為強烈、創造力體現更充分、幼兒的合作交往更顯主動積極,體現了幼兒自主活動的本質特徵.

F. 低結構材料有哪些

低結構材料有:

1、紙箱、木板、易拉罐、塑料瓶、各種各樣的包裝盒子,牙膏盒、葯盒等。

2、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貝殼、棉花、粘土、火柴棍、紐扣。

3、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

4、圓形狀的餅盒、茶葉罐、玻璃瓶、光碟、奶粉罐、薯片罐等。

5、片狀的廢舊紙箱、紙盒、碎布、紙盤、紙質保鮮袋等。

6、塊狀的紙抽、茶葉盒、撲克牌盒、牛奶紙箱等。

7、線狀的毛線、塑料軟管等。

選擇低結構學習材料的好處:

1、低結構材料,顧名思義就是在用料上不會太浪費、相對而言較簡單,操作上也不會很困難的一類材料。有著可變性強,可塑性高的特點。低結構材料一般出現在幼兒園、兒童樂園等區域,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提高創新思維,培養動手能力。

2、低結構學習材料沒有固定答案的設置,可鼓勵孩子發散思維,尋找豐富多樣的玩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好的學習材料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更能為他們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學習提供充分的條件。

3、因地制宜,取材生活中豐富材料資源,玩法豐富多彩。也許通過一次活動或幾次活動,孩子沒有學到什麼具體的知識和技能,但他們的潛能卻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G. 如何理解低結構活動的內涵2,如何選擇與提供低結構活動中的材料

對此,進行了「開放性區域環境的創設」的課題研究、探索和實踐.開放性區域環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開放性的物質環境,即活動的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取放玩具材料,活動的時間由幼兒自由支配,活動的空間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開放性的心理環境,即活動中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開放的.我們就如何安排好開放性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如何投放富有變化而又開放的材料,創設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大膽探索的開放性的區域環境及在活動中怎樣用開放的觀念進行指導這幾個角度來進行著手研究.
(一)提供自由開放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兒的操作慾望.
在材料投放上,我們賦予了幼兒極大的自由度:為幼兒提供了可自由選擇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結構的操作材料,還在教室放置「百寶箱」以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同時鼓勵幼兒參與區域環境、材料的收集,共同創設環境.為了更好地發揮游戲材料的教育作用,我們不規定具體的玩法,允許幼兒跨區使用材料,增加選擇的餘地.使幼兒能夠有機會按照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能夠按自己對材料的不同理解,對材料進行分類,結合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挖掘材料的整合性的玩法,以各自不同的活動過程,與材料互動.如我們將衛生紙用完後的紙芯收集起來,在區域活動中投放,允許幼兒在各區使用.美工區的幼兒對它進行裝飾,製作成掛飾、彩瓶、娃娃;建構區的幼兒用它來壘高、搭建房子和山洞;數學區的幼兒發現有的紙芯比較粗、有的比較矮,對它們進行排序和統計;角色區的幼兒用它們來替代擀麵杖、杯子;音樂區的幼兒把它們當成了麥克風.同時幼兒在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操作時,也可以在過程中進行調換、調整原來設想好的、但暫時無法做到的方法,更換難度過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戰.在自己不斷創造的「最近發展區」里,通過一定的努力,來發現和創造.
(二)提供開放的區域活動空間、時間,讓幼兒在活動中滿足獨立自主的需要
我們提倡讓幼兒自由選擇,而如果沒有足夠的時空條件幼兒就很少或不能有選擇的餘地,幼兒的自由選擇也就不能實現,活動的自主性也就無法體現.在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嘗試的:
1、開放的空間
在空間增設上我們考慮到:區域活動具有動態性.幼兒可根據需要,重新布置或改變某區的位置、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隨時增設活動區域.一次班上的幾個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圍了一個圓圈,大家坐在裡面,神秘兮兮地說著話,原來她們是想在一起說一些悄悄話,就自發地布置了一個「隱私區」.
同時,我們嘗試開展平行班活動.即同年齡班的幼兒在相同的時間里,在平行班活動室內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開展平行班游戲時,幼兒自由結伴,自由選擇活動的地點,在游戲中盡情地享受空間、時間、材料、人際關系的開放.通過這種形式,平行班的教師、幼兒之間相互都很熟悉,幼兒的交往能力明顯增強,自主性、積極性顯著提高,性格活潑開朗,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這種打破班界的環境的創設不僅增加了幼兒游戲的自由度,擴大了他交往的范圍,拓寬了個人游戲的空間,並且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充分體現了游戲的自主性、獨立性,使幼兒在與同年齡的夥伴交往中相互學習並吸收同伴的經驗.
2、開放的時間
在時間安排上,一方面,我們將完成新活動自主權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一周內完成新活動的時間,如幾天完成一個美工作品,只要他們完成即可,教師不作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體區域時間外,其餘的,只要是非集體活動,游戲、課間、飯後,幼兒都可以自由進出各區域,或玩新活動或繼續未完成的探索.我們班的幾位男孩子,非常喜歡動手區的造紙活動,他們經常自由進入動手區,在長時間反復操作、相互交流中,他們不僅發現哪幾種紙易撕、哪幾種紙易吸水,還發現吸水後的濕紙容易撕、濕的紙很柔軟、乾的紙比較硬等各種有關紙的特性的現象.
開放的區域活動時間空間,既使教育目標在活動中得以實現,又滿足了幼兒探索的願望,獨立的需要.
(三)開放靈活地組織區域活動,拓展區域活動的功能
我們常常說:「教無定法」.孩子是活的,要讓我們的活動區活動也活起來,我們努力把近期教育目標與創設環境相結合,把語言、科學、藝術教學、主題活動等內容與創設環境相結合,並且逐漸把集體活動內容融入到區域活動中,發揮區域活動的不同功能.嘗試的形式有:
1、把區域活動視為在集體之外為幼兒創設的自由活動.幼兒可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的內容、材料的夥伴,通過游戲和自由交往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有關經驗.
2、把區域活動視為分組教學的一種形式.可增加教師直接接觸幼兒的機會,從而使更多的幼兒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同時也增加了教師因材施教的機會.
3、把區域活動視為集體教學的延伸.如我們將主題與區域活動相結合.一方面將相關的內容在各區域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將一些活動內容直接安排在活動區中進行.如:開展「豆豆的王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各種顏色、大小、形狀的豆子,讓幼兒在美工區製作豆豆圓盤、豆豆像框、豆豆彩瓶;動手區讓幼兒夾豆豆、剝豆豆;感知區讓幼兒感知觸摸各種豆袋;數學區讓幼兒給豆豆排隊(按大小、顏色進行排序);在音樂區製作豆瓶小樂器;在體育角玩豆袋.這種圍繞近期教育目標,通過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的教育,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採用開放式指導方法,促進幼兒獨立性思維的發展
在活動中,我們與幼兒建立了友好平等的關系,以平等的身份採取建議、評價等方式影響帶動幼兒的活動.在觀察的基礎上,針對區域活動不同環節、不同幼兒採取不同指導方法,適時幫助來推進幼兒的活動,使幼兒獲得充分發展.在開放式指導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 尊重的原則.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幼兒並不是一些「無知無能」的弱小群體,而是一群非常能幹、富有創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動中,注重與他們平等相待,將教師是「傳授者、維持者、調解者」的角色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 即將幼兒當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兒的思想,尊重幼兒的人格.在指導中不隨意打擾幼兒的活動,即使發現幼兒採用的方法達不到活動結果,也不強迫幼兒停止,而採用建議、協商的口吻.
2、啟發的原則.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應有啟發作用.在活動中我們常採用「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了什麼?」等開放的啟發式提問,耐心引導幼兒尋找答案,教師不代替幼兒思維,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己判斷,自己思考.就拿折紙來講,在過去手工課教幼兒折燕子時,採用教師折一步,幼兒折一步的方法,雖然一節課下來,幼兒基本都有成果,但從幼兒思維角度看,幼兒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手工區折燕子中,我們提供手工書、折好的燕子成品、每個步驟的範例給幼兒,幼兒根據能力來選擇手工書、成品、具體範例做工具自己學習.有的藉助手工書看符號標記折出了燕子;有的將成品拆開再還原遷移已有的經驗折出了燕子;有的觀察每個步驟的範例折出了燕子;還有的採用跟同伴學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動後,我們引導幼兒對自己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組織幼兒討論「你用什麼方法學會折燕子的?」從而概括出符號轉化、遷移經驗、模仿範例、具體模仿的學習策略.同樣是折紙,由於採用了開放式的指導方法,既使幼兒有了成果,又使幼兒學會了多種學習的方法,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促進了獨立思維的發展.
3、賞識的原則.即對幼兒經常給予由衷的贊賞.在指導幼兒活動時,我們耐心傾聽幼兒的發現,投以幼兒贊賞的目光,用欣賞的口吻誇獎孩子激勵幼兒更積極地投入活動.(五)科學開放的評價方式,進一步為幼兒提供表現和交往學習的機會.
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贊美技能精湛、誰的作品悅目,而是倡導一種精神,一種自我探索、自我創新的精神.活動中我們靈活地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有幼兒自評,幼兒互評,小組評價等.在評價活動中,讓幼兒展現各自的作品與個性,自發地進行交流,積極地表達情感,相互體驗,共享快樂,共解難題.引導幼兒開放性地展開一些討論,激發幼兒繼續在活動中探索的慾望,在活動後,引導幼兒參與討論,闡述自己的發現,強調兒童夥伴間、兒童和教師間的交互作用,體現了平等、融洽的游戲學習者共同體的理念,改變了過去交流只是教師對幼兒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現了幼兒在的整個活動過程的主體地位.
實踐表明:開放性區域環境的創設及其相應的共享、觀察和幫助的開放指導策略能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的活動過程,從中,幼兒的自主體驗更為強烈、創造力體現更充分、幼兒的合作交往更顯主動積極,體現了幼兒自主活動的本質特徵.

H. 適合中大班低結構的替代材料有哪些

報紙、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等。
低結構材料指的是那些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來自於生活廢舊用品的材料。有利於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滿足幼兒探索世界萬物的天性。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數學低結構材料有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