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內容有哪些
數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四基」,即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數學教育中歷來重視的傳統優勢,在數學課程改革中應當保持並賦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教學中應當特別重視的,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它們不僅是學生當前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需的。
2. 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國家對基礎教育教育質量指標所作的基本規定,是新課程標准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三個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簡稱三維目標。,2,知識和技能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即學生通過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又叫結果性目標。這種目標一般有三個層次的要求:學懂、學會、能應用。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如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程序和具體做法,是過程中的目標,又叫程序性目標。這種目標強調三個過程:做中學、學中做、反思。,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學生對過程或結果的體驗後的傾向和感受,是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經驗,又叫體驗性目標。它的層次有認同、體會、內化三個層次。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載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其他目標有重要的促進和優化作用。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目標「三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合了教學目標的各個方面,為科學制定學科教學目標提供了具體的指導。而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首要環節,要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正確理解三維目標的情況下,保證三維目標設定的清晰性、明確性、可操作性。一、正確理解「三維目標」層次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結果。課程標准把教學目標定位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顯然,內容更豐富,要求更高了,它是一種由低到高的遞進關系,對三維目標可理解成四個層次:一是數學知識技能的教學層次。重在解決「是什麼、怎麼樣做」的問題;二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層次。重在解決「運用什麼樣的思想與方法去做」的問題;三是數學思維的教學層次。重在解決「怎麼想到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問題;四是數學精神與文化的教學層次。重在促進學生心智、個性、觀念、精神等和諧協調的發展。二、要准確制定教學目標三維目標可以理解為各門學科總的課程目標的框架,它給各門學科制定課程和教學目標提供了一種基本的規范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首要環節,要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保證目標設定的全面性、准確性、可操作性1、設定教學目標要注重全面性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各個方面,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把三個維度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三個維度互相照應,相互協調,體現高度的整合作用。在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只有落實知識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其它目標,在設定數學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注意體現涉及到的知識點,注意在理解和掌握這些點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哪些能力。把過程與方法作為教學目標,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數學教學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與方法,在數學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要把過程與方法目標放在突出的地位。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思維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在原有學科德育目標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明確和提升。數學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數學學習過程中應該表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數學學習內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2教學目標的敘述要注重准確性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敘述十分重要,主要是要注重敘述語言的准確性,避免使用「初步理解」、「基本掌握」這類含糊其辭的敘述語,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的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相應的行為動詞,正確體現「四個要素」。一是行為主體:即學習者。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應該……」等,而不是教師的行為。如果用「使學生……」「培養學生××能力」一些字眼,那麼,行為主體就變成了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首先強調學生的行為主體。值得注意是:主體是學生,但教師也應有行為,教師的行為一般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下」、「引導下」等詞語。二是行為動詞:是以描述學生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為了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在數學教學目標設計中要盡可能選用那些意義確定,易於觀察的明確動詞。如,了解層面上常用的有:讀、寫、會用、認識、說出、識別、了解、辨認、描述等;理解層面上常用有:明確、表示、會畫、確定、找出、獲得、讀懂等;應用層面上常用的有:分類、選擇、比較、排列、理解、解釋、判斷、預測、推斷、估計、設計、檢驗、運用、掌握、處理、推導、證明等。三是行為條件。這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條件或范圍等。四是表現程度。這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和用以評價學生表現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確定教學目標,「三維度」是明確的,「四要素」滲透在三維度之中,它們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廢。3、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設定一般應顯現「三個維度」,體現「四個要素」,通過行為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具體地反映出課程理念的變化,使教學目標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的功效就在於指導教學行為,能夠具體地指導教學實踐。如何讓教學目標發揮最大的功效呢?那就是將教學目標設計得細致、具體,也就是要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的設計屬於課前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預設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目標定得太籠統、太空泛、太模糊,就會失去教學目標的實際指導作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就只能成為一種空洞的擺設,課堂教學就不會取得預期效果。而預設的目標越是具體明晰,指導性也就越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數學教學目標設計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與可操作性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行為動詞的使用,行為動詞越是簡單明了,可操作性就越強,那些含糊其辭的行為動詞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些涵義廣泛的行為動詞,操作起來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只有明白無誤的行為動詞,才會更具有可操作性。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設計中,目標都是學生通過「對話」「操作練習」(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掌握」(表現程度)方法來體現的,學生自己(行為主體)獲得知識與技能等,這些簡單明了的術語,非常具體明白,有利於實際操作。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蘊含了一定的數學思想,體現了三個維度。這樣的目標設計不僅反映了全面性,而且也明確地告訴了學生學習的結果。同時採用了有個性,有區分的行為動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具體的要求,操作起來十分方便。4、三維目標的達成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過程作為學科課程總目標的三個方面,「三維」目標應該貫串於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各項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想通過一個章節的學習完全達成是不現實的。即使是知識與能力中的某些具體目標,也有一個從識記到理解到運用的過程,也不可能剛學習就能掌握運用。對於大多數教學目標,特別是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應該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達成過程。如「學會正確對待人生的挫折」,絕不可能在學習兩三課時以後就達成,而應該是整個基礎教育長期的任務,是終身教育的任務之一。這種上升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經過若干次提升以後,課程的總體目標就趨於達成了。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應該融入「三維」目標的理念:但要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同時落實非常具體的「三維」目標,則近乎苛刻。因為「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系的,很難分清哪一項目標單純屬於哪個維度。我們認為,在制訂具體教學目標時,應圍繞教材各章節的具體內容設計我們的教學目標,以知識與能力作為外在表現形式,在達成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同時,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在目標的逐步達成。
3. 德育的目標是什麼
德育目標有熱愛祖國,具有報效祖國的精神,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初步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奮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具有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憲法、法律。
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開拓進取、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功能
社會性功能
指學校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發揮何種性質的作用,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
個體性功能
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質體現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
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一是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二是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對平行系統的作用 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就其共性來看主要有三點:1)動機作用;2)方向作用;3)習慣和方法上的支持。
4.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哪些具體的德育目標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包括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關心祖國的前途,獻身祖國的建設等。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數學史料,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在數學、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到近代我國綜合國力與世界強國的差距,從而激起學生的自豪感和危機感,進而增強為富國強民而努力攀登數學高峰。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本身就充滿著辯證因素。它為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發展辯證思想提供了基礎。因此,教師要結合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公式、定律的推導等,啟發學生足部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等觀點,使他們逐步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抓主要矛盾等科學的思想方法。
3.非智力因素教育。
通過數學學習,應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目標等方面獲得發展;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應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並具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這些都屬於非智力因素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