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教育家凱洛夫曾說過:「誰能讓孩子的求知興趣保持穩定和持久,誰就能教育孩子成才。」唯有熱愛數學,才能對數學有持久的熱情,才能去克服和戰勝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去歸納與總結數學規律,最後達到運用自如。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通過創設情境、設置疑問、發現學生優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等途徑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愛學、能學、會學、樂學。
一、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多媒體教學可以方便地創設、改變和探索某種數學情境,豐富了課堂,吸引了學生。在多媒體數學課堂中,通過文字、聲音、圖形、動畫等方式對枯燥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予以演示,使課堂形象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學生能行,也要讓學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最活躍的色彩。例如:華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建築物、楓葉、蝴蝶、窗花等圖片,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具有軸對稱現象的實例,產生學習興趣。接著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創作軸對稱圖形,並通過多媒體平台進行展示、解說,體驗數學教學活動的樂趣。如此,學生通過觀看、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真正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之一。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把現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學習熱情,有利教學高效進行。
二、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學生是稱贊出來的,對學習的興趣是鼓勵得到的,閃光點是要靠老師去發現的,對待學生要以表揚為主,對於學生的好表現和好成績,教師不要吝嗇使用贊美之詞。因為稱贊對學生會起很大的鼓勵作用。我班有一位學生剛上初一的時候,我發現他課堂上愛睡覺,從不認真聽講,這與他平時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系,我多次找他談話,發現這孩子其實很聰明,對於數學題目一點就會,只是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養成了很多壞習慣。我在班上公開鼓勵他說,「你很有數學天賦,我要把你培養成數學尖子!」並在平時多給他表現的機會,對他的作業給予鼓勵性的評語,如「真不錯」「對,下次再細心點」,「你作業態度很端正」,「你真的很聰明」等等。結果這個孩子變化非常大,非常喜歡學習研究數學,成績直線上升。看來表揚和鼓勵對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真的不容低估。教師對學生的愛有多深,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就有多深。教師的激勵、期待、關愛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學生走向成功。所以教學中,教師不要吝嗇對你的學生多給予表揚和鼓勵;而對於學生的錯處,不要過多地給予批評,因為過多地批評,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使他產生厭煩,並且在心理上產生陰影,從而犯更多的錯誤。
三、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這句話體現了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讓學生體會發現學習的樂趣。《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如在講《瓷磚的鋪設》時,我發給學生事先准備好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八邊形的剪紙,讓大家動手拼一拼,有誰能夠鋪滿地面。學生有的在自己座位上拼,有的幾個人一起研究,熱情高漲。我在教室巡視、指導。幾分鍾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實踐的體會:正三角形與正方形可以可以覆蓋一個平面,正五邊形與正八邊形不行。通過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很好地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充分地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改變了以往以教師教為主的滿堂灌,大大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自主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做到手腦並用,有效地提高了創新思維能力,並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把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思維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把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數學史,將知識原始再現,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拓寬視野,全方位地認知和理解數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膾灸人口的數學歷史故事和數學家軼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所學的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一個精彩的故事總是能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引導他們進入數學的殿堂。」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一冊《走進數學世界》時,我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就向學生講述數學王子——高斯巧算100個自然數之和的歷史,即年僅師十歲高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算出1+2+3+…+100的結果為5050,原來他把這100個自然數分為50組,每組的和為101,101×50=5050,學生紛紛被高斯的神思巧算所吸引,對這個天才的數學家產生了興趣,也對學習數學產生良好的興趣,紛紛動手演練1+2+3+…+100的結果,《走進數學世界》就在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中開課了。另外,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漫長的數學發展歷史和令人感嘆的傑出成就,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地滲透數學史,使教學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如:在教授有理數時,可向學生介紹我國二千年前就有 「正負術」的概念,掌握了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而負數在國外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日拉爾(1629年)才首先認識和使用負數解決幾何問題;在教授《圓中的計算問題》時,可向學生介紹我國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的典故,而在國外,祖沖之死後一千多年,西方人才獲得這一結果……因此,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掌握和熟悉數學史知識,在課堂中滲透歷史發展的觀點,將數學史知識與平時的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數學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數學教師,應當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好數學、體驗數學、實踐數學、運用數學,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的目的。
❷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維
摘 要: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是學生認識數學、喜歡數學、掌握數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加強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深挖教材,創新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抽象思維;學具;語言;發展;個體差異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的設計理念當中明確規定:「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這段話中,我們夠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應。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培養,有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現就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培養的方法方面,說說自己的一點兒看法。
一、有效利用學具
在小學階段,學生
❸ 什麼是數感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鏈接: https://pan..com/s/1Kyg3AeXaCa7wNWcn7sII-A
❹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對於數學素養的解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有人認為「數學素養」是人在先天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等影響,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融於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用南開大學顧沛教授的話說:「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出或忘掉後剩下的東西。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看第一個方面: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一)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系,培養數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塊展板:「1983年初在東北地區進行的航行調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僅發現兩只老虎,因此東北虎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對外經貿大學的小楊認為: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圍里就有兩只老虎,那麼老虎的數量應該很多,怎麼還會因此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呢?那為什麼那麼多的參觀者對此說明都熟視無睹,而小楊卻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呢?一方面我認為小楊善於觀察、思考,另一方面說明小楊有很好的數感。 「數感」,就是對數的本質的理解和感覺。數的本質是「多與少」或者「大與小」,從而過渡到數的順序。有關「數感」問題我們可以追溯到動物的感知,比如說—條狗,它可能敢與一匹狼爭斗,但如果有兩匹狼它就會害怕,如果面對一群狼它就會逃跑。這說明動物也知道「多與少」。在《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隻烏鴉在一家莊園的望樓頂上建了個鳥巢,庄園主對此很生氣,決心殺死這只烏鴉。可是,每當庄園主走進望樓,烏鴉就離巢而去,直到庄園主走出望樓才回巢。庄園主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個朋友,兩人一起進去,然後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個人去殺烏鴉,但是烏鴉並沒有上當回巢。後來又三人進去兩人出來,四人進去三人出來,依然如故。直到五人進去四人出來,烏鴉才分辨不清,回巢了。這說明烏鴉關於數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會數數的話,能辨別到幾呢?實驗表明,人也只能辨別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斷,在數學方面,發明了計數之後,人類才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差異。有了「多少」這一概念,人類才能理解「有序」、「後繼數」等概念。從l開始,藉助「後繼數」,便形成了自然數系;通過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形成了有理數系;通過有理數的代數運算,最終形成了實數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產生而不是通過運算產生的自然數,才是數學最本質的概念,也是小學數學的根基。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 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隻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和數位「個位」、「十位」 和 計數單位「一」、「十」;理解同一數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一上課我通過猜數游戲引出「11」這個數,然後要求學生把11根小棒擺在桌面上,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當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後,接著讓他們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告訴大家,和同學們一樣,數也有自己的位置,並出示數位筒,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學生通過1個十和10個一的相互轉化過程,體會 「數位」「計數單位」概念的實際意義,建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概念。同時,「數位筒」的教學又在不知不覺中對後面「份」的概念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從份的概念來分析,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學完後我問學生當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麼?劉鈺傑說:「我穿20號的鞋子。」劉翔宇說;「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杜雨萌說:「我有20支新鉛筆。」丁中嵐說:「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說的自由,大概就沒機會知道孩子心中的數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了。 (二)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 英國著名數學家羅素說過:「什麼是數學?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 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很多像停車標志、奧運五環標志等用符號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號經驗。上學期學習「統計我們的鞋碼」時,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符號經驗,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統計,有的學生寫數,有的畫「√」,還有的用「○、△」等圖形表示。記得王老師在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時,先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這一具體場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通過交流,學生產生用一致的方式來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後把具體的場景圖逐步抽象成圓圈圖、網路圖這種平面圖,並讓經歷用數對表示位置的過程。這樣學生就經歷了「具體事物——個性化地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化表示」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以及數學符號的簡潔與實用,培養了學生的符號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數學符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如,阿拉伯數字的誕生和使用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可以結合數的認識的教學向學生介紹數字誕生的歷史,讓學生了解數字元號的發展史,感受數學文化的無窮魅力。
❺ 如何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是追求滲透,啟發領悟。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單純地進行知識點講解,二是輕例題教學、重課堂練習。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即只追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掌握常見題型的解答,而不注重分析知識和習題背後的數學邏輯。長期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磨去數學本身的學科魅力,不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
教師應當把知識教育與思維訓練巧妙融合,把思維訓練滲透到每一節課,植根於每一個知識點。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比較、猜想等方式,充分揭示思維過程,把概念的形成、結論的推導、規律的概括等過程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曲折而生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數學思維的美。
二是積極動手,引導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小學生有足夠的動手慾望,對數學這樣一門思維體操來說,將抽象思維和「動手動腳」結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我在講授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找了12個小正方體積木,讓學生試試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長方體,又讓學生測量它們的長寬高,引導學生思考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最後推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看似簡單的一項操作,卻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有學生課下找到我,問其他多邊體的組合是否也適用這個公式。這充分說明動手實踐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
三是任務驅動,激發活力。小學生處於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認知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務,提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進行課堂學習。設立任務時,應注意任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要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比如,講授立方體的表面積時,我特意了解到某學生即將過生日,然後准備了一份需要包裝的小禮物和彩紙,要求全班學生幫我用最少的彩紙完成任務。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提出了很多充滿童趣的方案。這時,我再提出讓他們測量小禮物的長寬高,並介紹面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思考:如果立方體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該怎麼計算?一個普通的表面積計算就拓展為對整個幾何圖形知識系統的探究。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猜想的過程,就是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由此可見,任務驅動的過程也是數學思維開拓能力、實踐探究能力提升的過程。
❻ 在小學數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摘 要: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是學生認識數學、喜歡數學、掌握數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加強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深挖教材,創新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抽象思維;學具;語言;發展;個體差異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的設計理念當中明確規定:「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這段話中,我們夠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應。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培養,有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現就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培養的方法方面,說說自己的一點兒看法。
一、有效利用學具
在小學階段,學生
❼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代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創建核心素養體系,提升學校和廣大教師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是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的訴求。因此,初中各門學科都需要聚焦於本學科的核心素養,並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科水平,對於初中數學教學而言亦是如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加註重如何發展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如何讓學生通過中學數學課堂的學習而具備良好的應用意識、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因此,結合以往的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通過初中數學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分析和探究,為中學數學教學的優化發展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培養;核心素養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核心素養作為中學生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必備的素養,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也有著極大的作用。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中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也尤為重要,它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僅僅局限於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更要重視在這些知識和內容中所包含的數學核心素養、所需要的素養以及可以培養的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發揮初中數學在教育中
❽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
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蘊含著「無形」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寫在教材里;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如何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滲透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怎麼滲透、滲透到什麼程度等,都會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行為中的現實問題。作為課堂引領的小學數學教師,該如何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兩條線在數學課堂中齊頭並進呢?
1、在操作中交流比較,感悟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必要性。
讓我們走進兩位數學老師的「三角形的面積」課堂,一起感悟不同的教學定位演繹出的不同教學效果。
[案例甲]
教師課前讓每位學生准備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上課時教師出示帶有方格的幾個三角形,問:誰能算出它們的面積?(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結果)
接著,教師出示不帶方格的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算出它們的面積。(學生感到困惑,教師抓住時機,告訴學生下面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於是,教師請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問:你能想辦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嗎?
(學生動手操作,獲得以下結果。)
生1:我拼成了平行四邊形。
生2:我拼成了正方形。
生3:我拼成了長方形。
5.師: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有什麼關系?
6.師生問答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案例乙]
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每人准備一把剪刀,給各小組准備完全一樣的(銳角、鈍角、直角)三角形各兩個和形狀、大小各不一樣的三角形6個。
上課時,老師讓同學們回顧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我們是怎樣推導的?
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後推導出來的。
師:好,那麼你們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4人小組,動手拼擺、割補三角形)
全班交流後,學生獲得以下答案。
生1:我們發現一個銳角三角形和一個鈍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邊說邊演示)
生2:我們也發現兩個不一樣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邊說邊演示)
生3: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邊說邊演示)
生4: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是正方形。(邊說邊演示)
生5: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可是平行四邊形。(邊說邊演示)
然後,又有幾名學生分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演示說明也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
師:還有其他的發現嗎?
生6: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也能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邊說邊演示)
師:你真了不起!
【反思與啟示】:從甲教師身上看到的是「教教材」的影子,只是為了教教材而教,按照教材的安排順序組織教學,整個教學片斷缺少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無法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而乙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通過分組探究討論、全班交流,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轉化」的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數學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明顯要優於前者,因此,我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必要進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
2、在情境中多次體驗,逐級遞進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從學生的數學思想形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數學思想不可能向數學知識那樣一步到位,它需要有一個不斷滲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過程」的加強者,不斷用我們的數學思想「敲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敲打」過程中,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感悟、不斷的明朗,直到最後的主動應用。
以「化曲為直」思想在《認識周長》一課中的有效滲透為例,談如何圍繞「化曲為直」思想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片斷】1:預習設計測量圓邊線的長,初步感知「化曲為直」思想。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取一個圓。提問:你能想辦法知道圓一周邊線的長嗎?
生1:我沿著直尺滾一圈,就能知道圓一周邊線的長。
生2:我用繩子先圍一圍,再測量繩子的長就能知道圓一周邊線的長。
生3:我先將圓對折兩次,再用繩子量圓弧的長,然後後用尺子量出繩子的長,最後乘4就得到圓一周邊線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