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數學家的故事,做手抄報
1.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2. 阿基米德
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裡面摻有銀,便請阿基米德鑒定。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於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
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
4.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我是分割線----------------------------------------------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摘至 網路知道
❷ 老師要數學名人的資料 做手抄報 大俠們幫幫忙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但因家境不好,讀完初中後,便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右腿殘疾。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實際,篩選出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為以後矩陣幾何學等,作下了基點。
陳景潤: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短期任中學教師後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主要研究解析數論,1966年發表《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著有《初等數論》等。
其他: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另外亦有小行星以他為名。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他是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62歲。
王元(1930--)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數學獎得主。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志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解析數論是他的主要研究領域。
王元教授1930年4月30日生於浙江蘭溪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很早就受到啟蒙教育。他不特別聰明,更不是神童,但是他同大多數有成就的人一樣是通過苦學才獲得成功的。王元的小學、初中時代,是在戰亂與艱難中度過的。4歲上學,那時他還是個天真活潑的小孩,一心只想玩,結果連續留級了兩年。上中學時學習成績只是中等水平。
這樣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卻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興趣廣泛,求知慾強。凡是他興趣所及,都肯花費時間刻苦鑽研。開始,他喜歡看小說,不管多厚的本本,他都要想方設法看完它。他看別人拉二胡,自己也動了心,成為二胡的愛好者。由於他抓緊時間苦練,又肯動腦筋琢磨演奏技巧,不久就成為出色的二胡演奏者。後來,他又喜歡畫畫和游泳。他經常帶著畫板出去寫生。畫累了,就脫下衣服跳到湖裡痛痛快快地游泳。廣泛的興趣,養成他不怕困難和一種強烈進取的精神。只要他感興趣的項目,他總比別人學得好。
1948年,王元高中畢業考入浙江英士大學數學系。浙大是我國老一輩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多年執教的地方,數學教育卓有傳統。二位教授自30年代起就堅持辦高年級學生讀書討論班,對於培養學生獨立科學研究的能力極有幫助。浙大的教學環境激發了王元對數學真正的興趣。大學四年級時他在讀書討論班上報告了A·E·英哈姆的《素數分布論》。1952年,王元從浙江大學畢業,因成績名列前茅,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一年後又被分配到該所數論組師從華羅庚先生。從此,他與華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風風雨雨30多年,他自己也成長為一代著名數學家。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他首先將解析數論中的篩法用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並證明了命題3+4,1957年又證明了2+3。王元證明的2+3表示的是: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至多兩個質數的乘積再加上至多3個質數的乘積。其缺點在於兩個相加的數中,還沒有一個肯定為質數的。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這一研究領域躍居世界領先的地位。其成果為國內外有關文獻頻繁引用。此時的王元只有27歲。其後,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受到國際學術界推崇,被稱為華-王方法。七十年代後期又對這方面的成果做了系統總結,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20世紀80年代在丟番圖分析方面,將施密特定理推廣到任何代數數域,即在丟番圖不等式組等方面取得先進的成果。
王元不僅是一位在數學專業領域里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通過數學研究,他進一步關注到數學的本質,數學和數學家在教育、社會和人類發展中的影響,將數學這門科學通俗解析,讓大眾感受數學中的樂趣。他將關於這方面的思考部分匯集在論文集《王元論哥德巴赫猜想》、傳記《華羅庚》、文章匯編在《王元文集》和《華羅庚的數學生涯》等書中。王元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數學的美的論述是:什麼是好的數學?評價數學的標準是什麼?「數學的評價標准和藝術一樣,主要是美學標准。美學標准對物理科學也很重要,但對數學,它是第一標准。《華羅庚》可以說是王元科普創作的代表作,花費八、九年的時光,寫了一本數學家的傳記。由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來寫的另一位著名數學家的傳記,正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
《華羅庚的數學生涯》也是王元先生記述華羅庚數學研究的專著。華羅庚的成就遍及數學很多重要領域,他的特殊的學術思想和方法論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載入史冊。本書分一、二兩篇。第一篇介紹華羅庚在純粹數學方面的成就,並附有國外數學家的評語。第二篇主要介紹他在應用數學和數學普及方面的貢獻。
《王元文集》是王元先生將自己長期科學研究的重要文獻收集成冊,成為系統地論述數學科學和展示數學成就的專著。
《王元論哥德巴赫猜想》是王元院士多年來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表的部分論述性文章(不包括專門的學術論著)的匯集。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論述哥德巴赫猜想的歷史、意義、研究方法與進展,進而涉及當代數論的成就、應用及其在數學中的地位等;第二部分「綜合論述」,從更廣闊的視角闡發作者對整個數學的認識,以及作者在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等領導實踐中形成的對發展中國現代數學的看法、見解,這部分還包括了以青少年為對象的關於如何學習與鑽研數學的體會;第三部分「數學家」,收集了作者為我國現代數學史上一些著名數學家所寫的紀念與評述文章,是中國現代數學的珍貴史料;最後一部分為作者個人成長經歷與學術道路的自述。本書書名強調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主題。在數學史上,著名的猜想佔有重要地位,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的難度使它們具有誘人的魅力,而且更由於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產生的新概念與新方法對於整個數學進步的推動。本書是一本大眾深刻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著作。
王元教授多次在不同場合告誡青年學生,中學生現在不要搞「哥德巴赫猜想」,應該打好數學基礎。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數學家為解決哥德巴赫猜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數論基礎。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周光召教授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中方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粒子和場學會委員,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聘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00年亞洲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職。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勛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捷克科學院、保加利亞科學院、蒙古科學院、法語區工程師科學院、羅馬尼亞科學院、韓國翰林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院士,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❸ 數學家華羅庚的小報怎麼做
先搜出手抄報的邊框找出你喜歡的畫出來然後在搜出關於華羅庚的故事就行了。
❹ 讀書手抄報怎麼做
http://..com/question/318481041.html
快樂讀書
內容:讀書名言,讀書名人故事,怎樣讀書,讀書好處
讀書好處:
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才思敏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累,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1.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3.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
4.可以使我們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怎樣讀書: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開卷有益」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諄諄教誨,加上高考獨木橋擺在面前,所以只能每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怎樣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呢?
(1)看目錄速讀全書,掌握風格
(2)回想自己所了解的,比作者多及少的地方(絕大多數是少)
(3)即然少,自己想從這書里看到什麼問題,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對自己最有幫助
(4)目標確定後,規定時間
(5)重點放在目錄,大標題,和每章節的開頭結尾處,這樣速度快而且能抓住重點。
(6)記下一些好的句子或重點段落。
(7)讀書過程中,隨時保持「批判性思維」。讓自己的思路活躍起來,把每一個能聯想起來的點畫在導圖上,同時寫作者優缺點,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參考哪些等
(8)最後復習一遍,選擇重點段落完善導圖。
(9)自己整理筆記,總結收獲。
讀書名人故事;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讀書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9.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1.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2.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4.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5.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6.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7.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1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9.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0.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2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25.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7.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
2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❺ 數說中國的數學手抄報怎麼做230字
數學手抄報內容:華羅庚,漢族,江蘇金壇金城鎮人,是世 界著名數學家,是 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 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一華不等 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一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一王方法」等。 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 : 「華羅庚是 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 館中當今世界 88 位數學偉人之一。
《數說中國》用數字變化呈現70年非凡歷程,生動反映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❻ 一年級手抄報怎麼做
資料
讀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我認為:讀書,要講究,不像某些人讀書時走馬觀花,只尋求爽.讀書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應當全身心地投入,不受環境的影響.書讀人,會越讀越死;只有人讀書,才會越讀越活.
讀書是一種享受,我讀書時,感覺彷彿是久旱逢甘露,那會讓我感覺心曠神怡.知識也需要新陳代謝,每當我看完一本書時,那裡面豐富多彩的內容與知識,將會在智慧中被篩選,每當看到更新更科學的內容,我便將以前書的內容刪去,灌輸新的知識.「以銅為鏡,可知儀表;以古為鏡,可曉歷史;以天為鏡,可知風雲;以木為鏡,可斷春秋;以書為鏡,可知真我!」
一.讀書的好處
1.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3.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
4.可以使我們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二.讀書的名人故事: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❼ 數學手抄報怎麼做急
祖沖之簡介
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逎縣(今河北淶源),後因戰亂遷居江南。先後在南朝宋、齊任官職。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個將圓周率π算到第七位小數的准確度,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確定兩個分數形式的π值:約率22/7(≈3.14),密率355/113(≈3.1415929)。在天文方面,創制《大明歷》,最早把歲差引進歷法,使每一回歸年的日數准確到365.2428日。在機械方面,曾設計製造過水碓磨、指南車、「千里船」、漏壺。還精通音律、擅長文學。著作很多,但都已失傳。與其子祖暅之合著的《綴術》是《算經十書》之一,被唐代國子監列為算學課本。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年出生,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裡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蘇步青9歲那年,父親挑上一擔米當學費,走了50公里山路,送蘇步青到平陽縣城,當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從山裡到縣城,蘇步青大開眼界,什麼東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饅頭里有肉末,常用飯票換成錢買「肉饅頭」吃。一個月的飯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餓肚子。他見到燒開水的老虎灶,也覺得好玩,把家裡帶來的雞蛋擲進鍋里,一鍋開水變成一鍋蛋花湯,燒水工看到氣極了,揪住他打了一頓。
某店來了三位顧客,急於要買餅趕火車,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6分鍾。幾個廚師都說無能為力,因為要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五分鍾,一口鍋一次可放兩個餅,那麼烙熟三個餅就得2O分鍾。這時來了廚師老李,他說動足腦筋只要15分鍾就行了。你知道該怎麼來烙嗎?
數學的起源:數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萬多年以前。但是,公元1000年以前的資料留存下來的極少。迄今所知,只有在古代埃及和巴比倫發現了比較系統的數學文獻。
遠在1 萬5千年前人類就已經能相當逼真地描繪出人和動物的形象。這是萌發圖形意識的最早證據。後來就逐漸開始了對圓形和直線形的追求,因而成為數學圖形的最早的原型。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又逐漸產生了計數意識和計數系統,人類摸索過多種記數方法,有開始的結繩記數,用石塊記數,語言點數進一步用符號,逐步發展到今天我們所用的數字。圖形意識和計數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又產生了度量意識。
這一系列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完整的數學這一門學科,它包括算術、幾何、代數、三角、微積分、統計和概率(其實它一開始是人們為了鑽研賭博而來的呢)……等等各個分支,而且還在不斷發展下去。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運算元」、「華氏不變式」等。 (很著名的人物啊)
❽ 華羅庚的故事簡短版(手抄報專用版)
Well fashionista in the whole fat door needs an assistant would you say that you are still white golden hour or so I don』t quite English English like that
❾ 手抄報怎麼做
你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如:讀後感、讀書的方法····出過了
回答者: 112.1.36.* 2010-4-23 20:21
列夫 托爾斯泰
(1828~1910) 俄國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准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庄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盪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游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對於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庄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於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盪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選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復活》
回答者: 220.160.154.* 2010-4-24 09:21
主題為:我讀書我快樂
內容:
為什麼讀書
讀書能充實一個人
讀書可以讓你得到美好的未來
讀書可以增加自身的修養,讀書可以使人博學多才,讀書可以答疑解惑,讀書可以使人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人類,了解自己,讀書可以引領我們到很多去不了的世界,讀書可以作為無聊時的消遣,
一。寫讀書的好處
讀書的好處有很多.我給你介紹以下幾點:
1.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3.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
4.可以使我們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名人讀書故事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怎樣讀書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開卷有益」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諄諄教誨,加上高考獨木橋擺在面前,所以只能每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怎樣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呢?
(1)看目錄速讀全書,掌握風格
(2)回想自己所了解的,比作者多及少的地方(絕大多數是少)
(3)即然少,自己想從這書里看到什麼問題,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對自己最有幫助
(4)目標確定後,規定時間
(5)重點放在目錄,大標題,和每章節的開頭結尾處,這樣速度快而且能抓住重點。
(6)記下一些好的句子或重點段落。
(7)讀書過程中,隨時保持「批判性思維」。讓自己的思路活躍起來,把每一個能聯想起來的點畫在導圖上,同時寫作者優缺點,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參考哪些等
(8)最後復習一遍,選擇重點段落完善導圖。
(9)自己整理筆記,總結收獲。
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一個愛讀書的人,他畢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13.一本書象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14,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15,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16,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1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唐)<登鸛鵲樓>
18,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時!---顏真卿(唐書畫家)<勸學>
1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勸學篇>
20,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21,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里沒有窗戶.---威爾遜
22,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23,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知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24,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25,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26,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27,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2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29,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30,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31,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3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3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37,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38,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4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4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44,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5. 古人之言雲:「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 說讀書與交友像遊山玩水一般,應該是最輕松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