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孩子們哪些習慣
課前要自覺准備好學慣用具:課本、寫字筆、學具盒、計算器,最好還要備有鉛筆、草稿本、作業本、練習冊,並且把這些常用的用具裝在一個專用文件夾裡面,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來。課前還要調整好上課的狀態,數學老師要善於通過課前的情景導入,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迅速進入數學思維狀態。
B. 數學思維課程對幼兒的好處
數學思維課程,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所以對於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好處,所以家長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選擇。
C.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都有哪些好處
在孩子上幼兒園的過程中會開展很多不同的趣味活動,尤其是一些數學教育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且對於一些幼兒來說數學是比較抽象化的,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有趣性,就能夠有效的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
特點幼兒園本身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一些生活常識,這樣的早期促進他們數學知識的了解,能夠更好的刺激他們的大腦發育。尤其是對於幼兒園來說他們會根據孩子們年齡的不同定製一些不同的學習方案,能夠更好的根據他們的性格來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
D. 聚焦小學數學:數學會給孩子們留下什麼
除了知識和技能,數學學習還能給孩子留下些其他的東西嗎?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後沒什麼機會可用,一兩年後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銘記在心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研究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等,卻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因此,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初始階段的小學數學,除了重視數學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顯性的知識教學,更應該重視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方式等數學素養的培養,使數學學習給學生留下意識、思想、經驗、習慣、快樂,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留下意識。數學意識是指遇到問題能夠自覺地從數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能用數學去觀察、解釋、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形成一種數學化的思維習慣。舉一個例子,學生會正確計算48÷4,說明掌握了除法的有關知識和技能;學生會用除法正確解答「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體育課上,48位同學進行跳長繩活動,學生看到老師一共准備了四根長繩,他想到48÷4這個算式,說明學生不僅掌握了除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數學意識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意識主要包括數意識、符號意識、統計意識、數學應用意識等。留下意識,就是讓學生擁有數學眼光,具體地說,就是具有對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感受力,能自覺地從數學的視角觀察事物,善於在生活與數學間建立聯系,面臨問題時能較快地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如,在「校門口早、中、晚3個時間段中,哪個時間段汽車流量最大」的統計活動中,教師把學生分成7個組,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一組,讓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統計,再用一定的方式表達出當天3個時間段的車流量情況。在這樣的統計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統計的一些基本方法,統計意識也初步得到發展。
留下思想。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認識,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把握。一般認為,歸納和演繹是兩種基本的數學思想,而分類、對應、化歸、轉化、類比等是更具體化的數學思想。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要經歷從感性認識到感悟、理解的過程。留下思想,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漸由感性到感悟,直至理解,內化為邏輯的數學思想。如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學生經歷「生活原型——提出猜想——舉例驗證——歸納總結」的過程,學生通過大量例子證明猜想的正確性,並歸納得出結論,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同時,又一次積累了「歸納思想」的感性認識。
留下經驗。我們所說的經驗主要指數學活動累積的數學經驗,是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過程性知識,具有動態、隱性和個性化等特點。經驗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意識和數學思想的基礎。沒有親歷的數學活動談不上經驗,留下經驗,就要倡導學生「做數學」,讓學生充分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實踐探索、空間想像、歸納類比、猜測驗證、演繹證明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長方體的特徵,如把長方體剪開,然後用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的特點;用小棒或塑料吸管沿長方體的棱比一比、剪一剪,觀察探索棱的特點;用尺量等方式研究棱的特點。學生在充分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掌握了「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長方體相對的面相等」等數學知識,而且積累了從頂點、棱、面等不同角度研究立體圖形的數學活動經驗。
留下習慣。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身。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數學學習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在數學學習中,除了培養學生養成預習、聽課、作業、復習、質疑等常規的習慣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條理思考、言出有據、三思而後行、畫圖分析等體現數學學科特點的習慣。如學生在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後,引導學生思考這個結論如果倒過來說是否正確。在這樣的思辨與討論中,逐步養成學生「言出有據」等習慣。再如,在解決問題中要培養學生形成畫圖的習慣,善於利用數形結合幫助分析和解決問題。
留下快樂。童年是快樂的,數學學習生活也應是快樂的。真正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這一點在小學顯得尤為重要。數學學習的快樂來自很多方面,新穎的教學情境,有趣的數學活動,數學思維的挑戰、探索等,都能給孩子帶來獨特的快樂體驗。
E. 學習奧數課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究竟有什麼幫助哪
奧數班24堂顛覆傳統的數學課
鏈接: https://pan..com/s/19_V9-dV9sbH3_RnmqOUEV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F. 我的數學課堂給了孩子什麼
在我的數學課堂給了孩子良好的教育氛圍,因為這樣會使孩子對數學嗯,有了興趣愛好。
G. 數學課堂,拿什麼吸引學生
如果教師想給學生一個驚喜,如果想製造一個高潮,那麼,在公布結果之前,最好讓答案「藏而不露」,就像相聲演員抖包袱一樣,讓學生揣測,引起好奇心。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一內容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你隨便說出一個數,老師就能馬上判斷它能不能被2、3、5整除。」學生聽了會半信半疑,就會紛紛舉手要考考老師。當上述問題都被解決時,學生們認為老師是多麼了不起,同時也會發出感嘆。這時可對同學們說:「其實你們學了這節課的知識也會像老師這樣了不起。」學生聽了躍躍欲試,恨不得馬上就學,求知的慾望非常濃烈。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發展、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節課中,可以設計這么一個片斷: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兩個三角形,兩個圓,兩個條線段拼出一些美麗的圖形,並給它取個適合的名字。給學生一定的作圖和思考時間,無需任何的提示,結果往往會超出教師的預料。就會發現學生們的畫除了軸對稱圖形外,還有很多以後初中階段要學習的圖形,且取的名字也很有創意。展示成果後,學生們都很興奮,也為自己的創想而雀躍。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空間,挖掘發展想像力的因素,教會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
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而與課本知識相聯系的東西又有千千萬萬,教師為什麼不利用這些東西來向學生展示數學的美呢?用希望、用藍圖、用現實中美好的東西來說服人,往往勝過空洞的理論說教。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新課時,可先拿出一捆電線讓學生說說怎樣量它的長度,再給學生們看一段視頻:幾個工人在路邊工作,他們要知道一捆電線的長度。有一個年輕的工人說:「我們把電線展開用尺量一下。」老工人說:「展開干什麼?量一下直徑,乘以3再乘以圈數不就得了?」讓學生產生疑問:這樣行嗎?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學了這節課的知識你們就明白了。」使學生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渴望,一種憧憬:原來身邊就有數學,學好了它,就能解決身邊的數學!由此爆發的學習熱情及取得的教學效果並不是能單靠嘴說:「圓的周長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下功夫學好」所能達到的。
爭強好勝是人類的天性,而比賽則能把人的這種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在比賽中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能比別人多搶幾個問題,學生們就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絕不漏掉任何一個知識點。這樣一來,教師期望的課堂效果就達到了。例如,在學了整數的簡便計算之後,可以嘗試有關整數計算的簡便方法和運算技巧方面的小組競賽,時間不宜過長;可在課前10至15分鍾,持續一星期。有競爭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學習熱情。這比起單純的滿課堂做,豈不省事省力許多?
設疑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好的提問可以有效地抓住學生注意力,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從心理學上講,就是刺激—反應的聯系過程。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關節點和易錯的地方,精心設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出的問題要適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思想、知識實際,難易得當,且與學生的想法相吻合。教師從不同的方向、角度提出一些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不直接揭示矛盾,而是指點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就能撩撥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去積極思維,給課堂教學增添一種神奇的魅力。
總之,數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方法有很多,教無定法,具體實施過程也不盡相同。只要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能夠成功。
H. 幼兒數學活動對於幼兒教育有什麼意義
數學是一門概括性、抽象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對數理邏輯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於被操縱的對象本身,而是來自於兒童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的協調。他們是通過活動,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關系的。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綱要》要求:「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發現的愉快並與他人交流、分享。」《綱要》還指導我們「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綱要》中的字里行間無不向我們透露著 「學習不是告訴,是感悟、更是體驗。」是幼兒知識成長過程無一例外的真理。 一、 幼兒數學活動的快樂因子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會發現,即使你覺得平時再「笨」的孩子,只要一到玩游戲,或聽好聽的故事時,他也會活動得十分高興和投入。且教育效果也會有所不同。這說明每個人的骨子裡多多少少都有快樂的因子,只不過有些人比較顯性,有些人比較隱性而已。強調孩子要在「做中學」,以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訓練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主自學、邏輯推理、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中激活幼兒的快樂因子,對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 二、 利用數形結合教育發展幼兒的能力 近年來,對大腦分工的研究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對右腦功能的研究有力地匡正了長期以來盛行的「左半球是優勢半球」的傳統觀念,使大家認識到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的重要意義:形象思維的發展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基礎;形象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一個決定因素;發展形象思維,是豐富道德情感,完善人格的重要基礎。只有深入開發右腦的功能,重視發展形象思維,使左腦和右腦平衡協調發展,才可能使人類的智能得到迅猛的提高。 幼兒期是人腦發育的高峰期,也是人的智力發展的最佳期和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形象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可以使大腦的潛能得到開發,為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打好基礎。 對幼兒的數學教育,歷來只重視數的教育,輕視形的教育,不符合幼兒思維發展的規律。數學是一門數形結合的學科,形與數都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數抽象、形直觀,數與形的有機結合,將抽象的邏輯信息與形象的圖像信息連接起來,使幼兒雙腦並用,對發展形象思維有積極作用。
I.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
1、數學是一門實踐類的科目,跟生活實際聯系很緊密,源自於生活。
2、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做到升華。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實際生活價值。不脫離生活本身。
3、另外數學課堂也可以播放音頻視頻等幫助孩子們理解知識的同時情感得到升華。提升家國情懷。
4、切記不要單純的只教授知識,脫離生活。讓數學課生動起來。對學生平時表現多鼓勵多引導。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加油
J.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