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現在為止,很多傳統文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常見,而且新生代的人們也沒有辦法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對於一個國家的傳承來說,這是萬萬不好的,所以現在國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師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作為一個使用高科技教學的老師來說,如何教學才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呢?
再者,現在的小學都比較注重課外實踐,老師可以經常性地組織自己班裡的學生去一些經典的地方做紀念,尤其是春遊秋遊的時候,可以組織同學們去博物館,或者是有意識意義的傳統文化宣傳的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寫對聯,練毛筆字,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樣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在語文上的進步,讓學生對於語文產生了一個非常濃厚的興趣。
②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
運用國學經典處理班級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好,不但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③ 學校怎樣開展國學教育
一、豐富教育渠道,潛移默化
1、營造濃厚教育氛圍
學校在校園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發揮建築文化、塑像文化、楹聯文化、篆刻文化、園林文化等民族傳統文化的在校園美化方面的。國學經典名句、書法篆刻與牆體文化緊密結合,詩詞歌賦充溢眼簾,古色古香的教育設施之間散發著濃郁的國學氣息,讓學生在休閑娛樂、舉手投足之間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2、開設國學校本課程
把國學教育作為校本課程,將經典讀物引入課堂,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在國學課程教育開展伊始,學校就意識到,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應該有各自自己獨特的國學課授課模式。因此,學校在這方面有意的對國學課教師加以引導。通過全面布置教學內容——領導聽推門課——對教師進行培訓——骨幹教師上引路課——全體教師推進課——教師集體研討等六個環節,
在各年級段形成了獨特的授課模式。一、二年級:以故事帶講,聯系生活實際,熟讀成誦。三、四年級:自讀自悟,悟中求實,導讀成誦。五、六年級: 溫故知新,升華內涵,吟讀成誦。各年級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開設,充分開發學生的個性及潛能,全面實施了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了課程改革。
3、國學滲透各個學科
匯賢雅國學建議學校將「國學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古詩文與語文教學水乳交融,古典名題豐富數學課堂,剪紙藝術、國畫綻放於美術課堂,中華武術納入體育課程,民樂旋律奏響音樂課堂,墨海書香飄溢寫字課堂,中醫、中葯、茶文化充實綜合實踐活動等等。力求通過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主義精神。
4、注重熏陶潛移默化
利用學校電子屏幕開設「一分鍾課程」,精選《弟子規》《三字經》、古詩詞、儒家經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電子屏幕上滾動播出,讓學生在進出校門的短短一兩分鍾里,受到潤物無聲的文化熏陶。就像匯賢雅國學院,把校園音樂融入中國古典名曲,讓學生在古典樂曲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配樂唐詩朗誦設置為上下課鈴聲,讓國學伴著學生上課、下課,陶冶點燃學習激情。
二、行為規范
結合國學特色教育,組織教師根據《弟子規》等設計、編寫學生行為習慣,將行為規范、學生守則、安全教育等知識編成琅琅上口的三字經,明確告訴學生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既增強可讀性,便於廣大師生誦讀、應用。
三、建立長效機制,扎實推進
匯賢雅國學堂建議:為深入推進國學教育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應建立健全了國學教育監督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學校要求各班級和廣大師生,「經典詩文誦讀」要做到三「不」: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注意孩子個人的縱向發展;不是所有的經典詩文都適合誦讀,特定年齡的孩子應該讀特定的內容;不刻意追求學生讀懂,力戒「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注重熟讀成誦、貴在積累。
不斷創新國學教育模式,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紮根千年傳統文化的沃土培育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出了古韻飄香的校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以上開展方案,由 匯賢雅國學 提供,轉載請註明。
④ 怎樣讓國學經典走進課堂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⑤ 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應用到教育教學中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⑥ 如何進行高中數學傳統文化的教學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
⑦ 小學一年級數學國學走進數學咋寫
國學走進數學
我校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是一所 「《弟子規》力行學校」、「經典教育推廣學校」、「中華吟誦實驗學校」、「多元智能發展學校」。國學貫穿始終,國學很容易被認為是語文課上的事。其實,國學也可以融入數學課堂中,讓孩子們在感受經典文化的同時,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
2012年5月18日學校開放日,我上了一節數學公開課-----題目是《認識時間的練習課》。首先,我引導孩子們回憶:在我們學習的經典有哪些句子是寫古人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鼓勵孩子們歸納、小結。孩子們非常聰明,很快找到了相關的句子,並且很高興的用徐教授的調吟誦起來。當孩子們沉浸在吟誦的愉悅中時,我又啟發孩子們思考: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嗎?讓孩子們從「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中再次感悟:時間的寶貴!古人條件那麼艱苦,利用一點一滴的時間學習。我們現在條件這么的好,更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從而使孩子們的學習慾望再次得到提升,順勢進入課題。通過「猜謎語」、「闖三關」等游戲將時間的相關練習分層次的展現,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最後,展示孩子們成長的相片,引導孩子們思考:時間過去了,能再回來嗎?那你該怎麼做呢?從而再次激發孩子們學習古人「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的學習態度,勤奮學習,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導之恩,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少年強則國強,號召孩子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⑧ 如何在課堂中滲透國學經典誦讀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聖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勵志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