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升一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始終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一年級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是今後發展思維能力的奠基石,為此,我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對一年級學生初步思維能力的培養作出以下幾點探索。
一、理解概念 打好基礎
剛入學的學生,數數都很熟練,但對數的概念不甚清楚,所以,在教學准備課10以內數的認識時要下一番功夫。教學時,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數數,由實物(如鉛筆、小刀、小棒、圖畫),抽象到用算珠代替數,最後抽象到具體的數。數的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抽象的過程,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開始,逐漸引導,讓學生理解,數表示某一事物的多少。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含義,對含義的教學,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只有掌握了這些含義,才能讓思維邁開步子。
二、注重操作 活躍思維
由於年齡特點,一年級學生思維是和動作分不開的,是形象思維。利用動手操作,形成表象,最終才能發展到抽象思維,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加強直觀教學,通過各種感官來學習,教師要盡可能多給學生操作的機會。特別重要的是:學生的操作要發揮作用,忽略思考的操作就失去了操作的意義,這就要求學生根據操作,運用形象進行思維活動。這時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操作程序和指導語。
實踐證明,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的直觀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的展示出來,使學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這樣獲得的知識牢固,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思維的活躍。
三、訓練語言 促進思維
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的思考,比較完整的敘述思考過程。學生想的是否有條理,有根據,要靠語言來檢驗,所以,從一年級開始要重視訓練學生說來促進想,這樣有利於學生發展思維。教材中直觀圖較多,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准確地說出圖意。教學加減含義時,我就以一問一答一擺的形式,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說。
通過擺一擺,看一看,說一說,把學生的操作觀察,思維和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今後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注重聯系 豐富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判斷,推理等,學會思考問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比如由加算減的計算問題,就是利用加減法之間的聯系,既解決了減法的計算問題,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類推能力。由加算減的鋪墊,有一幅圖列兩道算式,到一幅圖列四道算式,揭示相應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規律,然後再學習由加算減的計算方法就比較容易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尤其是當今後素質教學為知道思想的教育改革時期,更突出強調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B.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一年級的學生處在智力和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對於抽象的東西,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即使簡單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做對。今天,朴新小編得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解決問題一
1.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常言說,習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養成自己讀題、找問題的習慣,就不怕學不會如何去解決問題。一年級的問題都是從看圖列式到圖文應用,再到文字應用。做這類題時,要教會學生看圖、讀題,弄懂題目傳達的意思,讓學生學會列算式解答。剛開始他們會有點不適應,但經過老師一段時間的反復講解、刻苦操練,學生會發現其實一點也不難。解題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題意,讀懂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已經做出了一半。因此,審題必須認真,絕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和熟悉常用題型的思路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這里會碰到迷惑我們的數據 (對我們解決問題無用的數據),只有弄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才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算式,通過計算算出答案。所以筆者覺得要特別重視解決問題中的數量分析工作。
3.培養學生時常檢查的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普遍馬虎,經常會看錯題目、算錯答案、忘記作答,所以老師平常要多叮囑他們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後再認真檢查一遍,然後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時候,筆者會這樣跟學生說,要解決的問題照樣子抄寫,但裡面的「幾」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問題的答案,最後把問號改成句號,才算大功告成。
教學解決問題二
一、教師應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一年級學生好動厭靜,缺乏長久地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體察生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例如看圖題,可以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圖意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動手演示或電腦的動態演示等方式還原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如此化靜為動,有助於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正確地理解抽象的圖意,有助於學生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圖中蘊含的信息。具體做法有三步。一是讀圖。看清楚圖中敘述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如何。二是篩選。收集有用的數學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三是表述。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圖意。
二、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綜合法和分析法
綜合法和分析法是解決問題時兩種常用的基本的思維方法。綜合法是從題目已知信息出發,引出未知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分析法是從問題出發,從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解決問題,其最終的目的是掌握一種有序觀察的思維方法來考慮問題,並把思考的過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以此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理解數量關系式的運用
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數量關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屬性, 又要幫助學生經歷將數量關系與具體情境相分離的抽象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抽象的數量關系概念與具體的情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3]以看圖題為例,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根據信息與問題,結合數的運算,理解圖畫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數學模型。
教學解決問題三
1.激發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因此,我們如果注意強化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那麼他們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學習會更加有效。
2.培養學生認真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習慣了在學校老師讀題,分析題意,在家家長承擔了這些「任務」,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不知如何下手。解決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然後分析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培養將思考轉換成語言的習慣,將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組織語言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而後引導學生尋找已知和未知,如:題目說的是什麼事情?告訴我們什麼?還告訴我們什麼?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使學生逐步感悟到一個完整的問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從問題出發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
3.充分運用直觀性教學原則
在一年級教學每一種運算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通過具體實物或學具操作,使學生了解運算的意義。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把直觀動作和語言聯系起來,讓學生跟著做,初步知道數量之間互相關系的有關情況。如:把兩個數合並起來用加法計算;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C. 一年級數學練習冊下冊23頁5題思維拓展
1、直觀畫圖法:解數學思維訓練題時,如果能合理的、科學的、巧妙的藉助點、線、面、圖、表將奧數問題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形象化,可使同學們容易搞清數量關系,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抓住問題的本質,迅速解題。
2、倒推法:從題目所述的最後結果出發,利用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題目中問題得到解決。
3、枚舉法:數學思維訓練題中常常出現一些數量關系非常特殊的題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難列式解答,有時根本列不出相應的算式來。我們可以用枚舉法,根據題目的要求,一一列舉基本符合要求的數據,然後從中挑選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難則反:有些數學問題如果你從條件正面出發考慮有困難,那麼你可以改變思考的方向,從結果或問題的反面出發來考慮問題,使問題得到解決。
5、巧妙轉化:在解數學思維訓練題時,經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問題能否轉化成舊問題解決,化新為舊,透過表面,抓住問題的實質,將問題轉化成自己熟悉的問題去解答。轉化的類型有條件轉化、問題轉化、關系轉化、圖形轉化等。
6、整體把握:有些數學思維訓練題,如果從細節上考慮,很繁雜,也沒有必要,如果能從整體上把握,宏觀上考慮,通過研究問題的整體形式、整體結構、局部與整體的內在聯系,「只見森林,不見樹木」,來求得問題的解決。
D. 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數學思維能力
一、動手操作,以動促思、培養動作思維
動作是思維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喜歡模仿。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投其所好」,多創設情景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從而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學習起來就有了依靠,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例如,教學《分類》時,安排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在桌子上放了一堆東西(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卡子、手鐲、擦臉油,各種葯品,各種筆,紙幣、硬幣,各種交費收據),學生上台收拾東西的過程中知道了什麼叫《分類》,自然學會了按一定標准對物體進行分類的知識,體會到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以上安排的互動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既明白了什麼叫分類,掌握了分類的方法,以動促思,達到了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用眼觀察,以形促思,培養形象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形象。如培養學生對圖形的有意觀察,以形促思,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但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能力往往比較差,觀察常是隨意性的,有時甚至主次不分,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及時指導。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先拿出一個墨水瓶的盒子,讓學生觀察這個盒子有幾個面?再引導學生看一看每一面都是什麼形狀?教師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相對的兩個面怎樣?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逐漸認識到長方體有6個面,上下、前後、左右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大小相同。這樣,學生觀察有方法,思考有憑借,通過藉助觀察實物,促進了形象思維的發展,同時教會了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方法。
三、重視表達,以口促思,培養表象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發展思維的,沒有語言,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所以,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生活語言轉化到數學語言上,鼓勵他們多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從而發展思維。但低年級學生由於詞彙有限,往往在表達中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因而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堅持循序漸進,從准備課開始,教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如在《比多少》的教學中逐漸教會學生用「誰多、誰少、誰比誰多些、誰比誰少些、誰最多、誰最少、誰和誰是同樣多、誰比誰多幾個、少幾個」等詞語把比較的結果表達出來。在看圖列式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圖,用語言完整地表達出圖意來,再列算式。如「左邊有2隻鴨子,從右邊游來5支鴨子,求一共有多少只鴨子?用加法算;手裡4隻氣球,飛走了3隻氣球,求還剩多少只氣球?用減法算」等。學生在觀察、思考、表達的過程中使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四、加強練習,以練促思,培養抽象思維
教學大綱提出:「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學以致用,能促使思維內化。
練習要有科學化:練習應是創造性勞動,因此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加減應用題」時,分析、列式、解答的全部過程都要進行練習,但關鍵不在計算上,而在於分析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從而理清解題思路,尋找正確的解題方法。
E. 一年級下冊數學滲透哪些核心概念
一年級網權威發布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重點知識點,更多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重點知識點相關信息請訪問無憂考網小學一年級頻道。
【導語】經驗是數學的基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思考是數學的核心,發展是數學的目標,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原則,也是數學素養的重要內涵,它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催化劑。以下是無憂考網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圖形的拼湊
1.兩個完全一樣的可拼成一個;兩個完全一樣的既可以拼
成一個,也可以拼成一個,還可以拼成。
2.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
分類與整理
分類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狀;(2)按顏色;(3)按用途;(4)按種類。
認識人民幣
1.人民幣的單位有元(塊)、角(毛)、分。
2.人民幣各單位之間的換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
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100以內數的認識
1.自然數:用以表示物體的個數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數。即數碼0,1,2,3,4,……
2.單數:個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數。
3.雙數:個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數(0除外)。
4.整十數:個位上是0的自然數(0除外)。
5個十,5個一,組成起來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個十,個位上的5表示5個一。)
讀作:五十五(語文用字)寫作:55(數學用字)
6.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就是一百。
7*.比較兩位數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數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個
位,哪位數大它就大。(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一、十位加、減十位,個位加、減個位。
1.不進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2.不退位的減法80-50=3069-2=6798-30=68
二、進位加法(湊十法)
1.湊十歌:一湊九,二湊八,三湊七來四湊六,五五相湊就滿十。
2.湊十法的口訣: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F. 一年級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1、閱讀,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之所以把這一項排在第一位,就是因為,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巨大。閱讀是提高理解力的重要途徑,沒有好的理解力,孩子到了高年級對很多題目就無法理解透徹,所以提高閱讀量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從低開始,重視閱讀,也要有側重的進行數學閱讀,比如數學繪本。
2、實物,展示方法。
大量的展示數學方法給孩子看,而不必做過多的解釋。比如左邊擺3個積木,右邊擺5個積木,合起來是3+5=8個積木。孩子自己領悟到了,他掌握到的就是數學思維的能力。同樣的,還可以是減法的、連加的、加減混合的、大小比較的等等。
具體例子不再一 一列舉,但家長必須要知道,實物展示方法,對於低年級孩子尤其重要。
3、做出來,更要講出來。
(1)聽得懂不如說得通。孩子能開口說解題思路,是最好的思維訓練模式。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會讓你看到孩子思考運行的路線,家長可以利用起來,不斷引導孩子正確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培養孩子言之有據,要能明白。
(2)講出來的另一個層次是:讓孩子當小老師!
孩子的學習動力,一部分來自於好奇,另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成就感,使命感。
通過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孩子感覺到了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且,有了擔當的能力,孩子的思維才能進一步發展。否則,一個有依賴想法的孩子,是不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數學思維的!
在我的課堂上,經常會讓孩子到講台上來講,也經常會讓孩子講給同桌聽、講給小組成員聽。用這種方式,加強理解,理順孩子數學學習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孩子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但課堂時間畢竟不多,落到每個孩子身上的訓練也不會太多;家長若能重視起來,將會讓孩子受益無窮。
4、培養質疑習慣。
在孩子放學回家後,讓孩子回顧當天所學的知識。比如:老師如何講解的,同學是如何回答的?當孩子回答出來之後,接著追問:「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等等。啟發孩子講出思維的過程並盡量讓他自己作出評價。有時,也可以故意製造一些錯誤讓孩子去發現、評價、思考。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會在思維上逐步形成獨立見解,從而養成一種質疑的習慣。
5、在生活中遵守規則。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在數學上容易取得好的成績。這跟思維的自由靈活並不沖突。只有遵守規則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生活中遵守規則,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的課堂學習,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數學思維。
G. 城關三小一年級數學書下冊第三單元思維導圖怎麼畫
可以用word來製作。
分六個步驟:
1、在直線上輸入中心主題。
2、點擊選擇向左添加分支。
3、分別點擊左右兩側的」+「添加分支。
4、各分支寫上數學單元標題。
5、在各分支繼續點擊」+「添加下級分支完成本單元知識思維導圖製作。
6、保存並導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