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資格證的數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題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❷ 求教師資格考試中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初中數學說課教案範例:
有理數的加減法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課題是有理數的加減法,屬課前說課。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
書〉數學七年級(上)。這一節課是本冊書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我打算分四課時完成,去括弧、加法計算、減法計算、加減法混合計算。下面我就從以下六個方面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小節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在分析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數的加減法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個初中代數的一個基礎,它直接關繫到有理數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運算、解方程、、研究
函數等內容的學習。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
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數的加減法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在有理數范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加、減法可以統一成為
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統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運算是本章的關鍵,而加法又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種有理數運算,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數范圍內進
行的各種運算的思考方式(確定結果的符號和絕對值),關鍵是這一節的學習。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滲透的德育目標是:(1)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2)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和上述對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代數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數加減法可以互相轉化,會進行加減混合運算;
2.通過學習理解加減法運算,都可以統一成加法運算,繼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3.通過加法運算練習,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小節的重點是依據運演算法則和運算律准確迅速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難點是省略符號與括弧的代數和的計算.
由於減法運算可以轉化為加法運算,所以加減混合運算實際上就是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了解運算符號和性質符號之間的關系,把任何一個含有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靈活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計算.
(二)教法建議
1.通過習題,復習、鞏固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以及加減混合運算的法則與技能,講課前教師要認真總結、分析學生在進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常犯的錯誤,以便在這節課分析習題時,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改正.
2.關於「去括弧法則」,只要學生了解,並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減法的算式,都可把運算符號理解為數的性質符號,看成省略加號的和式。這時,稱這個和式為代數和。再例如:-3-4表示-3、-4兩數
的代數和,-4+3表示-4、+3兩數的代數和,3+4表示3和+4的代數和等。代數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數運算的一個重要概念,請老師務必給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數與負數分別相加,可以使運算簡便。
5.在交換加數的位置時,要連同前面的符號一起交換。如:12-5+7應變成12+7-5,而不能變成12-7+5。
備註:教學過程我主要說第一小節---去括弧
(三)教學過程: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❸ 教師資格證面試: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初中數學|中學面試備考音頻初中數學備課紙-教案-試講答辯音頻》
鏈接:https://pan..com/s/1kOnRvunbXVOt62tWTEWDQQ
初中數學|中學面試備考音頻——初中數學(備課紙-教案-試講、答辯音頻)|中公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答辯【宋文婷,5視頻】【舊版贈送】|試看視頻-2018初中數學資格證面試課程等多個文件|華圖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範例【趙洵,張佳,8視頻】|華圖導師決勝班-初中數學試講+答辯【王威,14視頻講義】|2018資格證面試-數學試講+答辯【杜干,4視頻講義】|2018資格證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示範課【冷傑明,馮李,9視頻講義】|2018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答辯+結構化|2018資格證面試-數學試講+答辯-杜干-1.MP4|2018資格證面試-結構化面試-吳雪婭-1.mp4|2018資格證面試-結構化面試-郭玉翠-1.MP4|2018資格證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示範課-趙洵-1.MP4|2018資格證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示範課-冷傑明-1.MP4|2018資格證面試-初中數學試講+答辯-王威-7.mp4
❹ 教師資格證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2)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3)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4)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准備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 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 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范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 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松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布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布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❺ 初中數學教師資格證考試考什麼內容
(1)初中數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共三科: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和數學學科知識與能力。
(2)其中數學學科知識考試題型為:
1.單項選擇題
(1)設 為兩個不同的平面,直線 ,則「 」是「 」成立的什麼條件?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 必要不充分條件
C. 充要條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2)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小結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一種常見的小結方式是:結合板書內容梳理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學習思路,同時提醒學生課下復習其中的要點。這種小結方式的作用在於
A.升華情感,引起共鳴 B.點評議論,提高認識
C.巧設懸念,激發興趣 D.總結回顧,強化記憶
2.簡答題
(1)為什麼 (-1)+(-1)=(-2)?
(2)一位教師講了一堂公開課《函數》,多數聽課教師認為他講出了函數概念的本質,但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現在課堂提問方面。你認為應注意哪些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請結合自己對函數的教學設想來談)?
3.解答題
(1)已知數列 為等比數列, ,又第 項至第 項的和為112( < ),求 的值。
(2)設 , 證明:
4.論述題
在初中數學課程中,把函數安排在代數式與方程之後。談談你對於這種安排的看法。
5.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面教學片段,結合案例,闡述數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張老師在講授「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定理」時,提出如下問題:如圖,等腰 中,AD是底邊BC上的中線, ,試問AD還具有什麼性質?
學生:AD把 分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
(學生發現重要結論,但卻不符合教師的教學設計,於是老師進行了「誘導」)
教師:AD和BC是什麼關系?
學生: 。
(教師唯恐浪費時間,直奔教學主題)
教師:AD和BC垂直不垂直?
學生:(原來如此) .
教師:那麼AD是 的什麼線?
學生:AD是底邊BC上的高。
(教師認為達到了預期目的,嘆了口氣,卻沒有繼續追究 的原因).
6.教學設計題
請你創設一個引入「負數的概念」的問題情境,並完成本節課引入的教學設計。
❻ 初中數學教師資格證的例題,求大神幫忙給點解題思路,讓我參考參考。
數學的學習是個很強的邏輯思維過程,既然講出了函數的概念本質,就說明此老師對函數的理解很到位,課堂提問方面不足的話,一般是提問問題過少,引導不足。比如除了引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發現現存問題,然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函數的一些基本特性,函數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映射、變數、域等。然後綜合形成一個以學生自身概念為主的模糊的幼稚的淺顯的函數概念,然後再將正統的定義告知學生,並提出正統定義與學生們定義的對比,最後再互動一些內容,提高學生對函數的理解,深化概念,再舉些例子讓學生分析即可。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❼ 教師資格證初中數學案例分析題怎麼做
您好,中公教師考試網為您服務。 教師資格證考試是跟科目相對應的,初中的面試也是隨機出去初中數學中的某一節內容進行面試的。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您面試成功。
❽ 初中數學課例分析怎麼寫
額,額,額,啥叫課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