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一年級數學如何讓孩子做好加法填空
您好!先讓孩子把阿拉伯數字的順序背熟,再用手指做十以內的,然後背什麼數可分成什麼數。如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這樣慢慢來,熟練了就好。
我們家很多人是數學老師,教一年級時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Ⅱ 怎麼樣教小孩數學加減填空題
第一步:會數數
要求: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 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 12開始倒數。
注意要點: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 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內化也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可靠方法。
第二步:知順序
例如:
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 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知大小
例如:
7與8哪個 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會念題
誤區: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 -」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
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 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知排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
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 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Ⅲ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Ⅳ 一年級數學在方框里填上合適的數怎麼教
您好。可以讓孩子學著用帶入數值的方法,雖然這個方法比較麻煩,但是可以更好的理解。要求孩子多做題。
Ⅳ 一年級算式填空的技巧
比如、( )-5=6 , 7-( )=3
減法是大數減小數,如果是問大數用加法,如果是問小數用減法。
( )十4=6 5十()=7
做加法填空題就直接用得數去減,把所得數填入括弧裡面
Ⅵ 怎樣教小孩子一年級的數學填空孩子要上小學了
數學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活動,越往頂層走的時候,需要的各種思維能力就越多,當思維能力不足的時候,掉隊是必然的。
比如說——
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只需要記憶力就可以了,記住一些計算規則就搞掂了;
但到了小學四年級,光有記憶力就不行了,還要邏輯能力,這時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隊了;
到了初中,還需要用空間想像力,空間想像力不足的學生們就跑不動了;
到了高中呢,可能還要用到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能力,這方面綜合能力不足的學生,就力不從心了。
這就有點像打地基起高樓,兒童時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來起的樓就越高越雄偉,就越不會中途掉隊。
所以,要想孩子數學好,首先幫他「打地基」。
地基怎麼打?有以下三條建議:一是開發八種智能;二是生活數學啟蒙;三是培養閱讀興趣。
1、開發八種智能
所謂八種智能,是美國的加德納博士說的,他說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等8種組成。
然後問題又來了,這八種智能怎麼開發?非常簡單,就是讓孩子去玩,玩得越瘋越好。
游戲中喊叫和交談吧,這叫語言智能;
游戲中組合多個游戲道具和計算數量吧,這叫計算智能;
游戲中爬樹跳下堆起積木吧,這叫空間智能;
游戲中瘋跑亂跳吧,這叫運動智能;
游戲中還合作協調吧,這叫人際智能;
簡言之,孩子玩得越瘋,玩得越嗨,這八種智力就開發得越好,未來的數學成績可能就越好。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點調皮的男生,一直似乎數學成績不好,到了高中反而超越了一直聽話和優秀的乖乖女呢?
很簡單,原來數學成績不好,也許僅是由於粗心,但調皮男孩在童年時的多種智力開發得遠比乖乖女要徹底,其深層的思維能力遠比乖乖女要強大。
地基打得牢打得深,自然會在高中階段反超,數學大廈自然也起得更高。
所以讓小孩去找「孩子王」。
啥叫「孩子王」?就是那些特別容易活躍和興奮起來的,能夠且願意帶著一大堆小孩子玩起來那種,就叫「孩子王」。
這種孩子,往往還是天生的,沒法培養,所以你身邊要是遇到的,那就不要放過,就得想辦法去親近才行,呵呵。
因為只有這樣,小孩才能玩得嗨,於是八種智能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鍛煉和開發。
2、生活中的數學啟蒙
看過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嗎?
她說她的小孩圓圓4歲開始,通過游戲開始學習數學,不出兩年居然就會了500以內的加減法。她們玩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游戲「開小賣部」,讓她自己圍個地方當櫃台,放點東西,爹媽輪流去購買。
真定價,用真錢,真找零,玩著玩著,這些錢款計算就成了天然的「應用題」訓練。這么訓練到小學二年級,學校經過測試後,覺得也不用上三年級了,直接給她跳級上了四年級。
沒錯,生活中的日常買賣活動其實是最好的數學啟蒙。
如果咱們不知道怎麼玩「小賣部」,小孩去超市買自己的玩具,或者買冰淇淋時,讓他自己算錢、拿錢、花錢、存錢,也是個不錯的法子吧。當然啦,這個游戲要爹媽配合才能玩起來,還要順應興趣和時機,如果一方大包大攬所有采購事宜,那就沒得玩了。
另外,擲色子,打撲克,參加兒童跳蚤市場,都是很好的數學啟蒙方法;專業點的還有蒙台梭利的數學教具,一切都可以在游戲中進行。
總之,每天家長總要面對小孩,每天小孩總要纏著你玩這玩那,不如經常和孩子玩「數學游戲」,動點心思,給抽象的數字結合到游戲中去,把零花錢當成道具。玩著玩著,小學三年級的加減乘除估計都給你學完了,而且還一點壓力沒有,而且還興高采烈,而且還興趣盎然。
3、培養閱讀興趣
前段時間還看到一篇文章,《閱讀,才是最好的「補課」》,說是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根源在於讀書太少?現將那篇文章部分節選如下:
很多家長總覺得閱讀所帶來的改變很緩慢,而考試就在眼前,所以還是覺得不如補課來得直接,效果更顯著。
而書中這位數學老師說的話,讓人茅塞頓開。閱讀的功效絕不僅僅是豐富文化積淀,提高語文素養,而是幫助孩子點燃思維的火花,拓展視野,深化思維,提高學習力。
所以,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它對於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是首要的。有研究發現,一年級或更早開始大量閱讀的孩子比三年級開始閱讀的孩子在其後的中小學學習,尤其是數理化學習方面潛力更大。
因為前者在其後的學習生涯中具備了深閱讀能力和習慣,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強,而後者閱讀時思維很膚淺,理解能力自然很弱。這個現象在初二這個分水嶺年級就表現得很明顯了。
所以,不要等到中小學遇到困難才沒完沒了地補課「拉一把」,而是要讓孩子4-7歲解決識字問題,6-9歲就能愛看書,9歲後就會大量閱讀、讀好書。
Ⅶ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注意事項:
首先,從小就得教小孩數數,這個非常重要。然後,等到孩子從1能數到10的時候,可以教他數實物。比如屋子裡的凳子,桌子上的蘋果、老師給的糖果。然後等孩子回到家,數家裡幾口人、做了幾道菜,到了超市買東西買了幾個,只要有機會就讓他數,不要顯麻煩。只有應用到實物當中,小孩才會對數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記「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湊十法簡便易行,思考過程有「一看(看大數),二拆(拆小數),三湊十,四連加」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先從簡單的弄始教給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實物,比如1+1就可以拿1個蘋果加1個蘋果,1個蘋果加2個蘋果,慢慢讓孩子對數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學校里沒有實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來算。
要先教孩子數實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對數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實物讓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會依賴手指,而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Ⅷ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啊
教一年級數學首先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後習題冊,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多與學生聊天,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可以通過給學生玩具來教加減法。
一年齡的兒童非常的天真可愛,一般以老師為中心,所以處理好師生間的關系也尤為重要。教師就是學生的表率,時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年級教師尤其要注意,去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覺得你和藹可親,都願意親近你,都喜歡你。
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一年級的學生處於具體形象的思維階段,正在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一年級兒童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這個過渡的開始。
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採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4-2」這一減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時,老師可以這樣舉例說桌上有4個蘋果,現在你吃掉2個,還剩多少個?,吃掉,少了2個,就是減去2的意思。所以說「減法中的減號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
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識。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在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的同時,要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基礎。另外,如果能結合本班學生實際來舉例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
Ⅸ 小學一年級數學最大填幾和最小填幾,怎麼教6+( )>13,最小填幾。
遇到比較大小的不能直接比的先算得數再比大小,像這樣的題目,先讓學生寫出一個比13大的數,比如14,然後再思考6加幾等於14.這樣就可以了!
Ⅹ 怎樣教小孩子一年級的數學填空
教移項和逆運算..
或者列豎式..
3
2
3
5
-
1
3
-
1
7
---------
------------
1
9
2
8
移項..
32-(
)=13
可以變為
32-13=(
)
根據
減數=被減數-差
(
)+17=35
可以變為
35-17=(
)
根據
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你要先教會他什麼是加數、和、減數、被減數和差。
大概就是..
減號
等號
|
|
|
|
32
-
13
=
19
|
|
|
|
|
|
被減數
減數
差
加號
等號
|
|
|
|
28
+
17
=
35
|
|
|
|
|
|
加數
加數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