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認為當前的數學教育應當採取哪種數學數學化途徑
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貳』 如何處理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植根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在數學教學中,要遵循《數學課程標准》理念,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學數學、用數學。把數學真正應用於現實生活中去。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學生能否培養了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隨著數學學科自身的發展,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數學是一種工具,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是提高人們思維能力的推進器,數學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解決生活的問題,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不斷實踐和探索的。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生活化。
成功的一節課,離不開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學習每節新知識時,從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明白,並引起一種想知道究竟的渴望,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學習有興趣,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如在教學人民幣這個新知識時,小學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問學生你們到超市去買過東西嗎?你帶了多少錢?買了什麼物品,是怎樣付錢的?然後投影儀出示人們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從中留下懸念,如果買35元的計數器,可以怎麼付錢?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問題後,然後再次組織學生在班上開展「小小商店」購物活動,讓學生拿著錢購買需要的商品,並且算一算付出多少,應找回多少錢,在實際購物中鞏固了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學生自己去體驗購物,解決問題,體會付錢、找錢,與小夥伴們合作、交流、討論,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到了數學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二、探究學習過程生活化。
1、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於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也使他們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如,「小括弧」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先出示「8+6×5」與「6×5+8」兩道算式,讓學生復習運算順序。然後出示應用題:
工人老師傅上午工作3小時,下午工作4小時,每小時做12個零件,他一天共做幾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
學生列式計算如下:
12×3+4=12×7=84(個)
教師設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對吧?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在學生束手無策時,適時引出小括弧。這樣,通過問題的設計,矛盾的解決,使學生了解引進括弧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弧里的數的道理。
2、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學習數學。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我創設以下情景: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認為:「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打閃」;「可能會刮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發生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同學們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運用這一情境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因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的,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則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3、運用經驗,在創造活動中學數學。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挖掘教材的創造思維因素,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復習長方形的面積的計計算方法,這時老師問學生 「平行四邊形面積在什麼情況下和長方形面積不等」的疑問,提出問題:「用4 根木條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把它拉成一個長方形,這時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相等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出學生的不同 答案:相等、增大了、減小了。爭論十分激烈,進而引發學生主動探求,最終得出結論: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 形底邊即長相等時,拉動平行四邊形成為長方形,其高變化了,面積相應增大了。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有的知識在我們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實踐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這樣就能在創造在學習數學,藉以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4、依託兒童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就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與統計,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這樣就能看得出哪種顏色的積木搭得高,同樣在統計中也用橫線表示相同的起點。哪種顏色積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識.
三、拓展練習生活化。
學習固然是一種智力活動,但人的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生活、一種情感體驗。如果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那麼學生將從中獲得無窮樂趣,同時也理解和發展了數學。有目的地讓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更扎實地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於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例如:認識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了數小棒根數、班級人數、門牌號碼、汽車線路編號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外,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發揮想像,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再組織交流,描述出我們生活中見過的非整十數,進一步豐富對100以內數的理解。期末復習時,為了使學生鞏固「比多、比少、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等知識,我帶領同學們操場上一角去看一看,這些同學在干什麼?根據男女同學開展的活動,你能提出什麼已學習過的數學問題嗎?同學們一個一個爭先恐後地回答:①男生有()人;②女生有()人;③一共有()人;④男生比女生多()人;⑤女生比男生少()人;⑥女生多一些 ;⑦穿裙子的比不穿裙子的少()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人?⑨女生再添( )人就和男生同樣多……我覺得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這樣,學生的問題越多,思路就越開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
四、學以致用,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 知識、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終體現在能否正確應用。讓學生運用新知識和主體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是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一課後,學生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設計製作了精美的剪紙,剪帖畫,臘染畫,印染畫等作品。內容有自然風景、花草魚蟲、人物、動物、建築物等,學生興趣盎然的在班級進行交流,介紹自己的製作。在交流中學生還發現有些不是軸對稱圖形,有些是軸對稱圖形,對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也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由課內引向課外,由課堂引到社會。
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練就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不再是死讀書,做呆板練習的書獃子,而是成為新一代有知識有創造思維的人。學習數學就是為了用於生活,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老師應該教給學生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總之,在這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 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才能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叄』 求解數學化什麼是數學化,要理論知識,最好有出處有定義!謝謝
數學化也可以稱為數字化,字元化。在各門科學研究實踐中廣泛應用數學方法的整個實施過程。是指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數學廣泛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各領域。即是把數字的高度抽象性、嚴格邏輯性、語言簡明性。廣泛實用性集中用於人類進行理論思維、邏輯分橋、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輔助工具和表現手段,以達到規范系統的高度。由於經典(精確)數學、隨機(概率)數學、模糊數學以及灰色系統理論的不斷發展.數學計量方法已被廣泛地皮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使之對事物的經驗定性描述發展到科學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階段,又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思維科學都能加以較准確的計量判別從而評出事物間的優劣的等級,達到消除純經驗定性弊端的目的。當前在體育領域中實施科學數學化對提高體育預測能力和決策能力以及工作效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肆』 怎麼數學化
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來解決。如如分配問題,節省時間問題。
『伍』 淺談怎樣讓學生學習數學化
自學能力是通過學生自己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掌握知識以及形成技能的能力。《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的過程。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在會學的過程中喜歡學數學、堅持學數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達到優化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學生不懂就問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大多數發生在學生遇到數學疑惑的時候首先不通過自己看書來尋找答案,而是直接尋求同學或者教師來解決問題,這樣就降低了學生的自學意識,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養成了一種依賴心理。因此,我們首先要不斷激發和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備課,對課堂上的內容進行設計,通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慾望,希望通過自學看書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和自己不懂的問題,或者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表揚學生敢問的精神,同時要鼓勵學生先通過自己的自學看書來解決問題,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中,大部分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重作業輕自學、重做題輕讀書和反思的習慣,這些習慣嚴重製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習習慣是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定型,對於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形成自學習慣的基礎,良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提高學生個人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例如,一般學生都知道二次方程ax2+qx+c=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但就不一定清楚要使ax2+qx+c=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時,需加a≠0這一限定條件。其原因就是教師講課中未體現出這里a、q、c也是變數,當a=0時,方程就不是二次的。使得學生只習慣於把x、y看成變數,把系數a、q、c看成常量。這種思維方式反映了學生自我思考能力不足,過於依賴教師的講解,並沒有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要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學的學習環境,同時教師要制定出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計劃,並且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實施方案,為指導學生學習提供有力保障。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其自學能力的關鍵。引導學生讀書,首先,要能夠正確的閱讀和理解數學中的定理、概念表述,只有提高了閱讀能力才能深刻懂得這些內涵。我們可以引領學生精讀、分析定義、公理或者公式的內涵和外延。例如,關於圓心角、頂點在圓內的角、圓周角、弦切角(特殊的圓周角)及頂點在圓外的角的度數定理,學生一般都知道它們的定義,但對於它們之間的關系卻並不清楚,這時教師要去引導學生,進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其次,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具體的讀書方法指導,擬定導讀提綱,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精神。例如,採用「讀、思、練」方法閱讀數學課外讀物,利用「比較、猜想、驗證」探索式讀書方法學習平行四邊形,或者利用「類比」讀書法指導學生學立方根、分式等。最後,學生在進行閱讀的同時還要進行思考並做好筆記,在閱讀的時候對數學課本進行研究,而不是走馬觀花。
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今很多初中生都不喜歡進行課外閱讀,尤其是和數學有關的課外閱讀,這樣就導致了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缺少了自覺性,對數學的基礎知識無法理解或者掌握的不夠深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老師在數學課堂上應該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時代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教學,向同學們展示有關教學內容的精美圖片,這樣就能吸引學生認真學習數學知識,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各種活動加強課堂的活力,提高教學氛圍,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建構學生自學的平台
為了更好的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讀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自學創造良好的平台,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並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積極探索,獲得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自身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
五、提高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初中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要進行自我思考,思考是是認知的原動力,是通過學習主體的思維加工轉化為認知者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實踐,抓住知識間相同、相近、相異、互通、互逆的聯系,選擇合理的思維方法,去理解所學知識。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學習,才能
『陸』 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生活數學化
創設生活情境。
所謂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情境中去。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新課程標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一年級學生是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教師可以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安排不同的游戲、故事……如在第一單元《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操場上做他們非常熟悉、喜歡的「拔河、老鷹捉小雞、小小運動會」等等 ,讓他們邊玩邊數數 「拔河比賽,左邊有幾個小朋友?右邊呢?運動會上,6號運動員排在第幾?第1名是幾號運動員?等等……」使學生在活躍的學習氛圍和有趣、喜愛的「玩」中學會了1-10各數的認識。又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教師再加以點撥,學生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二、感受生活數學。
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慾望。例如學生學習了10以內的數的認識後,可以聯系生活,廣泛選取學生身邊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如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在的年級一共有幾個班級?你在第幾個班?」「我們的教室有幾扇窗?幾盞燈?教室門前有幾棵樹?」「你家裡有幾口人?你有幾枝鉛筆……」等等。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後,問:「你能舉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體是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嗎?」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能舉出書本、抽屜、魚缸、冰箱等數不勝數的例子。
通過這樣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數學教學的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問題。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如教學「加、減混合」時,教師可以把書上的例題改成了游戲形式,教師先對學生說:「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接著,講游戲的規則(先有7人在車上,接著下車2人,再上車3人)。然後,邊放音樂邊講述:汽車從於潔小學開車了,(學生做動作、嘴裡發出開車的聲音)靈山到了,停車(下車2人,又上車3人),汽車又開了。游戲結束後,讓學生討論後說說,現在車上有幾人?有的學生說,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說,原來車上有7人,到了靈山下車2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說,從於潔小學出發時車上有7人,到了靈山下車2人,車上有5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教師對學生的各種說法先表示肯定,然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說法最好?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知道現在車上有8人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知道:從7人裡面去掉2人(要用減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這樣學習「加、減混合」的例題,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柒』 如何用一案例說明弗賴登塔爾數學化過程
弗賴登塔爾 1.3 數學化 1.3.1 術語 在討論了數學的前後關系和內外結構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把數學當成一種活動,來看看它的一個主要 特徵:數學化。是誰最先使用這個術語,用以描述根據數學家的需要和興趣整理現實性的這種過程呢?這 種術語通常是先出現在非正式的談話和討論中, 而後才出現在文獻著作里, 因此沒有人能說出是誰的發明。 不管怎麼說,數學化是一個過程,只要現實世界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進行著變化、延拓和深化,這個過 程就在持續著,這些因素也包括數學,而且數學反過來被變化著的現實所吸收。 以前用的術語,諸如公理化、形式化、圖式化等也許是在數學化之前提出的,其中公理化也許是在數學 的行文中出現得最早。公理和公式古已有之,盡管在歲月的長河中,"公理"(或"公設")的意義及公式的形 式有所改變.過去幾個世紀里,人們認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不是完美推導的典範,其原意也並非如此,看 來今天有人仍這么認為。我們現在使用的公理體系這個術語,是一種現代思想,把它歸為古希臘人的功勞 (雖然他們是先驅)是一種時代的錯誤。然而,重新組合某一領域的知識,以至於結論被當作出發點,以 及相反地把已證明的性質作為定義來證明原始的定義--這種顛倒的構造是一種久遠的數學活動, 它和古希臘 數學一樣古老,或許更古老;盡管只是到了近代,人們才像熱衷於知識的組織和重組的古希臘人那樣,有 意識地、 有條理地、熱切地運用它。 今天雨後春筍似的公理體系是人們試圖重新組織數學研究領域的結果。 這種技術就叫公理化。它被現代的數學家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它早期顯著的例子是群。18 世紀以來,數學 家們遇到了集合到自身映射的問題,映射通常由一些不變性質去限制,從而導致去構造這種映射。這樣他 們開始熟悉了變換的集合,在構造之下自動地滿足一些熟知的假設,這種假設是後來群所需要的。1854 年 凱萊(Cayley)用這些假設統一定義了這種(有限)的對象,他稱作群。然而,直到 1870 年這一新概念才 被一些領頭創造的數學家們完全認可。之後又用到無限基的情況。在日常生活和符號語言中,公式是像公 理一樣古老, 甚或更古老的一種特殊形式。 用日益有效的符號或符號法來改進語言表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它首先涉及到數學題材,後來才影響到表述這種題材所用的語言。這種對語言的整理、修正和轉化的過程 就叫做形式化。
『捌』 現實教育所說的數學化有哪幾種形式
高中階段常用的數學歸納法有三種種形式:(1)第一數學歸納法(常見,略)(2)第二數學歸納法,證明步驟是:①驗證n=n0(n0∈N+)時命題P(n0)成立;②假設對於所有適合n0≤m≤k的自然數m,命題P(m)成立,能推出P(k+1)成立.根據以上兩點,知對一切自然數n(n≥m),P(n)都成立.(3)反向歸納法(又稱倒推歸納法):設P(n)是一個含有自然數n的命題.若①P(n)對無限多個自然數n成立;②假設P(h+1)成立,可推出P(h)成立.則對一切自然數n,命題P(n)成立.
『玖』 如何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把你個人的行為動作和財產都數據化啊,比如說個人行為---做飯,煮飯炒兩個菜你要做哪些動作時間多少,算一下在去做啊。
數學問題生活化,比如說你去吃火鍋,買單的時候總的算要按計算器,你可以只看單價最後一位是奇偶數,在再比價總價啊。
把你生活過程中的要素都提煉成數據,藉助了工具去完成的都去考究一下它的原理。
應該能有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