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認為教師師德應該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裡,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
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我認為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系,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局面。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後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才會更多,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系,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三、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只是我們老師沒有把他發掘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對待,教師應服務於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教師應服務於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
作為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為師生間就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系,因為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觀點具有權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我時常會注意到了學生的一些想法,盡量讓其講完其看法,然後我再講講我的看法,不同之處我們探討,這樣可激發學生的一些有見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時對我們教師的思維也有啟發意義。可以說教學應以人為本,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創新。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教師切勿將此言理解為可以用家長的身份來干涉學生、指使學生甚至利用學生。有句古話說,人有德於爾,爾不可忘。爾有德於人,爾不可不忘也。
不和諧的師生關系阻礙這我國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成為基礎教育改革進程中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大弊端。處在新世紀的當代中國基礎教育,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素質的教師隊伍?我認為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其次,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第三,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第四,必須改變封閉的教學方法;第五,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⑵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立德樹人
從教十一年,我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蘇霍梅林斯基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於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我通過翻閱資料、閱讀文獻,體會到要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以德樹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 德育教育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老闆著面孔,死氣沉沉,則教室的氣氛必然緊張、嚴肅,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他們學習的潛能就挖掘不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在課堂的理性灌輸中融進形象化情感,使教與學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德育就會進入新的境界並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師根據內容創設情景)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都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謙讓、團結協作和關心他人。另外立德樹人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來進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水土流失情況統計),學生可以從題目中聯系生活實踐考慮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調查統計,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三、以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教育對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數學教學中適當的介紹一些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當教師講到圓周率時,可用有文字和圖片結
合的課件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約在1500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可感召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於創造、執著追求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使學生了解我國光輝的科學史,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立志為振興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勤奮學好數學。
四、利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培養過程中強化德育情感----立德樹人。
在教學過程中,使數學德育理論具體化、操作化,同時,又可以使數學德育實踐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於小學數學教育,宜採用如下幾種方法:
1、轉化法。就是把數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轉化成學生的一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例如,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拼拼擺擺,動腦思考,順乎自然地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中領悟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
2、比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對不同的算式、圖形、解題思路進行比較,可使學生從中發現規律。例如,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中年級應用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高年級教材中分數應用題的互相轉化等等,在數學中,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一方面使學
生有比較,有鑒別,掌握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悟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
3、遷移法。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遷移到未知、把此一類知識遷移到另一類知識中,使學生受到相互滲透、影響和轉化的觀點的教育。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的「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學習統計知識,可結合小學五年級《綜合實踐》下冊統計「白色污染」,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將數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而且逐漸樹立起普遍聯系、轉化的觀點。
4、實踐法。組織有趣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於數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從中受到教育,這樣不僅智力得到發展,學生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
⑶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滲入德育教育
一、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2.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
3.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德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陣地,學校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是關繫到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隨著數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數學中加強德育的問題已引起重視。數學是中學的一門主課,更應充分體現它的教育性。教師應把德育、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成教書育人的光榮任務。
二、如何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
1.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科學記數法的教學,可以列舉我國現在的國民經濟收入和過去的國民經濟收入比較,讓學生在知識教育中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國家不斷的強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正從溫飽向小康水平過渡。讓學生珍惜現有的學習時間,努力學習,長大後投入社會主義的建設中,為國家、為民族的發展作出貢獻。也可以在學習無理數π時,介紹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發明π時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表明我國悠久的燦爛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成學生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使他們奮發圖強,為國家發展而奮斗。
2.以我國數學的光輝歷史和傑出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古往今來,中國數學有著燦爛的歷史、偉大的成就。教科書中有很多具有說服力的始料,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勤奮自強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向學生講述,早在2000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巨著《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和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計算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比西方數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要早一千年。這樣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3.閱讀與理解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材料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幾何的一些知識》、《中國最早使用負數》、《勾股定理》、《關於圓周率》、《我國古代有關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國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閱讀教材後,告訴學生,自古以來我國在數學研究應用方面就有輝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發現早於世界其它國家1100多年,楊輝三角的發現先於其它國家400多年;祖沖之對圓周率π值的計算、負數的使用、方程組的解法都比歐洲早1000多年,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令世人矚目。現代,我國科學的豐碩成果同樣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自誼,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發起、推廣的優選法,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和科學試驗,創造了很大的經濟價值;陳景潤成功地證明了數論中「(1+2)」定理,被譽為「陳氏定理」;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因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等,這些真實典型的數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4.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收集學生難以看到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圖片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習動力。如:「神七」上天、宇航員出倉、三峽大壩、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上海世貿大樓、中國古代的歷史建築故宮、長城等,展現了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結晶。
其次,還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會學生自己收集圖形、設計圖形,如: 設計學生自己喜歡的圖形,收集一些公司或企業、行業的標志,為班上設計班徽、標志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熱愛祖國,長大後建設祖國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