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數學計算方法
1、手指數數。把寶寶的雙手攤開,握住1根手指,說「1」;握住兩根手指說「2」;握住三根說「3」,隨時重復。一開始就把范圍限定在1-3幾個數字里,每月往上增加1個數字即可。手指是寶寶自己的,因此當下一次家長把他的手指拿起來再數數的時候,就容易喚醒上一次數數的記憶,反復多次後寶寶就能從心裡背誦1,2,3了。
2、水果、餅干數數。充分利用寶寶愛吃的水果、餅干進行數數練習。同樣限制在3之內。如拿出1個桔子,重復說「1」,拿出兩個重復說「2」,拿出3個重復說「3」。還可以把3分成2和1,讓寶寶選擇其中一份,促進他對數量的思考和認知。
3、兒歌、童謠學數數。兒歌和童謠中有很多帶有數字的歌曲,例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門前大橋下走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等。兒歌童謠的特點是琅琅上口,家長還可以引導寶寶一邊唱歌一邊打著拍子,加深記憶。通過兒歌學習數數,在加深了對數字的印象之外,還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並能增強節奏感,真可謂一舉三得。
4、運動數數。上樓梯時,我們可以上一級數1個數,一直到10,再重新從1開始;拍塑料球或者氣球時,從1-10反復數數。孩子如果能夠跟上就一起數(其實是背誦),如果不能跟上家長也要堅持數下去,爭取做到寶寶們對這幾個數字耳熟能詳。
2. 一道學前數學題:算一算,看誰得第一,請問正確答案該怎麼填
按照加填就是了,注意行列的相加
3. 5歲幼兒數學心算的方法是什麼
熟記口訣:
1、十幾乘十幾:
口訣:頭乘頭,尾加尾,尾乘尾。
2、頭相同,尾互補(尾相加等於10)
口訣:一個頭加1後,頭乘頭,尾乘尾。
3、第一個乘數互補
另一個乘數數字相同
口訣:一個頭加1後,頭乘頭,尾乘尾。
4、幾十一乘幾十一
口訣:頭乘頭,頭加頭,尾乘尾。
5、11乘任意數
口訣:首尾不動下落,中間之和下拉。
史豐收速演算法的主要特點如下:
1、從高位算起,由左至右;
2、不用計算工具;
3、不列計算程序;
4、看見算式直接報出正確答案;
5、可以運用在多位數據的加減乘除以及乘方、開方、三角函數、對數等數學運算上。
4. 幼兒園數與運算內容包含哪些
小班:
(1)學習按物體的一個特徵進行分類。
(2)學習按物體量(大小、長短)的差異進行4個以內物體的排序,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徵進行排序。
(3)認識「1」和「許多」及其關系。
(4)學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5)學習手口一致地從左到右點數4以內的實物,能說出總數,能按實物範例和指定的數目取出相應數量的物體,學習一些常用的量詞。
(6)認識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7)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前後、里外的空間方位及認識早、晚的時間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節的日常變化。
(8)聽懂老師的話,學習按照游戲規則進行活動;大膽地回答問題,初步學慣用語言講出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9)願意參加數學活動,喜歡擺弄、操作數學材料;能在老師幫助下學習按要求拿取、擺放操作材料。
中班:
(1)認識1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
(2)學習10以內的基數:順著數、倒著數、學習目測群數,學習不受物體空間排列形式和物體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擾,正確判斷10以內的數量,感知和體驗10以內自然數列中相鄰兩數的等差關系。
(3)學習10以內的序數。
(4)認識長方形、梯形、橢圓形。
(5)學習按某一特徵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學習概況圖形的兩個特徵;能按兩個特徵對同一類物體進行逐級分類。
(6)學習按量(粗細、高矮等)的差異進行6以內的正逆排序;學習按特定的規則排序。
(7)能聽清楚老師的話,能按要求進行活動,並學習按照要求檢查自己的活動。
(8)能安靜地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話;學慣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操作活動過程和結果。
(9)觀察、比較、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系,逐步建立等量觀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學習新的知識,促進初步的推理和遷移能力的發展。
(10)能自己選擇小組活動,即能根據各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確定自己去哪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選擇數學游戲活動。
(11)能主動地、專心地進行數學操作活動,並對自己的活動成果感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注意和發現周圍環境中物體的量的差異,物體的現狀以及它們在空間的位置等。
大班:
(1)學習10以內的單數、雙數、相鄰數以及認識零。
(2)學習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體驗總數與部分數之間的等量關系,部分數與部分數之間的互補和互換關系。
(3)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認識加號、減號,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初步掌握10以內加減運算的技能,體驗加減互逆關系。
(4)學習按物體兩個以上特徵或特性進行分類,並學習按標記進行逐級分類。
(5)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並集關系及包含關系。
(6)能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及可逆性關系。
(7)認識幾種常見的立體圖形(正方體、球體、長方體、圓柱體);能根據形體特徵進行分類;體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8)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學習自然測量。
(9)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和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會向左/向右方向運動。
(10)能認識時鍾,學會看整點、半點,學習看日歷,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稱和順序。
(11)認識角、元、2元、5元、10元以內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知道它們值是不同的。
(12)能聽清楚若干操作活動的規則,能按規則進行活動,能按規則檢查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並能參加較多小組的活動。
(13)能清楚地講述操作活動過程和結果。
(14)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歸納、概況有關的數學經驗;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與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15)積極、主動地參加數學問題的討論;學習有條理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
(16)能與同伴友好地進行數學游戲,能採取輪流、適當等待、協商等方法協調與同伴的關系。
5. 幼兒園如何進行計算教學
1.利用和運用數學。 對於3-7歲的幼兒來說通過利用和運用數學可使隱含於數字、尺度、形狀和空間中的概念變得有意義。利用和運用數學的教學內容包括: (1)引導幼兒使用知識和對數學的理解來解決問題。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數學模式、工具、設備、材料來解決實際問題;發展並利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尋找途徑,解決問題。 (2)與別人進行數學問題的交流。在幼兒活動中,引導幼兒理解並使用數學語言(計算、形狀、比較);用一種清晰的有組織的方式呈現幼兒的活動,並能夠在幼兒活動中使用符號,可以使用語言、圖片、模型、卡片和計算等多種方式來組織。 (3)發展數學推理。進行分類和匹配活動,並讓幼兒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對的;用不同的方法檢查答案;進行簡單的推測和預測;對一個特殊的計算在給出的問題情境之內解釋他們的答案。 2.計算和處理數據。 計算是數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包括了許多計算的概念。幼兒要讀和寫數字,比較和排列數字,使用計算模式和練習使用多種計算工具,解決計算問題和處理數據等,這些技能的訓練能夠為幼兒計算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認識和理解數字。在游戲中准確說出數字並且在類似環境中使用;讀和寫數字;認識並使用簡單的分數;使用負數和在記錄錢數時使用小數符號。 (2)比較和排列數字。理解並使用數字比較的詞彙,包括序數數字;理解相鄰數字;匹配在真實環境中的物體,通過匹配物體進行比較。 (3)使用加、減、加倍、減半來解決實際問題。明白代表一個未知數字的符號的使用,並能使用簡單的功能性機器。 (4)收集信息和處理數據。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組織信息;使用一系列的卡片、圖標、表格和曲線圖收集、記錄和解釋數據、交流發現;從一系列的卡片、圖標、表格中摘錄信息並進行討論;用一個簡單的資料庫輸入和保存數據。 3.測量。 測量的內容包括質量、長度、容量、時間四個部分,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幼兒獲得關於測量的知識、技能和對「測量」這一概念的了解。測量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幼兒對測量有初步的了解,能採用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活動,記錄測量結果,並能對測量結果做出適當的分析。 (1)推測和預測。通過幼兒直接的觀察來比較和排列兩個或多個物品,並使用比較性語言談論這個序列。 (2)使用統一的非標准單位進行測量,隨測量活動的深入逐漸使用標准單位。 (3)討論涉及規則活動的時間,知道並排列每周、每月和每個季節的時間,能安排兩個或三個相似的事件的順序;了解日常生活的時間段,明白時間單位之間的聯系;在鍾表模型上讀出時間,並能把它與數字時間相對應。 4.形狀和空間。 對於形狀和空間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包括模式、形狀的性質和方位以及空間移動等。 (1)對平面和立體物體的名字和性質的了解。能夠使用平面或立體形狀的物體來製作模型、圖形、模式和序列;知道一些立體的名字;討論規則和不規則形狀物體的性質;識別相似性和不同性;使用日常語言來描述相似的平面或立體形狀的性質;識別並使用幾何學上的形狀特徵。 (2)對位置、方向以及移動的了解。能夠使用一系列描述位置、方向、移動的詞彙;發展身體活動中的空間移動意識;討論旋轉的意義,認識整個、一半和四分之一圈,向左和向右,順時針和逆時針;認識沿直線運動、平移和旋轉,並用簡單的方法將他們聯系起來。 (二)幼兒園數學怎麼教 根據每個孩子的原有基礎提出不同相應要求是重要原則,此外還需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方式。 1.在利用和運用數學方面。 基礎階段的數學教育要求幼兒能夠解決問題,交流數學經驗和進行數學推理;幼兒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在利用和運用數學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在日常活動和學習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發展幼兒利用和運用數學的能力: (1)給幼兒提供時間和機會。幼兒通過嘗試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發展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使其不至有失落感,成人必須小心干涉,幫助他們選擇和使用合適的工具、設備和材料,並引導他們使用合適的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嘗試解決問題的活動的逐漸增多,可以增強他們預見問題結果的自信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喜歡思考,提高他們的知識和對數學的理解。 (2)創設環境。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並對問題使用數學語言進行討論;創設問題情境還應有利於兒童同伴間的合作和討論,通過討論和重述問題解決過程能夠鞏固幼兒的知識。同時還應創設有利於兒童進行記錄和成果展示的環境。在基礎階段,鼓勵兒童用各種方法記錄數學,能夠促進他們交流對數學語言和數學符號的理解。 (3)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分類、匹配和排序的活動。分類、匹配和排序活動能夠鍛煉幼兒的數學推理能力。在活動中應首先讓他們進行推測和預測,並鼓勵他們對問題的結果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 2.在計算和處理數據方面。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要給幼兒大量的時間和機會,組織多種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計算能力。通過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學習活動,包括使用一定的資源,幼兒能夠理解計算的概念,並進行日常的計算活動。促進計算和處理數據能力發展的活動包括分類、比較、分等級、計算、序列或模式製作、數據處理或圖標製作、問題解決、智力數學等。 3.在測量方面。 通過對室內和室外的探究活動,幼兒能夠獲得關於比較、對比、排列和匹配的第一手經驗。隨著幼兒對測量概念的不斷理解,測量的技能和知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發展幼兒測量能力的教學活動應關註: (1)測量活動中使用測量工具之前先讓幼兒通過直接的觀察來進行推測和預測,根據自己的推測對物體進行比較和排列。在活動中幫助幼兒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測量設備,並教給幼兒使用測量設備,讓幼兒解釋測量數據並指導幼兒採用合適的方式進行記錄。 (2)進行測量活動時,首先讓幼兒使用非標准單位,當他們對測量活動變得越來越熟練的時候適時地教給他們使用標准單位。如可以用一本書作為非標准單位來測量一袋豆子、一包石子、幾塊積木,當孩子們開始變得比較自如地使用司》標准單位時,他們越來越感覺到使用這種非標准單位測量的限制性,這時應該將標准單位介紹給他們。當孩子正在稱一個1千克的物體時,告訴他們千克的含義。在活動中還應讓孩子們預測一個物體是大於還是小於1千克。 (3)通過組織與生活相關的活動促進幼兒對於時間概念的理解。在活動中讓幼兒們進行討論,並在合適的時候告訴他們一些關於時間的新詞彙。如,使用同一段音樂來識別什麼時候是整理玩具的時間並且指出他們需要多長時間完成,讓幼兒感受時間的意義。 4.在形狀和空間方面。 通過談論並參加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包括製作模型、觀察形狀和方位以及空間移動等能加強幼兒對於形狀和空間的認識。幼兒從室內和室外的活動中得到的經驗是形象生動的,在幼兒的探索活動中,對空間和形狀的認識逐漸得到發展。 (1)創設大量的與各種形狀的物品接觸的機會。在與大量不同的形狀進行接觸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發現它們的許多性質,這時應鼓勵幼兒用合適的語言來描述這些性質,識別它們的相似性和不同性,進一步了解各種形狀的性質,如點、線、面、體的性質,以及對稱性等。 (2)通過身體活動和對周圍環境的利用開展活動。如通過拆裝電池組和可組裝的玩具理解位置的意義;通過指導兒童完成站在黃線的後面、朝前跳、把手放在臉的前邊等活動進行方位訓練;利用家裡的鍾表或車輪學習「轉動」的概念;通過折紙學習「角」的概念等。
6. 幼兒園大班數學算術教什麼方法好
數學領域的 還是以幼兒感興趣的 故事導入最好, 把孩子引入故事裡面,再把數學領域的融入故事裡面, 這樣既不枯燥,孩子還愛學,掌握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