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小論文300字。將一件關於生活中的數學題目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錶,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從這以後,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演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很有用處。
⑵ 寫一篇關於生活中的數學的小論文
生活中的數學「對我來說什麼都可以變成數學。」數學家笛卡兒曾這樣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我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下過這樣的結論。的確,正如兩位前輩所說,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的腳步無處不在。 2006年已經接近尾聲了,迎面而來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華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商家打出的「滿400送400」,「滿300送300」的促銷招牌。「這真實惠!」消費者們蜂擁而至,商場里人山人海,搶購成風。此情此景,真讓人以為回到了物資短缺的年代。實際上商家心裡早打好了如意算盤。俗話說:只有買虧,沒有賣虧,「滿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其中暗藏著數學問題,暗藏著商業機密,暗藏著許多玄機。 去年,我們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際在商場里「血拚」,當時是滿400送400元券。我們先用980元買了一件蘋果牌的皮夾克給爸爸,送來了800元購物券。我們並沒有過分浪費,花了300元券買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寧牌棉襖,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買了一件太子龍男裝(由於是購物券,不設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這是原來不打折時需要花的錢。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約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從前也做過服裝生意,我對服裝的進貨成本與銷售價的關系也有些了解。服裝的進價一般只佔建議零售價的20%~30%。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商場促銷力度越來越大,為了保持利潤,商家或廠家還不斷地把衣服的建議零售價標高。就如前幾天在電視中看見的一位消費者所說,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條尼料的褲子,三年前建議零售價還只是299元,今年標價變成了999元。這么一算,進價大概只有商場里售價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還穩賺三至五成的毛利。 廣告,廣告,便是廣而告之。許多人一窩蜂似的趕來搶購、血拚,商場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銷售量也快速增長。就按人流量是平時的三倍算,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數學問題。假設平時人流量少時,一件商品按8折銷售。8折減去進價2折,標價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雖然現在「滿400送400元券」時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賺三至五成,但銷量起碼是平時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銷量來計算,3×3=9,與平時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賺50%。雖說這樣賣每件單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額卻因銷售量的增加而增長,更因大量銷售而加快了資金周轉,帶來額外的收益。 商品標價和促銷中有數學,購物消費中有數學,裝修房子有數學,織毛衣中有數學……總而言之,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
⑶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300字左右~~
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我校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法及體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維度,適時有效地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自悟、自得,從而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特長和諧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面談談我校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法及體會。 (一)一 選取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可操作性強。 數學實踐活動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是教師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這個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是其年齡段感興趣,做得了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活動中更好地積累經驗,感悟、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習情感,為今後更有效地學習打好基礎。 本學期我們在一年級學生中開展了「問題銀行」活動,提供探究性學習場所,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學生通過同學間的合作、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找課外書等途徑,讓學生從以往什麼都是「老師說」的怪圈中跳出來,從小養成積極思考,敢於探索的良好品質。活動中,同學共提出不同問題100多條,一年四班黃悅同學一人提出八個問題,表現出了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二年級開展了「我家的數字」活動,同學們通過度一度,量一量,對書本上介紹的長度單位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並通過電腦合成、手抄報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 三年級「尋找家中的周長」;四年級「生日派對方案」;五年級「我的設計」;六年級「走出課堂、走進銀行」等,這些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和拓展。反過來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主動、生動、互動的效果,使課堂教學從「掌握型」走向「創新型」,為同學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開辟了廣闊天地。 二活動過程中,及時交流,互相啟發,逐步完善。 數學實踐活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活動過程。再小的活動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經歷確定活動目標、內容——擬定活動計劃——組織具體實施——交流反饋評價等程序。在活動過程中,既要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去創造,又要及時反饋、及時指導,還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例如,在學完《圓的認識》後,為使學生能靈活、正確使用圓規畫圓,進一步了解圓心、直徑、半徑等名詞,鼓勵學生畫一幅以圓為主流的平面圖。學生作業交上來後,有簡筆畫、水彩畫、想像畫、漫畫等,種類繁多,色彩鮮艷。但構思比較簡單,主題欠鮮明,只是大大小小圓的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並不急於品頭論足,而是適時組織同學在小組、全班范圍交流創作的意念、創作過程及創作體會。從而感受別人思維的不同。互向啟發,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後,一批主題鮮明,構思新穎,時代感強的作品脫穎而出。這樣,活動讓學生經歷了失敗、嘗試了方法、體驗了過程,這就是收獲!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以及知識、能力方面的提高與發展。 三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而不僅僅是結果。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進行的合作學習活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了解、關注,並試著去分析解決自己所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看來可能是幼稚的,沒有意義的,而有些問題是他們根本無法解決的。但我們更明白,綜合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不是只為了讓學生真正解決某個實際問題,更不是要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而是注重在關注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怎樣發現問題的,是怎樣思考並試圖解決問題的,在關注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學生的身心、情感、思維、態度都有了哪些變化。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自己,關愛生活、發展自己,這才是開展實踐活動的目標所在。《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時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學習《統計表、統計圖的整理和復習》時,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路、調查訪問、翻閱書報、雜志、課外書獲得信息,巧妙地製成統計圖或統計表。在這一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是脫離生活的各種練習,而是充分體現實踐活動的再創造。情感體驗伴隨著活動的始終。 因此,他們敏銳的新聞觸覺,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良好的審美觀念等,展現了現代孩子超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另外,在每次活動中,我們都十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保護每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在評價中點燃思維的火花,拓展知識的視野,了解斑斕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悅。 (二)一 師生互動,有助於教師觀念更新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居高臨下的師道尊嚴受到沖擊。綜合實踐活動畢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它面向的不僅僅是學生,而是更廣闊的生活世界,在紛雜的世界裡,學生是學生,教師也是學生。而在某些方面,學生比老師更富有想像,創新能力更強。這就意味著老師要向學生學習,讓師生關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認真反思,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形勢。六年級同學的《環市中路行車情況統計表》、《我國搜尋飛行員王偉派出艦船、飛機數量統計圖》等,表現了現代孩子對社會的關注。他們已不再只是向老師學習加、減、乘、除運算的小不點,而是關注社會大家庭的一分子。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老師作用的最大發揮,是為學生在自由空間的自由展現創設良好的氛圍,提供廣闊的空間。給學生信心,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師自己要虛心,不先入為主,不存偏見,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尊重學生個性,尊重人與人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而不能強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師生關系。二 學身邊的數學,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參與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數學應用於實際的意識和態度,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手中的工具,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二年級學過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後,通過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電器的長、寬等,培養了學生的數感,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三年級「尋找家中的周長」,五年級的「我的設計」等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使知識得到升 華。學生覺得,他們今天的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真正實現了願學、樂學、會學。 三 綜合利用知識,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綜合起來。能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這是21世紀拔尖人才所必須的素質,也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學科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及方式,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⑷ 五年級數學小論文,生活中的數學。
只要用心寫啊
我也寫過,給你參考一下:
第一先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然後再寫自己是怎麼樣探究的、怎麼樣解決問題的
然後在寫一個簡單的結尾就好了
我反正是這樣寫的
我也是六年級
我寫的是簡算
例如(這是我寫的):
簡便方法計算
每一次考試,基本上都要考到計算,同學們肯定都厭煩計算,特別是四則混合運算,再加上分數、小數,真是煩上加煩。但是,考試終究是要考到計算,那怎樣讓計算不那麼煩,不容易出錯呢?那就要用上簡便計算的定律了。
常見的簡便計算的定律有:加法交換律a+b=b+a,加法結合律a+b+c=a+(b+c)等定律。
比如說下面一題就是在我們三訓上出現的題目:0.88×100.1
如果這道題目列豎式計算的話會很麻煩,也有可能算錯。如果要簡便計算的話就可以把100.1拆成100+0.1,然後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簡便計算了:
0.88×100.1
=0.88×(100+0.1)
=0.88×100+0.88×0.1
=88+0.088
=88.088
這樣計算就簡便多了,不用再去死算,而且不容易出錯。
在計算中,雖然可以用計算公式但是有一些題目還需要一步一步地算,比如說有兩組很容易就上當的四則運算:12×48÷12×48和12×48÷(12×48)。第一個看上去可以很快的算出來,其實,這只是一個陷阱,如果非要在第一個上簡算,也可以用12和÷12抵消,轉化成48×48。而第二個的運算順序和第一個是相反的,先算括弧里的12×48,然後按照運算順序把前面的12×48算出來,就可以轉化成1÷1結果等於1。
計算,看看是挺難的,其實,只要用上一些運算定律,它們就像是魔術師,使計算變的簡單了。所以,數學是很奇妙的,只要用心去鑽研,去思考,再難的數學題也會被攻破。 祝你學習進步!!!!!!!!!!!!!!!!!!!!!!!!!!!!!
⑸ 寫一篇關於「生活數學」的小論文 要求:(1)展示你對生活數學的思考與收獲.(2)300字.
數學小論文
今天,在我們數學俱樂部里,老師給我們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題目,其實也是一道有些復雜的找規律題目,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列數:1,2,3,2,1,2,3,4,3,2,3,4,5,4,3,4,5,…….這列數字中前24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題目,心裡猛然想到,這題目必須得按照規律來做.
想法一:開始我便先試著先3個一組來求和,6,5,10,9,12,15,14…….這樣一看,這些數字各有特徵,關鍵就是找不出合適的規律.於是,我又找4個一組來求和,8,10,12,16,20…….仔細一看,好像也沒什麼規律,我只好再試著找5個一組來求和,9,14,19,24……,這樣一來就非常明顯的看出它們是等數列,我非常高興,再把240÷5=48(組),5個一組,(1、2、3、2、1),(2、3、4、3、2),(3、4、5、4、3),(4、5、6、5、4)……那麼就可以求出末項的和,9+47×5=244,把首項加末項的和乘項數除以2,(9+244)×48÷2=6072.這樣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發現每組開頭第一個數字恰好分別是1,2,3,4……48,那麼另一種方法就產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這樣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個理得清楚而且又實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發現有N組時,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組數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這個規律也是要通過不斷來細心觀察與研究得來的,這個規律雖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還要比其他兩種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種解法,其實方法還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來找其中的規律,解其中的奧秘!
⑹ 數學與生活內容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數學與生活為題,圍繞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元素展開詳細描寫,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
正文:
我們的生活處處包含著數學,只要用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數學,如爸爸媽媽到菜場買菜、到超市購物,都牽涉到計算費用,數學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很多問題,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之一,與我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我們生活、學習的好幫手。
我以前一直認為數學在生活中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它只是學校的一門功課而已。其實不盡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地有了時間的觀念、數字的概念,在數學課之外,我時常會用數學計算起與自己有關的生活,如每周六我會去三山街上創新學校的課,而媽媽每次會給我二十元的午餐費。
為了能夠買一件心儀的小掛件或學慣用品,我往往得從午餐費里省出買東西的錢,而且每次我得算好,千萬不能超支。媽媽常說我們要算計著過日子,我一直納悶:為什麼要算計著過日子呢?
我來舉一個和家家戶戶切身利益有關的例子:現在很多家庭用上了分時電表,這種電表自動分時段計算電量,分時段電價標准為:平時段(8∶00~21∶00)為0.5583元/千瓦時,谷時段(21∶00~次日8∶00)為0.3583元/千瓦時。
從這個電價標准上看,谷時段(21∶00~次日8∶00)的電價明顯低於平時段,每度電可節約0,2元。如果我們把燒水、洗衣等用電項目放在谷時段,每天可節約兩度電的話, 那麼十天就可以節約20度電,一年就可以節約730度電,算起來就是可以節約家庭開支146元 ,節約了家庭開支不算,還可以節約國家的電能 。
媽媽喜歡用桶把洗衣服的水、洗澡水留下來沖洗廁所馬桶,如果這樣一天可以節約2公斤的自來水的話,一年就可以節約730公斤的自來水。真是不算計不知道,一算計嚇一跳呢!媽媽的算計生活法既做到了低碳環保,還節約了家庭開支,真是一舉兩得呢。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你用心去發現並感受數學,數學的快樂就展現在你的眼前!
⑺ 五年級學生數學小論文300字左右
寫作思路: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即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今天,我和爸爸坐地鐵來到油坊橋去玩,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我們先來到地鐵,發現地鐵有19站,每一站每一站要2分鍾,中間停車的時間是1分30秒,這時爸爸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如果從經天路到油坊橋一共需要多少分鍾?我想了一會兒:「19減去1等於18,18乘以2等於36,18乘以1分30秒等於1小時12分鍾。
1小時12分鍾加上36分鍾等於1小時48分鍾。」爸爸聽後笑了笑說:「你的演算法不太簡便,先把19減去1等於18,這樣就知道一共有18個停車時間,然後用2分鍾加上1分30秒等於3分30秒,再用3分30秒乘以18個站就等於1小時12分鍾了!你說這種方法是不是比你的方法簡便?」
通過這次坐地鐵我明白了生活中雖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數學,但是有些數學題不簡便,等著我們去簡便的算它,以後我必須認真的學習數學解答更多的數學難題。
⑻ 寫一篇關於數學與生活的文章大概400字求抄
一年一度的美食節又到了,我拉著爸爸媽媽的手,隨著歡樂的人群,來到了美食廣場。節日的廣場是人的海洋,美食的天地。可以坐著吃的地方已經沒有了,只能一邊買一邊吃,一邊吃一邊買。一串魚丸兩塊錢,媽媽給了我十塊錢,我買了三串,找回了4元。接著我要吃雞腿,媽媽又拿了100塊錢,站在旁邊看著我,我胸有成竹地跟湖北的女人買了三隻,我想,三乘以五,等於十五,那麼,用100減去15,就等於85了,我跟媽媽說,是不是要找回85塊錢呢?媽媽笑咪咪地看著我,「為什麼呢?」我解釋了一下,接著,她果然找回了85塊錢給我。我心裡樂滋滋地,原來學數學的作用這么大,處處用得著數學呢。吃完了美食,我們又去購物,媽媽一眼相中了一種暖色的被單,各買了大、小一床。大的38元,小的28元,媽媽給了100塊。媽媽說:「這下,要找回多少呢?」我歪著頭,掰著手指,算了算,低聲說:「找回34塊。」「媽媽說:「為什麼說的這樣低聲呢?」「因為我不知有沒有算對。」「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孩子。要想學好數學,除了興趣,還要有信……」我瞥見她給了媽媽35塊,正要說多了一塊,媽媽已經給了她1塊了。我皺起眉頭,但仔細想,就想明白了。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跟生活息息相關。今後,我一定要更加認真地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