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二年級題,一刻=多少分鍾
一刻=15分鍾。
分析過程如下:
一刻,表示時間。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14.4分鍾,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一刻即為15分鍾。今用鍾表計時,一刻亦即15分鍾。
由此可得:一刻=15分鍾。
(1)數學里一刻代表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時間單位換算關系:
1年=12個月(平年,閏年為13個月);1個季度=3個月;1個星期=7天;1天=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
中國古代時間單位換算:
(1)一甲子即60年。
(2)1個月=3旬;1旬=2候=10天;1候=5天。
(3)1刻=15分鍾;1字=5分鍾(閩南廣東地區用法)。
(4)1夜=5更;1更=5點;1點=24分鍾。
(5)1個時辰=2個小時。
⑵ 一刻是什麼意思
就是2:15,一刻鍾就是15分鍾。
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
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鍾整。
(2)數學里一刻代表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古代時辰和現代24小時制
1、古代時辰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24小時制
在二十四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例如,01:23),或者為「小時:分鍾:秒鍾」(01:23:45)。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
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例如01:23:45.678。
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24:00——1:00,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夜子時之初23:59(子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子正)。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
⑶ 俗話說「一時三刻」,到底指什麼一刻時間是多少分鍾
一時三刻指很短的時間。一刻指15分鍾。
拼音:yī shí sān kè
出處:清·李漁《凰求鳳·夥媒》:「機緣湊,把愁腸暫丟,便難成,也一時三刻展眉頭。」
用法:作狀語;指很短的時間。
近義詞
一時半刻 [ yī shí bàn kè ]
釋義:指很短的時間。
出處:元·吳昌齡《張天師》:「吾今用你壇前仗劍等待,休錯吾一時半刻。」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咱們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麼得有錯?我就有一時半刻不好的去處,他自然說我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