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數學里怎麼走最近的題

小學數學里怎麼走最近的題

發布時間:2022-09-18 12:06:13

A. 小學數學題,從一樓到三樓要走40級台階,那麼到6樓要走多少台階求算式

從一樓到三樓一共是2層樓梯,每一層是:40÷2=20(級)
從一樓到六樓要走5層樓梯,那麼一共要走:20×5=100(級)

B. 小學數學中的"七橋問題"如何走完"七橋'",且不重復,不遺漏

18世紀初普魯士的哥尼斯堡,有一條河穿過,河上有兩個小島,有七座橋把兩個島與河岸聯系起來(如左圖上)。有個人提出一個問題:一個步行者怎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地一次走完七座橋,最後回到出發點後來大數學家歐拉把它轉化成一個幾何問題(如左圖下)——一筆畫問題。他不僅解決了此問題,且給出了連通圖可以一筆畫的重要條件是它們是連通的,且奇頂點(通過此點弧的條數是奇數)的個數為0或2.

C. 五年級有關行程問題的數學題

第24講 行程問題(一)
路程、時間、速度是行程問題的三個基本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
路程=時間×速度,
時間=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這一講就是通過例題加深對這三個基本數量關系的理解。
例1 一個車隊以4米/秒的速度緩緩通過一座長200米的大橋,共用115秒。已知每輛車長5米,兩車間隔10米。問:這個車隊共有多少輛車?
分析與解:求車隊有多少輛車,需要先求出車隊的長度,而車隊的長度等於車隊115秒行的路程減去大橋的長度。由「路程=時間×速度」可求出車隊115秒行的路程為4×115=460(米)。
故車隊長度為460-200=260(米)。再由植樹問題可得車隊共有車(260-5)÷(5+10)+1=18(輛)。
例2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時的速度行進,下午1點到;以15千米/時的速度行進,上午11點到。如果希望中午12點到,那麼應以怎樣的速度行進?
分析與解:這道題沒有出發時間,沒有甲、乙兩地的距離,也就是說既沒有時間又沒有路程,似乎無法求速度。這就需要通過已知條件,求出時間和路程。
假設A,B兩人同時從甲地出發到乙地,A每小時行10千米,下午1點到;B每小時行15千米,上午11點到。B到乙地時,A距乙地還有10×2=20(千米),這20千米是B從甲地到乙地這段時間B比A多行的路程。因為B比A每小時多行15-10=5(千米),所以B從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是
20÷(15-10)=4(時)。
由此知,A,B是上午7點出發的,甲、乙兩地的距離是
15×4=60(千米)。
要想中午12點到,即想(12-7=)5時行60千米,速度應為
60÷(12-7)=12(千米/時)。
例3 劃船比賽前討論了兩個比賽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在比賽中分別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劃行賽程的一半;第二個方案是在比賽中分別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劃行比賽時間的一半。這兩個方案哪個好?
分析與解:路程一定時,速度越快,所用時間越短。在這兩個方案中,速度不是固定的,因此不好直接比較。在第二個方案中,因為兩種速度劃行的時間相同,所以以3.5米/秒的速度劃行的路程比以2.5米/秒的速度劃行的路程長。用單線表示以2.5米/秒的速度劃行的路程,用雙線表示以3.5米/秒的速度劃行的路程,可畫出下圖所示的兩個方案的比較圖。其中,甲段+乙段=丙段。

在甲、丙兩段中,兩個方案所用時間相同;在乙段,因為路程相同,且第二種方案比第一種方案速度快,所以第二種方案比第一種方案所用時間短。
綜上所述,在兩種方案中,第二種方案所用時間比第一種方案少,即第二種方案好。
例4 小明去爬山,上山時每小時行2.5千米,下山時每小時行4千米,往返共用3.9時。問:小明往返一趟共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與解:因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相同,所以若能求出上山走1千米和下山走1千米一共需要的時間,則可以求出上山及下山的總路程。
因為上山、下山各走1千米共需

所以上山、下山的總路程為

在行程問題中,還有一個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例如,例4中上山與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例5一隻螞蟻沿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爬行,如果它在三條邊上每分鍾分別爬行50,20,40厘米,那麼螞蟻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鍾爬行多少厘米?
解:設等邊三角形的邊長為l厘米,則螞蟻爬行一周需要的時間為

螞蟻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鍾爬行

在行程問題中有一類「流水行船」問題,在利用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解答這類問題時,應注意各種速度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靜水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此處的靜水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分別指船在靜水中、船順流、船逆流的速度。
例6 兩個碼頭相距418千米,汽艇順流而下行完全程需11時,逆流而上行完全程需19時。求這條河的水流速度。
解:水流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418÷11-418÷19)÷2
=(38-22)÷2
=8(千米/時)
答:這條河的水流速度為8千米/時。

練習24
1.小燕上學時騎車,回家時步行,路上共用50分鍾。若往返都步行,則全程需要70分鍾。求往返都騎車需要多少時間。
2.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農場去,開始他以5千米/時的速度步行,後來有輛速度為18千米/時的拖拉機把他送到了農場,總共用了5.5時。問:他步行了多遠?
3.已知鐵路橋長1000米,一列火車從橋上通過,測得火車從開始上橋到完全下橋共用120秒,整列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80秒。求火車的速度和長度。
4.小紅上山時每走30分鍾休息10分鍾,下山時每走30分鍾休息5分鍾。已知小紅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時50分,那麼下山用了多少時間?
5.汽車以72千米/時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到達後立即以48千米/時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該車的平均速度。
6.兩地相距480千米,一艘輪船在其間航行,順流需16時,逆流需20時,求水流的速度。
7.一艘輪船在河流的兩個碼頭間航行,順流需要6時,逆流需要8時,水流速度為2.5千米/時,求輪船在靜水中的速度。
練習24
1.30分。
提示:騎車比步行單程少用70-50=20(分)。
2.15千米。
解:設他步行了x千米,則有x÷5+(60-x)÷18=5.5。
解得x=15(千米)。
3.10米/秒;200米。
解:設火車長為x米。根據火車的速度得(1000+x)÷120=(1000-x)÷80。
解得x=200(米),火車速度為(1000+200)÷120=10(米/秒)。
4.2時15分。
解:上山用了60×3+50=230(分),由230÷(30+10)=5……30,得到上山休息了5次,走了230-10×5=180(分)。因為下山的速度是上山的1.5倍,所以下山走了180÷1.5=120(分)。由120÷30=40知,下山途中休息了3次,所以下山共用120+5×3=135(分)=2時15分。
5.57.6千米/時。

6.3千米/時。
解:(480÷16-480÷20)÷2=3(千米/時)。
7.17.5千米/時。
解:設兩碼頭之間的距離為x千米。由水流速度得

解得x=120(千米)。所以輪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120÷6-2.5=17.5(千米/時)。

第25講 行程問題(二)
本講重點講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中,路程、時間、速度的關系表現為:

在實際問題中,總是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兩個,求另一個。
例1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0千米。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後3時,甲車到達B地。求A,B兩地的距離。
分析與解:先畫示意圖如下:

圖中C點為相遇地點。因為從C點到B點,甲車行3時,所以C,B兩地的距離為40×3=120(千米)。
這120千米乙車行了120÷60=2(時),說明相遇時兩車已各行駛了2時,所以A,B兩地的距離是 (40+60)×2=200(千米)。
例2小明每天早晨按時從家出發上學,李大爺每天早晨也定時出門散步,兩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鍾行60米,李大爺每分鍾行40米,他們每天都在同一時刻相遇。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門,因此比平時早9分鍾與李大爺相遇,這天小明比平時提前多少分鍾出門?
分析與解:因為提前9分鍾相遇,說明李大爺出門時,小明已經比平時多走了兩人9分鍾合走的路,即多走了(60+40)×9=900(米),
所以小明比平時早出門900÷60=15(分)。
例3小剛在鐵路旁邊沿鐵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2米/秒,這時迎面開來一列火車,從車頭到車尾經過他身旁共用18秒。已知火車全長342米,求火車的速度。
分析與解:

在上圖中,A是小剛與火車相遇地點,B是小剛與火車離開地點。由題意知,18秒小剛從A走到B,火車頭從A走到C,因為C到B正好是火車的長度,所以18秒小剛與火車共行了342米,推知小剛與火車的速度和是342÷18=19(米/秒),
從而求出火車的速度為19-2=17(米/秒)。
例4 鐵路線旁邊有一條沿鐵路方向的公路,公路上一輛拖拉機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這時,一列火車以56千米/時的速度從後面開過來,火車從車頭到車尾經過拖拉機身旁用了37秒。求火車的全長。
分析與解

與例3類似,只不過由相向而行的相遇問題變成了同向而行的追及問題。由上圖知,37秒火車頭從B走到C,拖拉機從B走到A,火車比拖拉機多行一個火車車長的路程。用米作長度單位,用秒作時間單位,求得火車車長為
速度差×追及時間
= [(56000-20000)÷3600]×37
= 370(米)。
例5如右圖所示,沿著某單位圍牆外面的小路形成一個邊長300米的正方形,甲、乙兩人分別從兩個對角處沿逆時針方向同時出發。已知甲每分走90米,乙每分走70米。問:至少經過多長時間甲才能看到乙?

分析與解:當甲、乙在同一條邊(包括端點)上時甲才能看到乙。甲追上乙一條邊,即追上300米需
300÷(90-70)=15(分),此時甲、乙的距離是一條邊長,而甲走了90×15÷300=4.5(條邊),位於某條邊的中點,乙位於另一條邊的中點,所以甲、乙不在同一條邊上,甲看不到乙。甲再走0.5條邊就可以看到乙了,即甲走5條邊後可以看到乙,共需

例6 獵狗追趕前方30米處的野兔。獵狗步子大,它跑4步的路程兔子要跑7步,但是兔子動作快,獵狗跑3步的時間兔子能跑4步。獵狗至少跑出多遠才能追上野兔?
分析與解:這道題條件比較隱蔽,時間、速度都不明顯。為了弄清兔子與獵狗的速度的關系,我們將條件都變換到獵狗跑12步的情形(想想為什麼這樣變換):
(1)獵狗跑12步的路程等於兔子跑21步的路程;
(2)獵狗跑12步的時間等於兔子跑16步的時間。
由此知,在獵狗跑12步的這段時間里,獵狗能跑12步,相當於兔子跑

也就是說,獵狗每跑21米,兔子跑16米,獵狗要追上兔子30米需跑21×[30÷(21-16)]=126(米)。

練習25
1.A,B兩村相距2800米,小明從A村出發步行5分鍾後,小軍騎車從B村出發,又經過10分鍾兩人相遇。已知小軍騎車比小明步行每分鍾多行130米,小明每分鍾步行多少米?
2.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它們相遇時距A,B兩地中心處8千米。已知甲車速度是乙車的1.2倍,求A,B兩地的距離。
3.小紅和小強同時從家裡出發相向而行。小紅每分鍾走52米,小強每分鍾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處相遇。若小紅提前4分鍾出發,但速度不變,小強每分鍾走90米,則兩人仍在A處相遇。小紅和小強的家相距多遠?
4.一列快車和一列慢車相向而行,快車的車長是280米,慢長的車長是385米。坐在快車上的人看見慢車駛過的時間是11秒,坐在慢車上的人看見快車駛過的時間是多少秒?
5.甲、乙二人同時從A地到B地去。甲騎車每分鍾行250米,每行駛10分鍾後必休息20分鍾;乙不間歇地步行,每分鍾行100米,結果在甲即將休息的時刻兩人同時到達B地。問:A,B兩地相距多遠?
6.甲、乙兩人從周長為1600米的正方形水池相對的兩個頂點同時出發逆時針行走,兩人每分鍾分別行50米和46米。出發後多長時間兩人第一次在同一邊上行走?
7.一隻獵狗正在追趕前方20米處的兔子,已知狗一跳前進3米,兔子一跳前進2.1米,狗跳3次的時間兔子跳4次。兔子跑出多遠將被獵狗追上?
練習25
1.60米。
解:(2800-130×10)÷(10×2+5)=60(米)。
2.176千米。

3.2196米。
解:因為小紅的速度不變,相遇地點不變,所以小紅兩次走的時間相同,推知小強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走4分。由(70×4)÷(90-70)=14(分),
推知小強第二次走了14分,第一次走了18分,兩人的家相距(52+70)×18=2196(米)。
4.8秒。
提示:快車上的人看見慢車的速度與慢車上的人看見快車的速度相同,
(秒)。
5.10000米。
解:出發後10分鍾兩人相距(250-100)×10=1500(米)。

米,需要

乙從出發共行了100分鍾,所以A,B兩地相距100×100=10000(米)。
6.104分。
解:甲追上乙一條邊(400米)需400÷(50-46)=100(分),
此時甲走了50×100=5000(米),位於某條邊的中點,再走200米到達前面的頂點還需4分,所以出發後100+4=104(分),兩人第一次在同一邊上行走。
7.280米。
解:狗跑3×3=9(米)的時間兔子跑2.1×4=8.4(米),狗追上兔子時兔子跑了8.4×[20÷(9-8.4)]=280(米)。

第26講 行程問題(三)
在行程問題中,經常會碰到相遇問題、追及問題、時間路程速度的關系問題等交織在一起的綜合問題,這類問題難度較大,往往需要畫圖幫助搞清各數量之間的關系,並把綜合問題分解成幾個單一問題,然後逐次求解。
例1 兩條公路成十字交叉,甲從十字路口南1800米處向北直行,乙從十字路口處向東直行。甲、乙同時出發12分鍾後,兩人與十字路口的距離相等;出發後75分鍾,兩人與十字路口的距離再次相等。此時他們距十字路口多少米?
分析與解:如左下圖所示,出發12分鍾後,甲由A點到達B點,乙由O點到達C點,且OB=OC。如果乙改為向南走,那麼這個條件相當於「兩人相距1800米,12分鍾相遇」的相遇問題,所以每分鍾兩人一共行1800÷12=150(米)。

如右上圖所示,出發75分鍾後,甲由A點到達E點,乙由O點到達F點,且OE=OF。如果乙改為向北走,那麼這個條件相當於「兩人相距1800米,75分鍾後甲追上乙」的追及問題,所以每分鍾兩人行走的路程差是1800÷75=24(米)。
再由和差問題,可求出乙每分鍾行(150-24)÷2=63(米),
出發後75分鍾距十字路口63×75=4725(米)。
例2 小轎車、麵包車和大客車的速度分別為60千米/時、48千米/時和42千米/時,小轎車和大客車從甲地、麵包車從乙地同時相向出發,麵包車遇到小轎車後30分鍾又遇到大客車。問:甲、乙兩地相距多遠?
分析與解:如下圖所示,麵包車與小轎車在A點相遇,此時大客車到達B點,大客車與麵包車行BA這段路程共需30分鍾。

由大客車與麵包車的相遇問題知BA=(48+42)×(30÷60)=45(千米);
小轎車比大客車多行BA(45千米)需要的時間,由追及問題得到45÷(60-42)=2.5(時);
在這2.5時中,小轎車與麵包車共行甲、乙兩地的一個單程,由相遇問題可求出甲、乙兩地相距(60+48)×2.5=270(千米)。
由例1、例2看出,將較復雜的綜合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單一問題,可以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例3 小明放學後,沿某路公共汽車路線以不變速度步行回家,該路公共汽車也以不變速度不停地運行。每隔9分鍾就有一輛公共汽車從後面超過他,每隔7分鍾就遇到迎面開來的一輛公共汽車。問:該路公共汽車每隔多少分鍾發一次車?
分析與解:這是一道數量關系非常隱蔽的難題,有很多種解法,但大多數解法復雜且不易理解。為了搞清各數量之間的關系,我們對題目條件做適當變形。
假設小明在路上向前行走了63分鍾後,立即回頭再走63分鍾,回到原地。這里取63,是由於[7,9]=63。這時在前63分鍾他迎面遇到63÷7=9(輛)車,後63分鍾有63÷9=7(輛)車追上他,那麼在兩個63分鍾里他共遇到朝同一方向開來的16輛車,則發車的時間間隔為

例4 甲、乙兩人在長為30米的水池裡沿直線來回遊泳,甲的速度是1米/秒,乙的速度是0.6米/秒,他們同時分別從水池的兩端出發,來回共遊了11分鍾,如果不計轉向的時間,那麼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相遇了多少次?
分析與解:甲游一個單程需30÷1=30(秒),乙游一個單程需30÷0.6=50(秒)。甲游5個單程,乙游3個單程,各自到了不同的兩端又重新開始,這個過程的時間是150秒,即2.5分鍾,其間,兩人相遇了5次(見下圖),實折線與虛折線的交點表示相遇點。

以2.5分鍾為一個周期,11分鍾包含4個周期零1分鍾,而在一個周期中的第1分鍾內,從圖中看出兩人相遇2次,故一共相遇了5×4+2=22(次)。
例4用畫圖的方法,直觀地看出了一個周期內相遇的次數,由此可見畫圖的重要性。
例5甲、乙兩人同時從山腳開始爬山,到達山頂後就立即下山。他們兩人下山的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2倍。甲到山頂時乙距山頂還有400米,甲回到山腳時乙剛好下到半山腰。求從山腳到山頂的距離。
分析與解:本題的難點在於上山與下山的速度不同,如果能在不改變題意的前提下,變成上山與下山的速度相同,那麼問題就可能變得容易些。
如果兩人下山的速度與各自上山的速度相同,那麼題中「甲回到山腳時

山頂的距離是

D. 小學數學路程問題小學數學里有幾種路程問

路程問題:即關於走路、行車等問題,一般都是計算路程、時間、速度,叫做行程問題.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時間、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規律解答.
解題關鍵及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後):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後,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時間
例1:一隻輪船從甲地開往乙地順水而行,每小時行
28
千米
,到乙地後,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順水多行
2
小時,已知水速每小時4
千米.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題必須先知道順水的速度和順水所需要的時間,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時間.已知順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難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順水所用的時間,逆水所用的時間不知道,只知道順水比逆水少用2小時,抓住這一點,就可以就能算出順水從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時間,這樣就能算出甲乙兩地的路程.列式為
28-4×2=20
(千米)
20×2=40(千米)
40÷(4×2)=5(小時)
28×5=140
(千米).
綜合式:(28-4×2)×2÷(4×2)×28

E. 小學三年級數學可以走幾條路的圖題

例如此類:從A到B有3條路可以走,從B到C有4條路可以走.那麼從A點經過B點到C點有幾種不同的走法?3×4=12種
還比如:三件上衣,2條褲子,幾種搭配?3×2=6種

F. 小學數學題目,求解 如圖,從A 點到B 點的最近路線有多少條 求詳細過程。

解答:

根據下圖得,從A到C點最近路線有2條,從C點到D點最近路線有2條,從D點到B點最近路線有2條,

所以從A點到B點最近路線共有2*2*2=8(條)

G. 幾道簡單的小學數學題(要過程)

1. 假設甲速度4x,乙速度3x
經過時間t=2×2/(4x-3x)相遇
t×3x+2×2=16公里
2.假設女生x,男生4+x
37.5%*x+25%*(4+x)=6
=>x=8
一共2×8+4=20人
3.第一次相遇後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兩人走的總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的2倍。故甲比乙少走2/4,甲走的路程為15×2=30,乙走的路程位30×5/4,
A、B兩地相距為(30+30×5/4)/2=135/4

H. 小學數學中的"七橋問題"如何走完"七橋'",且不重復,不遺漏

可以考慮一下,要不重復的走完七橋,從一個點進去,必從一個點出來,那麼每個點只有對應偶數時才可以不重復走出,建議將七橋轉化為「一筆畫」問題,這樣更好理解。

I. 小學三年級數學題分別從噴泉出發那條路近有幾種走法

基本的組合數學題目,採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進行求解。那條路最近可以採用最簡單的窮舉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里怎麼走最近的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8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4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0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9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3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6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5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3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5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2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