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能力

發布時間:2022-09-20 10:00:50

❶ 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動手能力

課堂教學由於受時間、空間的制約。操作往往難以充分有效地進行。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多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機會。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動手能力《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❷ 如何提高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特別是對於數學這樣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來說,更需要在學生中加強實際操作,而傳統教學的缺點,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學習數學的。 心理學家皮業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蘇根西老師就是尊重了這一點,他在課堂上通過畫、剪、比、實際測量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學習上的操作和觀察,都應該是有意義的,必須有計劃的開展活動,而不是一般的隨意的動手活動。教學實踐也證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所操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進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導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性知識,在發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和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恰當地把握操作時機,追求操作活動的表面化的過程,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程,影響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組織操作活動時,我們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准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學生動手之前我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找出幾分之一的,接著再展示給全班,由於提出的目的很明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並未出現問題,而且整堂課也進行得很順利。由此可見,在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都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回答,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學生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建立在適宜的操作時機基礎之上。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操作活動也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目的是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目的是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 六、操作要把思維活動過程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 手和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在動手操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達,使動手、動腦、動口構成相輔相成的交互作用過程,使操作、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學生用紙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紙條做活動的角,用鐵絲、小木條圍成長方形框架,讓學生用他們的小手去觸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豐富的表象,提高空間的想像力。比如用兩個圓圈和3根等長的鐵絲製成框架式的形體,展開後經過觀察與討論,學生思路打開,想像豐富。他們把這個框架式的形體既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水桶,還可以看作無底無蓋的煙囪,還可以看作是一個與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學生的想像空間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盡可能地安排一些學具的操作,盡可能地多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總之,教師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嘗試、探索,善於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勇於質疑、悟理、學生就能自始至終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從而為今後適應現代信息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時代的需要,是新世紀人的最核心素質。

❸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有許多數學知識、概念對於小學生而言,往往抽象難懂,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才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人的大腦思維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只有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過,在大腦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的做法是:不僅要讓學生聽、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還利用小學生好動又好奇的心理特徵,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下面我就本人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在操作中質疑
傳統數學教學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削弱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大攬大包,學生被動接受。長期下去,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讓學生拿出自備的9根小棒,擺一擺,可擺幾個三角形;幾個長方形,還剩幾根。學生操作後,教師問:大家發現了什麼?剩下的還能再擺一個長方形嗎?怎樣列式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板書)「有餘數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數,由此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產生疑問,既激起了學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的除法。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愛好,激發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因此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在常規教學中,我注意培養他們的動手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五章多邊形的面積的練習十五中的第7題題目,用木條做成一個長方形,長18厘米,寬15厘米,它的周長和面積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變化嗎?這種題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們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到底有沒有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知道學生的興趣、求知慾上來啦。為了加深他們的印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我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上課前准備好的硬紙條用圖書釘釘成長方形,讓學生分別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周長和面積。然後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它的底實際就是長方形的長(沒變),它的高即隨著平行四邊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面積=底×高,那麼它的面積就越來越小,由此可見它的面積變了嗎?怎樣變?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變了,變小了。」通過學生的拉一拉的動手實踐,很快地就達到我要的教學效果,我體會到只有學生帶著求知慾,帶著興趣去學,才會學到他們想要學的東西。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
在小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這一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發現規律,根據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讓學生通過實踐和觀察發現規律,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種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我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2厘米種一棵樹(兩端都要種)。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21厘米長的線段每隔3厘米種一棵呢?28厘米長的線段每隔4厘米種一棵呢?通過比較分析和總結後發現:用總長度除以間隔距離再加上1,就會等於總棵數。這時我就告訴學生:如果兩端都要栽的話,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時板書:總長÷間隔距離﹢1=總棵樹。利用實際動手操作得出公式,很快學生就可以把例1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得出的概念公式,既發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藉助操作啟動思維,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這樣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了數學思維水平。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而服務的,動手操作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動手操作的運用還要與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習數學,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整體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很重要。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養意識,形成動手參與定勢 l. 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的方法很多,我們依據現行美術教材體系,從中高段美術教材的挖掘入手。 2. 以新激趣: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慾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 3. 以情激趣:在繪畫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很快,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學習後的"情弦"。學生動了情,繼而就有了情趣,有了與教師、作品同頻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從而以情造像,圖情並茂。以美激趣:"美"是美術課具有的獨特的優越之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當中,我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潛能,讓他們體驗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4. 溝通情感: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於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1) 縮短師生距離。實驗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採用主動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後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參與創造條件。 (2) 給予學生安全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針對這點,多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各種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松愉快的幽默,給學生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 (3) 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前進。但是教師如果把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多大勁就能夠達到,那麼,完成了任務學生也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難度過高,學生可能會不願去完成它或對此失去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如何控制這個度,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難度。當難度小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障礙";當難度過大時,教師要適當處理,分步進行。同時,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給予表揚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願意動手動腦、參與創造。 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動手參與能力 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應有系統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有願望也有能力動手動腦參與學習,進行創造。 l. 加強技法訓練 美術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製作對象,進行創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 2. 拓展想像空間 "想像是創作的源泉"世界上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想像開始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可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像空間,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創設一種"不協調",使學生在探索的樂趣中尋求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提高智力。 3. 選擇創作途徑 (1) 觀察比較法。中高段學生的觀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能自覺地、自主地觀察事物、分析異同。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自然和具體對象後,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創作就水到渠成。 (2) 玩做結合法。學生天性愛玩,根據他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培養感性認識,實現自我表現的願望十分重要。 三、環境策略:創造條件,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學生有了動手參與的興趣、能力,還必須有參與機會,否則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參與機會。 l. 課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覽,讓學生在"看"中參與。繪畫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構成的可視圖像,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別是同班同學的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學生都愛看,看了之後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前幾屆或平行班的作品當範例,或把自己班的優秀作品展覽,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因為這時的看,關繫到自己的具體操作。教師若再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優點,學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於學生創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很大的益處。 2. 學生走上講台,讓他們在"教"中參與。在傳統教育中,師講生聽。這種課堂氣氛中的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不說,甚至感到"學海無涯"而厭課、厭學。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像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教師要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台,參與"教學"。在做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3. 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講評中多採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止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展。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可以採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並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

❺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的興趣

1.可以從一些數學的歷史淵源開始入手,分享一些搞笑神奇的小故事,激發孩子對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興趣!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2.培養興趣之後學習理論知識,嘗試做一些簡單的題目,從中獲得做題的成就感!從而激勵自己做更多的題。
3.嘗試讓孩子講題,讓孩子理解更加深刻,讓數學變得活起來!
4.家長可以時不時誇誇孩子,讓孩子能夠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下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❻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動手能力,應用題教學

計算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與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現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思維是數學的心臟,那麼計算就是數學的主動脈。因此,計算教學的教學效率的高低將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潛力。
計算對教師本身來說是簡單的事,但計算教學則是很深奧的藝術。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計算標准來對待計算教學。每一節計算課都要在學的角度進行充分的預設,包括課時目標、課時重難點、驅動性課堂提問、課堂情境、教學環節等都以學生的學這一維度進行。如此才能說有了充分的預設,教學才會運用自如,才能創造輕松有效地課堂。因此,我們的教學要源於學生的學,更要順勢而導,以學定教,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
針對小學生注意穩定性不高,分配廣度小,轉移能力差三方面的特點。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內完成作業,在學生做作業時,為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有意識地集中並保持在作業上,教師要盡可能讓教室保持安靜,教師不宜進行全班指導,個別指導聲音也不能太大,應最大限度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不利影響。對於比較抽象,步驟較多的計算,教師應讓學生反復知覺,並給予必要的提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還可以改變訓練學生計算能力的出示方式,如:口算題的出示,將以往看一題算一題的方式改為先看一下題卡,然後馬上收回卡片,再讓學生報出答案,從而增強訓練強度,強化有意注意。同時,在計算中,學生應從審題,計算到書寫全過程,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將注意力盡力保持在作業上。
二、提高計算中的記憶能力
計算過程離不開記憶能力。首先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計算所需要的計算事實,把它們放在工作記憶中,同時在計算過程中也需要記憶的參與,才能將計算正確地進行。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多參加一些有關記憶的游戲活動來提高記憶力。還要讓學生堅持口算,熟練口算是正確筆算的基礎,任何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都是由口算題綜合而成。口算和筆算都離不開瞬時記憶,口算是學生短時記憶的最好形式。教師設計口算練習要有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簡便的運算題。持之以恆的訓練不僅培養記憶能力,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加強學生對計算的認真態度
當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缺乏目的時,他們所採取的態度往往是隨意的,他們對計算的正確與否並不關心,關心的是什麼時候完成任務。教師可以舉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如:某工程師在設計一座大橋時,由於計算時小數點的位置弄錯了,結果完工後的大橋成了一座危橋,既浪費了國家的資源,又嚴重危害了人民的安全。從而加強它們認真完成計算的意志。
同時,在計算中,小學生的錯誤總是層出不窮的。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嘗試與錯誤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不應該對學生所犯的錯誤多加指責,而關鍵之處在於,教師應與學生展開討論,明確為什麼做錯,錯在哪一步上,幫助學生找出計算錯誤的原因,並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吸取教訓。
四、加強針對性的練習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計算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師可將集中易混淆的概念,法則,定理,公式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感知,加以辨別,區別,讓他們在辨析中明確本質特徵,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積極預防思維定勢。
如: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練習:
96-3×32÷4 96-4×32÷4
(96-3)×32÷4 96-4×(32÷4)
使學生區分同級,異級及有小括弧運算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把握各自的本質特徵。
五、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有助於小學生掌握算理,培養數學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克服引起計算錯誤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是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保證。因此,對小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分三個步驟來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計算習慣,如下:
1.正確的審題
正確的審題是小學生正確計算的前提條件,它的四個步驟是:一讀、二看、三想、四算。「讀」是認真的閱讀題目,「看」是看清題目中的數據、運算符號、運算順序,「想」是想應該運用的計算方法和順序,「算」是按想的思路進行計算。如如,四則運算式題「36+4×(10-7.5)」的計算過程,先讀題,看有哪些運算(+、×、-),思考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用語言描述:先算「10-7.5」的差,再算「4乘差」的積,最後算「36加積」的和),再落筆按思考的順序進行計算,讓計算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減少了計算錯誤。
2.認真的書寫
認真書寫是小學生計算正確地必要條件。因此,小學生在計算中,無論是抄題還是脫式計算,教師均嚴格要求格式規范,書寫工整,卷面潔凈(即使草稿也要求字跡清晰),每寫一步要「回頭」仔細校對,證實自己抄寫、計算正確後再繼續下一步運算。
3.仔細的驗算
驗算是計算正確的保證。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示範,提高學生對驗算重要性的認識,養成題後驗算的自覺行為,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創造多種驗算的方法,如重演算法、逆演算法、另解法、估演算法、換位法、代入法等,使學生不僅提高驗算興趣,增強驗算能力,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和學生共同努力,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
細致地審題,弄明白題意,是准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數量關系。為了便於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 為了培養兒童細致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例如:①圖書室的科技書與故事書共3000冊,科技書的冊數是故事書的2/3,有科技書多少冊?
②圖書室有故事書3000冊,科技書冊數是故事書的2/3,有科技書多少冊?
題①中3000冊為共有數,題②中3000冊是一種的,因此計算方法不相同。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於模仿教師和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 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3)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
對一些有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應用題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學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們分不清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計算時需不需要加括弧。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組題進行對比教學。
①果園里有梨樹240棵,蘋果樹占梨樹的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②果園里有梨樹240棵,占蘋果樹的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③果園里有梨樹240棵,蘋果樹比梨樹少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④果園里有梨樹240棵,比蘋果樹少1/3,有蘋果樹多少棵?
⑤果園里有梨樹240棵,蘋果樹比梨樹多1/3,有蘋果棵多少棵?
⑥果園里有梨樹240棵,比蘋果樹多1/3,有蘋果樹多少棵?
兩數相比較,以後面的數為標准數,前面的數為比較數,即與誰相比誰為標准數(通常設標准數為1)。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與已知一個數的幾分幾之是多少,求這個數。這兩類應用題的相同點是:都知道比較數占標准數的幾分之幾;不同點是:前者是已知標准數求比較數,後者是已知比較數求標准數。題①、③、⑤都是蘋果樹與梨樹相比較,梨樹的棵數為標准數,蘋果樹的棵數為比較數,梨樹的棵數已經知道,因此,它們屬於前類用乘法。題②、④、⑥都是梨樹與蘋果樹相比較,蘋果樹的棵數為標准數,梨樹的棵樹為比較數,蘋果樹的棵數為標准數,梨樹的棵數為比較數,蘋果樹的棵數題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屬於後類用除法。題①、②中比較數占標准數的幾分之幾已經知道,計算時不用「括弧」,題③、④、⑤、⑥中比較數占標准數的幾分之幾不知道,需由1加幾分之幾和1減幾分之幾求得,因此計算時需加「括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