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級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畫圖,猜想嘗試,列表,找特例等小學基本就這些吧
2. 請問六下解決問題的策略如何檢驗
解決問題的策略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會用畫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會通過畫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從而,深刻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檢驗,提高學習水平。
比如如何學好數學
一、學習數學的原則
數學是門系統性強,前後內容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就教材而言,前面的內容往往是後面學習必備的基礎,前面沒有學好,肯定影響後面知識的學習。因此,學習數學必須遵循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的原則。
二、學習數學的方法
學習數學必須多想多練,手腦並用。常見的方法有
1、及時歸納整理,使知識網路化
數學內容豐富,每學習一個階段都要及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歸納整理,弄清知識的主幹及與相關知識的聯系,使其形成清晰的網路,這樣以便理解記憶運用。
3. 六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怎麼做教方法
嗯……我來教教你吧。
首先看例一:
這一部分主要叫我們的是替換,看例一這題,我們就要把六個小杯換成兩個大杯,然後直接把原來大杯數量加上剛才替換過來的兩杯,共三杯,那果汁總量除以三,等於240毫升。
換成小杯就更好算了,把一個大杯換成三個小杯,加上原來的小杯量,共九個小杯,果汁總數除以9,等於80毫升。
這樣就出來了,不是么。
例二部分主要教我們假設,
我們先假設他都是大船:10乘5=50(人)
那這個數減去全班的人數:50減42=8(人)
再算拿多的人數除以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做多少人:8除以(5減3)=4(只)
最後拿船的總只數減去小船隻數:10減4=6(只)
這樣就出來了
4. 六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怎麼做教方法
嗯……我來教教你吧。
首先看例一:
這一部分主要叫我們的是替換,看例一這題,我們就要把六個小杯換成兩個大杯,然後直接把原來大杯數量加上剛才替換過來的兩杯,共三杯,那果汁總量除以三,等於240毫升。
換成小杯就更好算了,把一個大杯換成三個小杯,加上原來的小杯量,共九個小杯,果汁總數除以9,等於80毫升。
這樣就出來了,不是么。
例二部分主要教我們假設,
我們先假設他都是大船:10乘5=50(人)
那這個數減去全班的人數:50減42=8(人)
再算拿多的人數除以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做多少人:8除以(5減3)=4(只)
最後拿船的總只數減去小船隻數:10減4=6(只)
這樣就出來了
5. 1-6年紀所有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適用於那些題目
1.圖紙2。列舉策略3。模擬操作策略4。推理策略
四個列表、四個繪圖、五個枚舉、五個倒置、六個替換和六個轉換
列表策略、枚舉策略、假設策略、轉換策略、替換策略和反向策略
6 ;6308=240 820=160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加強對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指導。解題策略是在解題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累的,學生需要不斷內化自己。根據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
一.總體戰略
有些問題的定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可以基於生活經驗或者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直接解決問題。
1.活著。生活化是指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來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當經常用來學習新知識時,關鍵是給學生展示解題過程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和解題後的方法。比如你學習《最大公因數》,首先出示你的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想在車庫的地板上鋪方形地磚。如果你想讓地磚邊長是整分米,鋪地磚的時候不用剪,那地磚你有多少選擇?如果你想買最少的塊數,應該買哪個?因為學生對這類問題比較熟悉,一般認為地磚邊長應該是40和32的公因數,公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首先要找出40和32的因素。然後讓學生梳理解題過程,指出什麼是共同因素,什麼是最大的共同因素,如何找到共同因素和最大的共同因素。
2.數學化。數學化是指通過與學生現有知識建立聯系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在實際解題中經常用到的時候,關鍵是讓學生在解題前知道要用什麼知識和方法。比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和寬)2的時候,給他們看:小明繞著一個長方形的游泳池走,他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總共走多少米就是找到矩形周長」,然後思考「如何找到矩形周長」,「找到矩形周長要知道什麼」,最後展示「長50米,寬20米」的信息,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純數學是指通過分析和利用量之間的關系來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當它經常被用來學習與舊知識密切相關的新知識時,關鍵是要在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和現有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如你研究《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展示一下老問題:水泥廠2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比2月份多25。三月份生產了多少噸水泥?學生認為:因為2月份增加幾噸,3月份增加幾噸,2月份增加幾噸(125),8400 (125)。再秀新問題:水泥廠2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比2月份少25。三月份生產了多少噸水泥?讓學生說說這兩類問題的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本質上是相關的,所以老師只需要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學生就可以通過遷移的方式獨立解決新的問題。他們認為:因為2月份減了幾噸,3月份減了幾噸,2月份減了幾噸(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困難,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順利解決問題。小學生常用且容易接受的特殊策略有七種:
1.列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合解決「信息復雜難懂,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一種「將信息中的信息列在表格中,觀察問題的情況並使之合理化,然後找到解決方案」的策略。比如研究PEP第7卷《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煎餅數量與煎餅時間的關系,可以採用列表策略,如圖所示。在使用這一策略時,我們應該注意:1)引導學生完成填寫表格的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量的關系;3)啟發學生用表格整理解題思路,談談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繪畫策略。這種策略適合解決「更抽象、更形象化」的問題。是一種「用簡單的圖表直觀地表現問題的意義,有條不紊地表達數量關系,發現並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策略。比如學習人教版第5卷《搭配問題》時,為了更直觀、更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可以採用作圖策略,如下圖所示。在使用這一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繪畫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方法;2)繪圖前請詢問數量關系;3)繪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列舉策略。這種策略適合解決「按列難解決」的問題,是一種「按順序思考事物的可能性,一一列舉,以某種形式整理出來,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的策略。比如學習PEP第3,《簡單的排列與組合》卷時,為了避免重復和遺漏,可以採用枚舉策略,如下圖所示。使用這種策略時,要注意:1)枚舉時要有條理地思考,以免重復或省略;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幾個主要環節,如「觸發需求——、填表、枚舉——、反思方法——、感受策略」;3)在反思中積累枚舉技巧,引導學生組織、總結、交流。
4.替換策略。這種策略更適合解決「條件關系復雜,無直接解」的問題。它是一種「用一個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和思想代替和轉化另一個數值、數量、關系、方法和思想來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在學習PEP第6,《等量代換》卷時,為了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可以採用替換策略,如下圖所示。使用這種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置換的思路,提出假設並進行置換,分析置換後的數量關系;2)掌握更換方法,找到更換依據,在題目中註明更換過程;3)抓住置換的關鍵,明確置換什麼,掌握置換後的數量關系。
5.轉型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解決「把數學問題變成已解決或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是「把復雜的問題變成簡單的問題,把新的問題變成已解決的問題」的策略。例如,學習人教版第11卷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採用轉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採用假設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於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並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已知『最後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後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後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如何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6. 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學目標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用替換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解決問題不僅是為了獲得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用等量替換的方法使原來復雜的問題轉化成較為簡單的問題。在落實教學目標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發展學生的策略意識,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運用策略的必要性。如可先藉助學生熟知的曹沖稱象故事引入,喚醒學生潛在的與替換有關的經驗,然後呈現換杯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新問題的復雜性,產生應用替換策略的意識,體驗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讓學生深刻領會策略內涵。教師要准確定位策略教學的目標,不能滿足於讓學生掌握替換策略,而應讓學生體驗策略的形成過程,在經歷策略形成過程中獲得對策略內涵的認識與理解,讓策略的學習過程成為發展策略意識的途徑。
處理好認識策略和運用策略的關系。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新穎的問題須要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形成和積累的。盡管認識策略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策略,運用策略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習策略的價值,但是教學時沒有必要將過多的時間用在引導小學生熟練運用策略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上,而應引導學生多元、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給問題解決帶來的便利,真正形成愛策略、用策略的意識。
二、教學過程
(一)重溫故事,感受替換策略
故事:電腦播放曹;中稱象動畫。
提問:曹;中是怎樣稱出大象重量的?
小結:曹沖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沖稱象的方法是替換策略的具體應用,將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課堂,既能為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於學生提取替換策略,又能讓學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好處,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自主探索,內化替換策略
1.出示問題,補充條件。
電腦動畫出示情境:曹操得勝歸來,要把珍藏的720毫升美酒分給幾個兒子。將這些酒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學生說自己的想法。(多數學生會發現缺少條件。)
(2)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應該補充什麼條件,再在小組內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補充的條件,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內容進行整理、分類,重點整理、呈現以下內容:
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倍。
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③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毫升。
④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毫升。
【例題直接給出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而此處呈現的情境改編了例題,讓學生發現情境中缺少條件並補充條件。這樣,學生的關注點將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間的關繫上。這樣的情境能為學生學習替換策略提供空間和機會,使替換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
(三)體驗策略,解決問題
1.倍數關系。
(1)補充條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討論:這個條件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據現有的條件,能解決問題嗎?
(2)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並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整理出來,在紙上畫一畫替換的過程,並算一算大杯、小杯的容積各是多少。
(3)教師請部分學生上台演示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替換的、替換的依據是什麼。
(4)如果在前面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只想到了將大杯換成小杯、將小杯換咸大杯兩種方法中的一種,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替換方法?
【研究數學問題的方式要能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給學生自由思考、表達的空間。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濃厚起來,思維才會活起來。本環節旨在喚醒學生生活中換的經驗,讓學生藉助畫一畫、算一算,體驗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運用替換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價值,增強策略意識。】
(5)強調檢驗。教師指出,把6今小杯替換成2個大杯,或者把1個大杯替換咸3個小杯,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還須要檢驗。強調檢驗時要看結果是否符合題中的兩個已知條件。
【本課教學任務較重,檢驗雖然不是教學重點,但教材把檢驗安排在寫答句的前面,有兩層意思:一是先經過檢驗確認結果再寫答句是解決問題的程序,也是學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二是一種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檢驗,這是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是教學中應該倡導和培養的。考慮到本環節要檢驗的有兩個等量關系,在此多花一點時間和學生共同完成檢驗是非常必要的。】
(6)對比歸納。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把大杯換成小杯和把小杯換成大杯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並引導學生得出:它們都是先通過替換把兩種量變成一種量再解決問題;在替換過程中,要抓住等量關系進行替換;替換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策略。
【接受新知,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本環節反復強化替換策略,讓學生通過交流、畫圖、演示,對比、歸納等數學活動,體驗替換策略的妙處,經歷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旨在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相差關系。
(1)補充條件:每個大杯比小杯多裝160毫升。討論:補充這個條件後,和剛才的問題相比,有什麼不同?還能用替換策略解決嗎?如果把1個大杯替換成1個小杯,倒酒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藉助多媒體動畫演示換杯的過程。
(3)提問:將1個大杯換咸1個小杯,少裝多少毫升酒?7個小杯,一共裝了多少毫升酒呢?每個小杯可以裝多少毫升酒?每個大杯呢?怎樣列式?
(4)思考:還有其他替換方法嗎?如果把6個小杯替換咸6個大杯,又會出現什麼情況?每個大杯比小杯多裝多少毫升酒?7個大杯一共能裝多少毫升酒?每個大杯、小杯分別能裝多少毫升酒?怎樣列式?
【組織教學時,教師應正確把握和使用教材,讓學生對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替換更合適進行體驗,然後藉助電腦動畫演示替換過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5)思考:怎樣檢驗替換後得出的結果是否正確?
(6)小結:無論是將大杯替換成小杯,還是將小杯替換成大杯,都是通過替換把兩種量變成一種量;在替換時,要考慮總容量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在兩個相差關系的量之間進行替換時,學生比較難理解為什麼替換以後總量變化了、總量是怎樣變化的。教師通過電腦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能引起學生關注替換後總容量的變化,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學時,還可讓學生用實物杯子擺一擺、在紙上畫一畫具體的替換過程,然後說說為什麼可以這樣替換。】
(四)學以致用,應用替換策略
1.小明早餐吃了12塊餅干,喝了1杯牛奶,鈣含量共計500毫克。8塊達能餅乾的鈣含量相當於l杯牛奶的鈣含量。每塊餅乾的鈣含量是多少毫克?l杯牛奶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2.同樣是達能餅干,包裝也有不同。2個同樣的大袋和5個同樣的小袋裡一共裝有75片達能餅干。每個大袋比小袋多裝20片,每個大袋和小袋各裝多少片餅干?(學生解答完後,集體討論(75+205)(2+5)、(75-202)(2+5)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替換過程。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用電腦展示替換過程。)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應用替換策略,進一步體會替換過程中每一步的意義,溝通替換操作與數學表達式之間的聯系,建立用替換策略解決某些問題的模型。只有真正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並對策略進行深刻的認識與領悟,才有可能更好地藉助方法與策略的遷移,解決新問題。】
(五)總結提升,拓展替換策略
1.組織學生回顧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並舉出生活中用替換法解決問題的實例。
2.展示教師收集的問題:
①啤酒促銷,3個空瓶可以換1瓶啤酒。
②集齊若干個百事可樂瓶蓋可以換明星海報、CD架、水壺、明星T恤衫和游戲卡等。
③肯德基20周年慶典,舉辦從電子雜志中找拼圖換取電子優惠券活動。
【空瓶回收等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地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展替換策略的內涵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相差關系可以用替換,具體的物品也可替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替換策略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並理解替換的策略,學會根據題中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或相差關系,用替換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感受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替換策略。
1.動畫引入,學生續講《曹沖稱象》的故事。從曹沖是用與大象同樣重量的石頭換大象,引出替換的話題。
2.舉出現實生活中替換的例子。通過為小明調換商品初步感知替換策略。
3.揭示課題,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學習替換策略。
出示例題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題意,弄清條件與問題。
1.你是怎樣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句話的?
2.引發思考,激起嘗試的慾望。啟發提示:這里6個小杯和1個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兩個問題,能直接求嗎?能否將大杯容量與小杯容量兩個量與總量720毫升的關系轉化成其中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呢?
(二)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先議一議怎樣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再嘗試列式計算。
(三)匯報嘗試情況,歸納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名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並講一講每步式子的意義。
藉助媒體演示總結:
1.大杯換成小杯或小杯換成大杯的依據是什麼?
2.把大杯換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幾個小杯?也就是說9個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個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換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幾個大杯呢?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個大杯。可以先求出每個大杯的容量。
(四)檢驗。師引導:驗證求出的結果是否正確,想一想可以怎麼檢驗?
①把6個小杯的容量和1個大杯的容量加起來,看它是否等於720毫升;
②還要檢驗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書檢驗過程)
總之,檢驗時要看所求出來的結果是否符合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
(五)小結:替換的關鍵就是把兩種杯子替換成一種杯子。得出依據倍數關系進行替換,果汁總量不變、杯子的數量變了。
(六)學習依據相差關系進行替換。將例1中大、小杯的倍數關系改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還會替換嗎?
1.議一議,這時還能不能替換?
2.討論如果將7個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總量還是720毫升嗎?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3.試列式解答。
4.小結與例一不同之處:根據大小杯的相差數進行替換時,總量變了,杯子數沒有變。
三、拓展應用,鞏固運用替換策略。
1.溜冰場:智力填空(分別用倍數關系和相差關系進行替換)
①○+○+○+△+△=14,△=○+○
○=()△=()
②☆比○多1,☆+○+=10
○=(),☆=()
2.試一試:三種量間倍數關系的替換題(圖略)
3.練一練:
①練習十七第1題鞏固據倍數關系進行替換。
讀題,弄清題意:集體分析,說出不同的替換方案;嘗試口頭列式解答,並反饋。
②教材例1後練一練鞏固據相差關系進行替換。
讀題,弄清題意;集體分析,說出不同的替換方案;試列式解答並反饋。
四、總結反思,優化替換策略。
1.今天學習了一種新策略是什麼?運用替換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你覺得需要注意些什麼?(學生總結反思)
2.師點一點:替換的策略就是將要求的某一問題用另一個問題替代。用替換策略解答的題目特徵及替換時的注意點。
7. 小學一至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方法有什麼請舉例說明。
在《綜合基礎訓練》(數學)上說: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多種,我們經常用到的有:列表,枚舉,倒推,畫圖,替換,假設,轉化等 (要多給點)
8. 小學數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那種假設法怎麼做啊(不是用方程)。。。急,明天考試
假設所有動物都是6隻腳 16個動物16*6=96
118-96=22隻腳 剩下的都是蜘蛛多出的兩只腳 22÷2=11隻蜘蛛
16-11=5 蜻蜓和蟬共5隻
假設蜻蜓和蟬都去掉一對翅膀 20-5=15
還剩的翅膀就是蜻蜓的 所以就是蜻蜓數目
你的數據不對,思路大致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