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數學的由來是什麼
數學在我國古代叫算術,後來叫算學,也叫數學。直到幾十年前,我國才確定統一叫作數學。
那是在古代,「算」字有三種寫法:籌、等、算(祘)。從字形的結構,就可以看到事物演變的一些痕跡。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這幾個字作如下解釋:「等」,「長六寸,計歷數者」。「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
「算(祘)」原來是一種竹製的工具,是幾寸長的竹簽,也叫籌碼,用來記數、計算或卜卦。擺弄這些「算」有一套技術及學問,自然就叫作「算術」或「算學」。
我國盛產竹子,是世界上最善於利用竹子的國家。用竹子做計算工具,使我國古代數學帶有許多和西方不同的特色。因此,「祘」由兩個「示」字合成。
《說文解字》中解釋「示」字說:「示,天垂家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二」是古文的上字,三豎代表日、月、星。古人以為天上有神靈,神的表示是從上面下來的。
無論如何,「算術」這個名稱在漢代已經通行了,正式使用是在《九章算術》一書中。在宋、元兩代,我國數學發展居世界前列。那時「算學」和「數學」這兩個詞是並用的。
1935年,中國數學會名詞審查委員會仍主張兩詞並存。直到1939年6月,為統一才確定用「數學」。
『貳』 為什麼中國古代把「數學」稱為「算術」
數學在中國古代是被稱為「算術」的,它所使用的最早運算工具叫「籌策」,通常簡稱「籌」或「策」,其實是一些小木棍或草棍,也可以是竹節,把它們擺放在地上或案上,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運算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籌策在古代不僅可以指算術上的運算工具,也可以指占筮用的蓍草。也就是說,古代算術與占筮最初所使用的工具,大概是屬於同一個類型的。而占筮用的蓍草,在古人看來,那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我們也可以作這樣的推斷,算術起初可能也是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其實,又何止是運算工具,就是古人用於盛裝算籌的算袋也被看作是有神性的。
據說秦始皇曾經有一隻算袋丟入東海之中,結果這只算袋中竟然生出了一種魚!
從日常語言的使用來看,古人把數字運算的規則、方法等看作一種「術」,所以也就稱之為「算術」。又把占筮、算命等數術活動的過程看作是一種運算,故而也稱之為「占算」。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算術與占筮的原初關聯。或許,算術就是從占筮活動中演化而來,這也極有可能。
《漢書·律歷志》中給出了一副算籌的樣式:
其演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
意思是說,算籌是用竹子製成的,直徑為一分,長為六寸,二百七十一枚算籌組成一個六稜柱形,稱為一握。
表面上看來,這副算籌的構成似乎沒有什麼奇異之處,然而在漢代的文化氛圍中,它們的每一項規定卻都是有數術觀念的。請看《漢書》中的注釋:
徑象乾律黃鍾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鍾之長,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用周流六虛之象也。
也就是說,一根算籌的直徑取一分,象徵十二律中的六律之首黃鍾的九分之一;長六寸,象徵六呂之首林鍾的管長;而一握之數二百七十一,則來源於《周易》筮法中大衍之數的用數四十九、乾之策數二百一十六及爻數六之和,即:49+216+6=271。
漢代徐岳的《數術記遺》以及《隋書·律歷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無非是算籌的尺寸大小與數術系統中的神秘數字相比附,藉以把算籌或是算術神秘化,與《漢書·律歷志》的做法如出一轍。
中國古代另一種獨特的算具是算盤,它的最早記載也見於徐岳的《數術記遺》。徐岳在書中「珠算」條下寫道:「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也就是說,珠演算法保持並貫穿四時,還固定著天、地、人三才,就像織物的經緯一樣。後來,《數術記遺》的注釋者甄鸞在這段話的下面給出了算盤的作法,即把一塊板用三個橫向的隔板分開,上面和下面的隔板用來懸掛可移動的算珠,中間的隔板用於定位;每位有五顆珠,定位板上面一珠的顏色與下面四珠的顏色不同;上面那顆珠相當於五個單位,下面四顆珠中中每一顆珠相當於一個單位。因為四顆珠上下移動,所以說它保持並貫穿四時;又由於有三個隔板使各珠在其間移動,所以說它固定三才,就像織物的經緯一樣。從甄鸞的注釋來看,這種算盤的結構盡管與後世的算盤大同小異,但由於與四時、三才等觀念相比附,具有了明顯的神秘化傾向。
其實,與算籌、算盤類似,中國古代的量尺、量器等用具的結構也都具有各種神秘主義的解說。如此看來,數學在古代被稱之為「算術」也就不足為怪了!
『叄』 數學又叫什麼
數學叫作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
中國古代的算術是六藝之一(六藝中稱為「數」)。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古巴比倫人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並能應用實際問題。
從數學本身看,他們的數學知識也只是觀察和經驗所得,沒有綜合結論和證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們對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數學簡史:
數學古稱算學,是中國古代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特點,可以分為五個時期:萌芽;體系的形成;發展;繁榮和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符號:
我們現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數學符號都是到了16世紀後才被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數學是用文字書寫出來,這是個會限制住數學發展的刻苦程序。
現今的符號使得數學對於人們而言更便於操作,但初學者卻常對此感到怯步。它被極度的壓縮:少量的符號包含著大量的訊息。如同音樂符號一般,現今的數學符號有明確的語法和難以以其他方法書寫的訊息編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數學
『肆』 "數學"在古代叫什麼 是"算術"嗎
在中國古代算書中,《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孫丘建算經》、《海島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機》等10部算書,被稱為「算經十書」.
應該是算術吧..
『伍』 古代人把數學稱為什麼
小代的數學課古時沒有開!古時學堂基本以文科為主,理科就算術:現在的典型應用題,什麼雞兔同籠等都是,代數近代有開,只是一部分大些規模的學堂幾何開得也較晚近代才開設幾何課!科舉制度其實大部分就是八股文功夫,什麼起承轉合啦都說受盡十年寒窗苦,懷抱文章跳龍門!一篇八股文寫好了就中狀元舉人了!古時的《九章算術》等可以看出,數學還不落後……
『陸』 數學的由來介紹
數學的由來:數學,我國古代叫算術,後來叫算學,又叫數學。近幾十年來才確定統一叫做數學。古代「算」字有三種寫法:籌、笄、算。從字形的結構,可以看到事物演變的一些痕跡。
許慎《說文解字》對這幾個字作如下解釋:「笄」,「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算,數也,從竹上具,讀若」。「示示」,或「算」原來都一種竹製的工具,是幾寸長的竹簽,也叫籌碼。用來記數、計算或卜卦。擺弄這些「算」,有一套技術基學問,自然就叫做「算術」或「算學」。
我國盛產竹子,是世界上最善於利用竹子的國家。用竹子做計算工具,使我國古代數學帶有許多和西方不同的特色。「示示」由兩個「示」字合成。《說文》解釋「示」字說:「示,神事也。」「二」是古文的上字,三豎(後來寫成一豎兩點)是日、月、星。古人以為天上有神靈,神的表示是從上面下來的。矯同時也用來占筮,因此「示示」字帶有迷信色彩,是不奇怪的。
「算」字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李約瑟認為在甲骨文或金文中從未發現過這個算字,因此它出現的年代不可能早於公元前3世紀。無論如何,「算術」這個名稱在漢代已經通行。正式使用,是在《九章算術》一書中。它的涵義是指當時的數學,和現代算術的意義不同。宋、元兩代,我國數學發展居世界前列。那時「算學」和「數學」這兩個詞是並用的。
算學、數學並用的情況,一直延續了幾百年,1935年「中國數學會名詞審查委員會」仍主張兩詞並用。直到1939年6月,為了劃一起見,才確定用「數學」,而不用「算學」。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相反意義的量。比如,在記賬時有餘有虧;在計算糧倉存米時,有時要記進糧食,有時要記出糧食。為了方便,人們就考慮了相反意義的數來表示。於是人們引入了正負數這個概念,把余錢進糧食記為正,把虧錢、出糧食記為負。可見正負數是生產實踐中產生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正負數的概念,掌握了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人們計算的時候用一些小竹棍擺出各種數字來進行計算。比如,356擺成|||,3056擺成等等。這些小竹棍叫做「算籌」算籌也可以用骨頭和象牙來製作。
我國三國時期的`學者劉徽在建立負數的概念上有重大貢獻。劉徽首先給出了正負數的定義,他說:「今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意思是說,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要用正數和負數來區分它們。
劉徽第一次給出了正負區分正負數的方法。他說:「正算赤,負算黑;否則以邪正為異」意思是說,用紅色的小棍擺出的數表示正數,用黑色的小棍擺出的數表示負數;也可以用斜擺的小棍表示負數,用正擺的小棍表示正數。
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成書於公元一世紀)中,最早提出了正負數加減法的法則:「正負數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里的「名」就是「號」,「除」就是「減」,「相益」、「相除」就是兩數的絕對值「相加」、「相減」,「無」就是「零」。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正負數的加減法則是:同符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減,異號兩數相減,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減正數得負數,零減負數得正數。異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減,同號兩數相加,等於其絕對值相加。零加正數等於正數,零加負數等於負數。」
這段關於正負數的運演算法則的敘述是完全正確的,與現在的法則完全一致!負數的引入是我國數學家傑出的貢獻之一。
用不同顏色的數表示正負數的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現在一般用紅色表示負數,報紙上登載某國經濟上出現赤字,表明支出大於收入,財政上虧了錢。
負數是正數的相反數。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兩個量。夏天武漢氣溫高達42°C,你會想到武漢的確象火爐,冬天哈爾濱氣溫-32°C一個負號讓你感到北方冬天的寒冷。
在現今的中小學教材中,負數的引入,是通過算術運算的方法引入的:只需以一個較小的數減去一個較大的數,便可以得到一個負數。這種引入方法可以在某種特殊的問題情景中給出負數的直觀理解。而在古代數學中,負數常常是在代數方程的求解過程中產生的。對古代巴比倫的代數研究發現,巴比倫人在解方程中沒有提出負數根的概念,即不用或未能發現負數根的概念。3世紀的希臘學者丟番圖的著作中,也只給出了方程的正根。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數學中,已較早形成負數和相關的運演算法則。
除《九章算術》定義有關正負運算方法外,東漢末年劉烘(公元206年)、宋代揚輝(1261年)也論及了正負數加減法則,都與九章算術所說的完全一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朱世傑除了明確給出了正負數同號異號的加減法則外,還給出了關於正負數的乘除法則。他在演算法啟蒙中,負數在國外得到認識和被承認,較之中國要晚得多。在印度,數學家婆羅摩笈多於公元628年才認識負數可以是二次方程的根。而在歐洲14世紀最有成就的法國數學家丘凱把負數說成是荒謬的數。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日拉爾(1629年)才首先認識和使用負數解決幾何問題。
與中國古代數學家不同,西方數學家更多的是研究負數存在的合理性。16、17世紀歐洲大多數數學家不承認負數是數。帕斯卡認為從0減去4是純粹的胡說。帕斯卡的朋友阿潤德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來反對負數,他說(-1):1=1:(-1),那麼較小的數與較大的數的比怎麼能等於較大的數與較小的數比呢?直到1712年,連萊布尼茲也承認這種說法合理。英國數學家瓦里承認負數,同時認為負數小於零而大於無窮大(1655年)。他對此解釋到:因為a>0時,英國著名代數學家德?摩根在1831年仍認為負數是虛構的。他用以下的例子說明這一點:「父親56歲,其子29歲。問何時父親年齡將是兒子的二倍?」他列方程56+x=2(29+x),並解得x=-2。他稱此解是荒唐的。當然,歐洲18世紀排斥負數的人已經不多了。隨著19世紀整數理論基礎的建立,負數在邏輯上的合理性才我國在《九章算術》《方程》章中就引入了負數(negativenumber)的概念和正負數加減法的運演算法則。在某些問題中,以賣出的數目為正(因是收入),買入的數目為負(因是付款);余錢為正,不足錢為負。在關於糧谷計算中,則以加進去的為正,減掉的為負。「正」、「負」這一對術語從這時起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方程》章中,引入的正負數加法法則稱為「正負術」。正負數的乘除法則出現得比較晚,在1299年朱世傑編寫的《算學啟蒙》中,《明正負術》一項講了正負數加減法法則,一共八條,比《九章算術》更加明確。在「明乘除段」中有「同名相乘為正,異名相乘為負」之句,也就是(±a)×(±b)=+ab,(±a)×(b)=-ab,這樣的正負數乘法法則,是我國最早的記載。宋末李冶還創用在算籌上加斜劃表示負數,負數概念的引入是中國古代數學最傑出的創造之一。
印度人最早提出負數的是628年左右的婆羅摩笈多(約598-665)。他提出了負數的運演算法則,並用小點或小圈記在數字上表示負數。在歐洲初步認識提出負數概念,最早要算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1170-1250)。他在解決一個盈利問題時說∶我將證明這個問題不可能有解,除非承認這個人可以負債。15世紀的舒開(1445?-1510?)和16世紀的史提非(1553)雖然他們都發現了負數,但又都把負數說成是荒謬的數,卡當(1545)給出了方程的負根,但他把它說成是「假數」。韋達知道負數的存在,但他完全不要負數。笛卡兒部分地接受了負數,他把方程的負根叫假根,因它比「無」更小。
哈雷奧特(1560-1621)偶然地把負數單獨地寫在方程的一邊,並用「-」表示它們,但他並不接受負數。邦別利(1526-1572)給出了負數的明確定義。史提文在方程里用了正、負系數,並接受了負根。基拉德(1595-1629)把負數與正數等量齊觀、並用減號「-」表示負數。總之在16、17世紀,歐洲人雖然接觸了負數,但對負數的接受的進展是緩慢的。
『柒』 在古代把數學稱為「算術」,在古代數學是一種神奇的術法嗎
算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它也是數學的最初的形態,算數包括加減乘除,較為復雜的還有平方根。但是對於古代的數學我們的都稱為算術,數學是近代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在近代對算術進行了認證,所以數學是一種,算術算是中國的數學。
算術不算是神奇的術法,它只是一種演算法的技術,不能說是一種術法,因為我所理解的術法是像古代的人們為了定住僵屍畫的符咒這算是一種術法,還有就是可以御劍飛行,,這也算是一種術法。
『捌』 古代把數學叫什麼
古代把數學叫做「數」。來源於古時對六藝的學習,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
『玖』 數學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算術」或( )
在中國古代,數學叫作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的算術是六藝之一(六藝中稱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