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把初中數學課上得有趣且有效率
怎樣使初中數學課堂更有趣?教師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與數學相關的方法。
首先,我們在備課時要讓教學素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為只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體念到數學不是枯燥的。然後,注意新課的導入。老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故事背景,比如用講故事導入新課,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怎樣使初中數學課堂更有趣
其次,別忘了課堂上運用詼諧幽默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應該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教學時我經常給學生加一些趣味數學的內容。我還經常給學生講一些數學故事,穿插一些笑話和謎語。比如,我在講授乘法的時候,就出了一則謎語:「五湖四海皆兄弟」,我問學生:「你能編出一道乘法算式題嗎?」學生答:「能」,隨後我讓他記住乘法口訣,四五二十。所以,學生只有被數學的好玩、有趣所吸引,才能真正的認可數學,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創造出妙趣橫生的數學課堂,創造出讓學生喜歡的數學課堂,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樂觀、開朗的性格是創造教學幽默的基礎。教育工作是以人為對象的,教師要用知識啟迪學生的心靈,用情感訴諸人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表現出樂觀向上、熱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這樣,教學中才能用幽默的語言、表情、動作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實現教學目的。教師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樂趣,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
『貳』 如何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源泉」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能使學生熱愛數學,而且能使他們學會數學,學好數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1、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過程。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個性、體力,並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教師要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熱烈健康的情感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作用於實踐」,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2、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用親切自然的表情、鼓勵性的語言營造平等、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盡量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練習的機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感受和成就感,這種情感會促使學生保持對數學的濃厚興趣,進而產生不斷克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的勇氣。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最佳課堂情景來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讓學生樂與參與和分享,敢於競爭和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廣博的知識和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也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不容忽視的條件。
『叄』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一、創設有新意的「開場白」
一節課的開場白好比是一首樂曲的前奏,前奏旋律優美,給聽者的感覺是享受和欣賞。一段巧妙的開場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聽、想學。而一段老調、慣用的開場白沒有任何新意和創意,就像一首催眠曲,即便是想聽、想學的學生也是處於慣性的麻木狀態,其餘的學生更是不言而喻,一開始就提不起精神,一節課更是難熬啊!看來那些老套的開場白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設計一些獨具匠心、形式多樣的開場白,比如: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種游戲,一種活動,一幅圖畫,一段音樂等等都可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一段有新意的開場白就等於給了學生一份充滿誘惑的見面禮,小學生對外面的世界都充滿好奇,而好奇的東西必然是豐富多彩的,而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巧妙安排課堂內容,增加數學課的趣味性
為了把數學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的口味,我經常利用課間休息與學生拉家常,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喜好,看看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話題,什麼樣的劇情,什麼樣的風格,什麼樣的老師等等。然後投其所好,把課堂盡可能融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的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獲得數學知識。比如:在講解列方程解應用題這節課時,我就編造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破案能手叫愛克斯探長,他其貌不揚卻智勇雙全。為什麼我要設計這樣一個人物呢?因為解方程與破案很像,你不知道作案的人是誰,但你可以假設這個人存在,然後根據掌握的線索一步步推理,直到破解案情,所以給這個偵探起名叫「X」。學生跟著愛克斯探長一起破案,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數學方法,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學生每當求出了未知數X,就好比成功破獲了一件案子,那種思考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和表達的,無形之中學生會感覺數學是那麼有魅力,那麼有趣味,而其趣味橫生。
三、製造認知沖突,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往往都好出風頭,好表現自己,遇事都喜歡打賭、較勁,爭強好勝,不甘落後,不願服輸。看來學生的表現慾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課堂上製造認知沖突就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也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一節課都處於積極表現的狀態中。比如:我在講授「圓錐的體積」一課時,首先請學生說說通過預習你知道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它與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圓錐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1/3。然後教師拿出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做試驗,實驗結論發現它們不是1/3的關系,教師及時引導:到底大家剛才說得對還是不對呢?有的同學說對,有的同學說不對,雙方產生了認知上的沖突,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各持己見,僵持不下。為了打破僵局,教師說:「別爭論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我們還是再次通過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結果學生通過再次試驗,終於發現圓錐體積要是圓柱體積的1/3,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等底等高,否則結論是不成立的。把握時機製造認知沖突,教師既巧妙的質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表現欲和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錘煉數學語言,產生情感效應
很多人認為,數學老師的語言只要做到精煉、簡潔、正確就行了,不必像語文老師的語言那樣要使用華麗的辭藻,優美的語句來加以修飾。其實不然,數學本身就枯燥、單調,這就需要用好語言這劑「調味品」為課堂增色添彩,用語言的魅力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當然,教師的語言離不開教師的表情、動作、手勢、姿態等等,有一位心理學家總結過這樣一個公式:語言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強+55%的面部表情。教師微笑的面容,優雅的談吐,落落大方的儀表給課堂定下了一個愉快的基調,數學教師的語言除了准確嚴密,也應該風趣生動,真切感人,既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又具有感染性號召力,能夠激發學生熱情,振奮精神。數學教師的語言也應該豐富多彩,富於變化,時而輕松歡快,時而悲傷哀婉,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輕聲慢語。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一個個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定律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歡快地跳出,躍然紙上。這樣的語言,有利於良好情感氛圍的創設,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肆』 如何提高數學的趣味性
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條件。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又往往來源於教師的講授和培養。這就要「寓教於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易於疲勞,精神容易分散。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鍾。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麼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呢?以下是我的幾個教學心得。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對學生是否會數、會寫11~20各數進行了摸底。我發給每人10張小正方形紙片,讓他們在紙片上分別寫出11~20各數。通過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會寫這些數。面對這種現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會11~20各數的組成上。我給每個學生准備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讓他們進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豎著平放在桌面的中間,直尺的右邊擺出10根小棍。然後讓他們把10根小棍綁成一捆,把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邊,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確10個一是10。
2.讓學生添上一根,把這根放在直尺的右邊,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這時讓學生舉起自己寫的「11」的數字卡片,然後對著實物討論「11」左邊的1表示什麼,右邊的1表示什麼,明確「1l」的組成。接著仍讓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其他各數。
3.學習到「20」這個數時,出現了湊夠10個l根的情況,我讓學生先想想該怎麼辦。當每個學生又動手把10個l根捆成了一捆以後,我組織大家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這捆小棍放在哪邊?這兩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麼寫?為什麼左邊寫2,右邊寫0?③右邊的0不寫行嗎?為什麼不行?通過實際操作和熱烈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20」這個數的認識。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擺實物,把他們的口、眼、手等各種器官都調動了起來,促進了腦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既輕松又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要把學生獲得的知識變為技能,需要反復多練。但重復單調的練習,學生就會厭煩,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根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大腦興奮規律,我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方法。如在組織學生做口算練習時,除了大家常用的視算、聽算和對口令外,我還設計了「打手勢算」和「悄悄算」兩種口算練習方法。
「打手勢算」和「悄悄算」的具體做法及好處在《激發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數學》中的第(二)部分里已講過,這里不再重復。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採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據心理學研究,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的興奮灶,從而使兒童更好地建立暫時聯系。利用這一規律,做游戲時,我畫一個山頭,山頭上貼著一面紅旗,兩名同學從左右兩邊同時進行口算比賽,優勝者得到紅旗。或從左右兩邊畫上樓梯,樓梯頂上蹲著一隻老鼠,讓兩名學生分別戴上黑貓、白貓的頭飾,進行口算比賽,看誰先捉到老鼠。在分組進行接力賽時,我在每份題上畫了一個跑步姿勢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組為單位,傳這份題,一人做一道,哪組先做完並且全對獲勝。一面紅旗,一個動物韻頭飾,—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都加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人人爭先恐後地參加做數學游戲。
為了復習鞏固「10的組成」和「和是10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為用湊十法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做准備,我上了一節打撲克游戲課(具體做法上面已介紹過,這里不再重復)。
我讓大家明白了道理之後,就發給每個同桌一套數字卡片,讓兩人「打撲克」。大家興致勃勃,玩得很高興。他們回家照樣做了一套卡片,和爸爸媽媽去打撲克。
一堂游戲課,調動了全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玩中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得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當二年級學生學到「兩位數減兩位數」這部分知識時,我們曾搞過一次別開生面的師生競賽。教給學生速算竅門(詳見前面教「81—18」、「93—39」……那節文字敘述)。
幾年來我在教學中,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把知識的學習寓於愉快的游戲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因而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課堂上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不留家庭作業,使學生感到學習很輕松。
『伍』 如何讓「數學好玩」--聚焦「認知沖突」教學策略
要想讓學生覺得「數學好玩」我認為要做好如下幾點:
1.情境的創設要有情趣,能激勵起學生的求知慾
2.導課環節要有推進性,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求的問題
3.教學過程中要有多種可行的教學方法,不生搬硬套比如遠程研修中李玲老師的教學方法:點子圖法、模擬乘車法、學生的互辯法等。
4.游戲鞏固法。
『陸』 如何讓學數學變得有趣
數學課要「有趣」首先數學教師要「有趣」。教師良好的講台形象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情趣。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如同畫龍點睛,給學生開啟聰明之門。
『柒』 如何讓枯燥的數學課堂樂起來
一、以幽默引趣,讓數學課堂「笑」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幽默睿智,使整個教學過程高潮迭現,並能創造出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輕松愉快的氣氛。學生在這種氣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以游戲為趣,讓數學課堂「樂」起來
兒童以游戲為生命,在數學教學中,把教學內容寓於游戲之中,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為游戲活動,變靜態的課堂教學為動態的數學活動,進而使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取知識。在數學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數學游戲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用游戲形式創造一個寬容、開放的學習環境,牢牢吸引學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開學生智慧的大門,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以情節故事,讓數學課堂「鮮」起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快樂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在樂中明理,在興趣中學習,讓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
四、運用謎語,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樂於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如能緊密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捌』 一年級數學課堂如何做到有趣又高效
一年級數學課堂如何做到有趣又高效
怎麼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呢?以下是我的幾個教學心得:
一、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安排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我在教《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先出示了紅領巾、三角板、時鍾、摺扇,讓學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圓形紙片,讓學生折角、摸角;然後讓學生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擺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過圖釘轉換成「點」,兩個硬紙條轉換成用直尺畫成的連接點的兩條線,角的要素躍然紙上;最後把角的描述性定義編成歌謠,「一個角有個尖,一個頂點兩條邊,認真想仔細看,角的特徵記心間」,學生邊舞邊唱,主動投入,興趣盎然。
二、形式新穎的練習方式
靈活新穎的習題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有利於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如在「9加幾」練習課教學中,我將枯燥的題組練習設計成孔雀開屏,讓孩子在小組內合作完成,並展示出優勝小組的作品等等一系列的設計。從而學生學得輕松、扎實。
三、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
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來,收到良好效果。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的《可能性》這一課時,新課引入環節就運用學生喜愛的摸球和摸牌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袋子里只裝了紅球這一巧妙的「忽悠」讓學生產生思維沖突,激發了其強烈的求知慾及學習熱情,並使他們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確切感受並強化對簡單隨機現象事件特徵的感知,並由此形成正確而清晰的認識。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小組合作力量,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在互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
我除了在游戲活動中搞些競賽外,還經常搞「速算比賽」、「指得數比賽」和「搶答題比賽」等生動有趣的數學競賽。如「指得數比賽」,我在黑板上寫出所需要的數,請兩人上來比賽,老師說題,得幾,學生就指黑板上寫得幾,看誰指得對指得快。為了讓每個人都動起來,我在指定兩人到前面參加比賽的同時,把下面的同學也分為兩隊,人人當裁判員,用「打手勢」的方法分別記先指對的次數,最後老師看左右兩部分同學打的手勢,就知道幾比幾了。這種比賽,如同進行一場緊張的排球賽,大家躍躍欲試,情緒高漲。而要當好裁判員,也必須算得快,這樣就把兩人的活動變為全班同學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玖』 怎麼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
「數王國忽然闖進來一頭怪獸。它巨頭、大嘴、全身無毛,奇怪的是它只長了3條腿。……它看見了數王國公民24,張開血盆大口,一口吞了下去。見了44,又大嘴一張吞了進去。數字5見狀嚇得雙腿動彈不得,怪獸大步走過來只用鼻子聞了聞,然後搖搖腦袋走開了……」
怎麼?有個數王國?那裡都有什麼人,又做些什麼呢?
怪獸為什麼吃24和44,為什麼又不吃5?後來怪獸被制服了嗎?是誰、怎樣制服了它呢?……
這是記者小時候看過的一篇童話故事,名字叫《大戰食數獸》。至今想起來,還像昨天才看過一樣,從心裡害怕那個可怕的「食數獸」把數字們都吃掉,希望自己能找出它致命的弱點,解救數王國的公民們。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這篇數學童話的作者的名字,叫李毓佩。那時,他只不過是首都師范大學一名普通的講師。從1977年第一本數學科普書籍《奇妙的曲線》至今,他出版的數學科普書已有100多本,達1000多萬字。然而已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把為小朋友寫有趣的數學故事當作退休後最主要的工作。
當記者把電話打到他家裡請求采訪時,李老師難為情地回答:
「我?……不夠格吧?1
兩天後,在北京北四環外的一間普通居室里,我見到了年過六旬的李老師。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工作:帶領孩子們,尤其是學齡前和小學里的孩子們,走進有趣的數學天地。
「數學本身並不枯燥,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望而生畏呢?」
「我寫數學童話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讓孩子們愛好數學,讓他們覺得數學是有趣的,好玩的。」李老師開門見山:「數學本身並不枯燥,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望而生畏呢?」
數學不枯燥?
我告訴他一個小孩子的話:我覺得數學家就是一群人整天坐在桌子前面,在紙上算呀算。怎麼能說不枯燥呢?「你知道美國有本特別著名的數學科普讀物,叫《啊哈!靈機一動》嗎?」李老師問。
我搖頭。
「裡面有個主人公叫奎貝爾教授,他老有些有趣的問題。比如,他說他飼養的動物中,除了兩只以外所有的都是狗,除了兩只以外所有的都是貓,除兩只以外所有的都是鸚鵡,問他總共養了多少只動物?」
我正准備算一下。
李老師又指著一本書上的題讓我看:「□□□+□□□=1996,問這兩個數是什麼?」
??!!我的腦袋裡頓時有點兒轉筋。
這兩道看上去連乘除法都沒涉及、有點錯綜復雜、又好像有點微妙關系的題,怎麼,怎麼那麼……「奇怪」啊!難道只有一個答案嗎?!
「好玩兒吧?」李老師卻用了這個詞!
「這樣好玩兒的事在數學里多著呢。比如數字9,凡是9的倍數,它的各個位數上的數字加起來也必是9的倍數。」我趕忙在心裡舉了幾個例子:18、27、36、54……嘿,好像真是那麼回事兒0秩序里的錯位,復雜里又尋求秩序。數學里的黃金分割造就了無數美麗的建築和藝術,比如維納斯、蒙娜麗莎,無限不循環小數造就了奇幻的金字塔……這就是數學的好玩兒和奇妙,你覺得控制不了它,可它時時刻刻就在你身邊兒轉悠,而且你會發現自己也在不自覺地應用著它。愛因斯坦就對代數下過這樣一個定義:『代數嘛,就像打獵一樣有趣。那藏在樹林里的野獸,你叫他做x,然後就一步步地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但是,我們的孩子每天面對的是什麼呢?上來就是一道例題,或者一個公式,老師講怎麼做,做完了又出幾道,讓孩子們照葫蘆畫瓢地做,然後再留幾道作業題,這就是數學課。你能從中感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呢?每天都是這樣的內容和程式,你怎麼會喜歡它呢?不喜歡它又怎麼能學好呢?」
我們的談話已經成了李老師一個人的講演:
「有的人說,好啊,那我就生動點講點兒好玩兒的。他讓一隻熊說了一個數學公式,或者讓一隻鳥兒在黑板前面算題,這樣的結果和老師站在黑板前講課是一樣的,還是對知識的單方面的灌輸,完全沒有應用,也沒有情節,怎麼會吸引人呢?那樣的學習怎麼會不是死記硬背呢?
「比如講『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於第三邊』。我想,用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最好,就是為什麼人人都想走近道兒。可以畫幾種走法兒讓他們選,然後問他們為什麼都選那個最直接的路呢?他們會說那條路最近。為什麼它最近呢?怎麼證明呢?「聯繫到他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應用到的東西,他們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舉一反三。
「當然,也有一些數學中的規律是小孩子們很難把握的,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些辦法幫他們記祝」
剛開始學除法和分數時,很多孩子都記不裝0」不能作除數或者分母。李毓佩就此寫了一篇童話,叫《夢游0王國》:
0王國里所有的床鋪都是上下鋪,但下鋪都沒有人祝主人公小毅很好奇。為什麼沒有人住啊?0王國公民解釋說,因為0不能躺在分數下。小毅不懂。大家就幫他設想,如果分數線上的數是2,而存在2/0這個數,比如說a吧,那麼2=0×a,可是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所以不可能存在a這個數。如果分數線是0,那麼這個等式就變成0=0×a,同樣的道理,a就是個不能確定的數,所以0就不能呆在分數線下面。
「也許後面的道理他們還是不懂,但至少孩子們能很快地記住0不能住在『下鋪』———不能做分母和除數。」
在0王國里,沒有男人和女人,因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外人只能和0王國的人握手,卻不能擁抱,因為握手相當於加法,擁抱卻是乘法,和0一擁抱,自己也變成了0,回不去了;
0王國的居民都很輕,不對,應該說它們都沒有重量,但是只要往其他數字身後一站,就可以讓他們重上10倍,如果站在小數點後面,又能讓這個數輕上10倍……
「把這些0的特性,用孩子們能喜歡的方式和語言說出來,他們就會覺得有趣,好玩兒,可能還會自己順著思路思考些東西,甚至會想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那就是它產生興趣的時候啦*——而只要對一門學科有了興趣,學好它難道還是困難的嗎?」李老師說,他的一個學生在教學中接受了這種觀點,每次上數學課前,都放一段動畫片《唐老鴨漫遊數學王國》再開始講課。雖說一集動畫片只有10多分鍾,可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吸引了,比講了一堂課的效果都好。
「他對未知的世界不好奇,沒有興趣,甚至連幻想也沒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永遠只能是工匠,而不會成為建築設計師1
在李毓佩的科普作品中,有一類是他的原創———數學童話。
「可以說,其他類的科學童話很多,但數學童話卻很少。」他十分肯定自己的工作,「我覺得這恰恰是我擅長的和喜歡的。」
「數學本身是要求抽象、准確的科學,而童話卻是漫天遐想,這不矛盾么?」「不矛盾呀1李毓佩馬上拿出了證據———
德國數學家維爾斯拉斯說:不帶點詩人味的數學家,絕不是一個完美的數學家。
列寧也說:幻想是極可貴的品質。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是愚蠢的偏見!在數學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現微積分0童話中間絕大部分是幻想,誇張和擬人,但不代表它所有的內容都是不著邊際的空想。」李毓佩舉例說:「著名的英國童話《愛麗絲奇遇記》雖然寫的都是荒誕的經歷,但因為他的作者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數學家,其中蘊含著許多數學的『理趣』,至今還被許多數學方面的專業論文引用。」
「孩子們想飛上天,想潛入蟻穴,想聽懂昆蟲們說的話,他們常常把板凳當作馬,把天上的雲看成羊群,把布娃娃當成真娃娃,和它說心裡話,他們心目中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為什麼不能利用這個特點,把死板枯燥的數字,變成有生命的呢?」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數學枯燥,相當於站在花園外,說花兒都不好看。
李毓佩覺得,應該利用孩子們喜歡幻想和好玩兒的天性,把他們領到數學王國這個大花園里去。《有理數和無理數之戰》是李毓佩22年前的成名作———
主人公小毅一覺醒來,發現窗戶外的山坡上在打仗。仔細一看,一邊打著「有理數」的大旗子,一邊打著「無理數」的大旗子。
有理數和無理數為什麼要打仗?哦,原來是為了名字。
聽聽無理數司令π怎麼說:「我們無理數和有理數同樣是數,為什麼他們『有理』,我們『無理』?我們究竟哪點兒無理?」
對呀!無理怎麼會存在嘛!小毅心裡也在琢磨。
「因為人們最開始發現的是有理數,見到我們無理數時還不理解,所以取了『無理數』這么難聽的名字。可是現在,人們已經充分認識我們了,就該給我們摘掉『無理』的帽子才對1
π司令的設想,是將有理數更名為「比數」,而無理數改稱「非比數」:「有理數和無理數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凡是有理數,都可以化成兩個整數之比,而無理數,無論如何也不能化成兩個整數之比。」
小毅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決定回家後給國際數學組織寫封信,幫助無理數達成它們的願望。
這篇文章至今仍被許多科普書籍選用。
李老師解釋道:「寫數學童話也不能脫離數學本身,這是最難的。有理數和無理數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名字很奇怪。我就想,能不能寫篇童話說清楚呢?於是就有了兩派為名字大打不休。
「打仗就要有司令,誰來當司令?有理數中,最重要的數字就是自然數1,小朋友最先學的數字也是1,有了1就可以產生2、3、4……等全體自然數,接著就可以產生分數。有理數的司令理所當然是1;那麼無理數的司令誰來當?只能是小朋友還知道一點兒的π來當啦1
數字王國的公民因各自的「形象」不同,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數0性格開朗,整天樂呵呵,能吃能睡;數1多愁善感,成天悶悶不樂,吃得少又睡不著覺;數7,是個小老頭,駝著背,不會走,只能單腿蹦;數8是個不倒翁,光禿禿的腦袋,卻智慧無窮……
「現代教育最可怕的就是,佔去了孩子們所有的時間,每天放學作業要做到深夜,星期六星期天還要補課,要不就是學鋼琴、學畫畫兒,孩子們哪兒有自己的時間啊?時間一久,學習和生活,就變得一點兒快樂都沒有。
「我們常常會認為,一個教學成績好的老師,就是把教材上的東西講得學生都聽懂了,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可事實上,這恰恰可能是最不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們除了老師教的,自己一點兒思考和想法也沒有,最後呢?他對未知的世界不好奇,沒有興趣,甚至連幻想也沒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永遠只能是工匠,而不會成為建築設計師1
李毓佩認為,最好的小學和中學教育是應該科普化的。
「為什麼?因為科普的,就是把所有和要學的知識相關的故事啊,典故啊,有趣的都告訴他,喚醒他們的興趣,然後,他就可能會去想像,去思考,進而主動地學習。」
有多少發明創造和偉大的思想都是由幻想而來呀!
我們一起數起來:電視機、洗衣機、傳真機、飛機、電話、蒸氣機車……甚至電的發現0那麼,為什麼在數學領域不應該有幻想?」
著名美國科普家馬釘加德納在《啊哈!靈機一動》的前言中這樣解釋書名的由來:「起初,某一定理的證明是一篇長達50多頁的論文,密密麻麻全是專門的推理,但數年後,另一個不出名的數學家突然靈機一動,發人之所未見,只用寥寥數行就作出了簡潔優美的題解。現在心理學家稱之為『啊哈』反應。這真是一旦領悟,由不得『啊哈』一聲,書名由此而來。」
「這種靈機一動的『啊哈』反應靠的是什麼?」李老師問我。
「是幻想么?」「是大膽的幻想,加上勤奮的思考。」
「我希望孩子們從我這兒得到的,更多是思維方法和觀念」
「要是小朋友只看你的故事,不理會裡面的數學怎麼辦?」
「那沒有關系。能看懂的看數學,看不懂的看故事。我的書又不是教材,又不考試,他們喜歡其中的什麼就看什麼。」李老師自信地說。「我的書不是專給喜歡數學的、學習好的學生寫的。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愛看,能看懂。」「那你的想要啟發他們對數學興趣的目的不是就達不到了嗎?」我著急地問。「那你覺得學數學的目的是什麼呢?」李老師反問我。
我瞪著眼睛等著他說。
「學習數學,一方面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數學思想。生活中,有了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就可以了,比如會進行運算,買東西知道該付多少錢,人家該找給你多少錢就可以了。但數學思想,卻是一個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從小學就要開設數學課的原因。」
看到我大感興趣,李老師說: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要從9+9開始?
這就是最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化繁為簡。為了化繁為簡,有時候甚至要繞遠道。直接證明1+1太難,所以先從9+9證起。證明了9+9,再證明8+8,7+7,這樣一步步縮小包圍圈,最後一定能達到目的。一道幾何題,一看,證明不出來,怎麼辦?作輔助線,從簡單的地方開始證,最後證明到需要的結論。
生活中需不需要這樣呢?遇到困難的問題解決不了怎麼辦?先解決容易的。甚至考試的時候題很多,先從簡單的、會做的開始做,最後做難的,不都是這樣么?
再比如一道顯而易見的幾何題。有的同學不明白: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對的,怎麼還需要證明呢?
這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要有依據。根椐什麼知道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你是怎樣推理的?怎樣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思考過程?這種邏輯能力也是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出來的。
再比如,「9的倍數的數字之和一定也是9的倍數」,這種現象是怎麼發現的呢?已經無從考證了。可是,它表明一點:萬事萬物之間都有某種規律存在,而數學,恰恰就是在時時刻刻尋找著事物間的聯系和規律。解方程,證明圖形的相似性,微積分,都是在努力尋找和證明事物間的關系和規律。這是種更重要的能力。
講到這兒,李老師呵呵笑起來:「如果你問我,中學數學的哪些定理在生活中有用?我一時還真說不上來。可是,數學思想和思維,卻是不可忽視的能力。很多國外大學校長就都是學數學出身,甚至一些其他學科的大科學家的數學也都非常棒,就是因為數學思維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矗」
李老師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我希望孩子們從我這兒得到的,更多是這種思維方法和觀念。」
在李老師的書中,有個很出名的主人公,叫愛克斯探長。他其貌不揚,卻智勇雙全,是個破案能手。
「為什麼設計這樣一個人物呢?因為破案和解方程很像。你不知道作案的是誰,但你可以假設有這么個人存在,然後根據所掌握的線索,一步步推理,直到把壞人找到。所以我給這個能乾的偵探取名叫『X』。
「孩子們可能不喜歡故事裡的數學部分,但他們愛探險、愛破案,他們會跟著愛克斯探長一起破案,不自覺地跟著他使用了數學方法,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思維。」
李老師不知想起了什麼,自己笑了笑,接著說,「當然,他們也許也會隨著故事的情節,沒破案時抓耳撓腮,冥思苦想,破案過程中心情緊張,脈搏加快,破了案後沾沾自喜,興高采烈。這些,其實和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是一樣的:解決一個問題,破了一件案子,算出一道有趣又有難度的數學題,對一個孩子來說,那種思考過程所產生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也是其他事情所不能替代的。」
「理解世界是一種享樂,沒有被鼓勵著去積極思考的人是不幸的。而這種快樂應該由科學家去帶給公眾」
「您從作講師時開始寫數學童話,當了教授、退了休還在寫。有沒有覺得厭煩過,或者,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從來沒有過。」李老師回答得十分果斷。「我喜歡孩子。我也喜歡寫作。我喜歡幻想。我更喜歡把我知道的、了解的、想過的問題和答案告訴大家。」
「可是,我也聽過一些議論,說像數學童話這種文章,算不上是創作,也算不上研究,
而且覺得,像您這樣的教授,不去做研究,把精力放在這方面,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
「是啊是啊,」李老師有些無奈地仰了仰身子,「還記得開始從事數學科普寫作不久,就有人說『他那些哄小孩子的玩藝兒,我一晚上能整4篇/哈哈哈……我也不知道有人試過沒有,一晚上整4篇,可是不太容易喲1
李老師自己笑了半天,隨即馬上就嚴肅起來。「我覺得這可能是公眾對科普認識的一個誤區。在學校里,在培養教師的院校里,甚至很多專業研究人員都有這種看法,認為青少年科普就是哄小孩子的玩藝兒,是沒多高水平的東西,是不值得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實際上是這樣嗎?
「事實是,最難的恰恰是要把簡單的道理講明白,講得普通人愛看,看得懂,看得有興趣。大家都知道給小學生上課是最難的,就因為他們太小,懂得太少,一個理論怎麼才能讓他聽明白能掌握呢?需要下很大功夫。」
李老師給我看了張景中院士的一篇講集合的數學科普文章。文章以姑姑和6歲的小侄兒的對話進行:
姑姑問:「你的臉在哪兒?」小男孩兒指指鼻子。
「不對,那是鼻子。」小男孩兒又指指腮幫子。
「那是腮幫子呀1
小男孩兒接著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沒指出哪兒是他的臉。
最後,姑姑告訴他說:把你的鼻子、腮幫子、嘴巴、眼睛、前額、下巴頦兒……放在一起,這么一圈兒,才是你的臉。
接著,作者才說出,「在數學里,當我們把一類事物放在一起考慮時,便說它們組成了一個『集合』1「這肯定比一上來就讓孩子們背集合的定義印象更深刻。這也是大科學家對於他所從事的領域的深刻理解的表現。理解得深,知道得多,才能做到深入淺出,准確易懂。」
在國外,科學家要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已成為公認的社會責任———
前蘇聯科學院要求,每位院士每年都必須要提交至少一篇科普作品,否則就是不稱職的;
法國科學院的院士,每年都被要求到學校里去為學生講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以完成向公眾普及基本科學知識和精神的任務;
英國很多研究機構都為研究人員進行科普工作提供培訓。比如,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每年免費為100名研究人員提供為期20天的新聞報道技能培訓,聘請國家新聞機構的專業人員,教他們如何進行科學新聞寫作,如何接受采訪等;
在美國,科學家的科普責任感更加強烈,各種基金中都有資助科普項目的內容。美國大學教授的年度考核中,教授是否參與公眾科普活動是一個重要的評估因素。美國大學的基礎課要由本校最有名的學者講授;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之所以在美國能夠獲得巨額資助,很大的原因是細致深入的科普工作。當時,許多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講解人類基因測序工作的重要性,最後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這一大科學工程的重要意義,其中的花費是一對鹼基要一個「dollar」,約需要30億美元的投入……
看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怎樣闡述一名科學家的看法:
「科學家還應該做什麼?我認為,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希望在下個世紀生存得好,且其基本價值不受影響的話,那麼就應該關心國民的思維、理解水平,並為未來作好規劃。」
「我堅持認為,科學是達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它不僅是專業人員所討論的科學,更是整個人類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如果科學家不來完成科學普及的工作,誰來完成?」「我們真正的危險在於構造了一個基本上依賴於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卻幾乎沒有人懂科學和技術。」
「理解世界是一種享樂,沒有被鼓勵著去積極思考的人是不幸的。而這種快樂應該由科學家去帶給公眾。」
20世紀70年代末,由薩根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風靡全美。後來出版的《宇宙》一書,曾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70周之久,在美國印刷42次,有31種國外版本。他超群的演說才能,以及用通俗的語言闡釋艱深的科學概念的非凡能力,使他被贊譽為宇宙的解說員、科學的演員。
據說那時候的美國連卡爾·薩根的高領毛衣外套皮夾克的裝扮都為年輕人所效仿,這份崇拜來自於他宣講的科學和他宣講科學的方式,他因此成為青少年心目中10個最聰明的人之一。受他的影響,有一代美國人從小就對天文和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普利策獎,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對他在公眾理解科學領域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最高獎勵。國家科學院對他的評價是:「沒有任何人像他那樣如此成功地向公眾講明科學給人類帶來的智慧以及那些令人驚奇不已、令人激動不止的發現和愉悅……他能夠成功地啟發數以百萬計公眾的想像力,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解釋清楚復雜的科學概念,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薩根本人對科學的興趣,就源自他小時候看過的科普書籍和雜志。
李毓佩說:「以我的理解,科普不是為了培養『家』的。它給人的是一種與世界中各種神奇事物親近的可能,讓人有了解未知事物的興趣和願望,讓普通人也能欣賞和體會科學研究帶來的快樂。」
「我可能成為不了一流的數學家,但我願意成為比較好的科普工作者」
還是10年前,李毓佩到四川的一個縣城去做教學調查,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居然把他前一年在《少年科學畫報》上發表的12篇數學童話連載完整地背了一遍,還加上自己繪聲繪色的表演。「你不知道當時給我的震動有多麼大。」李毓佩現在回想起來仍有些激動,「那隻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埃」
「那以後我就覺得,這可能真是值得我一輩子去付出的事業。」一位學生家長寫信給李毓佩,要買他所有出版的書籍。這位家長說:我有一個女兒。她很愛看書。但她有個習慣,書看完了就送給其他的小朋友。可我發現,我們給她買的您寫的書,她看完了也不送人,還是一遍遍地看。據我所知,到現在她已經看了第4遍。孩子的老師反映,她現在上數學課反應很敏捷,回答問題很快,課後還經常問老師一些問題。我們覺得,是您的書使她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有一位小學生給李毓佩寫來信:「李爺爺:你給我們寫的書真好看,我真愛看。為了感謝您,我給您寫首歌兒:李爺爺的書真好看,我們真愛看,啦啦啦,啦啦啦……」這個小朋友還像模像樣地給歌譜了曲。「多可愛的孩子們呀1李毓佩感慨。不久前,李毓佩到北京的「索尼探夢」去給孩子們做講座。
「我當時出了個題目,畫了3個圓圈兒,一個代表吃肉的,一個代表4條腿的,一個代表能爬樹的,還有一些小點點,代表鼻子、眼睛和嘴巴。有個4歲的小男孩兒,反應特別快,一下子就找出來哪個是鼻子。」
「中國的孩子還是很聰明的。你給他們一根羽毛,他們就可以飛,你給他們一滴水,他們就可以看見大海。」
80年代初,李毓佩在首都師范大學開設了4年《數學科普學》的課程。有人用「盛況空前」形容他的課堂,連外系的人都跑來聽,教室被塞得滿滿的。
可是李毓佩很遺憾,因為前前後後100多人里,「現在一個從事科普寫作的人都沒有。」
為了盡可能將數學科普寫得生動有趣,李毓佩養成了收集能見到的一切信息的習慣,還經常到書店做調查,看看小朋友喜歡什麼樣的話題,什麼樣的圖畫,什麼樣的風格。「為了能讓孩子們從一開始就對作品感興趣,就要盡可能貼近他的生活。」在李毓佩的書里,不僅有數學,還有兒歌,有傳奇,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奇怪的現象,還有新聞,謎語,甚至還有古代詩詞。
最近,李老師准備寫一隻小猴子去非洲歷險的故事,為此跑了很多地方,搜集與非洲有關的知識,以及非洲動物的各種生活習性。
「現在小孩子和20年前不同了。」李毓佩說,他現在要做的是,把他的思想盡可能地融入到一些新潮的內容里去。
他情不自禁地笑起來:「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多寫些『酷』的東西。」
10年前的小讀者,有不少後來走進了大學課堂。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毓佩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有誰知道愛克斯探長,有誰知道小眼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
他再問:那有誰知道李毓佩?學生們面面相覷。
他感嘆:我的知名度還遠遠趕不上這些童話角色啊!
「不過,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過:我可能永遠成為不了一流的化學家,但我可能成為一流的科普作家。」李毓佩說:「我也這樣覺得:我可能永遠成為不了一流的數學家,但我願意成為一個比較好的科普工作者。」
『拾』 如何讓「數學好玩」--聚焦「認知沖突」教學策略
我感覺數學可以並且可能變得好玩的,尤其是找到門路之後,提升的非常快,這種成就感或許就是推動數學興趣的根源所在,經過不斷的, 反復的總結,會提升很快的。。。。數學就是要總結,沒做一套題,把那些錯的仔細總結,找出為什麼錯,以後注意這些地方,努力做到會做的一分不失,分數就提上來了,這種成功的感覺是很大程度上提高對數學的興趣的。。。我以前數學很差的,經過不斷的總結,上心的學習,高考時數學考了129,排前幾名,沒至於讓數學拖我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