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首先,了解數學發展史,開拓視野,培養學習興趣。
其次,理論聯系實際,明確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第三,合作探究,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2. 談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真正落地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正式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自此,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標准由三維目標階段正式進入到核心素養階段。我們學校也開啟了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轟轟烈烈的課程建設模式。但一直以來,總覺得核心素養如空中樓閣,看得見,摸不著,更不知道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11月17日至1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論壇」,一天半的時間聆聽了邱學華、余文森、程紅兵等教育大家從不同角度對核心素養的精闢闡釋,收獲頗多。
參加了兩次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余文森教授說:「第一次教學改革我們重點討論是國家課程標准中什麼內容能加,什麼內容不能加。而這次教學改革我們不再關注知識的多少問題,而重點討論的是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在每個階段要達到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什麼,而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就構成了核心素養。」他指出,能力是人作為主體中最引以為傲的一種本質力量,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其中內蘊著人的創造性、能動性和內發性。品格則是人作為主體中最富有人性的一種本質力量,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其中內蘊著人的道德性、精神性和利他性。正如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所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才兼備才是我們育人選人用人的標准。那麼,核心素養與知識最根本的不同是什麼呢?余教授說指出:1.能力是方法、策略、加工的工具----知識是內容和材料(加工的對象)2.能力是分析、判斷、思考(思維的過程)----知識是思維的結論和結果;3.能力是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看法(個性化知識)----而不是重復和復制書本上的知識(公共知識);4.能力指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轉換、運用(學以致用與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記憶、理解;總而言之,能力是知識學習的生產力和潛力,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品格是:1.學科特有的精氣神;2.學科之真、之美、之善。3.學科文化和學科氣質。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現、氣質、行為、習慣、思維、精神,這些素養構成了與不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差別。也就是說,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導的課堂關心的是一門學科究竟對一個人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有什麼樣的貢獻,而不只是本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內容。
在談到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觀問題時,余教授說要將知識轉化為素養可以通過完整的學習、原生態的學習和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習來實現。完整的學習是有厚度的、系統化的學習,這是學習的本性。只有經過完整的內化、消化和外化過程才能轉知成智、轉知成德、知識才能轉化為素養。內化是指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知識,消化是指從固體知識轉化為液體知識,外化是指通過表達和交流、遷移與運用等方式將知識外化出來。簡而言之,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反思我們的教學,自1999年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對課堂的關注點已經由雙基達成轉移到三維目標達成上來,我們早已打破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交流表達的充分性還亟待提高。程紅兵老師在「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課程改革」的報告中舉的兩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是一位語文老師上一節關於詞語復習的公開課,以讓學生對古詩引入教學,她說上聯:「學生是……..」一個學生對了下聯「老師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話音剛落,笑翻全場。老師很尷尬的指責學生:「你怎麼能說老師紅杏出牆呢!」課後,程老師問這個學生為何會這樣來對,學生告訴他:「老師很漂亮,對我們也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她。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聽課,我覺得我的老師已經名聲在外了……」多麼美好的想法!可惜呀,可惜,這位老師沒有尊重學生,沒有給他表達的機會,老師只是用自己的經驗對學生做出了評價和判斷。這是大多數老師的通病。另一個案例是語文課上老師問:你們能美美的讀讀課文嗎?學生答:能。再問:誰能?學生舉手。一位學生讀後,老師又問:她讀的好嗎?學生答:好……這樣的提問是沒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是無效提問。另一個老師也上這節課,問:同學們認為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這段文字?一個學生回答:應該甜甜的讀。老師又問:為何要甜甜的讀?學生答:讀的過程中似乎看到一個母親在撫摸她沉睡的嬰兒,所以要讀的甜甜的。老師又問:其他同學還讀出了什麼滋味呢?……這個老師高明之處就在於她的問題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程老師說,沒有追問就沒有有效教學。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他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因此,要想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就要關注用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耐心去傾聽學生的表達。備課時多思考本節課我是否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給了學生多少個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是否有梯度。
原生態學習是指有溫度的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學習絕不是簡單認知的過程,而是有人參與的活動,人帶著自己的經驗、思考、態度來參與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目中無人,不能替代學生學習、思考、體驗。有溫度的學習通常是指關注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給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或多樣課程都是原生態學習的具體體現。
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習是有深度的學習和學科性的學習。不能眼中無學科,學科的特性、學科本質、學科思維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根本依據。正如日本數學家米山國藏所說:「學生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後若沒有機會去用,不到一兩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深深銘刻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顯然,這些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就是學科核心素養,它們是學生通過數學學科學習而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樣,勇於探究、崇尚真理、珍愛生命、綠色生活、具有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也應是化學學科在學生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學習化學的人具有的獨特氣質。
核心素養就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知識是強健的筋骨,在鍛煉過程中培養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是能力。教育是基於思想的行為,而不是機械的行為。在如今以核心素養達成為目標的新的改革大潮中,我們的課堂更應該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升華。用學科文化去涵養品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變革中發展,在思考中前行,在感悟中提升,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而我們教師也要進行完整的教育。
3. 如何讓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落地
一、立足「內容素養」,夯實基礎
就數學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體現學科本質,二是具有普適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曹培英教授指出,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知識」和「思想」,由六項素養(抽象、推理、模型思想、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數據分析觀念)構成。立足於「內容素養」,數學教學首先應當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引發學生深度思維。
1. 知識的引申
對於數學的知識模塊,教學中師生不能滿足於教材、課堂,而必須做必要的引申、拓展。應當根據數學知識的特質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合理安排拓展性教學,調動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適度且有效的引申能讓數學知識內涵和外延得到擴展。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後,筆者發現學生在解決「等底等高」「等積等高」「等積等底」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等問題上容易出錯。追根溯源不難發現,學生糾纏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各自的體積公式,對於統一公式「V=Sh」的運用意識很淡薄。基於此,筆者開發了「走進直稜柱」專題課,讓學生推理、感悟包括空心圓柱體、三稜柱、多稜柱等直稜柱體積公式,形成對「V=Sh」核心知識的理解。如此,牽「一」發、動「全」身,由點及線,讓學生形成從整體上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2. 思想的交融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需要注重知識的引申,更需要注重思想的交融。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往往需要運用到多重數學思想,數學思想往往處於一種交融狀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交融性的數學思想中實現數學知識從課本到大腦再到意識形態的轉化。
4. 數學學科素養如何真正落地
淺談數學核心素養如何落地在課堂
摘要:隨著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發布,「核心素養」一詞迅速升溫成為「熱詞」。相應的,高中數學課標修訂組給出了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等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徵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核心素養的落地,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作為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數學素養,特別是數學核心素養,關注數學內容、數學教學理論、數學教學實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有效的給學生提供能夠脫穎而出的條件。基於數學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培養並提升核心素養,不能依賴模仿、記憶,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動、自覺,將「學生為本」的理念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具體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數學課程高中數學課程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整體理解四、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拓展以教學為基礎,開辟數學第二課堂,建立「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雙向教學機制,做到趣味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知識性與技術性相結合,寓教於樂
5. 如何有效落實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在解題過程中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思考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注重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對學生四基四能的培養,在幾何學中培養學生直觀想像的能力,在計算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運算的能力,在證明過程中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數學抽象,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概率統計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的能力。
6. 核心素養如何落地數學教學課堂
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合理提出猜想,培養創新精神,滲透核心素養
杜威曾說:「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數學問題的猜想,實際是一種數學想像,是一種創新精神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創新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
7. 核心素養如何落實在數學課堂
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寫回答有獎勵
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
寫回答有獎勵 共1個回答
wxmao88
2017-12-18 知道合夥人教育行家
關注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致力於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六大素養樹立學生成長「標桿」。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養的落實
核心素養的落實,顯然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
1.回歸學習本質—解決問題
要真正實現這一改變,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進而回歸到學習的本質。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還是科學發現史、技術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而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是,在現代知識的海洋中,我們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歸對問題的探求,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己應有的智慧,應是學習的本意。
2.學習方式改變—問題化學習
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讓我們看到,所有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必須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並且展開。
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矩陣,就是試圖讓孩子在學習中,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慢慢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本學科的結構到跨學科的結構,從知識到真實的世界。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以認知建構的方式去重組問題、重組內容,讓學生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在綜合地帶和邊緣地帶,進行知識的碰撞,進行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就是問題化學習方式極具價值之處。
同時,問題化與情景化是緊密聯系的,問題往往產生於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不起聯系,那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景。如果脫離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蘊含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
3.教學模式的變革—「活動課程」
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4.課程規劃—學科和跨學科課程
落實核心素養,從學校的課程規劃角度,要完成兩種課程的設計:一是學科課程,二是跨學科課程(即綜合性課程)。
學科課程是基於學科的邏輯體系開發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間接經驗。跨學科課程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它關注的是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時的真實體驗和直接經驗,是以社會生活統合和調動已學的書本知識。它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完整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兩種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也各有特點,後者是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導的。兩種學習交互在一起,才能夠實現讓教育和學習回歸生活,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全部社會意義。也許可以這樣說,所有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教學,需要通過學習者間接經驗學習和直接經驗學習的交互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學校完善兩種課程的設計就極為重要。
8. 中學數學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致力於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六大素養樹立學生成長「標桿」。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核心素養落地,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請了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尹後慶給讀者們答疑解惑。
事關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理應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終極追求。已經啟動兩年的新一輪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也將核心素養框架構建和學科素養的目標分解,作為這一次完善升華新課程的抓手。
「核心素養」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高屋建瓴落實立德樹人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徵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催化。它的提出,為我們真正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確立回歸教育本源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引領性支撐,從而使課程與教學育人主陣地的形成成為可能。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養的落實,顯然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我們不能不承認,在當下的教學中,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仍然是教學的基本方式,過度關注固定解題過程和標准答案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必須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
要真正實現這一改變,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進而回歸到學習的本質。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還是科學發現史、技術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而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是,在現代知識的海洋中,我們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歸對問題的探求,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己應有的智慧,應是學習的本意。
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讓我們看到,所有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必須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並且展開。但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並沒有充分展開,甚至出現了「假裝學習」。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矩陣,就是試圖讓孩子在學習中,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慢慢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本學科的結構到跨學科的結構,從知識到真實的世界。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以認知建構的方式去重組問題、重組內容,讓孩子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在綜合地帶和邊緣地帶,進行知識的碰撞,進行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就是問題化學習方式極具價值之處。
同時,問題化與情景化是緊密聯系的,問題往往產生於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不起聯系,那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景。如果脫離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蘊含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
所以,我們要重新認識學科活動的真正價值。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比如,政治學科既要有社會實踐,又要有「活動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教學可以設計成活動來實施,通過社會調查和訪談、問題探究和辯論等,在活動中學習和思索、認知和行動。在國家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修訂中,專家們極富創意地設計了「學習任務群」。任務群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資源,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它通過任務讓學生在語用實踐中追求語言、技能、知識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位、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以此力求避免教師大量講解分析、技能逐項訓練的模式。數學也要設計數學應用、數學建模、數學探究等活動。其他學科,如地理考察、歷史活動、科學實驗和探究、技術設計等各種活動設計,會使學習活動充滿情趣,不僅會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起到遷移、強化、調節作用,更能使學習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上,承載獨特的、潛在的、綜合的教育功能。
落實核心素養,從學校的課程規劃角度,要完成兩種課程的設計:一是學科課程,二是跨學科課程(即綜合性課程)。學科課程是基於學科的邏輯體系開發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間接經驗。跨學科課程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它關注的是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時的真實體驗和直接經驗,是以社會生活統合和調動已學的書本知識。它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完整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兩種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也各有特點,後者是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導的。兩種學習交互在一起,才能夠實現讓教育和學習回歸生活,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全部社會意義。也許可以這樣說,所有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教學,需要通過學習者間接經驗學習和直接經驗學習的交互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學校完善兩種課程的設計就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