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總目標是什麼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1)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4)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2 數學思考
1)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2)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3)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3 問題解決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 情感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4)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
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1)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具體闡述有哪些擴展閱讀:
為了解決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問題,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專設「經費保障」一章,並從四個方面作出規定,以從制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明確義務教育經費總體需求,制定有關經費標准。草案要求國家制定並適時調整適應義務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職工編制標准和工資標准、學校建設標准、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准。
——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提出明確目標。草案要求各級政府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標准撥付經費,確保義務教育經費的逐步增長;對在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得收取學費,並逐步免收雜費。
——明確義務教育經費來源。草案規定,義務教育經費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級政府統籌落實的體制。「由省級政府財政對該地區的義務教育全面負起責任,應該能夠解決義務教育經費問題。」
——規范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財政預算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政府決算和學校收支情況應向社會公布,審計機關應當將有關義務教育經費的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
中國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為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
1 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2 統一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
3 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
㈡ 高中數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什麼具體分為哪幾個方面
高中數學新課標和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目標與數學目的的比較
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部分,比以往數學目的內容更豐富,更具體。下面從總目標、基礎知識、能力、數學觀四方面對數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進行比較,從而說明課程目標的發展進步。
1.關於總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指出「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學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其實這是數學教育的首要和基本的目的。對於數學教育只有明確了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我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支持它的具體目標。相比之下,以往數學目的沒有這種總分式的結構,這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特色。而且總目標中的「滿足個人發展」體現了數學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響應了「大眾」教育的口號,這應當是課程目標的進步之處。
2.關於基礎知識。
數學教育要傳授數學基礎知識,這是有史以來的一個共同目的,也是一個最根本的目的之一。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指出基礎知識是:高中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數學知識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兩年教學目的將其列入基礎知識的范疇,是個好現象。可是近年數學教育偏重於形式化,教學目的沒有強調要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如此「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想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課程目標沒有規定哪些是「基礎知識」,但我們通過研讀可以發現他們蘊涵於「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數學思維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繼學習中的作用」之中,可見課程標准重視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及數學思想和方法,強調其本質、來源和實際背景與大綱相比,這是一大進步。
僅僅知道數學基礎知識的內容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恰當地把握各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1996年和2000的教學大綱在第三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中,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用語來描述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不同層次。而課程標准除了在「內容和要求」中使用上述用語,一開始在課程目標中就提出:「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如此,在課程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內容標准」才能對各項基礎知識作定性的規定,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指明方向。這是教學目的與課程目標的區別之處,這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優點。 數學科學是不斷發展前進的,數學基礎知識的范圍還將會有新的變化。課程目標不僅吸收教學目的的優點——將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基礎知識,而且更關注基礎知識的本質和來源,同時也指出各項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
3.關於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是現代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1963年教學大綱首次提出三大能力,能力的出現是一個進步,反應了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體現了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可是,自60年代提出三大數學能力,尤其是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把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首要位置。一些學校受升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出現了削弱基礎知識教育的趨勢,為培養三大能力搞題海戰術。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對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6年和2000年教學目的中將「邏輯思維能力」中的「邏輯」去掉了,也就是說,思維能力不再只注重邏輯思維了。但目的仍舊將三大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相比之下,課程目標沒有沿用舊大綱的三大能力的提法,而是提及了多種能力,如「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
1/3
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它們蘊涵著三大能力,同時內容又有所豐富。其中「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出是跟上時代步伐的,因為在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社會里,數據、符號日益成為一種重要信息,為了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人們必須學會處理各種信息,尤其是數字信息。
對於能力,目的中還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提法無疑是進步的,對於這種能力的實質是什麼,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都作了詳細說明。關於「能力」,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數學交流」能力。目的中的「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和目標中的「發展數學應用意識」都體現了數學教育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能力,但前者只是處於「形成」階段,而後者是要「發展」這種能力。此外,2000年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際上是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能力要求——創新能力,這貫徹了21世紀創新教育的思想,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上述這些能力都是各國數學教育目的的共同趨勢,反應我國課程改革抓住時代的脈搏。
進一步我們發現課程目標提出「逐步地發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體現出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對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學校不可能學到他們今後一生所需的知識,而且知識是不斷
㈢ 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從哪四個方面進行闡釋.
小學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要學習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與數學活動經驗
二是會用數學進行思考與解決問題
三是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是能創新發展
數學教學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㈣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㈤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哪些目標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5)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具體闡述有哪些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的分類:
1、行為取向性目標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
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2、生成性課程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3、表現性課程目標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㈥ 新課標中數學課程總目標是什麼
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新課標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上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㈦ 小學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是什麼如何理解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既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關注學生的經歷、體驗、探索不同層次的發展。
小學數學課程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要達到的目標是:
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在實踐中解決簡單的問題。
小學數學課程在數學思考方面要達到的目標是:
建立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形成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數據分析觀念,發展推理能力,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與思維方式。
小學數學課程在問題解決方面要達到的目標是:
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發現問題,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踐問題,學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形成評價與反思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在情感態度方面要達到的目標是:
對數學有好奇心及求知慾,了解數學的價值和特點,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樂趣,形成勤奮、思考、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有了解、理解、掌握、應用不同層次之分,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保護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習好數學的信心。
㈧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什麼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
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㈨ 數學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哪四部分
數學課程標准「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