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解答
首先糾正一下,第一題的關系式應該是6-4=2
再提一個問題,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答:6+4=10(人)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謝謝!
2. 我在生活中發現了很多數學問題,其中有哪些
數學問題有:
1、件商品隨季節變化降價出售,如果按現價降價10%,仍可獲利180元,如果降價20%就要虧損240元,這種商品的進價是多少元?
2、小張賣雞蛋,一籃雞蛋,第一個人來買走一半,小張再送他一個.第二個人又買走一半,小張又送他一個雞蛋.第三個人又買一半的雞蛋,小張再送他一個。第四個人來買一半,小張再送他一個,雞蛋正好買完,小張總共有幾個雞蛋?
3、小李是一家商店的店主,一位顧客來到這里買了一雙鞋,進價20元,現價30元,顧客給了小李50元,小李沒零錢,找鄰居換了5張10元,找了顧客20元,後來鄰居發現50元是假鈔,小李不得不賠鄰居50元,問小李虧了多少元?
4、有9個玻璃球,它們的大小、顏色都相同,其中有一個次品比其他的正品質量輕一點,能不能用一台天平稱兩次(不用砝碼),就把次品挑出來嗎?
5、有兩個瓶子,大的可裝7千克油,小的可裝5千克油,能用這兩個瓶子量出1千克的油來嗎?
3. 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於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衡量提問有效性的標准
(一)提問的種類
教師提問多種多樣,國內也曾有人分析過此項專題。西方教學界根據提問的內容及其功能,一般將教師提問分成以下幾種類型:1.封閉式(有惟一正確答案)和開放式(有多種答案);2.迴音式(確認檢查理解度)和認知式(導致學生知識的習得);3.展示式(教師本人知道答案)和咨詢性提問(教師本人不知道答案)。
(二)提問的有效性標准
有效的提問是指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提問。在師生間的交互中,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做出迅速、准確、全面的回答,而且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動力和信心。
PennyUr(1996)總結出下列衡量提問有效性的標准:
一是明確性,即學習者能否立即、准確地領會問題的涵義及所需回答的種類;
二是學習價值,問題能否引發學生對所學材料作進一步思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材料;
三是興趣,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覺得回答問題很有挑戰性,充滿樂趣;四是參與性,能否使大多數學生參與回答;是否只有少數幾個成績優秀、自信心強的學生回答;五是擴展性,問題本身是否有助於擴展出多種多樣的回答;六是教師的反應,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確信其回答受到教師的尊重,即使回答不恰當,也不會受到輕視或嘲笑。
按照上述各條標准,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材料、內容及學生狀況,預先設計課堂交互中的問題,從而引導交互活動其他環節的順利進行,又促進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隨心所欲地提問,想到什麼提問什麼,有些過於簡單,問題欠思考力或太過玄奧;二是提問過多,不分主次,不顧學生實際,一次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三是問題提出後,急於求答,對於答不出的學生,不善於啟發答問的思路;四是點評答問的得失,全由教師一人包辦或對答問與其思路不同的學生置之不理等現象還較為常見,並且課堂多數是師問生答,使學生處在應付狀態。對學生的提問不重視,在提問時不能靈活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
三、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要考慮問什麼,什麼時候問。如果教師准備不足,想問什麼就問什麼,就會使課堂顯得鬆散甚至起不到提問的作用。課堂提問的題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點上,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問時,更應慎重,要緊緊圍繞著重點,及如何攻破難點提問題。
此外,要給學生答問以等待: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思考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應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說明、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於打斷他們的思路。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問題既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問題提得太難。具體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在引入新課處設問。
學習新知識時,教師的設問要根據學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點,抓住時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設問要有新穎性,具有吸引力,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開展聯想,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的問題,怎麼辦?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並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2.在教學重點、難點處提問
教師的提問,應突出實質問題,准確把握重點、難點,抓住那些至關重要的內容,對於哪些內容該如何提問,怎麼提問應“心中有數”。還可在預設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預設,臨場才能做到將“意外”轉變為課堂的資源,甚至成為課堂的“亮點”。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發展區”。提出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的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把學生的思路理順。
3.在知識本質處提問
新課程實施以來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較以前更豐富了,課堂氣氛活躍,但要想通過課堂,使學習更有效,如何使數學的本質得到有效地揭示無疑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揭示知識內容本質處“精心”設問,尤其是學生難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識時,教師的提問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性,更要起到點撥和啟迪作用,為學生塔橋鋪路,從現象看本質。總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問在本質處,點在惑時,以達到引發認知興趣,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4.在認知提升處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種個性的激發,體現在數學課堂上,則需要教師通過提問,適時加以引導,抓住時機,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拓展空間,通過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變通性、獨創性,以便更好地開發、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結語
總之,教師可以從功在課前――精在課中――思在課後三個階段下功夫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即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中教師巧妙提問後合理安排候答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組織語言後回答;課後對課堂提問的情況作出直觀、有效的分析,改進下一步的教學。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恆地實踐下去,不斷反思,逐步改進,課堂提問的效率一定會提高,真正實現有效提問、高效課堂。
4.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當前如何實施好素質教育,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如何使課堂提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都需要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的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他要求採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並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要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麼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准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些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
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
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學生已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教師沒有判定誰是誰非,而是鼓勵雙方進行辯論,於是有了下面一段學生課堂辯論。
正方(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
反方:“是!是!”
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
師:反方同學,你們難道不想說什麼嗎?
反方(從圓紙片上撕下一小塊,高舉著分開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舉在面前):“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
正方(小聲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們要同意這種說法呢?”
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自始至終,教師以微笑鼓勵著學生,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辯論結束,教師緊握著反方學生的手,說:“祝賀你們,是你們精彩的發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深情地握著正方的手:“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問題的出現,才給咱們全班帶來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教師彬彬有禮地向他們深深地鞠了一躬,孩子們笑了。教師接著向全班學生說:“從上面的例子可以體會到,‘分成兩份’和‘平分成兩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仔細認真。”
我聽完這節課對這一幕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師延遲了對標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這個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體會到了快樂,使暫時失敗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課堂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探求課堂提問妙法,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5. 我要提幾個數學問題
第一個問題:可以,但必須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再加上EF=ED,就能得到第3步,但最好加上第2步。
第2個問題:這個結論是錯的,不能得到這個結論。
第3個問題:兩者都可以,沒有嚴格的定義,還是等式性質較好些。
第4個問題:等量代換用的多些,但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第5個問題:等量代換是直接的量與量的替換,很明顯。等式性質還需經過推理,得到結果。
6. 數學座談會提什麼問題
數學座談會一般都會提出有關教學質量和方法上的問題,比如說老師是否要注重學生的基礎,是否要精講多練,是否要要求學生及時復習,是否要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以及這些方式到底能否對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所幫助等等;此外,學生也會對數學任課老師提出自己的一些要求,比如增加上課的幽默性、「上課是嚴師,下課是親朋」等,數學座談會主要是要與學生和老師強調數學課程在教育階段的重要性,而多數數學座談會的目的就是改進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
7.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導語:提問是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提問既可以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又可以活躍教學氣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提問是一般教師都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但是卻有很多學生不喜歡,他們討厭被提問,甚至對於提問的教師敬而遠之。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厭惡,甚至產生對課堂的恐懼,是由教師提問方式不正確造成的,那麼小學教師該如何科學、正確地提問呢?
一、問題富有趣味性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例如,先讓學生想像一張白紙的厚度,告訴他們只有0.083毫米,三次對折後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還不到1毫米。假如對折50次,那麼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比桌子高,會不會比教學樓還高?學生們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驚訝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這種形式的提問,就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了學生思考之情。
二、問題具有思考性
新課程提倡師生交流、互動,而提問正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提問正是學生思維的展示。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教師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因此,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
例如,教學「直線」時,根據學生認知領域中有「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種不同層次的行為,對於直線概念也有相應的以下不同提問方式:
①你知道什麼是直線嗎?②你會畫直線嗎?你能說說畫直線的步驟嗎?③可以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嗎?④下面的圖畫中,哪幅圖表示一條直線?⑤不用尺子你怎樣畫出一條直線?⑥以下這些線條中,哪些是曲線?哪些是直線?
六種不同提問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層次也不同,教學時如何把握呢?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實際情況採用相應的提問方式,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一般來說前三種類型提問方式常用於直接教學模式,後三種類型提問常用於間接教學模式。
三、問題應有探索性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活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過程和答案都表現出來,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給學生留有積極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更應體現出挑戰性。
例如,在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問題:你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麼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這樣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問題具有創新性
教師在教學時,從一個知識點講到另一個知識點要銜接自然,否則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上,而且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
五、問題具有時空性
教學中,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然後指名回答。思考時間力求照顧到全體,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為標准。這樣的標准,對於水平差一點的學生,雖有難度,但經過努力也可跟得上;對於水平高的學生,也不至因為節奏太慢而影響學習情緒。如果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兩秒就開始點名,這樣脫口而出就能回答的問題不具有較強的價值性。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
因此,在教學中我常常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後,至少讓學生思考2~5秒鍾,再請學生回答。如果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就留給學生更長的時間,以便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思考,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課堂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師生互動水平,促進師生感情。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從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出發,提出挑戰性、明確性、思考性和開放性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精心設計與眾不同的問題吸引學生入情入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令無趣、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效。
但在日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新教師往往只顧多提問,而不顧提問的策略,對什麼是有效提問,如何有效提問等不太注意,常常提問過於籠統、簡單和流於形式。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有以下四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二是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三是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四是促進師生感情,提高師生互動水平。
有研究者歸納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思維問題產生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數學受自身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制約;二是學習數學還受學習內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約。」小學生若不能將數學語言與生活經驗進行聯系,就容易產生一些思維問題。
因此根據有效提問的作用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提升提問的有效性。
一、提挑戰性問題,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
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有趣、好奇、有挑戰性的問題都容易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因此,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創設具有現實性、挑戰性的問題激活學生強烈的挑戰心理,強化探索的動機,使學生躍躍欲試。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當學生已經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個2相加」比較麻煩時,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你們能創造一個簡便寫法嗎?」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有學生出現了「2+2dengdeng」「2+2+2+2許多」「2+2+…+2(9)」等一連串的創造,教師在適時肯定了學生的創造後,又問:「還能來個更簡便的嗎?」低年級的學生哪能經得起如此進一步的挑戰,於是又有了「2+2(9)」「2×9」……
在挑戰性數學問題中,學生是多麼富有創意啊!
二、提明確性問題,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學目標
要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提問就要明確,不然,學生就會摸不著頭腦。
教師應該常常有針對性地提出明確性問題,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性,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三、提思考性問題,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推動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就要有思考性,將學生帶入設計好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憤悱」心理境界。
教師應該常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他們思考,探求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教師設計一道「摘星星」的練習情境:每道加法算式和的十位都用星星遮住,讓生猜一猜是幾,猜對才能摘走星星。
教師沒有一次性地全部出示題目,而採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組4+25,34+8,先請學生輕聲地讀一讀,然後獨立口算。
在學生口算後,問:「分別比較算式中加數十位上的數和得數十位上的數,你發現什麼?」學生經過觀察很快就發現:4+25得數十位上的數與加數25十位上的數一樣還是2,而34+8得數十位上的數卻是4比加數34的十位多1。
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了本課的難點,教師緊接著追問:「為什麼有的算式得數十位比加數十位多1而有的算式得數十位卻和加數十位一樣呢?」
一環緊扣一環地提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考狀態,學生一下子就聯想到原來這和個位上兩個數相加滿十就向十位進一,相加不滿十就不要進一有關,要想知道得數有沒滿十隻要看個位上兩數相加是否滿十就可以很快算出得數了。
這樣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而發現規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能夠運用所發現的規律去提高運算速度。
因此,在接下來的兩組練習中學生完成得很順利,正確率很高。
四、提開放性問題,發展發散性思維,促進師生感情
師生課堂上要良好互動,或者師生在課堂上要能營造民主、輕松的、和諧的氛圍,開放性提問就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一方面學生在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學生的思考量不多,在有標准答案的情況下,學生的思考成就會因為答案的公布而降低;另一方面學生難以在封閉式問題中感受到自由和激情,感受到輕松和愉快,從而降低了學生上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利師生感情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有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釋放學生的發散性情感,引導時不妨更加民主。
教師把問題放大了,學生們經歷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在思考中發展了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自由、開放和民主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師生的親和關系,融洽了師生感情。
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課堂提問在數學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課堂提問是教師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重要手段;是燃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助燃劑;是激起學生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是促進師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但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有利於新課改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探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對於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 精心設計,彰顯提問的目的性
對提問的精心設計,能夠讓教師自如地駕馭課堂,而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樣才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教學內容以及數學學科特點等設計問題。具體應做到:首先,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問題。設計的提問要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要有助於啟發全體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問要做到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提問的范圍大小、難易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其次,提問的內容應當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扣住疑點而進行。所提問題應該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利於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再次,把握數學學科特點來設計問題。數學學科相對其他學科比較抽象,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生活化,讓學生聽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二、 創設情境,彰顯提問的趣味性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提高提問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程教學理念下,重視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年齡特徵、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富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彰顯提問的趣味性。具體做到:一是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把數學的學習當做自我需要。二是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日常現象、生活經驗中提煉充滿情趣、新穎別致的問題,藉助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形象生動的生活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愉悅地思考、大膽地猜想,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穿插一些數學游戲,讓學生覺得數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控制難易度,彰顯提問的有效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問一定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具體做到:一是提問要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心理學上認為,人的認識水平有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課堂的提問不能問在已知區和未知區,否則就顯得問題太容易或者太難。而是要問在最近發展區,提問要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又不是很難。有挑戰的問題才能刺激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而問題難度過大,往往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中,一定要把握好問題的難以度,保證問題的有效性。二是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問題過多讓學生感動反感,無從答起,滋生學生的懶惰性,過少又影響教學的效果,達不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控制好問題的數量,在設計問題時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三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新的高度。設置的問題,環環相扣;解決問題,層層剝筍。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到清晰的層次感和條理性。
四、 尊重差異,彰顯提問的開放性
有效教學的課堂應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自由地表達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的聲音都有存在的空間和權力。加之,學生的內在需求、思想實際、接受心理和接受規律不一樣,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做到面向全體又要因人而異。一是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問不一樣的問題。對於學困生,要重點照顧,提問簡單的問題,重點在於鼓勵他們的參與;對於中等生,提問稍微難的問題,激勵他們不斷的進步;對於高材生,就要提問有挑戰性的問題了,鼓勵發散思維,積極思考,用於創新。總之,提問要因人而異,因人施問,培養更層面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是尊重學生多樣性的回答。數學是一門嚴謹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時候一個數學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後,要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回答,對給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對有創見的回答,應該給予贊揚;對於沒完全答對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積極因素,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的價值。
8. 數學問題可以提什麼問題
數學問題可以提加減乘除的問題,後面有更高級的問題,可以提幾何問題,還有一些高數問題。
這後面的話,越來越高階,你學到越難的東西,它就是能解決的東西越前沿。
9. 數學問題可以提什麼問題並解答
從歡歡家經過商店到達學校,要走多少米?
198+507=705(米).
答:從歡歡家經過商店到達學校,要走705米.
(2)歡歡家到學校的距離比歡歡家到商店的距離多多少米?
486-198=288(米).
答:從歡歡家到學校的距離比從歡歡家到商店的距離多288米.可以提出加減乗除法問題。
10.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導語: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 善於把握教材的特點,舊中求新、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動曲折、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於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到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一、在無意中提問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師看到某位同學在開小差,就直接點名:“某某,你來回答這個問題”,當然,由於開小差,那位同學肯定沒有聽課,回答不出來,教師自認為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實際上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容易使他對課堂恐懼,對教師反感,進而影響到他對數學的熱情。如果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換一種方式,在不經意間進行提問,就會減小提問對學生的壓力,教師不經意提問,學生不經意回答,也能達到提問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隨口問大家: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除以2呢?如果不除以2會是什麼樣子啊?學生們就會去思考,進而就會有學生回答,不除以2就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教師進而可以引導學生:其實,每個三角形都可以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再畫一個一樣的三角形,將2個三角形合並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長方形或者平行四邊形,然後告訴學生:其實三角形就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除以2。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在關鍵處引問
在我看來,數學教學的過程,不是―個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過程,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一個“傳送者”。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得出來的結果對他們來說才印象深刻,才容易掌握,如果僅僅是教師傳輸與灌輸,學生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對於他們的學習是很不利的,對於他們以後的創新才能、智力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提問的時候也是引導提問。在學習二位數乘法的時候,我就讓學生發現其中的技巧,比如,十幾乘以十幾的乘法,我就會將結果寫出來,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怎麼能夠簡便、快速地運算,如15×16=240,16×17=272,17×18=306,我提問學生發現其中有什麼規律,就會有學生發現;結果的最後一位和2個乘數最後一位的`積的最後一位是一樣的,發現這個規律之後,我就進一步引導,直到學生發現:十幾乘上十幾,你只要把前面的乘數加上後面乘數的個位作為百位和十位,他們的個位數相乘作為對應的個位十位,然後相加就可以了。
三、在教學中探問
探問就是試探性地提問,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簡單的問題達到提問的目的。比如,有這樣一個題目:學校的花園長6米,為了提高校園的綠化度,又加長了3米,加長之後花園的面積比原來大了18平方米,求原來花園的面積是多大?這個題目不是簡答的面積計算題目,而是需要根據已知條件求所需條件,進而才能得出結果的實用性應用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直接提問,而是一步步地探問:根據已知條件能夠直接算出面積嗎?算面積需要哪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怎麼求?引導學生求出原來花園的寬,加長3米面積增大18平方米,說明寬是6米,算出了寬,也有了花園的長,就可以得出花園原來的面積了。
四、在嘗試後導問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也是需要學生嘗試的過程,一些知識應該先讓學生思考、實踐,解決不了再由教師進行引導。比如,在“植樹”問題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為了迎接植樹節,要將操場周圍都種上樹,已知操場較長的邊上要種15棵,較短的邊上要種10棵,問最少要准備多少棵樹苗?學生剛看到這樣的問題時,算出四邊的和,(15+10)×2=50(棵),看似正確,其實不然。教師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畫一個操場的模型,再將50棵樹“種進去”,看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最少的,為什麼不正確呢?經過學生的思考後,再導出題目的實際意義:“植樹問題”其實是一個需要特殊對待的問題,由於操場有4個角,每個角上的樹既可以屬於較長的邊,也可以屬於較短的邊,其實是被重復計算的,如果要正確計算,就要減去4。通過這樣的導問,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一、課堂提問的整體性
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二、課堂提問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如,一位教師教了整數減帶分數後,要求學生做5-(2+1/4)等於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從被減數中拿出1化成4/4,相減時5又忘了減少1,得3+3/4。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並訂正後,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麼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討論。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減帶分數中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提問的趣味性
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兒童文化,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團,形成懸念問題。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消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講完新課後,鞏固新知時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動物王國舉行騎車比賽,小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小象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教師引發猜想:“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並展開聯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四、課堂提問的思考性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
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
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
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4.提問的多向性。首先要讓學生的思維多向。教師所提的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學生的思維要躍出線性思維的軌道,向平面型、立體型思維拓展。因此,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向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信息單向傳遞的被動局面,使課堂呈現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生動活潑局面。
五、課堂提問的巧妙性
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於激疑促思,或於“無疑”處設疑,或在內容深處、關鍵處、結合部設疑,使課堂教學時有波瀾。如,一位老師上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間過半時,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這個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積。正當學生充滿成功的喜悅時,老師拋出了一道“奇特”的題目:計算右圖三角形的面積。並有意採用競賽的形式把課堂氣氛搞得很熱烈,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搶著回答。結果,幾乎全班學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當學生又一次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喜悅時,老師詼諧地說:“你們都上當啦!”一語出口,尤如在已有漣漪的湖中投入一塊巨石,學生情緒為之亢奮。這時老師才在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的情況下揭示其中的奧秘,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技巧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之外,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科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