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習題課教案怎麼寫
(1)檢查復習。主要是回憶已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本課內容所需的基礎知識,同時,也進行一些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口算訓練和應用題的基礎訓練等)。
(2)揭示課題。明確練習的內容和要求。
(3)練習指導。練習課應防止機械重復的練習,應該有指導地進行練習,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教師的練習指導,可簡要分析練習中要應用的法則、定律,並要求學生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有時可先組織板演練習,然後通過對錯題的評講,進行練習指導,這樣做比較自然。
(4)課堂練習。這是練習課的主要部分,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練習要分層次,要注意應用題組練習,加強練習題之間的聯系和配合,提高練習的整體效益。
(5)練習評講。對練習中發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評講,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當堂解決問題。通過練後評講,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6)課堂小結。可先讓學生自己小結:通過練習課,自己有什麼提高,弄清了什麼問題,總結解題規律和分析練習中的問題,作進一步的練習。
練習課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往往練習分幾個層次進行,可採用練一段,評講一段;再練一段,再評講一段,課堂結構中的第三、四、五段可重復幾次。
『貳』 教資考試小學數學學科教案怎麼寫
首先要列舉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如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的計算方法,並能夠運用…… 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探究並總結歸納……的思路特點技巧。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的特徵,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 良好習慣;學生通過測量實驗動手操作的形式,深刻理解…… 的含義規律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討論歸納 ……, 學生掌握了……,促進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品質,樹立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養成積極參與討論的好習慣,逐漸形成數形結合的意識;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嚴謹性與條理性的魅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轉述知識與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轉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故事導入、事例導入、謎語導入等。
2.講授新課思路:通過活動,直觀教學初步感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性質、規律。對比,難點討論,掌握重點知識。
3.練習鞏固:通過計算題、拓展題等。
4.總結作業:教師自主總結:好,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內容。
5.師生互動總結: 師:請一位同學來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獲。
生:我今天學會了…… 師:非常棒!這位同學總結得非常全面,請坐。
6.作業:以實踐性、開放性作業為主。
『叄』 小學數學教案流程圖怎樣寫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68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操作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 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
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
理解「抽屜原理」,並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教具、學具准備】
每組都有相應數量的盒子、鉛筆、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引入。
師:同學們在我們上課之前,先做個小游戲:老師這里准備了4把椅子,請5個同學上來,誰願來?(學生上來後)
師:聽清要求 ,老師說開始以後,請你們5個都坐在椅子上,每個人必須都坐下,好嗎?(好)。這時教師面向全體,背對那5個人。
師:開始。
師:都坐下了嗎?
生:坐下了。
師:我沒有看到他們坐的情況,但是我敢肯定地說:「不管怎麼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我說得對嗎?
生:對!
師:老師為什麼能做出准確的判斷呢?道理是什麼?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原理。下面我們開始上課,可以嗎?
【點評】教師從學生熟悉的「搶椅子」游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麼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
二、通過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
1.出示題目:有3枝鉛筆,2個盒子,把3枝鉛筆放進2個盒子里,怎麼放?有幾種不同的放法?
師:請同學們實際放放看,誰來展示一下你擺放的情況?(指名擺)根據學生擺的情況,師板書各種情況 (3,0) (2,1)
【點評】此處設計教師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師:5個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麼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3支筆放進2個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筆?
是:是這樣嗎?誰還有這樣的發現,再說一說。
師:那麼,把4枝鉛筆放進3個盒子里,怎麼放?有幾種不同的放法?請同學們實際放放看。(師巡視,了解情況,個別指導)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擺放的情況?(指名擺)根據學生擺的情況,師板書各種情況。
(4,0,0)
(3,1,0)
(2,2,0)
(2,1,1),
師:還有不同的放法嗎?
生:沒有了。
師:你能發現什麼?
生: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總有」是什麼意思?
生:一定有
師:「至少」有2枝什麼意思?
生:不少於兩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於2枝?
師:就是不能少於2枝。(通過操作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
師:把3枝筆放進2個盒子里,和把4枝筆飯放進3個盒子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這是我們通過實際操作現了這個結論。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更為直接的方法,只擺一種情況,也能得到這個結論呢?
學生思考——組內交流——匯報
師:哪一組同學能把你們的想法匯報一下?
組1生:我們發現如果每個盒子里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進哪一個盒子里,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你能結合操作給大家演示一遍嗎?(學生操作演示)
師:同學們自己說說看,同位之間邊演示邊說一說好嗎?
師:這種分法,實際就是先怎麼分的?
生眾:平均分
師:為什麼要先平均分?(組織學生討論)
生1:要想發現存在著「總有一個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餘下1枝,不管放在那個盒子里,一定會出現「總有一個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這樣分,只分一次就能確定總有一個盒子至少有幾枝筆了?
師:同意嗎?那麼把5枝筆放進4個盒子里呢?(可以結合操作,說一說)
師:哪位同學能把你的想法匯報一下,
生:(一邊演示一邊說)5枝鉛筆放在4個盒子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把6枝筆放進5個盒子里呢?還用擺嗎?
生:6枝鉛筆放在5個盒子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把7枝筆放進6個盒子里呢?
把8枝筆放進7個盒子里呢?
把9枝筆放進8個盒子里呢?……
:
你發現什麼?
生1:筆的枝數比盒子數多1,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有2枝鉛筆。
師:你的發現和他一樣嗎?(一樣)你們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說一遍。
【點評】教師關注了「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體個數必須要多於抽屜個數,化繁為簡,此處確實有必要提領出來進行教學。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只要放的鉛筆數盒數多1,總有一個盒裡至少放進2支。通過教師組織開展的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學生學的有興趣,發展了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2.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5隻鴿子飛回4個鴿籠,至少有2隻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籠里,為什麼?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說理活動。
師:誰能說說為什麼?
生1:如果一個鴿籠里飛進一隻鴿子,最多飛進4隻鴿子,還剩一隻,要飛進其中的一個鴿籠里。不管怎麼飛,至少有2隻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籠里。
生2:我們也是這樣想的。
生3:把5隻鴿子平均分到4個籠子里,每個籠子1隻,剩下1隻,放到任何一個籠子里,就能保證至少有2隻鴿子飛進同一個籠里。
生4:可以用5÷4=1……1,餘下的1隻,飛到任何一個鴿籠里都能保證至少有2隻鴿子飛進一個個籠里,所以,「至少有2隻鴿子飛進同一個籠里」的結論是正確的。
師:許多同學沒有再擺學具,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用的什麼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說明存在「總有一個鴿籠至少有2隻鴿子飛進一個個籠里」。
師:同意嗎?(生:同意)老師把這位同學說的算式寫下來,(板書:5÷4=1……1)
師:同位之間再說一說,對這種方法的理解。
師:現在誰能說說你對「總有一個鴿籠里至少飛進2隻鴿子的理解」
生:我們發現這是必然存在的一個現象,不管鴿子怎樣飛回鴿籠,一定會有一個鴿籠里至少有2隻鴿子。
師:同學們都有這個發現嗎?
生眾:發現了。
師:同學們非常了不起,善於運用觀察、分析、思考、推理、證明的方法研究問題,得出結論。同學們的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許多,那麼讓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問題。
(二)教學例2
1.出示題目: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本書?
把7本書放進2個抽屜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本書?
把9本書放進2個抽屜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本書?
(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師巡視了解各種情況)
2.學生匯報。
生1: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里,如果每個抽屜里先放2本,還剩1本,這本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3本書。
板書:5本 2個 2本…… 餘1本 (總有一個抽屜里至有3本書)
7本 2個 3本…… 餘1本(總有一個抽屜里至有4本書)
9本 2個 4本…… 餘1本(總有一個抽屜里至有5本書)
師:2本、3本、4本是怎麼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師:觀察板書你能發現什麼?
生1:「總有一個抽屜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師:如果把5本書放進3個抽屜里,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本書?
生:「總有一個抽屜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書平均分放到3個抽屜里,每個抽屜里先放1本,還剩2本,這2本書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兩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2本書,不是3本書。
師:到底是「商+1」還是「商+余數」呢?誰的結論對呢?在小組里進行研究、討論。
交流、說理活動:
生1:我們組通過討論並且實際分了分,結論是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2本書,不是3本書。
生2:把5本書平均分放到3個抽屜里,每個抽屜里先放1本,餘下的2本可以在2個抽屜里再各放1本,結論是「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2本書」。
生3∶我們組的結論是5本書平均分放到3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2本書」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師: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麼怎樣才能夠確定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個物體呢?
生4:如果書的本數是奇數,用書的本數除以抽屜數,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會發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商加1本書」了。
師:同學們同意吧?
師:同學們的這一發現,稱為「抽屜原理」,「 抽屜原理」又稱「鴿籠原理」,最先是由19世紀的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狄里克雷原理」,也稱為「鴿巢原理」。這一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抽屜原理」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用它可以解決許多有趣的問題,並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驚異的結果。下面我們應用這一原理解決問題。
3.解決問題。71頁第3題。(獨立完成,交流反饋)
小結:經過剛才的探索研究,我們經歷了一個很不簡單的思維過程,我們獲得了解決這類問題的好辦法,下面讓我們輕松一下做個小游戲。
【點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 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盡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里,看每個抽屜里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應用原理解決問題
師:我這里有一副撲克牌,去掉了兩張王牌,還剩52張,我請五位同學每人任意抽1張,聽清要求,不要讓別人看到你抽的是什麼牌。請大家猜測一下,同種花色的至少有幾張?為什麼?
生:2張/因為5÷4=1…1
師:先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測:舉牌驗證。
師:如有3張同花色的,符合你們的猜測嗎?
師:如果9個人每一個人抽一張呢?
生:至少有3張牌是同一花色,因為9÷4=2…1
四、全課小結
【點評】當學生利用有餘數除法解決了具體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抽屜問題」的一般規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屜原理」。
『肆』 如何寫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首先,要了解本課教學內容屬於哪一領域的知識(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然後,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本冊教材乃至12冊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這些都了解清楚以後,再對照課程標准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這節課的任務倒是干什 么的。
2.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教學任務的總體概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可以參考教參或其他一些輔助材料。為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對目標進行細化,要細化到可以落實的目標小點。之後,根據目標小點再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素材指的是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載體。我認為這個載體要以教材上給予的為主,自編的為輔,畢竟教材是經過專家們多次研究過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原樣搬用,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說可以把靜態變動態、增加一點、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讓教材內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動化……教學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與目標點相對應,即:一個素材要對應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
3.找准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教學素材確定後,我們就需要考慮這些素材的呈現方式。一般情況下,素材可以靜態呈現、直觀演示、課件演示等等。
4.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一個素材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片段,在形成教學片斷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教師的課堂設問,也就是要確定教師教學語言。常見的教師課堂設問有五種,分別是主幹問題、追問問題、引導問題、交流問題、轉問問題。主幹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框架問題,具有思考性。要求語言准確、清晰,數量不宜過多;追問問題是主幹問題下的深刻提問,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問題是師生交流時隨機產生的問題,具有全面性;引導問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作答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一定要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轉問問題是同伴間需要互助的問題,具有鼓勵性。課堂語言除了以上五種設問外,還包括過渡語言、交流語言等。
5.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教學片斷形成後,用過渡語言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在連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學設計時必須用過渡語言,既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又能使教學設計具有完整性。一般情況下,過渡有二種形式,一種是按一定順序的過渡,也就是從上一環節的結果過渡到下一環節,這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另一種是跳躍式的過渡,也就是不從前一環節的結尾過渡到下一環節,因為這二個環節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而恰巧與前一個環節或更前一個環節聯系緊密,所以就從那個環節直接過渡到下一環節,這樣中間就跳過了一個或幾個環節,稱為跳躍式過渡。這兩種過渡方式的語言是不同的,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同時,還要考慮課件使用等方面問題。
6.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同樣道理,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經過反復斟酌修改出來的。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設計後、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經過幾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在修改時,我們既可以有宏觀上的結構調整,如教學片斷的調整;也可以有微觀的細節修改,包括教師設問、過渡語言、課件,甚至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在這個反復調整和修改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深入理解教學設計、熟記教案的過程。
『伍』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1.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首先,要了解本課教學內容屬於哪一領域的知識(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然後,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本冊教材乃至12冊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這些都了解清楚以後,再對照課程標准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這節課的任務倒是干什麼的。
2.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教學任務的總體概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可以參考教參或其他一些輔助材料。為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對目標進行細化,要細化到可以落實的目標小點。之後,根據目標小點再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素材指的是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載體。我認為這個載體要以教材上給予的為主,自編的為輔,畢竟教材是經過專家們多次研究過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原樣搬用,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說可以把靜態變動態、增加一點、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讓教材內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動化……教學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與目標點相對應,即:一個素材要對應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
3.找准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教學素材確定後,我們就需要考慮這些素材的呈現方式。一般情況下,素材可以靜態呈現、直觀演示、課件演示等等。
4.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一個素材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片段,在形成教學片斷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教師的課堂設問,也就是要確定教師教學語言。常見的教師課堂設問有五種,分別是主幹問題、追問問題、引導問題、交流問題、轉問問題。主幹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框架問題,具有思考性。要求語言准確、清晰,數量不宜過多;追問問題是主幹問題下的深刻提問,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問題是師生交流時隨機產生的問題,具有全面性;引導問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作答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一定要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轉問問題是同伴間需要互助的問題,具有鼓勵性。課堂語言除了以上五種設問外,還包括過渡語言、交流語言等。
5.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教學片斷形成後,用過渡語言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在連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學設計時必須用過渡語言,既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又能使教學設計具有完整性。一般情況下,過渡有二種形式,一種是按一定順序的過渡,也就是從上一環節的結果過渡到下一環節,這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另一種是跳躍式的過渡,也就是不從前一環節的結尾過渡到下一環節,因為這二個環節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而恰巧與前一個環節或更前一個環節聯系緊密,所以就從那個環節直接過渡到下一環節,這樣中間就跳過了一個或幾個環節,稱為跳躍式過渡。這兩種過渡方式的語言是不同的,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同時,還要考慮課件使用等方面問題。
6.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同樣道理,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經過反復斟酌修改出來的。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設計後、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經過幾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在修改時,我們既可以有宏觀上的結構調整,如教學片斷的調整;也可以有微觀的細節修改,包括教師設問、過渡語言、課件,甚至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在這個反復調整和修改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深入理解教學設計、熟記教案的過程。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pCUtFMsixYEiA78mU7Mrmw
『陸』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中括弧》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六周的實習中,我上了兩堂影響深刻的課,其中一堂就是中括弧。中括弧在我認為是一堂很簡單的課,所以在上課前我很自信,可是當上下來後我發現問題很多,因為學生提的問題我一下子沒法解釋。本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掌握加了中括弧後的運算順序,我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得出。括弧是一種運算符號,它的作用在於表明運算的順序。小括弧()是荷蘭數學家吉拉特開始使用。之前法國數學家韋達使用過〔〕但這些符號到18世紀才廣泛使用。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誘,引入新知
師:在算術本上用遞等式的形式計算360÷12+6×5(黑板上寫著)。誰來黑板上算?
生:我來。
師:你是怎麼算得呢?
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後算加法。
生2: 我有意見,先乘除後加減,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
師:真棒!總結一句話是先乘除後加減,那麼老師想先算加法怎麼辦呢?
生:可以加一個小括弧。
師:哦!那加了小括弧後你還會算嗎?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360÷(12+6)×5(黑板上寫著)
生:會算,老師我來黑板上算。
師:你來,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算得嘛?
生:我先算小括弧里的12+6,然後算除法360÷18,最後算乘法。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如果老師想算完小括弧後,先算乘法該怎麼辦呢?
生:加中括弧。
師:以前學過中括弧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括弧。
片段二:思考討論,探究新知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算一算360÷【(12+6)×5】。
生1: 360÷【(12+6)×5】 生2: 360÷【(12+6)×5】
=360÷【18×5】 =360÷(18×5)
=360÷90 =360÷90
=4 =4
師:看黑板上的兩題,你發現了有什麼不同嗎?
生:寫下來的時候一個用中括弧一個用小括弧。
師:那你們想想看,到底誰寫得對呢?
生1:加小括弧的對,因為小括弧要在中括弧的基礎上算得,中括弧里如果沒有小括弧就錯了,有中括弧的話在中括弧里一定會有小括弧。
生2:加中括弧的對,因為小括弧里的已經算完了,所以要算中括弧里的,那麼寫下來的時候就是中括弧了,不是小括弧。
(學生之間就開始不舉手發言了,各自說各自的,開始爭辯了)
師:停!現在我們發現在寫算式的規范上我們有了分歧,那老師可以告訴你寫下來的時候應該用中括弧而不是小括弧,理由剛才的同學已經說了,是小括弧里的算式已經算完了,接下來要算中括弧里的算式了,所以要寫中括弧。
生:老師,那中括弧里的直接算出來,不要分布算不就不存在寫中括弧小括弧了嘛,那樣照樣可以出答案的.
師:你們也贊同他的意見嗎?
生1:贊同。
生2:不贊同。
師:你能說說你不贊同的理由嗎?
生:如果是不分部算的話,容易出錯,所以做遞等式最好是分部算得好。
師:現在你們明白了嗎?為了少出錯,我們在做的時候都要分部算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
師:現在來一起看黑板上的三題,你發現者三題有什麼不同點?
生:他們的符號不同,一個加了小括弧,一個加了中括弧。
師:那為什麼老是要加上這些符號呢?
生:因為要改變它們的計算順序。
師:第一個算式是先?
生(全體):先乘除後加減。
師:第二個算式是先?
生(全體):先算小括弧里的再算小括弧外的。
師:那誰你來說說加了中括弧後的計算方法?
生:先算小括弧里的,再算中括弧里的。
師:誰還能完整的說一說?
生:先算小括弧里的,在算中括弧里的,最後算中括弧外面的。
師:同桌之間說一說加了中括弧的計算方法。
【案例分析】
『柒』 跪求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捌』 教師招聘小學數學教案怎麼寫
一、確定課題
課題的名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了解和掌握什麼知識點。
2、過程和方法:通過…,了解到了…的技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習的興趣,交流合作的意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三、教學重點
本章節的知識點主要講述了什麼。
四、教學難點
學生們的易錯點是什麼。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2、問答法;3、情景教學法;4、討論法;5、講授法。從中選擇3個方法具體解答即可。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通過具體模型展示,來加深學生對於知識點的影響。
2、新課教學,通過學生討論,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
3、鞏固練習,通過幾道題目來鞏固知識點。
4、課題總結,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共同回顧今天學習的學習內容。
5、作業,給學生布置作業內容。
七、板書
八、教學反思
教師招聘小學數學教案怎麼寫
『玖』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怎麼簡寫(十分鍾怎麼寫的完啊)會的朋友任意發一個簡寫的上來
介紹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和表面積 師生活動,並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小學數學教師資格面試:在前面的學習中、應用原理、課堂小結,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
數學教案涉及內容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學重難點 3)教學過程(具體環節可以根據所講內容具體設定) 導入、探索新知、 小結作業 4)板書設計 5)教學反思 示例 小學數學《圓柱的表面積》教案中教學過程環節:導入新課。大家來看,這個圓柱形狀的物體。它的製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個茶葉盒)請同學們想一想,要「製作這樣一個茶葉盒需要多少材料」、過程與方法、生成原理、深化原理?(邊演示邊講解) 2)生成原理: 1)導入新課 師、深入探究、鞏固提高。 比如,實際上是在求圓柱的什麼:要求「製作茶葉盒所需的材料」實際上是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邊演示邊說)我們把圓柱側面的面積叫做圓柱的側面積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