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問題的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轉化策略
轉化也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能把未知的問題變為已知的問題。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舉策略。是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便於從中發現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排除非數學信息的干擾,同時也便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② 小學數學教學的幾種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5、課堂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6、動手操作法
動手操作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7、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③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
解決問題三步驟的實施
(一)閱讀與理解
1.找信息
找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知道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是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有關信息。
2.提問題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教師有意識給學生提供機會,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氣氛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示意圖
示意圖讓文字有了圖形的輔助,有助於體現教師教學的直觀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指導學生示意圖,能從根本上培養和增強學生解題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解題方法才能從根本上學會如何做題,學會畫示意圖才能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分析與解答
1.數量關系
心理學先入為主原則,第一次學習建立起來的「模型」表象,不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具有導向作用。在一至四年級的除法「應用題」中,都是被除數大於除數,加之教材編排題型過於單一,缺少對比呈現。如果老師教學時缺少分析「數量關系」,或者有些老師為了追求成績,直接告訴學生:「記住你就用大數除以小數!」以至於到了五年級形成習慣。所以,「應用題」教學一定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數量關系就是學生在運用運算意義和基本數量關系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對周圍生活中的一些數量關系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再抽象概括一些具體的數量關系式,大家習慣上稱這種數量關系為「常見的數量關系」。例如:單價與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工作效率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速度與時間、路程的關系,等等。
2.列式計算
列式計算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步驟,找信息,提問題,以及畫示意圖都是為了列出式子,算出答案。下了如此多的功夫就為了這一步驟,所以要求學生細心謹慎,不要看錯數據。記錯數。
3.回顧與反思
回顧和反思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積累教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回顧中感受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反思習慣。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回顧和反思。其實回顧與反思屬於檢查。檢查在列式中有沒有寫錯加減乘除,檢查式子中有沒有看錯數據,寫錯數據,檢查有沒有計算錯誤,比如低年級的滿十就進一,不夠減就退一,乘法口訣有沒有出錯,高年級的小數點有沒有點錯,或者分數的約分是否約完整等等。
總的來說,正因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學中的最難點之一。所以就解決問題中的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和回顧與反思進行淺談,希望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法起到作用。
④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等多個文件》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4uAkkQACXcwOZqyOTt_1qw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等多個文件|中外文學作品精讀|中外教育史|英語二|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專題研究|小學創造教育|現代科學技術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多個文件|教育統計學|大學數學|小學心理設計06-17(1).rar|現代教育技術13-17.rar|28064文藝概論筆記整理.doc|試卷
⑤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1)首先要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和學數學的興趣。
2)其次,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這種知識必須是系統化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簡單的,孤立的知識點。
3)再次,引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系統化的過程和方法去解題。從閱讀理解題意和求解目標開始,分析問題,制定解題計劃,應用與題目相關聯的知識及相關的解題策略,逐步達到求解目標,驗證求解目標,最後還要反思和總結。
4)最後而且是非常重要且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要在講解數學基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引導小學生建立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的頭腦,而不能僅僅是就事論事講解題目的解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是指導我們解數學題的指導思想。一旦學生腦海中建立起來數學思想方法,它不僅適用於小學數學,而且還可以延續到初中,高中和大學,陪伴人的一生。知識是死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淘汰或淡忘,而通過講解學習知識過程所建立起來的數學思想方法思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像我們所說的: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建立後,它會融入到我們的血液里,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伴隨人的一生。
⑥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同時需要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內化。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兩類。
一、一般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依據生活經驗或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新知時,關鍵要在問題解決後向學生點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學習《最大公因數》,先出示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想在車庫的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如果要使地磚的邊長是整分米數,在鋪地磚時又不用切割,地磚有幾種選擇?如果要使買的塊數最少,應該買哪一種?因為學生對此類問題比較熟悉,所以普遍認為:地磚的邊長應該是40和32公有的因數,公有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解決這兩個問題應先找出40和32的因數。然後讓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並點明什麼是公因數、什麼是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數學化。數學化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時,關鍵是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運用什麼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寬)×2後出示:小明沿著一個長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長方形周長」,再思考「長方形周長怎麼求」、「求長方形周長應知道什麼」,最後出示信息「長50米、寬20米」,學生就能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純數學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分析、利用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與舊知有密切聯系的新知時,關鍵要在需解決的數學問題和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如學習《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出示舊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學生認為:因為增加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再出示新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減少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讓學生說說兩類問題有什麼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教師只需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學生就能用遷移的方法自主解決新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減少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難點,從而找到解題的關鍵並順利解決問題。小學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列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信息資料復雜難明、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列出來,觀察和理順問題的條件、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7冊《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烙餅個數與烙餅時間的關系就可採用列表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帶領學生經歷填表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畫圖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5冊《搭配問題》時,為了能更直觀、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就可採用畫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2)畫圖前要理請數量關系;(3)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枚舉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的問題,它是「把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並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3冊《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時,為了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就可採用枚舉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枚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幾個主要環節;(3)要在反思中積累列舉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與交流。
4.替換的策略。這種策略較適用於解決「條件關系復雜、沒有直接方法可解」的問題,它是「用一種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去替代變換另一種數值、數量、 關系、方法、思路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6冊《等量代換》時,為了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就可採用替換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替換的思路,提出假設並進行替換、分析替換後的數量關系;(2)掌握替換的方法,在題目中尋找可以進行替換的依據、表示替換的過程;(3)抓住替換的關鍵,明確什麼替換什麼、把握替換後的數量關系。
5.轉化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解決「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它是「通過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已經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按比例分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採用轉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採用假設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於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並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已知『最後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後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後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如何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⑦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歸納法。就是用聯系、運動、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問題進行變形,促使矛盾轉化。例如:完全歸納法(數學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
2.假設法。就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矛盾,加在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解題思想方法。如「雞兔同籠」問題。
3.逆推法。採用與事情發生過程相反的順序思考的解題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舉篩選法。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
5.圖解法。解數學題時,可以設法把條件、問題以及它們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韋恩圖等圖形反映上來,使我們能藉助圖形進行分析、推理,尋找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叫圖解法。
6.類比法。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有些屬性相同,推測它們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題中,根據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相類似的關系,利用類比推理,找類比模型,從而尋找解題途徑的方法叫類比法。
7.小學數學中常用邏輯推理法。
(1)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法是從需證的結論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逆溯,從而達到已知條件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應用題,幾何證明題等。
綜合法是從題設條件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推演出所需證明的結論的推理方法。
(2)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與演繹是相互聯系著的,歸納得出的結論,可以用演繹法去驗證,演繹的前提是通過歸納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以歸納推理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歸納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課中,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等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讓學生從頭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繹推理。以演繹推理的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演繹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當以歸納推理的形式得出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公式後,都再以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計算。如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
(3) 觀察與實驗法
(4)聯想法
(5)猜想法
(6)對應法
⑧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有幾種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有:作圖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信息的策略、動手做的策略、嘗試的策略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1、作圖解決問題的策略
線段圖在解答分數問題時的作用是顯而易見,教過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師都會對運用線段圖來解答分數問題情有獨鍾,但線段圖在解決其他類型的問題同樣也會發揮其直觀、形象作用。
2、列舉信息的策略
枚舉篩選法是指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先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再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既是一種不斷地變更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不斷試錯與篩選的過程。
3、動手做的策略
這是一種通過探索性動手操作而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在學習空間與圖形這一塊內容時,動手做的策略就會顯得很有效。如在講授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新課時,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操作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兩條對邊互相平行且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動手之前,教師不要給太多的暗示,要把實際操作策略的選擇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操作策略的多樣化。
4、嘗試的策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來了,也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里的嘗試策略也就是多種方法的「試誤」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數學水平,因此,要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採用嘗試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⑨ 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並做出今後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3.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羅傑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得讓他們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結合數學內容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如在三年級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後,我是這樣做的:讓三四個學生為一組,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鏡框等長方形的長與寬,
並設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給每種不同的材料標上單價,讓他們計算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用什麼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 4.指導學生從數學內部尋找數學問題: 數學內部充滿著各種問題,雖然通過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學生學習作為再次創造的過程,仍有一個不斷探究、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在數學內部,學生接觸最多的問題是解答習題,而解答習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可以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對問題正確加以理解,明確已知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作出合理的假設,尋求通向目標的可能途徑,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要使學生從中養成習慣,形成技能,並遷移到其他方面,使他們擁有問題解決的意識,提高思維水平。 例如:計算12345+23456.這是一道多位數的加法,學生計算後,教師可以改變題目的形式,出題「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幾(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數字)」。這顯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情景。因為解答用字母來表示兩個加數的加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而且解此題時學生不僅要具有加法知識,還須具備假設和推理能力。 5.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經過課堂學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實際問題已經經過數學處理,各種條件與問題都比較明顯,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識的實際問題或情境。
⑩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五個策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依照什麼樣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來組織教學過程,這是許多教研人員和教師所潛心研究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教師過於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習慣於用理性代替遐想、用共性淹沒個性、用標准取代多元、用呵斥扼殺童心。這樣使原本抽象性強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的數學學科變得更為枯燥,造成了學生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而新課程標准中指出:「人人學必須的數學、人人學實用的數學」,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自己面臨的各種形式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結合,最終養成良好的聯系實際思考的習慣,並且變被動解題為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的引導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和策略性。
一、「解決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 在數學解決問題中,首先應當讓其明確問題目標的指向性,即明確應該達到什麼終結狀態,然後使學生明確:為了達到問題目標,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如果做不到,那麼就會失敗。在一節數學課中,並不是是問題越多越好,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索價值的「數學問題」才是本節課成功的起點,然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輕易就能產生的,它常常受其課堂教學環境、學習材料及教師的有效引導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應遵循以下三個方面:
(一)問題目標要具有針對性。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追求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求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同時也暗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給學生明確解決問題方向。如果問題目標沒有針對性,就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偏離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的重點出現偏差,影響預定的教學任務。例如,一教師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課前引入,教師讓學生「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意在讓學生比較說出哪個面積大。而教師設計的問題為:大家動手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看看有什麼新發現?這樣同學們的發現就多了:有書面光滑的;有桌面粗糙的;有作業本封面沒有書面封面光滑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雖有開放性但沒有針對性,從而誤導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導入時間過長,沒有達到教師的問題目標,相反學生提出的看法也沒有解決,教師只得草草收尾,把學生拉回起始狀態,引導學生思考:「哪個面積大」,其實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可直截了當的提出:「大家模一模,看看它們的面哪個面比較大,好嗎」。不就很快的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二)問題目標要具有漸進性。數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積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使學生從心理產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有一種自豪、滿足、成就的感受。這樣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體驗學習數學帶來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一課時,要使學生能夠掌握比例的意義,就必須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比?如何求一個比的比值?學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後,再進一步引導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組成比例,這樣自然而然學生就能很快掌握其意義:兩個相等的比就叫做比例。明白這兒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學還會想到兩個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組成比例……。這就說明,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應考慮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深入,使學生從心理感覺到「解決問題」原來並不可怕,而有一種體驗成功的快感。
(三)問題目標要具有開放性。課堂上,有時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來的,它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或者師生的共同反思與評價,才能更好的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我在教學《分數除法》一課時,當小結了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甲數除以乙數,等於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後,向學生出示: 要求學生組分組討論,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當分組匯報時,有大多數組認為不可行,理由:1、這種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數關系的分數除法。2、這種解法違背了分數的計演算法則。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麼辦?當學生提出這些看法後,其中一小組的一名學生就舉手回答不同意這此觀點,特別是理由3,他說他們組在討論時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數關系時,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然後把被除數的分子、分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同時擴大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可以整除了。如 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數為10,然後被除數 、分子、分母同時擴大10倍,不就能用分子除以分子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做分母了嗎?這樣就得到 的結果一樣。照這樣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又做了幾道題,還真行。這樣通過提出開放性的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獲得創新。
二、「解決問題」具有明顯的策略性。
(一)注重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在教學步驟上有很多共同性,但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在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任務,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小組的任務完成得怎麼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麼樣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等學生明白其學習任務後,就進入了小組探索階段,這期間教師要通過巡視,積極指導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發現新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 。當每個小組得到解決問題方案時,下來需要的就是小組匯報交流了,師生結合各組的匯報進行小結。最後歸納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培養學生這種合作意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解決問題是好辦法之一。它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和語言表述能力。
(二)注重啟發深入。常常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為了能使提出的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教師善於結合生活實際,用簡單的生活實例逐步啟發深入,使學生得到問題解決。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一課時, ,我們可發把它看著簡單的生活實例,來組織教學。a相當於蘋果,b和c相當於兩兄妹,把蘋果單獨分給哥或妹吃行不行,學生肯定是不會贊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哥分了蘋果,妹也應該分。教師進一步深入,這不就對了嗎?乘法分配率就是這樣,把a分配給b,還要把a分配給c,只不過是乘積的和或差的形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關鍵所在。
(三)注重歸類整理。數學問題常常不會是單一不變的,相同的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特別是應用題,不斷的變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但善於注重歸納和整理,就會從中發現其普遍特徵:1、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就是標准量 對應分率=對應數量;2、路程問題不就是速度 時間=路程;3、工程問題不就是工效×工時=工總,以及價錢、產量等等問題都有其固定的數量關系式,這些量中要求其中一種量,要麼以數量關系式為等式,用方程解;要麼按數量關系式推導,用算術方法解。當然這並不指,只要我們教師看起來明白就行,最重要是要學生學會歸納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當他們遇到此類問題時,就會迎刃而解。
(四)注重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當前遠程教育資源內容豐富多彩,裡面有很多老師的優秀課堂實錄、優秀課學課件、優秀教學案例。這些都能很好的幫助我們解決課堂問題。但再好的東西,也一定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整合,最終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如:教師在教學《園柱表面積的認識》時,利用課件結合實物來上課,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樣了,當屏幕上出現上底面的圓慢慢向下底面圓滑攏,最終重合時,學生就會很快明白上下兩個面的圓一樣大。當看到側面慢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時,學生自然明白了圓柱的側面是一個什麼形狀。這樣學生在結合實物觀察、感受會很快解決本節課的問題,那就是圓柱的表面是由上下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和側面(長方形或正方形)組成。
三、「解決問題」重在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更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現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個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學生的求異思維才能更好的體現 。課堂上題出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解決,怎麼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呢?當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當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了,就會主動的去解決問題,這時學生能主動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顯得優為重要了。一但這時,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教師又一棍子打死,或冷眼相看。這就是對學生感情的扼殺。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在問題中又生存了新問題。那就是下來的課,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評價尤為重要,要講就方法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