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使用好小學數學新教材
怎樣使用好小學數學新教材
在使用和探索新課程中,老師們感受到新課程,新理念給學生帶來的快樂,同時也體會到新課程標准給我們教師來帶的苦惱,大部分老師都感覺到新教材難教,感覺新教材的知識編排不系統,零星,沒有語言文字描述的准確的概念、定義、計算的方法和法則。如何使用新教材,才會使教者輕松,學者快樂呢? 首先要了解新課程的數學實驗教材與九義教材的不同之處,新教材不僅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思路等有重大改變,而且對教材的整體設想、教材的編寫特點也有重大改變。新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知識更豐富,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盡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新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注意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等。新教材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進行了人性化的處理,非常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情景化、生活化、活動化,且趣味性、探索性、開放性較強。如果教師再是按照老一套備課、上課,將是行不通的。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對教師的教學是一個挑戰,我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抓住這次機遇,迎接挑戰。 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課程標准,弄清新教材的編寫設想和編排特點是使用好教材的關鍵之一。
新課程的數學實驗教材「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教材的編排是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新教材注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新教材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動手實踐,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教師只有熟悉課程標准,弄清新教材的編寫設想和編排特點,才能掌握方向,理清思路,把握尺度,寫好教案,上好課。
二,熟透課程標准,重視導入環節,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准強調了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向上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新教材雖然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圖,但它畢竟是一幅靜態圖,如果是黑白版本,那效果就更不明顯,所以,教師要花一點心思,在導入環節上下一點功夫。首先要思考:用游戲方式導入?還是謎語導入,還是故事導入?還是多媒體課件導入?…?導入的語言怎樣組織?用什麼樣的口吻和語氣?特別是後兩點,它能調控兒童的興趣及情緒,巧妙把課堂各個環節聯系起來,但我們的教師往往很容易忽略。其次,應該考慮能否把靜態情景圖製作成動態圖,實踐證明,兒童對有色彩的動態的畫面比對靜態的畫面更為喜歡,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然後是教具、學具的准備。新教材的教學內容都體現了「做數學」這一理念,「比一比」、「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認識鍾表」,公式的推到,這些內容需要數量較多的教具,「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等的學生活動的學具,需要教師作統一準備。如果課前准備不充分,備課備得再好也沒有用。同時,新教材不僅留給教師思考的空間,也為學生拓寬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創設了個性化學習的條件。相對舊教材而言,例題少了,練習題量少了,似乎看起來學生學習的內容少了,老師的教學也簡單了。事實確相反,例題少了,步子卻邁大了,一節課的內涵容量也變多了。如各年級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教材提供的情境圖,往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形成多側面或者遞進性的一連串問題,教學隨機生成的機會增多了,使教師教學內容的難度加大了,對我們教師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調控能力的要求高了,一節課的「度」不好把握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全面了解教材,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恰當處理好教材。 又如,新教材中的計算題型呈現的是演算法多樣化。在很多例題中都不會只給一種演算法,主要體現為:你還想怎樣算?你有幾種演算法?你還有哪些演算法等。不再像舊教材那樣用法則定理的形式把演算法歸結出來。其實質是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拿出體現自己個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演算法多樣化不等於演算法全面化」。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之分,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從幾種演算法中選出一種最基本的,對後續學習有影響的,這種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選「間」 、選「新」就是演算法思維最簡捷或演算法最有創新的,這種方法要鼓勵,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如果教師沒有備好這樣的一節計算題課,不少孩子總是熱衷於展示五花八門的奇方異法,教師沒有很好的分類、選出,而是放任學生自由掌握,結果連最基本的演算法都沒掌握。所以,我們必須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為每一節課做好充分的准備。
❷ 如何科學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收益,還得靠老師的善於運用。」這句話告訴我,教材僅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但並不是唯一的資源。由於學生情況,教師素質,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從實際出發,科學地處理教材,靈活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教學資源。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呢?
1、教材資源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翻開我們的新教材可以看到,編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著、有趣味的圖示,畫面和語句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數學,有生動描繪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這些內容不僅使學生學到必要的數學知識,而且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觀察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天真活潑的特點,所以我們老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真渴望,讓學生在悅耳、悅心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例如:我在教「位置」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做一個游戲「找一找」。首先找一找自己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然後找一找自己在誰的前面,又在誰的後面。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一邊找一邊說。然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有關的情景圖讓學生來區分前、後、上、下,這時學生們既愉快又輕松得認真觀察情境圖,小手高高的舉起,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
2、教材資源彈性化
課堂教學內容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適當簡化和變通,教學時,盡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於學生形成概念,教師則應及時補充新的內容。
例如:我剛教過的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是小數除法中最難的一種計算,因為要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將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把小數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然後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的實際應用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所以我就充分運用課程資源里數學課件中補充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我使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快四年了,在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老師們經常在一起探討,互相鼓勵。我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面對農村學生的現狀我還是有一些困惑,藉此機會提出來和更多的同行們一起研究探討。
第一:我感覺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開放性很大,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很有好處,但是老師對教材的難度和深度難得把握好。
例如:解決數學問題,現在沒有按類型,步驟等進行系統的分類講解,要求也沒有老教材明確,答語在第四冊才出現,還有人教版五年級的利用公式計算現在也可以連等,還帶單位名稱。又如:現在的估算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各種計算還都要求先估一估;單名數和復名數之間的互化也不講方法但在小數的意義里卻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題目等等。
第二:新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很少明確呈現,常常是讓學生去探索、發現。我也是這樣去引導學生的,但真正通過自己探索並發現結論的學生很有限,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准確運用這些公式,定律解決問題的同學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最終的結果——學習成績,我有時也違心地讓學生背有關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乘法運算定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等。所以心裡也很矛盾,到底怎樣做才合適呢?希望得到同行們的幫助。
第三:我個人感覺計算和解決數學問題難得兩全其美。新教材中計算都是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出現的,一節課既要學會計算又要解決數學問題,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我也深深感到是自己還不能靈活地駕馭新教材,但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努力,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互相幫助,讓我們能夠盡早真正地科學地處理新教材,靈活地駕馭新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新教材資源。
❸ 一年級下冊數學怎麼備課
一、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是教師備課的必要環節。首先把握教材內容,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掌握好知識的基礎和後繼內容。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是數的認識的起始階段,同時是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的必要基礎知識,要在這一單元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是把握教材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鮮活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
二、廣備教參
常言道「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甚至是長流水」。我不是一個博學多識的人,我想在把握課標精神的前提下,關鍵是在最短時間內儲備最好最重要資料。我的方法主要是向老教師學習,多聽課,自己多查資料,特別是在浩瀚的網路課堂上搜尋有用信息。
三、備學生,了解學情
課前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基礎,找到新知的生長點。課堂是活的,永遠呈動態,會生成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備課時要把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生成的點點滴滴盡量多想一些,多找一點對策,這樣,當這些「可能」一旦成為事實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即使「可能」不都生成為事實,但有備無患,至少會使自己的教學顯得自信而沉著。
四、跳出教材,著手寫自己的教案
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是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使課上 出新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所以,教師要跳出教材,靈活變通使用教材。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有效准備教具和學具(備教學設備)
我們的教具來源途徑很多,如:學校購買的教具、課件、自製教具、教學掛圖等,可以說不同的教具各有特點,只要是能很好地為學生學習服務的,都是好教具。學具方面,應該以實用為主。在有些時候我們還可以嘗試師生共同准備學具,如我們在上《10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准備小棒。教師准備好掛圖、課件、小磁鐵,備好教具和學具,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進行操作,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❹ 數學老師如何讀懂教材
。新課程倡導的教材觀是「用教材教」,筆者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有的老師美其名曰「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現了一些偏離教材本意的,人為、隨意、不恰當的改動教材的現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內容處理得支離破碎,甚至違背了知識的內容架構,課堂偏離了教學目標。其後果是新課改的理念得不到實施,教學的重點、難點得不到突破,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讀懂教材,是靈活運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讀懂教材對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深化數學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認為,讀懂教材要從讀懂教材的情境圖、讀懂教材的內容結構、讀懂教材的目標要求、讀懂教材的習題、讀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一、讀懂教材的情境圖。 情境圖作為新增加的一個內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點。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及呈現形式上改變過去的做法,在小學階段為滿足小學生年齡特點的需要,教材多採取卡通、漫畫、圖片、表格伴有簡短文字等形式出現,豐富多彩的圖形是空間與圖形部分的重要學習素材,深受學生們喜愛。呈現形式上盡量做到四結合,即圖片與啟發性的問題相結合,圖形與必要文字相結合,計算與推理相結合,數與形相結合,充分發揮圖形直觀的作用,使教材圖文並茂,富有啟發性。要讀懂情境圖,首先必須讀懂教材為什麼這樣呈現,是怎樣反映本單元要學習的基本內容的。其次,這個情境圖給了我們那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本單元教學中起什麼作用。第三,要讀懂「情境圖」所呈現的圖形、圖片、場景或情境中滲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充分發揮教材作為學生成長載體的功能。 如新世紀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看一看(一)」 教材是選用講台作情景,採用連線的方式來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我想意圖有三:一是學生對講台極為熟悉且大小適合觀察;二是講台上放置的粉筆盒對觀察結果起參照辨析作用;三是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其看到的圖形是不一樣的。而教材下面的觀察長方體最多看到幾個面,才使學生認識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為三視圖的學習打下基礎。有的老師沒有理解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在教學中把講台換成長方體,把不同方位觀察和面的學習並合在一起,這樣處理看起來與原教材沒有多大出入,卻使情景的典型性、結構性喪失,學習起點被抬高,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再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數一數」時,教材選用「數熊貓」情境的目的是:重點學慣用「幾個幾」方法的數,即掌握橫著數和豎著數的策略;當數量多時感受用加法算式計算的麻煩;產生學習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沉浸在數的方法的多樣中,沒有及時地抽取出橫著數、豎著數這一數的策略,也沒有有意識的用「幾個幾」表達數的結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學生數了一節課,也不知道干嗎用。正是由於對情境圖理解的不深,導致課堂教學的不到位,致使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的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使很多投身課改的老師由以前的以本為本到現在的冷落課本。在公開課上,很少有老師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著創設新的情境。試想一下:是不是你換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體現數學的本質?教材的情境是有著豐富理論和實踐的專家編寫出來的,是經過從理論到實踐的多重思考與驗證的,其中飽含不少值得我們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論精髓。所以,換情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讀懂教材的情境圖,探尋情境背後的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實現的教學本質。在這個前提下,如果發現教材的情境確實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再去靈活處理教材,創設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二、讀懂教材的內容和結構。 教材有許多關鍵的點,能向四面八方散發出無數條線,其中蘊涵著教師教學的巨大空間和學生學習的無盡潛能。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能讀出教材中的這些點,而且能讀出由此引出的線,真正弄清教材的內容和結構體系,發掘每一份寶貴的資源,讓學生充滿想像與創造,讓課堂充滿靈性與活力。 教材的編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進行的,即各冊教材各單元教材之間有較為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承接關系(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教師課前要充分地研讀教材,梳理教材內容,理清知識內在的邏輯聯系。既要著眼於本課時的教學,更要放眼於整個單元,甚至整冊書,樹立「大單元」的思想。從內容的編排看,一是全新知識,二是後繼性知識。因此了解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對教學很重要,也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前提。首先要了解本節知識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內容有沒有聯系。也就是說,是不是全新知識或後繼性知識,如果是全新知識,作為老師就要想一下這些知識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有沒有聯系,它是怎樣聯系的,學生已經了解了多少,是怎樣了解的。如果是後繼性知識,我們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學習了哪些內容的前提下再學習的,它新在什麼地方,新的知識點我們怎樣引導。如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意義」教學,百分數是一種新的數嗎?它和分數有什麼聯系和區別?教師都要重點引導。其次要了解本節知識內容與後面要學的知識內容有什麼聯系。前面講了數學教材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因此很多內容首先在低年級出現讓學生感知,然後在中高年級再具體的學。如三年級的「比賽場次」和六年級的「比賽場次」在內容結構上有什麼不同,教材的呈現方式有什麼不同?仔細閱讀和分析教材,不難發現教材根據學生特點,三年級的「比賽場次」通過用列舉、圖表、連線等直觀方法重在引導學生建立幾何模型,而六年級重在歸納、抽象出代數模型,我們只有了解了它們的聯系,教學是才不會任意降低或拔高教學目標。 由此看來,把握教材的內容和結構體系要做到「瞻前顧後」,「瞻前」是指處理某一教材時,除了要著眼於該部分的教材,還要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過的內容,達到解釋前疑、深化知識的目的。所謂「顧後」,就是在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不僅要著眼於該部分的知識,還要放眼於教材後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內容,以便為現學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鞏固的深化點,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埋下伏筆。例如五年級的老師起碼要了解本班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獲得哪些知識點,了解以後六年級還要學到哪些知識點。尤其是在教材不斷變化的今天,教師更應該通讀學生使用過的教材,分析實驗教材和老教材在編排上有何不同,教材為什麼要改動,學生理解的難易度等,這樣才能把握好處理教材的「度」,才能科學地把文本處理成課堂教學的各個細節及其整體。三、讀懂教學目標和要求。 教學目標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一個「度」,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內容是知道、理解還是掌握,這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某一內容的學習,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是否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得到培養等。 1、讀懂《課標》對每個學段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這一內容,它的學段目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數學思考方面,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決問題方面,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情感與態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2、讀懂本冊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仍以「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這一內容為例,它對本冊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是: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法估算和驗算;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3、讀懂本單元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分糖果」,這一單元是「分一分與除法」,在認識除法意義前安排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糖果」是這個單元的第三課時。教材安排這個內容的真正意圖是什麼?這節課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怎樣實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本課中的「分20塊糖果」和「分50根小棒」這兩個活動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數量上由少到多,更是層層遞進,在分法上有所借鑒,有所簡化,這樣分法會更加合理,從而更好地優化策略。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的基礎上,下節課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也就水到渠成了。 4、讀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可能有幾個知識點,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一般地說,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公式、性質都是教學的重點。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研究所教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例如,一年級教學5的認識,由於學生入學前一般都能按實物點數,就不宜在主題畫上用過多的時間練習數數,而應把5的組成和寫數字5作為教學的重點。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其實也就是難點。一旦處理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學用兩位數除,關鍵是使學生掌握用兩位數除兩、三位數商一位數的試商方法,至於多位數的可依此類推。又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在於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使學生弄清一個長方體有哪三組相對的面,相對的面有怎樣的關系以及如何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組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問題,教師抓住了這個關鍵,定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四、讀懂教材中的習題。 新教材的習題改變了以往教材的以題論題的弊端,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融入了具體的生活情景,極具時代氣息,把方法的探究與問題的解決有機結合起來。從練習內容安排的形式看:有試一試、做一做、練習、帶問號的拓展性題目、實踐活動題目。 試一試和做一做屬於基本練習,它是連接例題與練習題之間的橋梁,它與練習題既適當分工,又互相聯系與配合。試一試中的題目多為新課例題的再現題,因此課前應讓學生帶著明確具體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獨立地運用舊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嘗試完成試一試。做一做提供了及時反饋的材料,學生做完做一做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查自改後互查互改,教師巡視,了解試做情況,搜集反饋信息,並及時矯正。對於問號的思考題目,教師要認清教材安排問號題的作用,採用分層次教學,分解成多個難度層次,或先作一些鋪墊引導解題方法,再結合單元知識的運用逐步提高難度進行教學,這樣滿足班級學生不同的認知程度和思維水平,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入思考,達到變問號題為鞏固練習題的教學效果。新教材中還有實踐活動題,例如讓學生用七巧板自己搭各種形狀的圖形,利用圖形的旋轉和平移、對稱設計各種各樣的圖形……例如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本是學習數學、探究數學很好的題材,教師卻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有的習題需要學生到校外進行調查與實踐,需要學生與家長合作學習,本是好的學以致用的好機會,教師卻輕易放過,極大地弱化了習題的功能。五、讀懂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在許多知識點的教學時,一改以往教材知識講得過滿、法則寫得過全、探究空間過小等編寫策略,在教材的關鍵處,都設計了呼之欲出卻欲言又止、僅用一句話提醒暗示的「空白」。如智慧老人帶有啟發性語言的話語,「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嗎?」,小精靈吐出了一個泡泡,「你發現了什麼?」,或者教材中的省略號等等。教材中的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閉的結構,它雖然有明確的導向,但沒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師生在互動中去探尋各種可能的意義和答案,也為教師和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 新教材中的 「留白」, 以教材中的「實體」部分為基礎,極具教學活力和教育價值,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間。類型涉及到計演算法則、圖形特點、規律探索、發散思維的引導等方面。對教材出現的「留白」,教師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具體理解程度決定教學補空的內容及形式,一些簡單地、淺顯易懂的知識,如教學乘法口訣時教材留出的「留白」,完全放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口訣補充完整;對於圖形特點的發現,可以通過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的機會,在小組合作與交流的基礎上,以研究報告的形式進行補充說明。如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就可以採用這種「補白」方式;對於新教材中的「探索規律」這些內容比較復雜的探索性知識點的「補白」,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然後引導學生對比、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體系,完成確定性的結論「補白」。教師要經常思考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在可能生成的教學資源中,學生可能會補出什麼樣的白,學生補出的白,我們為師者該如何更好利用與處理呢?讀懂教材中的「留白」,使用教材時才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多讓學生探索、自己總結,在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的背景下形成規范統一的認識,確定為最後補空的結論,而並非只是教師講、學生聽。「留白」 給數學課本增加了「營養」,使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使個性化的學習得到了展現。 其實讀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把靜態的,不會說話的教材結果變為動態的學習過程。孫曉天教授曾語重心長的告誡我們:「當你看不懂教材或認為教材不當時,請先不要改,多問幾個為什麼?如教材為什麼選用這個素材?為什麼這樣呈現?為什麼這樣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慮改的問題」。 按照新課程理念編制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教師去進一步開發、完善和創造的教材。課一節一節上,書一本一本讀,知識一點點積累,道理一點點明白,要想達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從「讀懂教材」開始吧!
❺ 淺談如何整體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分析
《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祖國語文」而非「祖國語言」,措詞異乎尋常,耐人尋味。或許是為避免人們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為平息在「語文」涵義的意見紛爭而作出選擇。的確用心良苦。然而,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名稱,它代表的是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教育的課程。按葉聖陶先生的解說,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稱。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其本質屬性就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取向。因此,對語文本質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預設,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及教學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語文本質,明確價值向度1. 辨析語文的本質對語文本質問題,自古就有「文道之爭」 ,或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文」「道」有機結合,曾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在閱讀中熱衷於課文內容分析,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當作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圍繞著課文內容理解來進行,即強調文本內容的「意化」過程,因文闡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現代語文教育中轉變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通過語言文字這一載體實現知識性,思想性雙重教學目標,突出的是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即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實質」教育,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這里,突出「語言這個工具 不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語文學科的完整性千萬不能閹割。一. 從《課程標准》核心理念看語文教育價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的基本屬性,工具性和人為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和人格培養上。因為語言是交際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先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人文性突出了語文教學以人為本文化性。 二.《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那麼,用什麼去影響並感染學生?毫無疑問,主要憑借的是課文,是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而這種內涵是要靠教師去深入地領會並挖掘的。我們固然要提倡創新,但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會,但不可忘記尊重決不意味著肯定錯誤(包括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所謂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學習母語靠的是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就是聽說讀寫實踐,「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唯如此,「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課程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課程標准》更明確指出: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培養,必須「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態度」可以成為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動因,強化這一維度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又可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至於「過程、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過程與方法,並不獨立於語文「知識與能力」之外,其中「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學會傾聽、交流與表達」(三個維度目標的一個重要結合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維度目標的提出,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是為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服務的。1.教師教學行為上的價值向度。「以學定教」對教師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准確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具有更為深厚的知識底蘊,課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
❻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怎樣上好數學課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做好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今時代,教師要想適應時代發展提出的要求,就必須從自身做起,搞好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效率。第一,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加強理論知識儲備,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防微杜漸。第二,教師要不斷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達到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目的。第三,優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教學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要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要認真備新課程標准
認真備課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第一步,教師要強化學習,首先要加強備課工作。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是數學教師備課的依據,是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教師要深入學習研究課程標准,在備課過程中充分體現出新課程標準的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活動也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准中的教學目標必須要體現在教師的備課當中,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明確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課標。
二、教師要認真備教材
教材是指小學數學課本當中的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確把握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能力要求以及重難點。教材中哪些內容需要理解,哪些內容需要聯系舊知,哪些知識要學會靈活運用,哪些學習能力要培養,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書。
三、教師要認真備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開展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圍繞著學生的發展進行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認真備學生。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備課主題是如何教,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的備課主題應該是學生如何學,我們設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要多維度、多元化地為學生考慮。我們要從三維目標上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教學的根本目標,一切教學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四、教師要認真備教學設計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設計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為這是一份創造性的工作。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為依據,在吃透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活動。完整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恰當靈活的教學方法等。教學設計完成之後,教師還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才能夠做到有據可依,又不會受其束縛。
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他們就會產生渴望獲得知識,並願意付出努力、積極探索。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形成堅強的意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也不會輕言放棄,並且能夠從困難中發現問題,尋找原因,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堅強意志,使他們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長此以往會形成良性循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
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放鬆身心,消除對新知識學習的緊張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主探究展示學習成果的平台,是學生之間思維碰撞的理想樂園。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首先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敢於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是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前提保障,學生的積極情感被調動起來,就能發揮出創造性潛能。那麼,怎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呢?第一,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第二,教師要和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既是起著表率作用的老師,又是可以信賴的朋友。第三,學生之間也要形成團結、和諧、互助、競爭的關系。
七、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做」
傳統的數學教學一般是先讓學生學會數學基礎知識,然後再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這種方法實際上是行不通的,造成了很多學生聽懂了教師講的課,卻解決不了問題。最好的數學學習方式應該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參加數學實踐活動來直接接觸這些數學事實,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數學實驗,從而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應用的印象,並最終獲得有用的數學經驗。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數學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練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數學知識,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要想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教師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思考。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認真做好備課環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全面和諧發展。我相信,只要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努力學習、總結和反思,用心去做好教學工作,就一定會有收獲。
❼ 如何上好一堂數學課
認真挖掘教材資源。挖掘教材的資源,最終達到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
教材的使用與處理分三個步驟:
(1)分析教材。首先,要弄清教材單元與單元、節與節的本質聯系,找出其內在規律。明確讓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分清讓學生掌握知識的三個不同要求:了解、理解和運用。
其次通過分析教參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而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要求。最後,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參考書、資料,即把教材內容搞深搞透,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尋求問題的切入點,上好本節課。
(2)熟悉教材。首先,要通覽教材,熟悉教材全部內容,包括章節之間的聯系,已學內容和後續內容的承接,即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弄清前後關系。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熟知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從教書育人兩個方面把握教材內容。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教師絕不提示。
❽ 小學數學教師備課時如何解讀教材
(一)備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教學內容的廣度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備教材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
(二)備教材的順序。新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已經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設計的教學順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細。教學時,教師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具體細致的安排。
有時一部分知識可能有不同的教學順序,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哪種順序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哪種順序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哪種順序教學效果更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多數教師直接採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例題和習題作為學習材料。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內容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知識的呈現上,應由靜態封閉轉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在動態中生成。
(三)備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實際情況用游戲、表演等活動,將情境圖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境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身於真實的活動環境中,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所不在。
這樣,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通過設計實際情境的方式,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理解數學,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對於那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備教材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既要靈活運用教材,又要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理解,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同時,教師也不能局限於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參照別的版本教材對本節課的內容是怎樣編排的,有沒有可取之處;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資料中關於本課內容的相關敘述,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還可以收集現實生活中對本課教學有用的資源等等。一句話,備教材時,教師要緊緊抓住以上三個「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❾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材分析 (轉)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 小學數學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法,精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內容 要上好課,必須先備好課。而備好課的關鍵之一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說,分析小學數學教材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密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材也不例外。小學數學教材是以數與代數為主線,與幾何初步知識、統計與可能性、問題解決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編排的。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又可以充分認識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內容。其知識基礎是什麼,為哪些後續知識的學習作鋪墊等等。 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在聯系後,再著手對所教的一冊教材、一單元教材或一課時教材作深入具體的分析研究,認真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教材的重點。 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內容,並將其放到整個知識系統當中去判定其地位和價值。 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體現在教材重點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區別在教學重點和教材重點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其教材重點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而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2、教材的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也有的內容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還有些內容相互干擾,易混、易錯。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產生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 例如,在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中,試商就較為復雜。應用題從題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對小學生來說就比較復雜和困難,因此這些內容都是難點。教材的難點,一般也構成教學的難點,同樣只是在陳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難點具有雙重性--消極性和積極性。通常我們對難點消極的一面關注較多,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應當看到教材難點在教學中積極的一面,它對深化認識、發展思維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和數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關鍵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湊十法」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關鍵,而掌握部分積的對位原理和方法是學習多位數乘法的關鍵。 教材的關鍵和教學的關鍵同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材的關鍵主要是就數學知識方面而言,而教學的關鍵通常是指解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它除指關鍵知識外,往往還包括解決難點的途徑與方法。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割與補,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從而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時可以相同。 通過全面分析教材,准確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先決條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練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形式多樣,層次不一,角度多變的習題訓練,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練習題作為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有聯系,又有區別。應當說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升華,而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體現。由於小學數學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它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變多渾然一體,因此,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通常就說成數學思想方法。
❿ 高中數學的學習,需要怎麼樣正確把握數學概念呢
高中數學是一門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正確掌握我們學過的每一個概念、法則、公式、定理可以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在學習某一類內容或解某一類題時碰到了困難,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國為與其有關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識沒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補漏,找到問題並及時解決,努力做到發現一個問題及時解決一個問題。
一、扎實數學基礎
學數學,從不知到知,從沒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還要「印」得正確,「印」得清楚,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一定要經過艱巨的勞動,通過多次反復的鑽研和練習,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學習數學,寧可多花一些時間,學得精一些、深一些、透一些,學到的知識也就扎實些、牢靠些,「有備無患或少患」,「以防萬一」。對學習中的困難要有足夠的估計,多做一些准備,不要貪眼前的快,學得太多、太粗。
數學復習要做到:抓住關鍵,突出重點。 復習中, 突出重點,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知識重點,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透切的知識,突出數學思想與解題方法。
數學思想與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聯系數學中各類知識的紐帶。高中學生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內容, 掌握分析方法,從不同角度出發思索問題,由此探索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一題多用之法。高中學生要培養自己正確地把日常語言轉化為代數、 幾何語言。並逐步掌握聽、說 讀 寫、譯的數學語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