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
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並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後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於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並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第二,信函質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後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交流後,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於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不到20g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隻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三)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隻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麼面值的郵票?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節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
學生分析
學生整體上思維敏捷,在新授課上總是表現出較濃的興趣,課堂反應與接受較快。
本節課將要教學的「成數與折扣」,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成數、折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農業成數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系,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范、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系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1.明確成數、折扣的含義。
2.能熟練地把成數、折扣寫成分數、百分數。
3.正確解答有關成數、折扣應用題。
4.學會合理、靈活地選擇方法,鍛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准備
電腦課件一份,學生准備計算器。
教學流程
一、聯系主活,導入新課。
師:我們剛剛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結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過去了,就在春節過後,各商家又會搞些什麼樣的促銷活動呢?學生匯報調查情況。
二、在生活情境中,講授新知。
1.教學折扣的含義,會把折扣改寫成百分數。
(1)談話,探學情。
師:剛才大家調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個商業用語,那麼你所調查到的打折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打「七折」,你怎麼理解?學生回答。
師:你們舉的例子都很好,老師也搜集到某商場打七折的售價標簽。
(電腦顯示)
①大衣,原價:1000元,現價:700元。
②圍巾,原價:100元,現價:70元。
③鉛筆盒,原價:10元,現價:xx
④橡皮,原價:1元,現價:xx
師:動腦筋想一想。如果原價是10元的鉛筆盒,打七折,猜一猜現價會是多少?如果原價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現價又是多少?
學生回答。
師:仔細觀察,商品在打七折時,原價與現價有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帶著這樣的問題,拿出你手中調查到的打七折的標簽,可以利用計算器,也可以藉助課本,四人小組一起試著找到答案。
(2)討論,找規律。
學生動手操作、計算,並在計算或討論中發現規律。
師:說說你們組尋找的方法。
學生的方法有:利用計算器,原價乘以70%恰好是標簽的售價;或現價除以原價大約都是70%;或查書等。
(3)歸納,得定義。
師:通過小組討論,誰能說說打七折是什麼意思?打八折是什麼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學生回答。
師:概括地講,打折是什麼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數,該怎樣表示?
師小結:「幾折」是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4)練習。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是()。
2.運用折扣含義解決實際問題。
例1:商店出售錄音機,每台原價430元,現價打九折出售,比原價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綱。
①打九折怎麼理解?
②是以誰為單位「1」?
③可以改寫成一道怎樣的應用題?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麼?
(2)學生試做,講評。
(3)練習,做一做。
3.教學成數的含義,把成數改寫成百分數。
(1)新聞,探學情。
師:看了這則新聞,你想到什麼?是肯定不能來嗎?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認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學生回答。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來晉看作100%的話,八成就相當於80%。這種說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農業生產中也經常用到。
(2)自學,得意義。
打開書自學課本相關內容。
學生匯報情況,概括成數的`含義。
(3)練習。
師:就要單元測試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數的句子表達你對這次測試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改寫成百分數()。
4.運用成數含義解決實際問題。
例2:小華家承包了一塊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噸,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噸?
學生試做、匯報、講評。
三、鞏固練習、應用所學。
1.判斷。
(1)成數表示兩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2)五成八改寫成百分數是5、8%。()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價格為單位「1」,即標准量。()
(4)某縣今年蔬菜比去年增產四成,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單位「1」。()
(5)一件上衣現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說比原價降低10%。()
2.做課本中的相關練習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麼知識?
板書:
折扣成數:
例1:430×(1-90%)例2:41、6×(1+25%)
=430×0、1=41、6×1、25
=43(元)=52(噸)
答:比原價便宜43元。答:去年收白菜52噸。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後,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並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里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系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後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後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後,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和分數的什麼?並通過自學「試一試」後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最後討論「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築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築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本單元是扇形統計圖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編排的。是在學生學習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讓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與總量的百分中,能從扇形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對比觀察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觀察的能力,加強學生思想教育。
3、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體會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從中發現信息。
教學難點: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並做出合理推斷。
二、說學法教法:
新標准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獨立思考,開展同桌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扇形統計圖的必要性,並根據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問題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數學教學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課時,我通過讓學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的同學已經感冒了。那麼在冬天我們如何增強體質,抵禦嚴寒,預防感冒呢?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參加體育鍛煉,教師隨之就問,你們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人數分別是多少嗎?學生感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統計一下。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有了統計的意識,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得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知識整理,從條形統計圖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數學信息,感受條形統計圖的作用。
轉變老師的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當學生提出喜歡乒乓球項目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百分比,在條形統計圖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這種百分比在生產生活中又會經常用到,這時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一種新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由此而產生。面對新知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體驗扇形統計圖的價值,感受到扇形統計圖的優越性。
三、教學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資料,讓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新舊知識對比,探究學習
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最喜歡的明星統計圖,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出示教師收集的扇形統計圖資料,引導學生讀圖交流,並歸納概括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三)練習提高
學生在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後,出示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及108頁習題2,使學生會利用扇形統計圖處理解決問題,以同桌互問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作業布置讓學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況,力爭使學生不僅在學數學,也在用數學。體會數學帶給我們的人文性。
一、說教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
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准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了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了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學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學,其中有少數同學的成績較差,他們上課時不愛聽課,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平時很少舉手回答問題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紅、徐港新、徐煥這樣的學生還是有幾位的,他們在班上的表現還是可以的,一般情況下,都能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有時,較難的也有個別學生也能答出來。我在教學時,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有時也給予批評。我盡量做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果,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如下三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學習調查
1、《圓的認識》課前學習調查。
(1)你已經知道了圓的那些知識?還學會了什麼?
(2)怎樣使用圓規畫圓?有什麼技巧?
(3)圓與其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4)圓有什麼特徵?
(5)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圓?你能解釋為什麼用?
(6)關於圓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二)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曲線圖形:教師閉眼徒手畫一條不封閉的曲線。
這是圓嗎?最不像圓的在哪裡?
2、探索圓的特徵。
(1)整體把握曲線圖形。
我們常採用「對比、比較」的方法探索特徵。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圖形?
把這些圖形進行分類,你會如何分類?為什麼?
(2)出示一組組合圖形:圓裡面內接一個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
(3)猜想:每個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角頂點的線段長度有什麼特點?
(4)動手驗證猜想: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每個角的頂點距離一樣嗎?分別有幾條相等的線段?
(5)學生逐一匯報,教師引導思考「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你發現了什麼?」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正多邊形越來越逼近圓形,但是,正多邊形內相等的線段數是有限的,而圓從圓上到圓心相等的線段數是無限。
(6)歸納圓的特徵:
3、認識圓形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4、認識「圓,一中同長也」:
對於圓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了,春秋時期的墨子就在《墨經》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一中指的是?同長呢?什麼叫做直徑?這一認識比其他國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結:圓有什麼特點?叫什麼圓?
(三)畫圓
1、圓規是不是可以畫出一個圓?請用圓規試著畫一個圓,並標注出各部分名稱。
介紹圓規:兩腳距離等於圓的什麼?
2、特殊畫圓方法。
(四)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聯系
剛才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了圓的特點,事物之間往往存在著聯系,用聯系的眼光看,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有聯系嗎?
(五)立體圓形。
認識球體圓和平面圓。
;Ⅱ 小學數學評課稿該怎樣寫呢
一、這節課我的收獲,也是這節課的特色
1、朱老師的新課引入的很好。《認識公頃》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節課。我們都知道每單元的第一節課不好講,既要了解學生之前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要由舊入新過度到新授課內容。朱老師先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並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通過習題對舊知識進行鞏固,接著展示綠博園圖片,使學生意識到要測量綠博園的面積用已有 的面積單位不合適,引出矛盾,切入新課。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很自然。
2、構建合理,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矢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首先是藉助資料,初步感知公頃。用圖片展示了天安門廣場、世博園、布達拉宮、杭州西湖,讓學生通過看。讀,初步感知這些知名景點的面積都用到了公頃。接著讓學生認識1公頃的含義。通過計算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得到1公頃=10000平方米。通過習題,鞏固練習公頃與平方米的轉換。三是感知1公頃的大小,從身邊的實例讓學生切實感受1公頃的大小。
3、本節課朱老師設計理念新穎,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思想。公頃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邊的物品來感知。朱老師利用我們平時上操的操場,有5個這樣的操場約為1公頃,我們校園的面積約為3公頃。這樣比較好的突破了這個難點。
4、朱老師很了解學情。在計算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之前,先回顧了相關的面積公式和周長公式。補充了多位數乘多位數、多位數除以多位數的知識。這一點很有必要,這是4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需要用到。
另外,朱老師的課堂語言簡練,板書簡單明了,講課的邏輯性很強,在此我不再一一評價,總之,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二、我的建議
課堂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或多或少會有遺憾。對於這節課我提兩點建議。
1、課堂語言可以活潑一些。上課時的語速、語調可以多次變換,不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
2、時間安排上可以把最後一道習題去掉,直接進入課堂小結,這樣課堂教學環節就完整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Ⅲ 小學數學精說課稿
說課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希望對你有用!
說課課題:軸對稱圖形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說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說第一個環節。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准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准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為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圖像,第一幅圖像不對稱,第二幅圖像對稱,讓學生通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圖像美,為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圖像美,因為第二幅圖像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圖像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為什麼圖形呢?通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為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折,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通過對折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折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折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里,我先提問:同學們,通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著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為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折的紙打開就成了對稱圖形,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著知識走進實踐,通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樹為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里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裡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Ⅳ 小學數學說課稿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鏈接:https://pan..com/s/1DVfDROl-uQBmflscCnvSWA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網路網盤
Ⅳ 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
關於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們必須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了"引導探索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改革思路,並且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的基本教學模式
二、設計思路
(一)關於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93—99頁的直線和線段的認識在本學段中,學生將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學習圖形變換和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發展空間觀念而直線和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的起始概念,也是進一步學習圖形的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在這一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直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特徵,初步學會畫直線和線段。
2、使學生學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直線和線段,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難點是理解直線的特徵。
(三)關於教學流程
為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自主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1、設疑激情: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課中出示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的一角的簡筆畫,組織學生給簡筆畫中的線條歸類,引出課題"直線"。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並且強調學生建立空間感、符號感、數學感及鑒別結構和規律的能力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線和線段的特徵及兩者的異同,並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畫直線和線段、量線段的方法。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線段,分辨出某一物體由哪些線段組成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
4、交流評價: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了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獲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如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獲、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
三、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1、多媒體出示描繪校園一角的畫面,有假山、流水,還有太陽、小鳥、教學樓以及小樹、各種花。
2、引導學生欣賞圖畫,感受校園美景,激發熱愛學校的情感然後去掉顏色,成為一幅線描畫。
3、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幅畫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些線有什麼區別?你能給它們分分類嗎?
4、匯報:以一株花為例,請學生給線分類多媒體顯示花變大,各線條間稍分開指名分類,隨著學生的指點,線跳入相應的框中,框下分別注有直的線、曲的線。
5、引出課題:像這樣筆直的線,是直線(板書),今天的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直的線。
(二)引導探索
1、認識直線:
(1)認識直線的特徵:
課件出示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問:它是什麼形狀?老師把它這樣(用手把線拉直)(變直了),這種線你能給它取個名稱嗎?(板書:直線)這是一條直線,它有什麼特徵?教師把毛線一點一點拉長問:"還可以拉長嗎"(可以)現在老師一個人不能把它拉長,誰來幫老師拉一拉?請兩位同學上來拉教師問:"還可以拉長嗎?如果它不斷地拉長,請你想像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兒?"從中引出直線的一個特徵:無限延長(板書:無限延長),那它有盡頭嗎?引出直線的另一個特徵:沒有端點。
(2)畫直線:既然直線那麼長,我們能把它全部畫下來嗎?學生回答:"不能"所以我們畫的只是直線的一部分請同學們試著畫一條直線。
(3)學生匯報交流畫直線的工具、方法教師總結。
(4)判斷直線(課件出示):請你認真觀察哪條是直線?哪條不是直線?
(5)在生活中你見過直線嗎?
2、認識線段:
(1)認識線段的特徵:
剛才小朋友們說了許多物體的邊是直的,但它有端點,那它是什麼呢?課件出示楊浦大橋上一根根斜拉的鋼索的照片。
請看大屏幕:這是一條直線,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之間的一段叫線段(板書:線段)教師畫一條線段。
(2)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線段和直線比較有什麼相同點?(直)它們又有什麼不同點?得出線段的特點:有限長、有兩個端點。
(3)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邊是線段?
3、量線段
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畫了線段,知道線段有長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來測量。
請你量一量數學書有多少長?先別忙著量,你先估計一下這本書有多長,把它寫在旁邊(教師請幾位小朋友說估計的長度)那麼它到底是幾厘米呢?我們就動手量一量吧。
;Ⅵ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厘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厘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厘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桿高10米,鉛筆長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厘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厘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厘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厘米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厘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游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xx》是xx版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另分成三個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難點是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教學策略)
1、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說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年級的學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說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部分
一.說教材:
《認識鍾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鍾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鍾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鍾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鍾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鍾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鍾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鍾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鍾,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鍾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鍾面和自己的學具鍾表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鍾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鍾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鍾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游戲。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里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鍾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鍾面。這為今後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鍾?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鍾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說「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也為後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鍾里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體現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能力,更體現出教師對工作的熱愛認真程度,通過說課稿,教師可以更好地展開教學,合理科學的規劃使教學作用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學 二年級數學 說課稿(三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說內容:
九年級義務 教育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
二、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在二年級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數學思想及其 方法 。排列的思想方法應用非常廣泛,而且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標准》中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在新課部分安排了學生利用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讓學生從最簡單的排列入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的相關知識和學生積累知識、 抽象思維 較弱、理解能力有限,對多個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現遺漏、重復。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在於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一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學情分析,以及《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學生喜歡破譯簡單的密碼入手來引入新課。我准備了數字卡片的學具,讓學生在操作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把重點內容利用板書呈現。整節課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
五、說學法:
二年級的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間 想像力 ,在心理上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難的,特別是數學廣角內容一年級沒有接觸過,突然接觸,學生不知道學的是什麼。而且學生也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在本節課不作定義上的講解,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夠直接讓學生來學習,學生會覺得很困難,也不能夠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是沒有被系統的提煉出來。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結合生動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 經驗 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六、說結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3分鍾)
創設一個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這里是讓學先獨立思考,然後學生拿出卡片進行操作,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出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15分鍾)
本節課屬於數學活動課,既然是活動課,那就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通過「擺」發現問題,通過「說」進行交流,從而解決問題。
(三)課間休息。(2分鍾)
(四)鞏固練習。(18分鍾)
1、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1、0、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2、3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種做法?
3、三個人每,兩個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
4、逛逛服裝店,這里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
5、《 兒童 文學》、《 十萬個為什麼 》和《自然奧秘》要送給小紅兩本,可能送哪兩本?
(五) 總結 歸納(2分鍾)
讓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學習方法 、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 教學方法 ,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 說說 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慣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慣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台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慣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寫出體重。
2、在括弧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3、連一連。
4、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倍的認識》:
一、說內容:
本節課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82例1、例2及相關練習
二、說目標:
1、通過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義;
2、能用「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和認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求知慾。
三、說重、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四、教、學具准備: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鋪墊練習:
1、數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說8裡面有()個2;
2、數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說9裡面有()個3。怎麼算?
(讓學生熟練掌握兩種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兩排擺小棒,3根和6根,再說說3與6有什麼關系?師小結引入新課。從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初步認識一個數是另一個為幾倍。(剛才同學們說到的3和6的這些關系,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其實,3和6之間還存在其他的一些關系,今天,老師就要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探究3和6之間一種新的數量關系:倍數關系。(板書:倍的認識))
2、能過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指導看書,完成例2,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4、通過議一議的(8是4的幾倍?8是2的幾倍?)活動,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5、小結:要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想:這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那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三)課堂活動
指導看書,引導說8、6、48的倍數關系。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探究了什麼?你能舉例說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嗎?
(五)作業
六、教學得失: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義,通過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去體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中,在復習練習鋪墊中的分一分,花費時間較多,導致作業練習沒有完成;二是課堂活動的2題,對於「6的8倍是48」與「48是6的8倍」兩句話的理解,學生易弄混,說不清。這是我在之前對教材和學生研究的不夠。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 文章 :
1.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
2.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課的教案
3.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說課稿
4.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
5. 小學二年級語文《狼和小羊》教案及說課稿
6. 小學數學教案《認識角》教學設計
7. 師范生都要的萬能說課稿,別藏著了,分享吧(附數學說課模板)
8. 二年級語文教師說課稿:《曹沖稱象》說課稿
9.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玩具櫃台前的孩子說課稿
Ⅷ 數學說課稿小學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小學範文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准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認識小數》中的第一課時小數的認識。這一單元是在學生掌握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運算,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是認識小數的起始課。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意義、小數的加減運算等知識條下基礎。
先從學生熟悉的買東西以及測量長度的實際問題入手,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很自然的引入小數並學習小數的讀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小數的作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個例題從文具用品的價格引入,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體會、理解可以用1.2元表示1元2角,用3.5元表示3元5角,進一步認識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然後在這基礎上指出什麼樣的數是自然數、整數,什麼樣的數是小數,並介紹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基於以上認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讓學生初步認識小數,初步體會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的各部分名稱,會正確的認、讀、寫一位小數。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能力培養方面:在小數的認識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讀、寫一位小數,體會到十分之幾可以寫成零點幾。
難點是讓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正確的用小數表示,並說說其具體的含義。
為了有效的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與難點,體現新課標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層次來組織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層次是第10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把十分之幾米寫成零點幾米。先從兩名學生測量課桌面的長與寬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識的生長點,告訴學生十分之五米還可以寫成0.5米,十分之四米還可以寫成0.4米,讓他們首次感知小數。
第二層次是第10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把幾元幾角的數量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和上面一道例題的不同之處是,這道例題寫成的小數的整數部分不是「0」,改寫時的思考稍復雜一點。把1元2角寫成小數時,由於之前已經有2角=0.2元做鋪墊,因此學生很能聯想到1元2角用小數表示為1.2元。教學時要清楚地展開思考的全過程:1元2角是1元和2角合起來的數量——2角是十分之二元,可以寫成0.2元——1元和0.2元合起來是1.2元——1元2角可以寫成1.2元。同樣,把3元5角寫成3.5元也要有這樣的過程。決不能跳過「5角是十分之五元,是0.5元」這一步。否則,雖然把3元5角寫成了3.5元,卻削弱了「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的」這一最重要的內容。
「想想做做」第1、2兩題讓學生再次進行兩道例題那樣的改寫活動,其中第2題要讓學生說說改寫時的思考,仍然抓住「幾角是十分之幾,十分之幾還可以寫成零點幾「這個關鍵點不放。
第三層次是第101頁第3、5兩道題,數形結合,適度提升對一位小數意義的理解。第3題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也可以用小數零點幾表示。學生從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幾與一位小數的關系,從而體會一位小數的意義。
第5題大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含有的內容比較豐富。①學生已經能夠在直線上表示十分之幾的分數,繼續在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能聯系的知識再次體會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②在0與1之間有0.1、0.2、0.3……0.9這些一位小數,1與2之間有1.1、1.2、1.3……1.9這些一位小數,2與3之間有2.1、2.2、2.3……2.9這些一位小數,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數,為下面比較小數大小作了鋪墊。
在本課的的學習中,我緊扣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小數的現實意義,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溝通分數和小數兩部分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小數的數感。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第25—26頁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准》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 技能目標 情感目標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索、嘗試精神,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並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建立表面積的概念以及理解並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難點: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像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為了讓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嘗試教學法」,輔以「情境探究式」教學法、「觀察法」 等,實現師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方法的訓練,努力探索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新策略。
(二)學法《新課程標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三、說教具、學具准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學具:自備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一個,剪刀一把。
四、說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師生互動
設計理念: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舊知重溫; 鋪路搭橋
口答。 1、長方體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相對的棱的長度( ),相對的面( )。 2、正方體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它的棱( ),每個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圖,指出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 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新知識鋪路搭橋。
(二) 創設情境 切入主題
1、動畫演示情境圖。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選了一份精美的禮物。為了使禮物更加美觀,他打算親手包裝盒子。小明買回一張漂亮的包裝紙,為了節約紙張,他想先裁下大小適宜的一塊再包裝,那麼至少要裁多大的紙呢? 小明該怎麼做呢?你能幫他出出主意嗎? 導入新課:這就要用到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1、 學生觀看並思考。 2、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須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須先算出盒子每個面有多大。 …… 新課標強調,教材必須從屬於、服務於學生的需要,我們應該應用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出發,因此,我對例1進行優化組合,真正使數學煥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情境的設計意在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感受到一種人文情懷。
(三)實踐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與「我的發現」。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備好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沿著棱剪開,再展平,看一看紙盒展開後的形狀。 ②在展開後的圖形中,分別用「上」 「下」「前」「後」左「」右「標明。我的發現:你發現展開後的圖形,在長方體中哪些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正方體呢?並完成下表。
長方體展開後相當於展開前
長
寬
高
1、 學生動手操作。 2、 觀察發現並完成表格。(每人一張) 3、 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 4、 匯報。
生1:我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生2:我發現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後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想,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對這一理念作出較好的詮釋。給予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去發現,解惑,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生建立積的表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題
動畫演示並講解長方體拆成平面展開圖,引導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1、 認真觀察並加深理解展開後的圖形與原長方體之間的聯系。 2、 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現代化信息技術是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通過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長方體拆成平面展示圖,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為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做好准備。 再現情境圖,提出嘗試問題:你能否幫小明算出紙要裁多大? 自讀課本例1。嘗試練習 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變」教數學「為」用數學「,同時,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出示討論提綱: 1、 你是怎樣算的。 2、 正確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什麼? 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交流,能讓學生更 , 寬20厘米, 高30厘米。請你幫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的情況。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學生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需要計算哪些面的面積,完成練習並及時反饋。 舉例子,如計算游泳池的表面積、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練習旨在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懂得根據實際來解決問題,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
(五)總結評價 課堂延伸
總結評價。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對你有什麼幫助。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既能梳理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 課堂延伸。 同學們,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表面積怎樣算比較簡便?為什麼? 課後思考。 這個有」挑戰性「的任務能較好地延伸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在課外也動起來。
五、說板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後 左 右
就本課的板書而言,我盡量做到簡潔明了,突出重點和難點。
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
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能從題中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積)是一定,從而判斷這兩種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後設未知數X,比例解答,判斷過程也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
數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麼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生點、難點
正確判斷題中數量成何比例,根據相等關系等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反比例的應用,因此通過本小節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題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已經接觸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有教學中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
答:再引導運用新知做這樣用移類
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後問:這道題里有哪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系?為什麼?引導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系,再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系。
三、新課小結
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總結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關鍵?
四、練習提高
1、基礎練習
2、判斷說理不解答
由學生打手勢表示,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把握學生學習的效果。
3、變成練習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討論我們學過的歸一、歸總應用題分別是哪種比例的應用題。
七、效果預測
本節課學會找兩種相關聯的量,並學會判斷這兩種是否成正反比例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教材利用青蛙吃害蟲的一幅主題圖引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數學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利用情境圖滲透環保教育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學生分析:學生喜愛小動物,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通過計數器操作,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加、減法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感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設計理念:由情境圖引出問題後,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准備:《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計數器、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有一個謎語,謎底是個小動物,你若猜對了,它就出現在課堂上,願意猜猜它是誰嗎?(大眼睛,闊嘴巴,說起話來呱呱呱,會捉害蟲人人誇。)
(用猜謎語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瞧,兩只青蛙來到了我們班上,它們正在比賽吃害蟲呢,我們快來看看!(教師粘貼青蛙吃害蟲情境圖)
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指名提問題,並列出算式。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條害蟲?56+30=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幾條害蟲?56-30=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幾條害蟲?56-30=
2.誰願意幫助小青蛙解決這些問題?
用計數器撥。(邊演示邊說:先撥上56,再在十位上撥上3,表示30,計數器上的是86。)
3.交流方法。
三、實踐應用
1、練一練第1題
除了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還有許多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啄木鳥就是大樹的好朋友,它能給大樹治病,幫大樹找蟲子,並吃蟲子,你們看,這兩只啄木鳥也在比賽吃蟲子呢,你們誰願意說說大啄木鳥吃了多少條蟲子呢?
學生看圖思考,獨立列式計算,指名學生公布算式,教師板書。
2、25頁練一練第2題
教師:青蛙每天吃害蟲吃累了,就會到荷葉上去休息,這不,正好有38隻青蛙在荷葉上做游戲呢!誰能看著這兩幅圖,給大家講個故事呢?
(1)學生分組討論講故事。
(2)指名學生講故事,並解決問題列算式。
(3)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並說說理由。(33+5=3838-5=33)
四、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獲?(指名學生談收獲)
(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對自己參與的整個學習過程做一個總結、反思。通過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習再次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是來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考生(不要說名字)。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小數加法與減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版)五年級上冊第++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性質以及整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為學習這部分內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後面的相關內容積累了知識經驗,並且在今後的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法與減法》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教案 )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數位對齊的道理。
二、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他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且他們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寫一些關於學生的特徵)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徵,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自體驗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驗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說教法那裡要加上學情的分析,還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有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通過……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
歸納總結方面,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的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並且通過學生自己回答,讓他們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最後關於探索方面的,入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這句話,布魯納提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的學,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