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幾種方法
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基礎知識之一,是數學基本技能的形成與提高的必要條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遇到眾多的概念、定律,如果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正確完整的數學概念,就有助於掌握各種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有助於各種、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有些學生採用死記硬背的機械方法來記這些概念、定律,這樣必然帶來解答問題中的生搬硬套,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概念的教學尤為重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基本方法進行交流和介紹,以期實現共同提高教學效益。
一、以舊引新法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與舊知識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舊知識,從中引出新概念來。這樣既概括了舊知識,又學了新概念,有利於精講多練。例如在對「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概念教學時,首先將以前學過的除法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一次復習和鞏固。讓學生理解「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同時縮小相同的數(零除外),以及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零除外),得出的商(分數值)不變。」這兩個性質,讓學生自己從這兩個性質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質即比的前項和比的後項都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比值不變。從而達到在復習鞏固已學概念的同時,掌握新新概念,並能在學習中靈活地運用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
二、直觀引入法
感知是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感知所積累的感性材料,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缺乏足夠的感性材料,思維就不能進行,讓學生藉助直觀的作用形成充分的表象才能有助於概念教學的形成。直觀引入法適用於幾何形體的概念,整數、分數的概念。數學概念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有相鄰的、有相反的、有並列的等等。特別是到了高中年級,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展,概念的不斷增多,思維方式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要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完成。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中棱和面的概念時,如果教師只憑著書本來講是很難講清楚的,學生也很難理解和掌握。只要拿一個長方體讓學生觀察,他們就能清楚地看到棱是由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從而給學生建立起正確、嚴謹、完整的棱和面的概念,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區別比較法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又有區別,這類概念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必須把他們加以比較,以避免相互干擾。比較時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學生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得概念就更加明確了。如在對於「比」和「比例」這一章節中出現的「比」的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難以理解,也很容易將二者混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兩個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區別比較的教學方法,先從「比」和「比例」這兩個概念入手,理解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而這兩個數之間的運算關系,「比例」則是兩個「比」間的等量關系。「比」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比例則是由四個數構成的等式。如2:3與3:7=9:21,前者是比,後者才是比例。這樣學生理解了「比的前項和後項都同時擴大或者都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比值不變」這一比的基本性質後,再來理解「在比例里,兩個內項之積等於兩個外項之積」,這一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比較容易了。再如,在進行「質數」與「互質數」的教學時,也可以採用此方法,質數是指根據約數的個數而言的,質數是給某一個數(自然數)下結論。即一個數的約數只有1和它本身,這個數就是質數。而兩個數的公約數只有1,這兩個數叫互質數。通過區別比較,學生就不會將二者混淆了。
四、情境引入法
馬克思曾經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 運用具體事例,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情境。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同學們,我們平時所見的車輪都是什麼樣的?」學生會肯定地 回答:「都是圓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麼行,方的怎麼滾動啊?」「這樣的行嗎?」教師隨手在黑 板上畫一橢圓形問。「也不行,顛得厲害。」教師再問:「為什麼圓的就行了呢?」當學生積極思考時,教師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同時板書:圓的認識。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 幾句話,就調動起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情感,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計算引入法
有的概念, 與計算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可通過計算來引入概念。如通過計算 11 ÷ 3,41 ÷ 33,55 ÷ 6 等發現余數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然後引入循環小數的概念;又如通過計算 19 ÷ 7 而引入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的概念;再如通過計算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引入圓周率的概念等。
總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教給學生方法,就能做到既教給學生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B.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中的概念
概念教學對於數學學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無法學習數學。那麼什麼叫「數學概念」呢?數學概念是人腦對現實對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特徵的一種反映形式,即一種數學的思維形式,是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小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階段上,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靈活採取各種教學方法。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把數學概念教學的具體方法歸納如下:一、直觀形象,引入概念可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模型、圖形、圖表等作為直觀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去獲取概念。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概念時,筆者讓學生觀察一些熟悉的實例,像黑板的上下邊緣、桌子及門框的上下兩條邊、鐵軌等,然後根據各例的屬性,從中找出共同的本質屬性。黑板可以看成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永不相交等。同樣可分析出桌子、門框和鐵軌的屬性。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
C. 怎樣熟練掌握小學數學概念、公式和定理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一、重視課內聽講,課後及時進行復習.
新知識的接受和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所以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課堂學習的效率,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我們必須遵循教師的思想,積極制定以下步驟,思考和預測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教師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我們必須了解基本知識和基本學習技能,並及時審查它們以避免疑慮.首先,在進行各種練習之前,我們必須記住教師的知識點,正確理解各種公式的推理過程,並試著記住而不是採用"不確定的書籍閱讀".勤於思考,對於一些問題試著用大腦去思考,認真分析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二、多做習題,養成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如果你想學好數學,你需要提出更多問題,熟悉各種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想法.首先,我們先從課本的題目為標准,反復練習基本知識,然後找一些課外活動,幫助開拓思路練習,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掌握解決的規律.對於一些易於查找的問題,您可以准備一個用於收集的錯題本,編寫自己的想法來解決問題,在日常養成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學會讓自己高度集中精力,使大腦興奮,快速思考,進入最佳狀態並在考試中自由使用.
三、調整心態並正確對待考試.
首先,主要的重點應放在基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因為大多數測試出於基本問題,較難的題目也是出自於基本.所以只有調整學習的心態,盡量讓自己用一個清楚的頭腦去解決問題,就沒有太難的題目.考試前要多對習題進行演練,開闊思路,在保證真確的前提下提高做題的速度.對於簡單的基礎題目要拿出二十分的把握去做;難得題目要盡量去做對,使自己的水平能正常或者超常發揮.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D. 怎樣才能搞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並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從心理學來分析,無恐懼心理,學生容易活躍;無畏難情緒,易於啟發思維;舊知識記憶好,容易受鼓舞;所以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教學效果好。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小學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隻。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5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5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E. 如何加強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概念課、計算課、解決問題課與空間圖形課,而幾乎在每一個新知識的起始課,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必然是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細胞」,是進行邏輯思維的第一要素。一切數學規則的研究、表達與應用都離不開數學概念。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相聯系著的,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上好概念課對小學生的後續學習以及數學素質發展的培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概念引入的教學策略
兒童學習數學概念有一個學習准備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實例引入
數學源於生活。結合生活實例引入概念是數學概念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它可以使數學由「陌生」變為「熟悉」,由」嚴肅」變為「親切」,從而使學生願意接近數學。例如:「直線和線段」的教學。可呈現四組鏡頭讓學生觀察。鏡頭一: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突出散亂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鏡頭二:斜拉橋上一根根斜拉的鋼索。鏡頭三:一個女孩打電話,用手指繞著彎彎曲曲的電話線。鏡頭四:建築工地上用繩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畫面,突出筆直的鋼絲繩。然後提問:「剛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麼?你能給這些線分分類嗎?你有什麼辦法使這些線變直?」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不僅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更激起了學生探索慾望,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
2、從直觀操作引入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使學生藉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如:教學「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8個桃子分給2隻猴子,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然後進行比較,說說你認為哪種分法最公平。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眾多的分法中有一種分法是與眾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樣多,從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從舊知遷移引入
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到了中高年級,許多概念可以通過聯系相關的舊概念直接引入。例如:「質數與和數」的教學。由於質數、和數是通過約數的個數來劃分的,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從復習約數的概念入手,然學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約數。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他們各有幾個約數?你能給出一個分類標准,把這些數分分類嗎?從而為引出質數、和數做好鋪墊。又如:「乘法」的概念可從「加法」來引入,「整除」的概念可從除法中的「除盡」來引入。
4、從情景設疑引入
豐富的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而且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和積極思考,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關於「體積」概念的教學,可以先將兩個同樣的玻璃容器盛滿水,然後拿出兩個大小明顯不等的石塊,分別放進兩個玻璃容器中,讓學生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並想一想,為什麼石塊放進容器後,水要往外溢?為什麼放進較大石塊的容器,流出的水較多?從而讓學生獲得石塊佔有空間的感性認識,為引出「體積」做好了准備。
5、從動手計算引入
有些數學概念很難讓學生觀察或操作,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計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例如:「循環小數」概念的教學。可先讓學生進行小數除法計算,10/3,58.6/11。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他們都除不盡,並且注意到當余數不斷重復出現時,商也不斷跟著重復出現,從而感知循環小數。
引進數學概念的方法較多,有時需要配合使用幾種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概念建立的教學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小學生建立數學概念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於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處於由形象思維像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為主。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經過直觀感知---建立表象---解釋本質屬性三個過程。
1、強化感知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沒有感知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在概念教學中,首先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並結合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豐富感性認識,為概念形成做好准備。在組織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時,要有意識地把感知的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以便學生清晰地感知。同時,變靜止的為活動的,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重視表象
表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感知後留下的形象,是多層次感知的結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體性,同時又接近於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著從感知到概念的橋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學生逐步擺脫對直觀材料的依賴,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為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奠定基礎。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結束後,不要急於進行概括,可以讓學生脫離直觀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喚起頭腦中的表象,並通過教師的引導,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進而過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觀感知黑板面、課桌面、課本面是長方形的基礎上,抽象出幾何圖形。
3、揭示本質屬性
在學生充分感知並形成表象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並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認識」教學。首先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實物;接著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紅領巾、三角板等實物圖,提問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然後教師去掉圖中的顏色,只留下三個物體的外框,讓學生說說這三個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舍棄這三種物體的顏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質的東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著特徵:都是有三條線段組成的。接著教師出示三條線段,在屏幕上慢慢「圍成」一個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圍成」這一特徵,是學生准確理解:「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當用定義把概念的本質屬性揭示出來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因此,教師要採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一般可採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關鍵性詞語。如在概括出分數的概念後,可進一步剖析:①單位「1」表示什麼意思?②「1」為什麼加引號?③「平均分」表示什麼意思?④「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什麼意思?只有把這些觀念詞語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對分數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肯定例證有利於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證有利於概念的辨別。因此教師不僅要充分運用肯定例證幫助學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內涵,同時還及時運用否定例證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辨析。如:學習了「循環小數」的概念後,可舉若干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
(3)運用變式突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變式」是指本質屬性不變而非本質屬性發生變化。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高」時,當學生在標准圖形做出高之後,可出示變式圖形,然學生根據概念做出高。這樣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內涵到強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標准圖形,學生只會在標准圖形上做高,而不會再變式圖形上做高,這樣就會縮小「三角形的高」這一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鞏固的教學策略
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多次往復。當學生初步建立概念後還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促進概念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保持,並通過不斷運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鞏固。
1、促進記憶
為了鞏固所獲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記憶。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記憶的規律,指導學生對概念進行記憶。記憶有機械記憶、理解記憶。概念的機械記憶就是按概念在課本上的表述進行記憶。小學生機械記憶的能力一般比較強,但這種記憶如不及時上升到理解記憶,就很容易被遺忘,即使記住了也很難運用。概念的理解記憶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使新概念和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後進行的記憶。
2、自舉實例
自舉實例就是讓學生把已獲得的概念簡單地運用於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小學生通常帶有具體性的特點,在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後,總是讓他們自舉例證,並把概念具體化。如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後,然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3、強化應用
學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個概念,不僅在於能否說出概念的名稱和定義,還在於能否正確地應用。通過應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概念的應用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進行。概念的內涵的應用有:①復述定義或根據定義填空;②根據定義判斷是非;③根據定義推理;④根據定義計算。概念外延的應用有:①舉例;②辨認肯定例證或否定例證,並說明理由;③按指定條件從概念的外延種選擇事例;④將概念按不同的標准分類。
4、注意辨析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掌握的概念不斷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內涵相近,學生容易混淆,如質數與互質數、整除與除盡、和數與偶數等。因此在概念的鞏固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以促使概念的精確分化。
總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上概念課的時候一定要根據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概念的具體特點,採取科學的教學策略來開展教學工作,以保證數學概念教學的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F. 淺談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不僅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本要素,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內容。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繫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繫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繫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直觀形象思維制約了對數學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導致孩子們在學習和運用概念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那麼,怎樣才能使數學概念教學更有效呢?
一、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引入概念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把點滴生活經驗變成系統數學知識目的在於使其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課堂上一些與生活相連的習題更好體會知識的還是生活本生。
例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這兩個數學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你若直接告訴孩子看鍾點的方法:分針對著12,時針對著幾就是幾時,1時=60分,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長期地這樣教學學生就不會去思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因此我們在課起始時便以猜謎揭示課題,而後分認識鍾面,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三步走。認識鍾面環節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說鍾面的認識,為了讓學生的介紹更為有針對性把提問變成「你知道鍾面上有什麼?」這樣學生根據手中的鬧鍾很容易回答。在學生撥鍾也讓學生自由的撥出一些整時並說說在這一時刻在干什麼,這樣學生對各個時段的認識就能聯系生活而不僅僅停留在1~12各個數上。在「兩個8時」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的討論兩個8時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導學生會照樣子用一句話說一說,同時從數學角度提醒學生在平時說話時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詞語,這樣說起來就更清楚明白。鍾面、整時和大約幾時三個環節層層遞進,每一個環節與學生經驗緊密聯系。
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理解一個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二、迎合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概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的基礎。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抽象的理論如果再加上乾巴巴的講解,必然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時, 既要讓學生感知直角、銳角、鈍角等不同種類的角,又要注意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開口方向,這樣才能獲得對角的清晰認識。教師可以事先做好一個只露出三角形一個角的教具,讓學生觀察露出的一個角,判斷整個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當露出一個直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直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鈍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鈍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這是個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拿出的卻不是銳角三角形,這樣,學生就有了懸念:為什麼有一個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是鈍角三角形?而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了呢?這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已經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使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獲得概念的整個過程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三、動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學生他們愛擺弄東西,什麼都想嘗試。但若遇到困難而無法解決時,操作的積極性就會下降。所以利用學生這種心理適當安排動手嘗試的學習內容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得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在認識了「厘米」以後我安排學生通過測量,看看你身體上哪個部位的長度最接近一厘米。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劃,然後三五成群的議論開了,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答案。在交流想法時,小朋友不僅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讓我收獲了不少的驚喜。
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四、巧用多媒體,引入概念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調動和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建立合理的教與學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周末,同學們去野餐,在優美的音樂的聲中,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來到了郊外,貼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跟著提出問題:「把8個蘋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多少」?學生回答後動畫演示分得的結果,非常直觀地顯示出「平均分」,加強了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的理解。接著提出:「把一個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麼數來表示?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認識分數。
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進行概念教學。
G. 2017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小學老師應該根據這個特點來為小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概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篇一
1.有效的引入是概念形成的基礎。
在我這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感覺「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例子」或「合適的情境」進行引入,能夠讓學生構建抽象的概念。我以《體積與容積》一課來 說說 ,體積的定義: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如果我們不結合生活實際,他們是很難理解這一概念的。
我是從烏鴉喝水的 故事 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後通過設置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夠喝到瓶中的水?」引出「石頭佔了水的空間」;再問學生「在我們身邊,哪些事物也佔了空間?」通過學生思考意識「書包佔了教室的空間」「鉛筆佔了筆盒空間」等物體都是佔了空間的。最後,我用一個 魔方 和可愛的小公仔進行比較「誰占空間比較大?」讓學生感受物體不僅僅佔了空間,而且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實物,再加上鮮活的例子。學生就能夠通過表象特徵去抽象出共同的特徵,形成概念。學生認知概念後,還要及時強化,讓他們在小組內或同桌間,通過拿物體讓對方說出」什麼是它的體積」。
2.切實地概括是概念形成的前提
以《分數的再認識》為例說一說:通過看圖,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說說從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
(1)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用1/4表示;
(2)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用3/4表示;
(3)把全部蝴蝶平均分成5組,取其中的3組,用3/5表示;
我們把一張紙,4個蘋果,或5組蝴蝶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即單位「1」。綜上所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
數學概念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它強大的系統性需要我們在教學時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注重概念的現實意義和數學意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篇二
一、提供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建構概念
在學習幾何形體概念的過程中,學生要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概念、聽取教師的言語說明,閱讀文字元號,進行實際操作,從而了解概念的表徵,有選擇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關信息進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藉助各種教學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當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時,根據不同的概念,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運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能藉助直觀演示,將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質。例如,在三年級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可以讓學生想想,在實際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出問題,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撐房頂的梁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架等,它們為什麼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邊形的呢?同時藉助教具的直觀演示,進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這樣,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實際中的事物或事例,從中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概念,是符合 兒童 認知規律的。
(二)通過實驗探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
理解幾何形體概念的本質,需要動手操作和實驗觀察相結合,我們要讓學生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時引導學生比較操作對象之間的異同點, 總結 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如教學「體積」概念時,先要學生理解「任何物體都佔有空間」的含義,才能理解體積的概念。為此,我們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後,提出問題「水為什麼會上升?」,初步理解「空間」,然後進一步設問「到底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佔有空間才使水面上升?別的物體也佔有空間嗎?」接著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他們的發現,並要求在實驗中能緊緊圍繞「①是怎樣進行實驗的?②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③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最後請學生交流匯報,一名同學演示,其他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如果杯中液體的水,變成固體沙,同樣把石塊放入沙里,會有什麼現象發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結合實例使學生深刻理解了「體積」的概念。
(三)加強概念變式,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變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證在無關特徵方面的變化。變式用以說明同一個概念的本質特徵相同、非本質特徵不同的一組實例。在幾何形體概念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變式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學習「垂直」的概念時,學生常習慣於豎著理解,過直線外一點作垂線,也習慣於向水平方向畫。當變化了直線的方向、位置,就會受思維定勢影響,發生錯誤,以致在位置或形狀有了變化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中找錯、畫錯高,影響面積的正確計算。其原因就在於「垂直」這個概念的形成階段未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變式材料,學生沒能在「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一本質意義上對「互相垂直」進行抽象概括。在認識和畫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時,也要在變式圖形中進行。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而幫助學生從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質特徵。
二、構建概念的網路體系,深化概念本質
在教學概念時,我們不應該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備教一個新概念之前,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把這個概念置於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學習概念,將會限制學習的水平。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採取一些恰當的方式了解學生,找到新舊知識之間、文本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結點展開教學,讓學生以聯系的觀點學習新的概念,促進主動建構,形成概念的網路體系。
(一)比較概念的異同,促進概念的認識
通過同類事物的比較,有利於幫助學生發現同類概念的共同和本質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學「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概念時,給學生提供大量實例,讓學生在測量的基礎上,把三角形按角分類,並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這樣分,分在一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徵,最後教師給出三個概念。呈現三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在比較中,使概括更加精細化,進一步明確這些概念的本質特徵。
(二)揭示概念間的聯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新知識的理解依賴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在概念教學中,尋求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礎。例如在「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中,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可以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是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上位知識,把握學生知識背景,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復習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探究 方法 ,建立表象,從而請學生通過猜想、操作、驗證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請學生通過比較、觀察、動手操作等方法探索這三種圖形之間的關系,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把分散的圖形串聯起來,動態聯系構建認知結構,經歷一個部分到整體的過程,進一步豐富概念的外延,明確概念的本質。
(三)利用圖式建立結構,促進概念的內化
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和概括的東西,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方式。我們在幫助學生學習概念時,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把相關的概念分類、整理、歸納並用圖式表示出來,建立概念結構,促進概念內化。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分類時,可以藉助韋恩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各種三角形的本質特徵。又如,在復習了平面圖形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分類等方法,逐步畫出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結構圖,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各類概念本質和明確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總之,促進學生空間思維發展是幾何形體概念教學的最高層次。教師只有根據概念的本質,從學生認知特點和現實起點出發,運用各種有效地教學策略,以發展的觀點開展教學,在概念的系統中教學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間的聯系,緊扣概念本質,幫助學生在觀察、探索、體驗、實踐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質,才能實現幾何形體概念的有效教學。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篇三
一、 數學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和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它具有相對獨立性。概念反映的是一類對象的本質屬性,即這類對象的內在的、固有的屬性,捨去了這一類現象的具體物質屬性和具體關系,抽象概括出其中量的關系和形式構造。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與原始對象具體內容的相對獨立。其次,它是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數學概念反映了一類對象的本質屬性。以「矩形」概念為例,現實世界中並不能見到抽象的矩形,而只有形形色色的具體的矩形。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概念「脫離」了現實。由於數學中使用了形式化、符號化的語言,使數學概念離現實更遠,抽象程度更高。正因為抽象程度高,與現實的原始對象聯系弱,才使得數學概念的應用更廣泛。不管怎麼抽象,高層次的概念總是以低層次的概念為具體內容,且數學概念是數學命題、數學推理的基礎部分,就整個數學體系而言,概念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再次,它還具有邏輯聯系性。數學中大多數概念都是在原始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並被用邏輯定義的方法,以語言或符號的形式固定,因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嚴謹的邏輯聯系。在數學概念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往往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握不準,容易對概念產生模糊的認識,以致影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因此,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概念教學是整個數學教學的關鍵。教師應當加強概念教學,努力使學生對概念理解透徹、掌握牢固、應用靈活,並設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技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數學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運用概念做出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在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思維形式中,概念作為思維的「細胞」,是判斷和推理的前提。沒有正確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和推理,更談不上 邏輯思維 能力的培養。因此,學好概念是學好數學最重要的一環。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對概念的態度大體有兩種:一種認為基本概念單調乏味,不重視它,不求甚解,導致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模糊。另一種是重視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記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徹理解,這樣必然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數學中的基本概念,學生才能把握數學的知識系統,才能正確、合理、迅速地進行運算、論證和空間想像。從一定意義上說,數學水平的高低,關鍵是在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應用和轉化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抓好概念教學是培養數學能力的根本一環。
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對概念教學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教學的主要外部因素。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往往刻意關注概念表述的「精確」,而忽視其實質和實際的背景;強調定義、定理的字斟句酌推敲,而忽視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實和現象;過分追求邏輯嚴謹和體系的形式化,而忽視學生在一定年齡階段的思維所應該具有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中的概念主要包括:數的概念、集合圖形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概念、計量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等。這些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徵,本身也給概念教學帶來了難度。
就小學生個體而言,由於年齡較小,缺乏足夠的感性材料和實際生活 經驗 ,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較差,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成效。
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往往是利用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這兩種方式。概念的同化需要學生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出與新概念有聯系的概念,通過相互作用提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個體之間的智力是有差別的,即便是同一年齡或同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智力發展的程度不同,達到相應的學習水平的速度也不一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水平的差別。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學生的直接經驗,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進行抽象概括,提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有明顯的認知直觀性,需要有具體的經驗作支持。因此,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概念的清晰度和穩固程度、原有生活經驗和得到的感性材料的豐富性,將對概念教學起著重要作用。
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影響概念教學效果的內部因素,值得關注。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客觀事物,發現事物的各種屬性,然後把本質屬性從中抽象出來。在掌握了概念的內容後,再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中,才能對概念所反映的同類事物有普遍的認識,這才算理解了概念。比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他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長方形的特徵作出概括。如果缺乏必要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會出現片面擴大或縮小的錯誤。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數學概念教學也相當重要。如果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差,必然對概念的表述不夠准確,就會影響到概念的理解、鞏固和運用。比如,「半徑」的准確定義應該是:「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如果學生把它說成是圓心到圓的距離,無疑就會在實際運用中產生偏差。
二、 數學概念優化的策略
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一般要經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鞏固和概念的深化等環節。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既是知識的再創造、概念的逐步理解過程,又是改善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過程。
1、 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直接關繫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形象直觀地引入。小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的、復雜的認識過程,他們的 抽象思維 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因此,首先應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們通過直觀形象,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形象直觀地引入概念,就是通過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以及生動形象的比喻,提出問題,引入概念;或者採用教具、模型、圖表、投影演示及動手操作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後逐步抽象,引入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重視生活實例在引入概念中的作用。數學來自現實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撐房頂的梁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架等,為什麼都做成三角架而不做成四邊形呢?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提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事物或實例,使其獲得感性認識,便於在此基礎上引入概念。現代心理學認為,實際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操作活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分一分、算一算、擺一擺,從中獲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礎。比如,教學「圓周率」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做幾個直徑不等的圓,在直尺上滾動或用繩子量出圓的周長,算一算周長是直徑的幾倍。讓學生自己發現圓的大小雖然不同,但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引入概念:圓周長是同圓直徑的3倍多,是個固定的數,稱為「圓周率」。
從原有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因此可以從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識基礎上加以引申,直接導出新概念。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習了新概念,強化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能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概念體系,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整除」概念基礎上建立「約數」、「倍數」概念;由「約數」導出「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由「倍數」引出「公倍數」,再導出「最小公倍數」。又如,在幾何知識中,可以由長方形的面積導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
從計算方法引入。指通過計算發現問題,通過計算引出概念。有些概念不便運用實例引入,又與已有概念聯系不大,就可以通過對運算的觀察分析,發現其中蘊含的本質屬性,達到引出概念的目的。比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可以先給出兩個數相乘乘積是1的幾個算式,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再觀察、分析,從中發現規律,引出「倒數」的定義。
2、概念的建立
概念的建立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感知和經驗只是入門的導向,對概念本質屬性的揭示才能成為判斷的依據。
利用變式。所謂變式,是指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斷地變換呈現形式,改變非本質屬性,使本質屬性「恆在」,藉此可以幫助學生准確形成概念。感性材料的表現形式對數學概念的學習和掌握有重要影響,如果給學生提供的感性材料都是一些「標准」的實物或圖形,那麼學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就難免出現片面性。利用變式,可以使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真正掌握概念。
利用對比辨析。建立概念時,對一些臨近的、易混淆的數學概念,應該及時進行對比辨析,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整除和除盡;正比例、反比例和不成比例的量等。這樣,既可以鞏固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於學生概念系統的逐步形成。
利用反面襯托。反面襯托即舉出概念的反例,可直接舉反例說明,也可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是進行概念教學的有效方法。學生通過接觸這些與概念相關的正反例子,能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多層次、分階段建立概念體系。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有一個長期的、反復的認識過程。同樣,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的建立也要多層次、分階段進行。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教學:第一是突出把一個分數「平均分」以後「取份」;第二是解決「份數」與「整體」的關系;第三是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類物體的集合體。通過這樣反復的概念教學,學生不但能夠很好地掌握分數的基本概念,而且為繼續學習分數的本質屬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概念的鞏固與深化
從認識的過程來說,形成概念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從個別的事例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鞏固概念則是識記概念和保持概念的過程,是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概念的過程,即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小學生數學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及時的鞏固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鞏固概念一般採用熟記、應用並建立概念系統等方法來進行。熟記,就是要求學生對概念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感知、反復回憶等手段達到熟練記憶。應用,則是指學生在應用概念中,達到鞏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練習。比如,教學「分數乘法的意義」後,讓學生說說3÷4×5,5×3÷4,2÷3×3÷4等的意義。又如,學了「圓的認識」後,讓學生判斷圖中哪條線段為圓的半徑,哪條線段為圓的直徑。
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而學生數學知識又是分段進行,概念教學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概念教學既要重視概念的階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發展的連續性,要有計劃地發展概念的含義,按階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運用,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使學生找出概念間的縱向與橫向聯系,形成系統的認識結構,達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總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各階段環環相扣。引入概念後要緊接著建立概念,建立後要及時鞏固,鞏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時又要為概念的發展作準備。教師在概念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設計不同的環節,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提高數學能力。
看過"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 "的還看了:
1. 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策略
2. 淺談小學數學主題圖的教學策略與作用分析
3. 小學數學教學發展趨勢分析
H. 如何指導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數學概念
具體如下:
第一、富的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
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使學生從各種情境中去接觸概念,以使其便於理解。例如:在導入一個新的概念時,最好使用大量的實物,事實和事例等,並必要的說明,使得有關的事物連續出現,相同的刺激重復出現,就易於區分哪些是重要的屬性,哪些是次要的屬性。
第二、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明確其內涵和外延,例如:「整除」這個概念著重指導學生抓住「數a除以數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餘數」這一內涵,在些基礎上,強調「相除的兩個數是自然數,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這一外延,並且實例說明,這樣抓住念的內涵和外延教學就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整除」這一概念。
第三、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以後,可以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各個方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講述「質數」這一概念時,可以說是「要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經外,不再有別的約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可以這樣說「只有被1和它本身兩個整除的數叫質數」。這樣學生對這同的敘述都能理解,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記硬背的。
第四、抓概念的實例的反例。
對於學生有些不易弄清的概念,先指導學生分析一些有關的概念的實例和反例,再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概念,例如:「奇數與質數」、「偶數與合數」這幾組概念,可讓學生舉出若干實例,找出每組兩個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並出示一些判斷題,讓學生作出判斷,這樣學生經過了由正到反、由反到正的認識過程,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深化和理解。
第五、抓概念的本質屬性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形的?」學生在這一問題下,肯定爭先恐後的回答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於是「圓」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一定的形狀。這樣直觀形象地引進概念,為學生提供了適合概念的感性經驗,並引導學生發現其基本屬性。然後,教師在學生已經形成「圓」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出示這一概念的名詞,這樣學生更容易對這一類似概念的掌握
I. 如何進行小學概念教學
形成概念
概念教學中引入概念只是第一步。要使學生了解概念,形成主動的意識,還必須要引導學生正確了解概念的本質、范圍。為此我們可在教學中採取一些具體的方法:
1.對比與類比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後聯系密切,但是由於小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是分幾節課或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難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識間的聯系。對一些有聯系的概念或法則,在一定階段應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網路,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尤其是中高年級,可以引導學生將概念進行分類,明確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形成概念系統。
通過對幾個不同概念的對比和類比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發現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從而進行有效記憶。例如:在學習「分米和毫米」這兩概念時,就可以分別與「米和厘米」進行對比,去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點,通過比較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形成更清晰的表象。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對比和類比的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確幾個概念的差異,要明確所學習的新概念的內涵,要防止類似概念對其產生的混淆影響。
2.恰當運用反例
在教學中恰當地引入反例教學可以使新學概念的特徵更加明顯和突出,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正反比較尋找自己思路中的錯誤,進行反思、強化記憶。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實質是使學生明確概念的外延,從而加深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必屬於該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構造就是讓學生找出不屬於概念外延集的對象,顯然這是概念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必須注意所選的反例應該恰當防止過難、過偏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達不到突出概念本質屬性的目的。
3.合理運用變式
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一些直觀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就會產生一些因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形成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從而影響學生對於概念的准確掌握和記憶。而削弱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正確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變式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畫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來說變式包括圖形變式、式子變式和字母變式等。
例如,有的學生誤認為,只有水平放置的長方形才叫長方形,如果斜著放就辨認不出來。為此,往往需要變換概念的敘述或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旨在從變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因為事物的本質屬性可以運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如果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和表達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說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記硬背的。
(三)鞏固概念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偏重於對結論的解釋和整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缺少進行側重於探索性、發現性的數學思維的機會。概念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意識,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根據自己的體驗建構有關的數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到數學探索活動的樂趣。
(四)運用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來源於生活,就必然要回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設計富有實用性、生活性的習題,讓學生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思考「是怎樣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等等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概念去解決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各種數學能力的過程。並且,也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習到的數學概念,拿到生活實際中去運用,才會使學到的概念鞏固下來,進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技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在掌握小學數學教材邏輯系統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深化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概念。
總之,概念教學的各階段不能截然分開。引入後要緊接著形成,形成後要及時鞏固,鞏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時又要為概念的發展作準備。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