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讓數學融入到幼兒園各教學活動中
幼兒園各科教學應相互融入一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學習的情趣。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把數學教學滲透到幼兒園各科教學中去,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興趣,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例如:在體育活動「小白兔采蘑菇」中,我讓幼兒每個人去採摘一個蘑菇,數數采了幾個蘑菇?還剩幾個?還要幾只小白兔去幫忙。又如在跑道上做跨步游戲,讓幼兒估計一下這段跑道你能幾步跨完,再讓幼兒嘗試一下,你的估計和實際有多少距離,從而發展了幼兒對距離的長短、遠近的初步了解,並感受了數學的魅力。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體,如花朵、蝴蝶、貝殼、蜂、該類植物的葉子、向日葵花盤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在語言活動也不例外,數學概念的內化和語言技能的發展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例如:故事《春天的》讓幼兒邊學習打邊觀察碼的排列與變化的規律,知道1、2、3、4、5這個數字有著不同的排列但又相互,每次的排列都表示不同的意思,表示不同動物家的碼。是小松鼠家的碼。,是小雞家的碼,是小貓家的碼,是小狗家的碼,是小鴨家的碼 。如果一旦撥錯碼,就會呼錯了對方。最後引發幼兒實際生活,了解我們周圍的碼的的相同點和不同,最後讓幼兒學習數字創編,真正體驗數字的用途與我們生活的密切。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這幾項是不可決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幼兒數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的不可或卻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和知識觀也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而且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仁慈地賜予的,而是他們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兒數學教育領域,讓幼兒真正地做到「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需要我們從觀念到行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幼兒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幼兒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幼兒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幼兒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幼兒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幼兒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特別指出一點,對孩子所犯的錯,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去指責。因為錯誤也可以作為確定自己的進步而發展新興趣的動力。規則的誤用,會出現許多在正確的情況下看不到的各種結果,而在這些結果中,又可反過來對數學的正確性和美感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時,我們不要責備,不要操之過急。總之,作為新時代的幼兒教師,我們更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手段,努力建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敢於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讓自己的教學活動充滿,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數學活動既不象語言、常識、美術那樣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也不象音樂、體育那樣容易滿足幼兒好動的心理。幼兒對學習數學知識往往不感興趣,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夠牢固,加之農村幼兒數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因此,如何使幼兒對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使其能主動、較好地完成活動中所規定的任務,成為我們現在教學活動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怎樣發揮幼兒的學數學的興趣?怎樣把數學教學融入到我們的工作中?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探討。[關鍵詞]數學教育教學 興趣一、對農村幼兒園的數學教育領域的現狀的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由於這種抽象性和邏輯性,使得數學在幼兒園課程設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也正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新《綱要》明確闡述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其內容和要求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這標志著幼兒園數學教育正發生著從「注重靜態知識到注重動態知識,從注重表徵性知識到注重行動性知識,從注重『掌握』知識到注重『構建』知識」的重大變革。但是在農村幼兒數學教育的實踐領域里,我們看到的現實卻不容樂觀: 陳舊的教學觀對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也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的認識。目前幼兒園教育仍然受到傳統陳舊的教學觀的禁錮。1、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單一:教師仍然把知識技能作為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缺乏對目標全方位的認識和掌控,忽視了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興趣的培養等其他方面的目標。2、數學教育活動過程乏味:教師教法單一,往往是講解、示範、操作等循環往復;操作材料單一,常常是幾套操作材料反復使用;教學內容單調,教師在選擇內容時,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的內容,而較少考慮幼兒數學興趣及相應的能力培養方面的內容,常常忽視幼兒自身發展水平與發展要求出現內容不能適宜幼兒發展的現象。數學無時無處不在,幼兒數學學習就可以從身邊做起,然而,在實際的數學教育中,教師卻更喜歡照搬書本的知識,依教材而教,對幼兒實實在在的生活置之不理。幼兒數學學習中的純朴、自然的心境被「深奧」「艱難」「非同一般」的感覺所取代,知識與生活分離。3、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教師過於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在活動中往往是單向施動,幼兒被動地按教師要求參與活動。二、實施趣味數學的意義和途徑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已成為日益重要的。《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能活潑、主動的學習。數學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的特點,幼兒數學教育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啟蒙性質,如果用枯燥的課堂教育,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往往使幼兒失去興趣,將不利於幼兒的學習,那麼如何在平時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呢?(一)寓數學教育於日常生活中從《綱要》的字里行間無不向我們透露著「整個世界就是孩子的課堂。」而數學反映的客觀事實與現實之間的形式,在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任何物體,任何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同時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也到處充滿數學。因此,我們可以把各年齡段的教學內容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環節之中如:早上來園、晨間活動、區域活動、生活護理、常規、教學活動前的准備工作等等。早上按時上幼兒園(時間);來了幾個、缺席幾個孩子(數量、統計);玩什麼樣的玩具(形狀)等等。在窗檯上的自然角中,孩子們把上面的東西分為:種植區、飼養區、果實區等;在觀察蔥、大蒜、小白菜等植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又在不經意中比較高低、長短。對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他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我們教師不但要重視集中教育活動,更要注重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學習數學並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小班在日常活動中,教師應隨機地引導幼兒學習數學,使幼兒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自然 、輕松、愉快地獲得一些初淺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如在幼兒衣服櫃上貼上相同或不同性別的照片。在圖書架、小椅子、杯子架上貼上色彩鮮艷的種水果圖案,將大小、顏色自然的排列。在喝水、洗手時讓幼兒明白1個小朋友用1個杯子、1塊毛巾並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樣多。如果有一個小朋友沒來就會多出一個杯子、一塊毛巾。在進餐時通過分勺子感知一一對應的方法。中班的幼兒已經掌握了許多數學知識,他們會將獲得經驗進行遷移,會在生活中根據觀察或發現的事物積極動腦筋思考,於是,我們應該可以在1、幼兒早入園後,請一名幼兒點數幼兒人數,一名幼兒點數幼兒的牌數並加以比較。教師有針對的讓每個幼兒都能輪流到,既讓幼兒練習了點數對應比較又使教師了解了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便於有針對性的指導。2、為幼兒編上學,並在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寫上幼兒的學,這樣幼兒在入園後將牌插在有自己學的晨檢袋中,當幼兒都認識了自己的學後,教師便有意識的將學是一位數的和兩位數的幼兒互換,這樣幼兒在晨檢中對數字變產生了興趣而且輕松的認識了數字。3、讓幼兒做老師的小助手,請小朋友幫老師分發學慣用品。例如:分手工紙或畫紙,老師便請每組一個幼兒先數一數自己組的人再按自己組的人數數出相應的紙張並分發給每個幼兒。大班的孩子已經初步認識了幣。對於幣在日常活動中,孩子們都經常接觸跟媽媽去超吃的,看到媽媽付錢,菜要付錢,玩具要付錢,可孩子們還沒有嘗試過那種「小主人」的滋味,何不讓他們親身體驗購物的過程。於是,在戶外活動中,我們就讓幼兒嘗試用一元錢去東西。通過上述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現象向幼兒滲透數學教學內容,能使幼兒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是那麼地自然、輕松和有趣;利用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多種數學信息,可以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喚起幼兒親近數學的情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學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奠定數學學習的扎實基礎。
㈡ 幼兒園數學怎麼教
幼兒園數學怎麼教?在數學活動中,「操作法」寓數學 教育 於游戲活動之中,能使幼兒在自由活動和有趣新奇的游戲體驗中獲得數,形的 經驗 和知識,是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聯系的有效 方法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幼兒園數學怎麼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幼兒園數學怎麼教
在實際活動中操作提高幼兒對數學的感性認識。
不要認為幼兒動手就算操作,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兒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注重其實效性。如:學習「7」的組成,課上教師為每個幼兒准備了7粒石子,教學時,要求幼兒先數一數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兩部分,試試有多少分法?幼兒興致勃勃地開始來操作,還未等幼兒完全分好,教師已請幼兒回答結果,教師雖說讓幼兒操作但不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時間,這樣操作只是走過場而已。教師可設計成如:准備7種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顏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狀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師讓幼兒操作時,應進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麼分的?想一想,還可以按什麼分?這種描述盡管只是對感性認識的描述,但它卻是形成概念和判斷的基礎。所以在設計操作時,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要求,來規定操作程序和規則,設計操作的步驟及需要幼兒觀察和思考的問題。幼兒只有通過比較觀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組成,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來操作也是保證操作成功的重要條件。
操作材料的實用性,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教師在設計和准備操作材料時,還要注意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方式,是幼兒園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
在游戲過程中操作中獲得知識。
我們將操作活動游戲化,就能夠較好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其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學習5的組成時,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師講解、示範演示教具,再由幼兒模仿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採用玩「撒圓片」的游戲,我將紅、綠兩種顏色不同的圓片分別貼在一起製成雙色圓片,游戲時,每人得到7個雙色圓片,幼兒把7個雙色圓片往桌子上輕輕一撒,看一看,7個圓片中有幾個紅色圓片,幾個綠色圓片,從而自然得到7可以分成幾和幾,再將其結果一一記錄下來。如此經過反復游戲,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後,再由老師系統地 總結 幼兒所記錄的答案。這樣把幼兒所獲知的感性經驗真正上升為理性知識,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強化其數概念。
2幼兒園的趣味數學
導入部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情境互動式幼兒數學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教學環節——情境創設。情境創設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 故事 ,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相關的情境。俗話說「不愛學習的孩子那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卻很少找到。」故事形象、生動、富有情趣,既符合幼兒思維的特點,又把數學中的知識通過故事的形式描繪出來,這樣可以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例如: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數量關系對應」中,教師設計了白馬王子救公主的故事。很久以前,一座山上出現了一座城堡,城堡里關著一位被老巫婆捉來的公主,公主整天不吃不喝哭個不停,一個好心的衛兵把事情告訴了白馬王子,白馬王子要去救公主,可是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親愛的小朋友們,我們要做個好心人去幫助白馬王子願意嗎?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這時,教師藉助事先准備好的圖片,設置了白馬王子過橋、路過花園、經過池塘、和草莓姑娘比聰明、到動物王國幫小動物鋪路等幾個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道數學題。幼兒完全沉浸在情境故事裡,對數學特別感興趣。情境互動式課堂教學就是選擇幼兒喜歡的人物設計故事,並藉助故事中的環節滲透知識教學,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讓他們在游戲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幼兒輕松自如的掌握了知識。
教師必須要改進 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 創新思維 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 想像力 和思維力,多採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
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如:教幼兒學習三者以上的測量或比較時,用筆測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從杯子比筆矮,瓶子比筆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3幼兒園趣味數學的滲透方法
將趣味數學滲透於游戲中
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鬆、滿懷興趣地學習數學。 為了鞏固幼兒對形狀的認識,我們設計了「餵食」的操作游戲,讓小朋友把形狀卡片喂給相同形狀「娃娃吃」,從中學習到相關經驗。建構游戲《蓋房子》中,為幼兒提供各種圖形積木,上面分別寫有1~6的數字,復習6以內的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規律。
在小班的「按顏色分類」這一教育活動中,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教導黃樹葉的時候,手持黃樹葉的幼兒站起來揮動手中的葉子,其他幼兒蹲下不動。結果在活動實施時,發現這個游戲的設計忽略了小班幼兒的直覺思維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點。不僅沒有達到隱含的教育效果――按顏色分類,而且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發現問題後,我立即改變了方法,優化了這一游戲活動。先讓幼兒見到一片自己喜歡的樹葉以後,隨音樂做游戲。游戲停止,樹葉娃兒都回到樹媽媽的身旁,紅樹葉找紅樹媽媽,黃樹葉找黃樹媽媽,綠樹葉找綠樹媽媽……這樣一來,幼兒情緒高漲,全身心投入,也都能按要求自主地做好分類活動,在多次的交換樹葉中,幼兒都能在自由的游戲中按顏色進行分類,教師也實現了在游戲中引導的教育價值。
將趣味數學結合在運動中
1.改編現有的體育游戲
很多體育游戲注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在傳統的體育游戲「拍皮球」「跳格子」中,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三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和「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等,改變後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歡,不僅鍛煉了幼兒的體能還使其掌握了數學知識。
2.根據需要創編新的體育游戲
原有的數學活動都是在室內進行的,我在思考如何將數學融入體育游戲中。實踐證明:根據數學教學的需要,創編一些容易組織的體育是可行的。在「按大小排序」的教學中,組織戶外體育游戲「我給球兒來排隊」;「按高矮排序」的教學中,戶外體育游戲「我給大家來排隊」;圖形的教學,可以在跳房子的中進行復習。結果表明:讓幼兒在游戲、運動中學數學比單純的數學活動效果更好。
4幼兒園的數學教育
數學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為特徵的。就這兩個特徵而言,數學是很不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的一門學科。如果把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看作是單純地教給幼兒兒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只滿足幼兒兒記住了一些數字,能表達某一概念涵義的詞語,那麼幼兒對數學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會失去教數學的興致。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和學習動機。只有當幼兒對某件事物或者某個活動發生興趣時,他才會積極地參加,主動地探索和自覺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態度和樹立信心的基礎。如果幼兒在最初接觸數學時就沒有興趣,學習的態度不積極,就很可能影響今後學習數的學業成績,導致在數學學習上的失敗。
最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是那些「使幼兒跳一跳能夠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在進行數教育的活動中,當幼兒能夠熟練地把一組物體按其屬性分成幾組以後,這時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學習活動就是比較各組物體之間的多少。讓幼兒在這些組中找出物體個數最多的,或最少的。這個活動實際上是把幼兒對事物外部物征或質的思考引向對量的思考,使他們開始跨入數概念形成的歷程,這是幼兒思維的一個跳躍。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幼兒的學習也有影響。最能旨起幼兒興趣的教學方法是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方法。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幼兒思維形象性的特點,而忽視幼兒解決抽象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直覺形動生性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般多採用講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這樣常常使幼兒在不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了一些數學語言或概念,這種沒有理解內涵的語言、概念就成為枯燥的記憶符號而使幼兒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數學來自現實世界的抽象,它的許多概念及其屬性都可以轉化成具體的事物,成為幼兒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兒在感知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再進行概念屬性的抽象。這樣獲得的概念對幼兒來說是能理解的,是有意義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內的自然數列可以通過以「1」為等差,遞增到10的擺放紐扣來感知。
幼兒園數學怎麼教相關 文章 :
★ 幼小銜接數學怎麼教
★ 幼兒園數學的教學方法
★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 幼兒園數學《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 幼兒園常見的教學方法
★ 兒童學數學的方法
★ 有哪些實用的幼兒園教學方法?
★ 幼兒園里常見的幾種教法與學法
㈢ 如何將數學融入一日生活
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為生活服務。讓幼兒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數學又是有用的。例如,每日點人數時,我先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本班總人數,然後再讓幼兒練習兩個、兩個數數,五個、五個數數等。帶著幼兒在上下樓梯時數一數台階,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輕松掌握數數的技巧,培養他們的數感。玩玩具時,數一數玩具的數量,整理玩具時,按形狀、顏色分類, 然後再從數、量、色、形等角度統計,並在統計表中填寫。和幼兒一起散步時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戶外活動時,我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體育器械「球體」和「圓形」,「正方體」和「正方形」等,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調動多種感官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不同。利用幼兒園周圍的生活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隨時注意觀察事物的數量變化,幫助幼兒積累數學經驗。運用已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使之輕松、自然、愉快地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數學學習應滲透於幼兒的游戲中
游戲是幼兒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滿喜悅的活動,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也孩子們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在班上我經常和小朋友玩以下數學游戲,幼兒很喜歡,也很適用。[2]
1.排隊玩法:音樂響起,全體幼兒自由活動,音樂停,10個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數數全組有幾個小朋友,然後以一個幼兒為首,小朋友觀察自己的位置,說說「我排第x」。然後在活動室里畫上兩個圈,變成兩個「家「,讓小朋友聽到音樂找家,復習10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的加減計算。
2.搶椅子游戲:10個小朋友圍成一個圈進行搶凳子游戲。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游戲中,幼兒能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的概念。
3.「送信」游戲:黑板前面放著每戶人家的信箱,信箱上寫著1、2、3……幼兒手中拿著10以內的加減算式信封,分別去插在應放的信箱上。這種游戲可分組競賽,看哪一組先送完。
4.數學擂台賽:可以由一個小朋友報題,讓其他幼兒搶答,看誰先答出;先答出的幼兒獲命題權,也出一題,其他幼兒搶答。如此下去,幼兒也很有興趣,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幼兒的計數、語言、想像能力。
㈣ 如何把數學活動融入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數學活動,是啟發幼兒對數學興趣的首要方式,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㈤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師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幼兒蘊藏著豐富的創造能力,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都會在他們腦中閃現,在他們稚嫩的小手中描繪。而區域活動作為一種自由、開放、操作性強的小區域性游戲活動,為幼兒創造精神、創造潛力的發揮搭建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幼兒園數學活動區的開展是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針對一定的數學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大量活動機會,讓幼兒在活動區內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一、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必須注重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
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關鍵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體,是幫助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施於操作動作,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進化到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提供材料不單是活動前的准備,還是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整個教育過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興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性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同,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的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教師模仿了這一形式,在小班數形成活動中提供了印章讓幼兒在兩只小鳥後面印上一隻小鳥,是3隻小鳥,2添上1是3,幼兒把印章印在紙上,立即就有一隻小鳥排在後面,孩子們很興奮,他們印了又印,還把小鳥印在臉上、手上,教師生氣了,認為是幼兒故意淘氣。其實,是教師對本班幼兒學習特點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當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數學活動區中,一定要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不然幼兒不感興趣,因此,要把學習任務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業單之類的材料,幼兒按作業單的要求,配合實物進行操作他們會感興趣,活動中不僅能得到有關知識的練習,還能培養任務意識,使它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增強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幼兒各階段的認知特點
二、數學活動區的內容應與近期的數學活動目標相一致。
教師對本學期的數學活動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有什麼樣的目標就要考慮設計達到某個目標的數學活動區。把教育意圖貫穿到數學活動區內容,創設一個與數學目標相一致的良好環境。比如,本周小班數學活動的目標是「按物體的顏色分類,能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顏色的物體」。那麼,小班教師在當周設置計算活動區時,就應圍繞著這個目標來提供材料,例如,可以給每位幼兒6張彩色卡片或者色彩鮮明的玩具花片等,讓幼兒擺放在桌上,進行觀察、比較,然後要求幼兒把相同顏色的卡片放在一起,並讓幼兒說說有幾種顏色的卡片,各是什麼顏色的,每一種顏色的卡片有幾張等等。這樣一來,不僅讓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復習、鞏固了本周的數學活動內容,而且,教師還能夠對不同水平的幼兒做到個別教育與輔導。
三、數學活動區活動應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幼兒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應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允許他們從不同起點按不同水平、不同發展速度發展和學習。經過幫助使幼兒有所提高,逐漸達到目標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活動區中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應有所不同,給幼兒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從而增強自信心和獨立性。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教師常常忽視這一點,如在「按物體的厚薄排序」活動中,有的教師給幼兒提供了相同的材料,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結果能力弱的幼兒感到困難重重,無法完成操作任務,能力強的幼兒又覺得缺乏挑戰而興味索然。同是這一內容,我們可以根據幼兒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對幼兒提出不同要求。如可以要求能力較弱的幼兒按厚薄特徵給三個物體排序;要求能力強的幼兒給五個甚至更多的物體排序並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允許幼兒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務後,更換不同層次的材料進行活動,這樣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又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四、在數學活動區內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前,教師在指導活動區活動時,總是不自覺地自己講解,示範。這樣做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由於老師的指導,使幼兒在教師陪伴時樂於探索,從而對教師產生依賴而當教師不參於指導時,就容易失去探索的興趣;二是教師的指導打亂了幼兒的探索,教師的講解削弱了游戲本來應有的情趣,使幼兒喪失了本來已有的探索熱情。
那麼,如何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呢?首先,要承認幼兒是活生生的、正在發展的個體,是學習和游戲的主動探索者。因此,要讓幼兒園數學活動區活動成為幼兒主動探索獲取經驗、體驗探索樂趣、建構概念的一種活動。其次,要明白幼兒主體性的發揮、不排斥教師的有效指導,但教師對活動過程中的指導應是隱性指導,也就是說,活動目標的實現除隱含在活動環境的創設之中,活動環境的設計之中,還隱含在教師的指導之中,即隱含在教師的指導語、提示和提問之中,這種隱性指導主要體現為:
1、提出任務的指導語非常簡要明確,多用商量的口吻,並有利於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2、重視觀察幼兒在活動區中的具體行為過程,及時了解幼兒的需要、困惑、並通過教師與幼兒共同活動進行啟發引導,使自己領悟,同時,及時發現幼兒創造性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動。
3、探索活動的結果不是由教師告訴幼兒,而是幼兒通過自己發現、自己總結出來的。
總之,區角活動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無需受到「自己要與集體同步」的約束,使幼兒能夠在輕松、愉快、自願的狀態下活動。區角活動又打破了傳統的集中授課形式,把游戲活動作為幼兒的學習形式,這也符合了《幼兒園綱要》中提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因而,區角活動使教育目標落到了實處,使之有聲有色。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表現得禮貌大方、自信獨立、富有創造力,這些都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備的條件。
㈥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提高幼兒數學學習能力
一、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必須注重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
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關鍵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體,是幫助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施於操作動作,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進化到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提供材料不單是活動前的准備,還是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整個教育過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興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性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同,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的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教師模仿了這一形式,在小班數形成活動中提供了印章讓幼兒在兩只小鳥後面印上一隻小鳥,是3隻小鳥,2添上1是3,幼兒把印章印在紙上,立即就有一隻小鳥排在後面,孩子們很興奮,他們印了又印,還把小鳥印在臉上、手上,教師生氣了,認為是幼兒故意淘氣。其實,是教師對本班幼兒學習特點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當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數學活動區中,一定要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不然幼兒不感興趣,因此,要把學習任務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業單之類的材料,幼兒按作業單的要求,配合實物進行操作他們會感興趣,活動中不僅能得到有關知識的練習,還能培養任務意識,使它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增強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幼兒各階段的認知特點
㈦ 幼兒園數學分解在區間怎樣滲透
幼兒數學教育主要包括幼兒的數概念、計數和運算的教育、量與計量的教育、幾何圖形和空間關系、時間關系的教育等。
①幼兒的數、計數與運算
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數的守恆;相鄰數;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系;認識序數,能夠用自然數表示物體排列的次序關系,說出物體排第幾;認識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數之間的互換和互補關系等;學會10以內的計數;認讀和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包括認識加號、減號和等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學習10以內數的口頭加減運算,並能夠用加、減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②量與計量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物體量的差異,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長短、高低、粗細,厚薄、寬窄、輕重、容積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恆;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感知量的相對性;幫助兒童建立序的概念,並體驗其中的傳遞關系;學習計量,會進行初步的自然測量。
③簡單的幾何圖形知識
能夠正確辨認常見的平面圖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圓形和梯形,並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特徵;能夠正確辨認幾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球體、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能夠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理解圖形之間的簡單關系。
④空間方位初步知識
能區分上、下、左、右和遠、近等空間方位;能按指定方向進行運動,包括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時間、方位的初步知識
能區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並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稱及其順序;認識時鍾,知道時鍾的用途以及正點與半點。
㈧ 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打電話的過程。
2、學會0-9的數字。
3、學會點數對應,並體會打電話的樂趣。
活動准備:
電話1部、號碼記錄卡、筆。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活動內容。
(1)老師口袋裡放著一部手機。
師:小朋友們,家裡是不是只有你一個孩子呢?
幼:是/不是
師:大多數小朋友家裡就他一個孩子。那麼,要是在家裡的時候想找小夥伴玩了,會怎麼做?
幼:打電話/到他家裡去玩/叫他來自己家裡
師:嗯,說的對。可是,要怎麼才能叫他來自己家裡呢?或者我們要去他家裡,也要先告訴他一聲吧?
幼:對的。
師:所以,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呢?
幼:打電話。
師:真聰明。打電話多方便呀?現在呀,老師就要打一個電話
撥號,老師撥打,通話,掛上。
師:"老師剛才在跟誰打電話?聽得出來嗎?"展示撥打的電話號碼
(2)師:這里有兩張電話號碼卡,一張是小男孩的,一張是小女孩的。可是,卡上沒有數字,只有點。你們來告訴我是幾個點好嗎?
幼:好
按點認讀。
師:現在我們都知道數字了,那麼號碼記錄卡上小男孩家裡電話是多少呢?把它們都寫下來吧。
幼兒看點數寫數字
(3)小女孩家裡電話是多少?
看點數寫數字
(4)師:那你們家裡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呀?能告訴我嗎?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
畫點數,並對照點數寫數字
2、幼兒交流經驗:號碼是多少?
(1)小朋友交流自己家電話是多少?
(2)請小朋友做打電話的游戲,撥打正確號碼(用手做打電話狀)。
師:"剛才小朋友都說了平時是怎樣打電話的,現在小朋友們來試試吧。"
3、幼兒體驗打電話的心情和樂趣。
全體幼兒一起復習一遍。
4、幼兒觀察和記錄。
師:我們知道了家裡的電話,那麼爺爺奶奶家還有外公外婆家的電話號碼你們都知道嗎?我們回家再去記下來吧。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因為電話是小朋友常見的而感興趣的,所以整個過程孩子的熱情高漲,興趣很濃.積極參與整個活動,樂意的表現自己,達到了活動目標。
教學內容 :比較大小、長短、高矮
教學目的:
1、使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認識大小.長短和高矮的含義,體會比較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和高矮。
2、使幼兒經過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大小長短和高矮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知道長短、高矮、大小的含義。
2、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准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儀器: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了解幼兒對實際生活中大小.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把尺子,問:這把尺子長還是短?
2、當幼兒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分別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尺子,引起幼兒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麼比較。
(2)確定什麼和什麼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麼。
(3)比較時,要把兩種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後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教學"大小長短"、" 高矮"。
(1)提問:圖中畫了些什麼?你能說一說嗎?
(2)比一比讓幼兒看圖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練習
4、小結比較大小長短和高矮都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單個物件不存在大小.長短、高矮的,比較大小長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樣,一定要把一頭對齊,才能正確比較出大小長短和高矮。
5、拿出課前准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較,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
四、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談談你的收獲。
五、作業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設計意圖:
只有當數學回歸了幼兒的生活情境,才給了幼兒將數學思維進行寬廣的遷移和應用的機會,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教育價值。《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一表述也正說明新課程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已不再過度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更注重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實際意義,並嘗試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答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如衣服上的花紋、地磚、欄桿;幼兒游戲活動時按男女間隔排隊;律動、做操中動作的反復等等。這些事物幼兒都很熟悉,因此我們把這些內容作為本活動的素材,希望從中讓幼兒更生活化地感知規律,並且最終培養起幼兒的數學可以服務應用於生活的意識,如運用規律知識進行裝飾;創編游戲、動作等等。
活動目標:
1、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序列,產生對規律活動的興趣。
2、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感知規律的主要特徵。
3、嘗試自創規律,發展幼兒的實際運用能力。
活動准備:
1、有色綵排列出規律的衣服。
2、可以串掛的小積木若干,穿掛用的繩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規律事物的課件(照片以幼兒身邊場景為主)。
活動過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1、欣賞衣服
引導幼兒觀察一些同伴的衣服,並發現衣服上的規律。
2、觀看課件,進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或什麼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規律嗎?這個規律是怎麼樣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種規律
1、幼兒自己運用一定的規律穿起小玩具串。
2、集體交流自己運用的規律,並將其轉換成符號形式。
3、引導幼兒分析與提煉規律的主要特點。
(三)運用規律
1、排隊:我們小朋友可以排排隊,排出規律。
2、編動作:用動作表現規律。
設計意圖: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往往在組織教學時,會感到孩子們的興趣不高,主動學習的慾望不強。《綱要》中明確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為了創設一個讓幼兒的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我為幼兒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情境空間,讓幼兒在「布置超市」、「購買活動」等一系列操作、游戲活動中主動獲得「5的加減法」的有關經驗。
活動目標:
1、學習5的加減法,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加減互逆的關系。
2、能用較完整地語言口編應用題,會正確書寫加減法的算式,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
3、能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合作完成任務的樂趣。
活動准備:
1、提前告訴幼兒設立貝貝玩具超市,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准備各種玩具。
2、和幼兒一起創設貝貝玩具超市(共分為4塊,並貼有不同的與每組幼兒身上顏色相同的即時貼),帶有不同數字(圓點)的玩具40個,裝玩具的小盒每組5個(上面貼有數字5)。
3、供幼兒記錄的記錄卡40張(田字格)。
4、每人一個信封,裝有硬紙幣5個。
5、教師用的大展示板2張(田字格)。
6、泡沫墊20塊。
7、幼兒每5人為一組,每組幼兒身上貼不同顏色的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與
教師一起布置貝貝玩具超市。激發幼兒收拾、整理的願望。
教師:「今天早上,小朋友帶來了許多玩具,都貼上了價格標牌,現在我們一起把它布置起來好嗎」
二、引導幼兒發現5的加法,並請幼兒記錄算式。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玩具身上有不同數字的粘貼。
教師:「小朋友看。玩具身上有什麼?」引導幼兒發現卡片上的數字和圓點數是相同的。
2、教師提出整理的要求:
觀察每個盒上的大小、數字,引導幼兒了解每個盒裡只能放兩個玩具,它們身上的數字相加必須等於5。教師舉例:先拿一個數字是4的玩具放好,啟發幼兒說出再應該拿數字是幾的玩具(1)。
請幼兒觀察小盒下面的記錄紙,教師邊啟發幼兒想一想應該怎樣寫加法算式記錄整理結果(4 1=5),邊出示寫好的算式。
請幼兒觀察小筐上的即時貼顏色,告訴幼兒負責整理與自己身上即時貼顏色相同的區域。
看哪組幼兒整理的快,記錄的准。
3、幼兒分組記錄,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及時記錄整理結果,並督促幼兒整理後馬上回位子坐好,鼓勵整理好的幼兒可互相交流自己的記錄結果。
4、全部整理後,與幼兒一起檢查整理結果是否正確。
三、請各組幼兒以口編應用題的方法,介紹自己的記錄結果。
1、教師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引導幼兒講講算式所代表的意思,理解加法交換的規律。
2、鼓勵幼兒給玩具超市取個好聽的.名字。
四、以買玩具的游戲形式學習5的加法。
1、教師:「超市布置好了,我要5元錢去買一個喜歡的玩具(拿出信封里的5元錢),我買了一個4元錢的,還剩幾元錢?應該怎樣記錄?」教師出示範例5-4=1
2、請幼兒從小椅子下取出信封,看看裡面有幾元錢?請幼兒用手裡的5元錢到玩具城買喜歡的玩具。
3、提出要求:每人只買一個玩具,並把自己花了多少錢,剩了多少錢也要向老師一樣記錄下來。
4、請幼兒以口編應用題的方法,介紹自己購買的玩具及記錄,老師同樣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引導幼兒理解加減互逆的規律。
五、自然結束。
活動目的:
1.能按物體的特徵進行層級分類;能明確地講述操作過程與結果。
2.學慣用數字對物體進行分類統計。
3.能有序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培養幼兒良好的數學常規。
活動准備:
1.紅、藍兩色水筆各一支;
2.「分衣服」材料:大小、顏色不一的「衣服「; 「分紐扣」材料:大小、扣眼、顏色不一的「紐扣」若干份;
3.分類板、記錄紙;
4.投影儀。
活動預設:
一、以「開百貨商店」導入活動。
師:郭老師開的商店進了一批新貨,這批貨又多又亂,請小朋友幫幫我,將這些東西分一分,好嗎?
二、教師講解層級分類和記錄法
1.第一次分類並記錄:
(1)教師引導幼兒按照不同特徵來進行第一次分類,並根據標志進行記錄。
(2)師:這些衣服一樣嗎?哪裡不一樣?可以怎麼分?
師:我們將分好的衣服再按照它的特徵進行記錄(先數一數分出的物品有多少,在相應的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志)。
2.進行二級分類:
師:如果我要將這些衣服再進行分類,能不能再分?怎麼分?(請幼兒進行分類,分好後教師進行記錄。)
教師小結:像我們今天這樣一層一層進行分類的方法就叫做層級分類。我們在分同一種東西的時候都可以根據它的款式、大小、顏色等特徵進行多級的分類!
三、幼兒分組操作,進一步學習層級分類:
師:我的商店裡還進了一批的紐扣,也想請你們幫我分一分。小朋友們可以根據郭老師剛剛的方法,將這些紐扣一層一層進行分類,你們想想,看看有幾種方法可以將這些紐扣進行分類整理!
師:我們分小組進行,每組2人,2個小朋友們可以先討論,然後按商量好的方法幫我的紐扣進行分類。一人分一人進行記錄,每分一層都要數一數有多少,在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志。(提醒幼兒記錄好一種辦法後可以在籃子里再拿一張記錄表用另外一種方法進行分類記錄。)
四、師幼一同評價操作情況:
師:請你說說你是按紐扣的什麼特徵來分的?怎麼記的?
(請個別幼兒來介紹他的操作情況,引導全體幼兒對各組的統計表進行討論,看看這些統計表是否能讓別人清楚分的是什麼、是按什麼分的!)
五、結束延伸:
師:這些紐扣還能再分嗎?怎麼分?等等我們回班上一起來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