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師生互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
摘要: 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的高耗低效,即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苦。探究「有效課堂」的教學將成為一種教育的必然,無論是在教育理念還是在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應該是「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智慧」齊飛。因為在這里,學生的靈性得以迸發,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因為在這里,一顆小小的種子也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因為在這里,我們擁有的是和風細雨,春意盎然!只有這樣,我們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更成就我們的學生。
關鍵詞:數學教學 有效課堂
師生互動 課堂是師生雙方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互動的舞台,是學生探究知識、獲得發展的場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中師生互動是我們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是創造有生命課堂的主渠道,在實踐中要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構建起輕松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那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師生互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認識。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課堂中真正的師生互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於建立在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民主,才能使學生在一種和諧、寬和、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從而使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如在講述「圓柱和球」時提出問題:「是不是會滾動的就一定是球」時讓學生討論,甲同學:「這不一定,圓柱也會滾動呀。」這時老師不輕易表明觀點,在學生繼續思考後,教師因勢利導共同歸納出:會滾動的不一定是球,圓柱和球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會滾動。教師按上述處理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也形成了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教學氣氛。
二、明確互動目標,增強互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有效性。學生是互動教學的主體,所以有些教師就把互動教學等同於放羊式的師生對話,把互動理解為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討論,做做游戲就可以了。同時,學生對這樣輕松的「學習」興趣也很濃,積極性很高,所以課堂氣氛相當活躍,熱熱鬧鬧,組織交流都很好,但學生對自己應該學到什麼,學會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許多學生課後對相關的知識、問題的結論知道並不多,更沒有主動去思考,課堂設計的目標沒能實現。這樣不僅沒有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連傳統課堂中學生對「雙基」的掌握目標都達不成,可說是得不償失。又如在實施合作學習時,有的老師不考慮必要與否,也未作充分准備,很隨便地就讓前後排學生圍坐在一起展開討論學習,這樣的合作學習,沒有做到獨立學習在前,合作交流在後,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實質上對學生的思維沒有多大觸動,只是流於形式的討論而已。以上這些教學互動,有教學互動之名,無教學互動之實,有互動的形式,而忽視互動的內容,這樣的教學互動其目的性是不夠明確的。因此,明確互動目標是實現有效互動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確定的教學目標中思考有效的互動策略,通過教學主體間的互動交流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 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有「經歷」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特點。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學習是一個以知識學習過程為載體的,經歷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過程與方法同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了對長度單位之間進率的認識。我讓學生把課前搜集到的感興趣的粉筆、磁帶、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學生自主操作後,反饋:「你量的物品是什麼?長多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量的是粉筆的長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帶盒的長度是11厘米」「你是怎樣量的?」「我把粉筆的一頭對准0這點,再看另一頭對在哪裡就可以了。」我繼續問「你又是怎樣看的?」「一個大格代表1厘米,一個小格是一毫米。這兒有7個大格,2個小格。」其他的學生鼓掌表示同意。接著其他同學展示,教師也引導他說明量的過程後,繼續引導:「看來大家對這兩位新朋友已經認識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Ⅱ 請說說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和學生事項如何相互作用的
摘要 教室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有很多種。比如,學生可以直接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自己困惑不懂的地方,讓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解答。教室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學生、讓學生進行習題練習,來了解學生對這堂課知識的理解程度。
Ⅲ 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如何與學生互動
互動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活動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數學新課程的重要原則是「以學生為本」,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互動」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在師生互動的學習中,應做到:
一、民主平等是互動的前提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活動中,一味的只是教師講,學生答,嚴重的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思維。只有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徹底摒棄「師道尊嚴」,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放鬆的環境地中,消除了心理戒備,才能敢說敢做,思維的火花才能蹦發出來。課堂上多用「請你大膽說出來你的想法」,「誰願意說」,「誰來和和老師一起合作」等,老師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打成一片,學生才會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上來,也更願意表露自己的想法。
二、創設情景是互動的保證
在課堂上只有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必須創設情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學習,有著身臨其境的體驗,很快融入了學習生活中,枯燥無味的知識突然間變得豐富有趣,學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成功的激發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思維情感,提高了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了《購物策略》時,將講檯布置成商店,講桌當櫃台,然後,把學生分成四組,讓學生扮演「小小采購員」,每組推舉1名數學學得好且口算能力強的學生當售貨員,其餘學生充當顧客,先從買文具開始,練習模擬購物,再「買」日常用品,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怎樣購物更實惠。
三、激勵評價是互動的動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用說學生,就是我們老師,也希望得到別人的給自己鼓勵,對自己的贊美。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激勵性語言,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圍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
四、角色變換是互動的必要
傳統教學「一張嘴巴,一隻粉筆;三十五分鍾講到尾,最後留點時間寫作業」,教師一人在唱主角津津有味,當觀眾的學生卻索然無味。新課標中指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只有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講台讓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討論權利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適時的請學生來當「小老師」,學生學起知識來才有勁。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拉,猜一猜等多活動練習,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異同點。整節課下來學生愉快,開心的在玩中輕松的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不但學的快,而且記的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師應是風,一縷春風;學生是水,一池春水;風吹水起。在素質教育的天地間,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激越的浪花,翻捲起一幅幅壯麗的美景,教師要駕馭好這股「風」,既不能「無風不起浪」,讓課堂死水一潭,又不能「狂風大作」,讓課堂失控。
Ⅳ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小學的數學老師應該採取比較活躍的方式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說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話,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子就會出現一些叛逆的思想。所以說作為小學的數學老師,應該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教學來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積極性,比如說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學會這些知識。
可是老師在這個時候則需要告訴同學們其實這三塊餅只需要9分鍾就能夠烙好,孩子肯定會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在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告訴學生們這個原理是什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數學非常的有意思,而且也能夠獲得很多的樂趣,所以孩子對於數學也會非常的感興趣,而孩子的積極性就此被調動了起來。
Ⅳ 如何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
摘要: 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的高耗低效,即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苦。探究「有效課堂」的教學將成為一種教育的必然,無論是在教育理念還是在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應該是「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智慧」齊飛。因為在這里,學生的靈性得以迸發,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因為在這里,一顆小小的種子也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因為在這里,我們擁有的是和風細雨,春意盎然!只有這樣,我們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更成就我們的學生。
關鍵詞:數學教學 有效課堂
師生互動 課堂是師生雙方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互動的舞台,是學生探究知識、獲得發展的場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中師生互動是我們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是創造有生命課堂的主渠道,在實踐中要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構建起輕松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那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師生互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認識。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課堂中真正的師生互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於建立在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民主,才能使學生在一種和諧、寬和、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從而使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如在講述「圓柱和球」時提出問題:「是不是會滾動的就一定是球」時讓學生討論,甲同學:「這不一定,圓柱也會滾動呀。」這時老師不輕易表明觀點,在學生繼續思考後,教師因勢利導共同歸納出:會滾動的不一定是球,圓柱和球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會滾動。教師按上述處理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也形成了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教學氣氛。
二、明確互動目標,增強互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重視互動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動一定要講究有效性。學生是互動教學的主體,所以有些教師就把互動教學等同於放羊式的師生對話,把互動理解為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討論,做做游戲就可以了。同時,學生對這樣輕松的「學習」興趣也很濃,積極性很高,所以課堂氣氛相當活躍,熱熱鬧鬧,組織交流都很好,但學生對自己應該學到什麼,學會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許多學生課後對相關的知識、問題的結論知道並不多,更沒有主動去思考,課堂設計的目標沒能實現。這樣不僅沒有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連傳統課堂中學生對「雙基」的掌握目標都達不成,可說是得不償失。又如在實施合作學習時,有的老師不考慮必要與否,也未作充分准備,很隨便地就讓前後排學生圍坐在一起展開討論學習,這樣的合作學習,沒有做到獨立學習在前,合作交流在後,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實質上對學生的思維沒有多大觸動,只是流於形式的討論而已。以上這些教學互動,有教學互動之名,無教學互動之實,有互動的形式,而忽視互動的內容,這樣的教學互動其目的性是不夠明確的。因此,明確互動目標是實現有效互動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確定的教學目標中思考有效的互動策略,通過教學主體間的互動交流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 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有「經歷」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特點。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學習是一個以知識學習過程為載體的,經歷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過程與方法同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了對長度單位之間進率的認識。我讓學生把課前搜集到的感興趣的粉筆、磁帶、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學生自主操作後,反饋:「你量的物品是什麼?長多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量的是粉筆的長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帶盒的長度是11厘米」「你是怎樣量的?」「我把粉筆的一頭對准0這點,再看另一頭對在哪裡就可以了。」我繼續問「你又是怎樣看的?」「一個大格代表1厘米,一個小格是一毫米。這兒有7個大格,2個小格。」其他的學生鼓掌表示同意。接著其他同學展示,教師也引導他說明量的過程後,繼續引導:「看來大家對這兩位新朋友已經認識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呢?」學生交流討論後反饋。有的說:「都是長度單位。」有的說:「一個厘米是10個毫米。」「你從哪裡看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新知,藉助投影儀演示介紹:「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毫米。一大格里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厘米里有10個毫米。 三、創設有效互動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讓它成為師生展開有效互動所必須的動力。此外,教師創設和諧有效的教學情境,也能促使學生知識情感的內化,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教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是銳角,另一個是鈍角。」……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麼三角形,還要說明理由。這一過程無疑是加深了對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特徵的認識。這樣的師生互動才是真正有效的。
四、運用有效的互動策略,促進動態生成 動態生成是對教學過程中生動可變性的概括,它是對我們過去教學過程中強調的預先設定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修正和發展。一個真實有效的教學過程必然是師生、生生積極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我們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有效的互動策略,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在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當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真情互動時,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促進,使學生求知的慾望被激發、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維的火花被點燃。這時,師生間的互動對話就可以催發、生成許多教學契機。教師要善於抓住並加以利用,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一課時,師:「你們想知道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嗎?」突然,一位學生站起來:「我知道,三角形面積=底×高÷2」師:「你怎麼知道的?」生:「我從書上看到的。」師:「那麼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生:「我知道,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分成了兩個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師:「那你知道為什麼要沿著對角線剪,不沿著對角線剪可以嗎?」該生搖頭。師:「不要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動手試一試。」這時課堂又活躍了,學生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這樣,原定讓學生探索結論的教學變成了讓學生驗證結論的教學。因此,對於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資源,需要教師敏捷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則,契機稍縱即逝。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應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的動態生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師生互動不是形式上熱熱鬧鬧的你來我往,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積極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要真正達成師生間的有效互動,說到底就是要改變「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讓學生切實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師生的「交響樂」並讓互動成為其中的主旋律,師生才能在和諧配合的過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學。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權威型師生關系視社會或教育影響的代表者(教師)為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者,學生猶如被看管的羔羊,既無獨立人格,更看不到學生的內在需要,強調的是師道尊嚴,要求學生服從、順從,學生對教師常常有一種防備心理,甚至有一種恐懼感,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單向輸出信息的過程,學生被動的參與,師生關系疏遠甚至對立,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這種活動常常是被動的、刻板的,學生的反應是消極的甚至抗拒的。
有效的師生互動,要求教師要轉換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要拓寬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空間;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的支配者向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建立只有價值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系。強調師生互動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當教師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寬容、關愛等人際因素注入課堂時,就會不斷領略到全新的體驗:學生「動」起來了,生命活力煥發出來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嶄新的變化。教師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學生則由接受者轉化為主體者,角色的轉換使課堂雙邊活動活躍起來,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學互動的形成
1、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視學生為容器,泛講、濫講,一講到底的現象客觀存在,不認真分析教材,不進行教學前的預測。一些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一些超前的學生發展受到抑制,從而造成學生在課堂中不願動。另一方面教學環境的封閉性。學生被囿於課堂,唯參考書標准答案是尊,活動空間、思維空間是封閉的,視野是狹窄的,從而導致師生不能互動。 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實現教學互動,在問題設計上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要「精」,具有典型性;問題要「巧」,能深化主題;問題要「新」,能啟發學生以新視角去觀察、分析;問題要「活」,答案適度的開放性可引導學生的思維發散。如:在教學對三角形分類的認識時,我這樣設計:「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而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教師呈現一個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的三角形,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二個也是銳角。」 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是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直角三角形,看不到的兩個角,一個可能是銳角,一個可能是直角。」……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學生對此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通過「猜一猜」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加深了對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特徵的認識。這樣的師生互動是真正有效的。
2、實行科學提問 力求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問題,組織教學。在內容上是融合新、舊知識,是學生必須經過認真思考才能獲得。在難度上應恰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方式上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對象上應面向全體,調動絕大多數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同時,要因人而異。要熟悉、了解學生所長,嘗試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學生投入學習活動。對長於形象思維的同學,則巧比善喻;對長於邏輯思維的同學,則分條析理;好奇好動的同學,以啟發興趣入手;善於觀察的同學以直觀教學和實驗問題引入。 如「9加幾的加法」的教學,作為計算結果的得出,其實並不難,很多學生都會計算,但對算理的理解則會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顯然,引導學生探究理解「9加幾的算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這一節課的重點。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互動過程:師生共同列出算式:9+8。然後教師問:那麼結果是多少呢?」很多學生說是17。教師繼續追問:「那麼9+8為什麼等於17,你是怎樣想的?你能告訴不知道的同學嗎?」學生開始尋求證明自己答案的途徑和方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過程正是學生比較直觀地理解算理的重要過程,完全可以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引出。這里,教師正是利用了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設置挑戰性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有效地互動,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3 、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去操作去體驗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去體驗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提供師生互動的線索,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筆、校牌、磁帶盒等。然後讓學生量一量自己感興趣的物品的長度。學生開始自主操作,完成後對老師反饋:「你量的物品長是多少?」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量的是粉筆的長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帶盒的長度是11厘米。」我微笑著問:「你是怎樣量的?」那個孩子回答道:「我把粉筆的一頭對准0這點,再看另一頭對在哪裡就可以了。」我繼續問:「你又是怎樣看的?」學生說:「一個大格代表1厘米,一個小格是1毫米。這兒有7個大格,2個小格。」的學生鼓掌表示同意。接著是第二位同學展示,他量的是磁帶盒的長度。我也同樣引導他說明量的過程。在不少學生展示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找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交流討論後有的說:「都是長度單位。」有的說:「一個厘米是有10個毫米。」「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藉助投影演示介紹:「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一大格里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厘米里有10個毫米。」 本環節中,師生互動的過程在展示學生經驗認知水平的同時,已經切入到了對厘米與毫米之間關系的認識,經歷了1厘米=10毫米的感知、認識過程。
三、構建教學互動的教學機制,為互動教學保駕護航
1、競爭機制
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學生參與和回答問題的情況,讓學生評出最優小組,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2、合作機制
讓學生共同討論,共同參與甚至是相互講解。
總之,師生互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實施它有效的策略是,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要以平等的師生觀來指導與學生的交往過程,通過師生平等對話,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
Ⅵ 小學數學課堂怎麼與學生互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為主體」,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互動」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意味著信息的流動、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動態生成,充滿生命活力。那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做到三種角色的轉變。即: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在互動學習中建立互動型的師生合作關系,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因此,教師在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
二、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習慣的培養
為了有效地開展高互動學習,保證「互動學習」在實踐中取得較高的效率,在互動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論是「互動」、「合作」、「交流」,都必須以獨立思考為前提,以獨立思考為基礎。互動前,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沒有獨立思考的互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互動」,互動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沒有獨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就不能產生碰撞,不會產生共鳴,不能受到啟發。互動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而應是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互動,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獨立思考是互動的基礎,引導有深度地獨立思考和探究是進行互動的基礎,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動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二)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認真傾聽的習慣
交流是互動學習中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互動中得出的知識、方法、結論,都要通過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互動學習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 一個人會不會「聽」是有很大區別的,那種時刻想說而不願聽別人講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傾聽」的快樂,更體會不到「傾聽」所帶來的收獲。此外,這種少數人在「互動」中獨霸課堂的現象,不僅不利於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壞「互動」的氛圍,而且最終也將影響合作學習整體目標的實現。所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僅是互動學習中必要的習慣養成,也是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必要步驟。因此在互動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已的觀點,養成會說的習慣;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才能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三、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時機的選擇
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時機,真正讓互動學習體現其價值,而不是為了互動而互動。那麼教師如何准確把握互動的時機呢?(一)在需要探究時進行互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慾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讓他們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新的問題,並把此作為探究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二)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多用在出現了新知識,新難點需要處理時。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這時的互動學習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三)意見不一,有必要爭論時進行互動。可以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內化知識時;當學生舉手如林,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時;當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需要與人分享時,也是互動學習的有效時機。
四、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評價的多元性
在互動學習中,評價內容和形式應體現出多元性。評價的形式可以是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創新與發現,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等。因此評價時應注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個性。
總之,師生互動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夠喚醒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互動的價值,組織開展好師生互動,真正使互動學習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Ⅶ 創設小學數學師生互動環境的實踐研究報告
創設小學數學師生互動環境的實踐研究報告
上海《進入21世紀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提出: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進入21世紀數學教育改革的行動口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當充分發揮學習決策者的作用,是內因。離開學生的主體學習活動,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則要從啟發引導、點撥指導、質疑輔導和因勢利導等四個維度上發揮啟發引導的導師作用,是外因。教師的教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逐步增強主體參與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以及將來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橫向思維的創始人》愛德華·德·波諾說過:“縱向思維是在挖深一個洞,橫向思維是在試著在別處挖洞。”
小學目前所實行的課堂教學大多數是班級授課制,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主體參與能力的增強都離不開班級集體。當代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行為比較容易表現出孤獨、自私,集體觀念淡薄,這對於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都是不利的。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較多地注意傳授知識,鞏固所學,不大注意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忽略發揮集體的互助促進作用,這顯然不利於實施素質教育。而現代科技的重大成果大都是在小組或群體的合作研究與爭論中創造出來的。小組技術比個人技術更為重要,因為許多獨創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組交往中產生,大部分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實例中,小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創造性人才通過交往而成為獨立的人。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研究探索精神。我在總結以往長期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本課題的研究。試圖通過有效的討論,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形成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讓學生的思維進行撞擊、智慧的火花得以迸發;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撰的《學會生存》(1972年)一書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力量”。傳統教學下的學生學習是一種封閉式學習、授受式學習、同步式學習和重復性記憶學習。處於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潛能往往會被窒息,只知死守書本、權威至上、不知變化、人雲亦雲。布魯納認為“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於獨特的個人特色的知識。”學生有了學習提問的能力和自主權,才會有自己發現的東西。
我校是一所新組建的學校,建校時間只有三年,我們的學生來源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上不同的教育環境和不同的思維層次,使他們的情緒發展各不相同,再加上以往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個性的差異更是千差萬別。有的學生一節課始終保持著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有的學生的`情緒不夠穩定,容易被其他事物或現象吸引,表現為思想不集中,易開小差,小動作多,因而影響學習質量。也有的學生情緒則一直比較低落,表現為表情冷漠或萎靡不振、懈怠退縮,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為了讓這些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充分利用好40分鍾的效率,讓他們都樂學、善學、會學,這就要求教師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良好教學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二、研究概況
(一) 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如何創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心理環境,探索如何提高數學課堂討論的質量,培養學生由討論老師的提問到自主提問質疑的能力。
(二) 研究的內容
(1) 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組織討論的時機,指導討論技法。
——發揚教學民主,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
——創設活躍思維的條件,引導學生思考。
——創設人人求異,勇於創新的氣氛。
(2)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直面原始問題
——培養好奇心理
——鼓勵學生要敢於提問
——為學生設置“憤”、“悱”情景。
(三) 研究的方法與對象
對象:本課題研究以本班學生為樣本,以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環境為研究對象。落實和鞏固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和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
;
Ⅷ 小學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
小學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
溝通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溝通能力是教師必備的一種能力。教師如果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善於與學生溝通,會產生不一樣的教育效果。
第一,學會共情。
共情是師生溝通的基礎,如果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能夠做到共情,學生會更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表達中聽出潛在的信息和主要問題,獲得關鍵信息,進而提高溝通效果。
第二,注重語言藝術。
教師要多使用接納性和鼓勵性的語言,少使用批評、責備,或者學生難以接受的語言。如採用開放式的溝通語言,即"什麼""怎麼""你的意思是……"等,少用"為什麼"來詢問,談的過程中,注意還要以"好""是""原來如此"等語言,以鼓勵學生繼續表達。
第三,發揮無聲語言的魅力。
在交談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無聲語言在情感教育中的特殊魅力。如聲音要熱情、平穩而堅定,音量大小要適中;要面帶微笑,表情開朗,下巴放鬆;要發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作用,善於以目傳神,以目傳情,以目傳意等。此外,可以用點頭、身體前傾、動作來回應學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