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B. 小學數學單元分析如何寫
可以分析一下本學期數學的難以程度以及你的教學思路。
可以列出教學計劃,具體到每個單元需要的時間。是針對較難的單元,需要用什麼方法給孩子講解。
C. 課例分析怎麼寫
轉貼]課例分析材料怎麼寫
1、教學設計(任課教師撰寫)
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三維)、設計思路(及師生前期准備) 、簡要的教學過程或流程設計
2、課例展示(不要寫成師生對話的形式)(任課教師撰寫)
必須體現新課程的要求,說明教師如何從實際出發實施三維目標,引導學生實施學習活動,要體現示範性、可操作性,具有問題性、情境性,體現出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閃光點等等。
3、課後反思:總結出成功之處與不完全成功之處,並分析原因;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任課教師撰寫)
4、點評:(教研員撰寫)
本課例是怎樣設計的?組織結構如何(合作、分組、自組)?屬於什麼課型?激勵強化行為如何?規范行為怎樣?採用了什麼交互行為(講授、對話、體驗研究)?主要優缺點等?
D.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鍾表案例分析
《認識鍾表》是小學 一年級數學 上冊的內容,指導學生認識鍾表的組成,那麼老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指導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鍾表》案例分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級數學《認識鍾表》教學案例分析(上)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 教育 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91—9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鍾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鍾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 經驗 學會看整時,並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 方法 。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學具准備:
實物鍾、模型鍾,遠程教育課程資源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談話導入,課件演示:我們每家都 飼養 有公雞,每天清晨公雞就會早早起床開始“喔喔喔”地叫起來。
2、提出問題:
師:(1)“公雞打鳴是叫人們干什麼?”
生:起床。
師:(2)“你們每天早晨起床是誰叫的?”
生1:爸爸、媽媽。
生2:爺爺、奶奶。
3、揭示課題:
師:你們桌上擺著各式各樣的小鬧鍾,好看嗎?它有什麼作用?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鍾表。
板書:認識鍾表
點評:運用遠程教育課程資源課件演示,藉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從 兒童 熟知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自主探究
1、初步認識鍾面。
(1)比一比。
學生拿出實物鍾,與同桌的比一比,看鍾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1: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一根叫分針,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時針)
板書:分針時針
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學具的時針、分針。
學生2:都有12個數。12個數把鍾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
(2)說一說。(小組討論交流)
自己轉一轉,鍾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
學生3:順著時針轉的。
點評: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實物鍾、模型鍾等。設計了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認識整時。
(1)整時的常用表示法。
①學生嘗試撥整時。
師:你們會撥鍾嗎?自己撥出一個喜歡的時刻,看誰撥得好,請他上來撥。(選三個上來)
問:你撥得多少?“3點”剛才這個同學說的“3點”是口語,正確的書面用語叫“時”。
板書:時
指看三個鍾面說“第一個讀3時,第二個讀5時,第三個讀8時”,並板書:3時、5時、
8時。這些都是整時。
②觀察比較整時針的特點。
小組同學一起觀察:黑板上三個鍾面上的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③引導學生得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練習。
A、師撥鍾面,生說時刻,2時、6時、10時……
B、生活中,我們做的事都和時間緊密相連,請你們撥出時刻。
a中午放學的時刻。b每天看動畫片的時刻。c爸爸媽媽每天看新聞聯播的時刻。……
(2)整時的第二種表示法。
①教師出示標有“9:00”的卡片問:你們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裡見過?(小組討論交流)
生1:在電視機的屏幕上。
生2:在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上。
生3:在手機上。
……
師:這就是整時的第二種表示法,叫電子表示法。
②誰會寫幾時就寫幾,然後寫上“:”再寫上兩個“00”。
③指黑板上面,問:你會用電子法來表示嗎?請寫在練習本上,看誰寫得好。三人板演,評一評,誰寫得好?
④今天兩種整時表示法你都會寫嗎?你們還想比一比嗎?
師:老師寫一種,請你寫出另外一種。看誰寫得又快又對?
生:個個躍躍欲試,熱情高漲,等待老師的點名。
……
點評:由於小學生具有好勝、好強、有意注意不持久等特點,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撥鍾面上的時刻和嘗試認識電子表表示的時刻,然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認識整時的方法及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再次通過比一比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高潮,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慾望,這種開放性和創造性的 教學方法 ,設計新穎。
3、實踐應用。
⑴師:時間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作為小學生該怎樣珍惜時間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安排好一天的學習、生活(打開書第92頁)這是小兵一天的時間安排(遠程教育課程資源課件演示),仔細看書上第92頁,說一說,他什麼時刻做些什麼?(小組討論交流)
⑵師問:他的一天安排的合理嗎?
生4:合理,我也是這樣安排的。
生5:安排的很好,我要向小兵學習。
……
師:對,我們應向小兵學習,不睡懶覺,合理安排,做健康、聰明的好孩子。
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對小兵一天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加強了學生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重要性的認識,也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之中,感悟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認識鍾表》教學案例分析(下)
三、綜合應用
現在請你自己做主,當一次小小設計家,設計你星期六的安排。(小組合作,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安排合理)
⑴活動。上午()時做()
(:)做()
()時做()
下午(:)做()
()時做()
()時做()
⑵評一評,獲勝者是哪一小組?
點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落實這一教學目標,教師特地安排設計了請學生自己做主當一次小設計家的練習內容,鞏固練習環節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也極其自然的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教育,小組合作設計一天的作息時間表,豐富多彩,體現出學生一天的生活有序、豐富、充實、快樂。
總評:
1、《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認識鍾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鍾面的數字,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2、《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實踐、自主探索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的 思維方式 以形象思維為主,依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認識鍾表的構建過程中創設了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學生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評一評等實踐活動,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全過程,充分開展觀察、操作、探索與合作交流,相互幫助,促進了知識的內化,發展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地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由於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己發現、自己分析 總結 ,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
4、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明確,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標,教學過程靠標,課程結構達標。
E. 小學數學單元教材分析應從那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識字:內容及方法。2、朗讀:方法及需要達到的目標。3、閱讀:方法及要求。4、練筆:寫字的方法及措施。5、說話訓練: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後是教材內容:幾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中心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
F.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G.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中括弧》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六周的實習中,我上了兩堂影響深刻的課,其中一堂就是中括弧。中括弧在我認為是一堂很簡單的課,所以在上課前我很自信,可是當上下來後我發現問題很多,因為學生提的問題我一下子沒法解釋。本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掌握加了中括弧後的運算順序,我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得出。括弧是一種運算符號,它的作用在於表明運算的順序。小括弧()是荷蘭數學家吉拉特開始使用。之前法國數學家韋達使用過〔〕但這些符號到18世紀才廣泛使用。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誘,引入新知
師:在算術本上用遞等式的形式計算360÷12+6×5(黑板上寫著)。誰來黑板上算?
生:我來。
師:你是怎麼算得呢?
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後算加法。
生2: 我有意見,先乘除後加減,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
師:真棒!總結一句話是先乘除後加減,那麼老師想先算加法怎麼辦呢?
生:可以加一個小括弧。
師:哦!那加了小括弧後你還會算嗎?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360÷(12+6)×5(黑板上寫著)
生:會算,老師我來黑板上算。
師:你來,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算得嘛?
生:我先算小括弧里的12+6,然後算除法360÷18,最後算乘法。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如果老師想算完小括弧後,先算乘法該怎麼辦呢?
生:加中括弧。
師:以前學過中括弧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括弧。
片段二:思考討論,探究新知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算一算360÷【(12+6)×5】。
生1: 360÷【(12+6)×5】 生2: 360÷【(12+6)×5】
=360÷【18×5】 =360÷(18×5)
=360÷90 =360÷90
=4 =4
師:看黑板上的兩題,你發現了有什麼不同嗎?
生:寫下來的時候一個用中括弧一個用小括弧。
師:那你們想想看,到底誰寫得對呢?
生1:加小括弧的對,因為小括弧要在中括弧的基礎上算得,中括弧里如果沒有小括弧就錯了,有中括弧的話在中括弧里一定會有小括弧。
生2:加中括弧的對,因為小括弧里的已經算完了,所以要算中括弧里的,那麼寫下來的時候就是中括弧了,不是小括弧。
(學生之間就開始不舉手發言了,各自說各自的,開始爭辯了)
師:停!現在我們發現在寫算式的規范上我們有了分歧,那老師可以告訴你寫下來的時候應該用中括弧而不是小括弧,理由剛才的同學已經說了,是小括弧里的算式已經算完了,接下來要算中括弧里的算式了,所以要寫中括弧。
生:老師,那中括弧里的直接算出來,不要分布算不就不存在寫中括弧小括弧了嘛,那樣照樣可以出答案的.
師:你們也贊同他的意見嗎?
生1:贊同。
生2:不贊同。
師:你能說說你不贊同的理由嗎?
生:如果是不分部算的話,容易出錯,所以做遞等式最好是分部算得好。
師:現在你們明白了嗎?為了少出錯,我們在做的時候都要分部算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
師:現在來一起看黑板上的三題,你發現者三題有什麼不同點?
生:他們的符號不同,一個加了小括弧,一個加了中括弧。
師:那為什麼老是要加上這些符號呢?
生:因為要改變它們的計算順序。
師:第一個算式是先?
生(全體):先乘除後加減。
師:第二個算式是先?
生(全體):先算小括弧里的再算小括弧外的。
師:那誰你來說說加了中括弧後的計算方法?
生:先算小括弧里的,再算中括弧里的。
師:誰還能完整的說一說?
生:先算小括弧里的,在算中括弧里的,最後算中括弧外面的。
師:同桌之間說一說加了中括弧的計算方法。
【案例分析】
H. 小學數學確定位置課例分析怎麼寫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能描述簡單的線路圖。
教學重難點:1、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
2、能描述簡單的線路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森林探險):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森林探險嗎?在森林裡探險要想不迷路最重要的是什麼?那你們會辨別方向嗎?誰來說說怎麼辨別方向?笑笑告訴我們,在這座森林裡有一座天然的動物園,同學們想去嗎?那我們第一站就到動物園的熊貓館去。(出示圖片及坐標)我們現在在噴泉廣場,誰能說說我們應該怎麼走?(生:東北方、北再往東走)
二、確定方向:
1、引導學生產生認知過程,提出探究課題。
師:什麼是東北方?(在坐標的東北方用箭頭指出多個東北方)這幾個方向都是東北方嗎?像這樣屬於東北方的箭頭有多少條?你認為我們向東北方向走,能順利地在茂密的森林中找到熊貓館嗎?看來「東北方」不是個准確的方向。
2、自主探究
獨立思考:誰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告訴大家,熊貓館的准確方向。
小組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3、全班交流,整理小結
。
4、應用:
動手操作:畫一畫、量一量、說一說 以噴泉廣場為觀測點,斑馬場、大象館和長頸鹿館的准確方向。(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
三、確定位置
1、大象館和長頸鹿館都在噴泉廣場北偏西60度的方向上,如何區分它們的位置呢?
2、引導學生產生認知過程,提出探究課題。
從主題圖中可 看出淘氣和笑笑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去思考。
3、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小結:要想區分同一方向上的兩個位置,可以描述它們離噴泉廣場有多遠,也就是「距離」。(標出距離)。
4、練習:練一練第2題。
。
五、整理小結,體驗成功
1、說一說,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和進步?
2、結合板書小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了確定位置的有關內容。學會了用南(或北)偏東(或西)多少度來描述物體的准確的方向,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准確的位置;
溫馨提示:1、在確定方向時,一般以南北為標准。
2、偏的角應是南或北的方向線與路線之間的角。
六、布置作業
I. 課例分析怎麼寫
轉貼]課例分析材料怎麼寫
1、教學設計(任課教師撰寫)
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三維)、設計思路(及師生前期准備) 、簡要的教學過程或流程設計
2、課例展示(不要寫成師生對話的形式)(任課教師撰寫)
必須體現新課程的要求,說明教師如何從實際出發實施三維目標,引導學生實施學習活動,要體現示範性、可操作性,具有問題性、情境性,體現出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閃光點等等.
3、課後反思:總結出成功之處與不完全成功之處,並分析原因;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任課教師撰寫)
4、點評:(教研員撰寫)
本課例是怎樣設計的?組織結構如何(合作、分組、自組)?屬於什麼課型?激勵強化行為如何?規范行為怎樣?採用了什麼交互行為(講授、對話、體驗研究)?主要優缺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