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每年的考試試卷分析中總有一個話題,就是學生的審題能力薄弱;每學期的期末質量抽測試卷分析,也總少不了學生審題能力欠缺的內容。那麼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什麼差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的因素,我們教師、我們的課堂有沒有關系呢?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我們教師應該怎麼做呢?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大多數的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教學的各知識點,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盡如人意,而審題就是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審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解題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佔了相當大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學中,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我們經常會走進一頁自己都不知道的誤區:(1)鞏固知識、訓練技能。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一個教學內容結束後,教師常常會選擇一些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目的,在這兩個片段中,教師把學生的機會剝奪了,教師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失去了鞏固練習的機會,成了一個知識的接受器;教師把情景的分析和解題過程包了,成了一個孤獨者;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成了清閑者。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等待教師的答案;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等待著教師劃定「背」的范圍。(2)教學反饋。練習的作用除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外,還有一個功能是反饋信息,即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包練習的結果,使這一功能得不到體現,教師也無法獲取第一手的教學信息,也無法實施教學策略的調整,教學只能按教師預設的教學過程進行,課堂變得死氣沉沉。(3)培養審題能力。我們常說,學生的審題能力很差,題目看得不仔細,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教師把責任推給學生。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也隱藏了學生這方面能力的欠缺,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清楚,學生沒學會,顯然是學生能力不行。好象自己很委屈,其實真正的委屈者是學生。(4)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具體怎樣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審題時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題目後,不要盲目的答題,而是要多讀,讀出感情,讀出深意,一邊讀一邊手點過去,把題目的核心或要求劃出來;最後是深刻理會題目的涵義。(1)、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2)、長期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3)、聯系實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4)、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獨立做作業的習慣(5)、熱情鼓勵,培養學生勤學善思、質疑問難的習慣(6)、多加引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12個圓,要學生從左數給第十個圓塗上顏色,又讓學生從左數給前面的10個圈起來。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清「左」和「右」,還要分清「10個」和「第10個」。關於審題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學生的錯題進行分析,以增強學生對審題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積累有關審題方面的經驗。關於表達能力的培養,一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二對敢於發表自己想法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培養表達的興趣,這點很重要。三對表達得清楚明白的學生,要給與獎勵,為其他學生樹立怎樣進行表達的榜樣。總之,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② 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
一、重申審題能力的意義及重要性。
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決問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以大量的知識儲備、認知情感為依託,分析、綜合、處理所獲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還需要以科學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讀題習慣做保障。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逐漸的學習和積累過程。審題不過關說到底就是習慣、方法不過關。因此,從小學開始教師就應該明確培養目標,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其數學審題能力。
審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審題意識進行訓練,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工作。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要自始而終開始,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二、不容樂觀的審題現狀及原因。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一些學生,他們積極舉手發言,但經常會答非所問,你把問題重問一下,他們會恍然大悟。做作業或考試時,總是這兒錯那兒錯,看到錯題時,在老師不講評的情況下,他們又馬上會訂正了。讓他們自己談談失誤的原因,會說到自己審題不清。因審題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況比比皆是,幾乎在每個學生的試卷上這樣的錯誤都能佔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有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幾個。(1)、馬虎大意。很多學生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仔細地審題,深入地分析題意,整合出有價值的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看錯數、抄錯題的現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計算是正確的,抄寫到試卷上都會出錯。這些馬虎大意所致的問題造成計算題目失誤連連,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現象。 (2)、缺乏細心和耐心。數學問題的題目後面有時會註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學生卻因缺乏細心和耐心沒有仔細閱讀。(3)、思維定式的負遷移。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接觸的數學問題數量也在逐漸地增多,其練習的數目也在逐漸地增加,然而通過一系列的專題、專項練習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種類型題反復訓練的情況,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式」,題目稍加變化,思維定式的負遷移現象十分顯著。(4)審題抓不住關鍵.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經常會忽視了隱含的條件或者糾結多餘的條件,造成審題失誤。
三、 提高審題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無論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以夯實解題的基礎和先導這項工作。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主要為計算和解決問題。以下就從計算題和解決問題兩種類型來具體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關於計算教學。
數學學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為「算術」,計算基礎牢固對整個問題的解決的正確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計算題教學枯燥乏味,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現錯誤最多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讀准。
「讀」就是准確、規范的讀出運算題。如 (729十527)×2讀作729與527的和乘2。這樣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能更好的為理解運算順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多訓練學生這樣讀題,不僅使學生熟練認識到數學術語,而且對數字之間的加減乘除關系理解更為透徹。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題目里有幾個數,都有什麼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的數都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結果應是:(1)有4個數,(2)有3種運算,(3)含有小括弧,(4)是一道帶有小括弧的三步計算的四則混合運算題,應按照先算小括弧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後減的運算順序完成的題目。
3.想明白。
四則混合運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應用幾大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題目要求往往是「能簡算的要簡算」,如果學生沒有根據題目特點選擇適當的簡算方法題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對題目觀察後,看看有沒有一定的簡算的特徵,能適用於哪一種運算定律進行巧算。比如說近期學生學生出錯較多的1.3+4.7×3這道題目,沒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湊整,最後乘3,這樣就算計算正確率再高都是徒勞無補的。這道題目是不具備簡算特點的,只能按照先乘後加的運算順序來算。教學這部分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體應用中也特別容易混淆。對此,我採用大量的例子歸類比較,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兩種運算律應用的算是特點,如乘法結合律的運用只可能在具有連乘特徵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運用的算式基礎必須是具有共同乘數的兩個乘積之和或是兩個乘積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學審題,學生的簡算方法先過了關。
(二)、關於解決問題。
(1)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審題習慣比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更加重要。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幾節指導課就能培養成功的。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重要意識,並且在課堂上堅持長期指導和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師督促與感受中逐漸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其次,學習習慣是一種穩固的神經聯系,形成時間越久,矯正就越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通過個案分析了解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及早糾正。最後,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引導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審題習慣的養成.以激勵、激趣等手段建立關於學習習慣養成的相關獎勵制度。
(2)、多途徑促進對題目數量關系的解讀。
很多題目的解決有賴於學生審題時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簡單地說,數量關系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或代數式之間的關系,如大小關系、倍數關系等。在反復讀題後,能把這些數量關系對號入座抽離出來,那麼離問題的正確解決也就不遠了。在教學審題的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或是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式強化學生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感知,促進了對題目本身的解讀。具體來說,指導學生會改造和簡化題意,把抽象復雜的關系形象化、具體化,或省略無關的情節,把問題簡化。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先學著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再加以分析,可以減少題中非本質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再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就比較容易了。
讓學生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使題意清晰,並與舊知識聯系起來,既可以克服學生不善於主動思考的弱點,又可以讓學生在換種說法中審清題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條褲子多用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一共多少錢? 老師要求學生認真讀題,通過作圖分析,把題目換成一種簡單的說法,學生通過思考,這道題也可以說成「做一條褲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主動地審清比多少的關系,正確理解了題目的數量關系。
(3 )、動態教學法或是圖示結合法。
小學生由於心理素質不穩定,在數學課堂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為了保證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直觀教學或動手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比較分析,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准確、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維有「據」可依,不但學到了知識,弄清了題意,讀懂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還掌握了分析題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動手操作和直觀教學的方式,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注意力
③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方案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一、培養學生認真讀題。
如:一次練習課,有一道應用題:一瓶墨水4元,媽媽帶的錢剛好買了9瓶墨水,媽媽帶了幾元?有一個孩子很隨便掃視了題目就對說:老師,這道題我不會做!我說你再讀2遍題。他讀了2遍之後,還是不做,又對我說:「老師,我還是不會做!我說你用心用腦再認真讀,直到你讀懂。後來他還真的做出來。
二、長期指導和訓練。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每次做練習或者考試,要學生自己讀題目,要他們自己說出題目意思,並訓練他們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的意義。
三、聯系實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
四、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獨立做作業的習慣。
孩子學習是靠自己的努力,很多學生依賴性很強,等待老師或者同學的答案,甚至等待家長的的輔導。學生平時學習中,要杜絕過多的輔導。養成他們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五、熱情鼓勵,培養學生勤學善思、質疑問難的習慣,多加引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10個三角,要學生從左數給第5個圓塗上顏色,又讓學生從右數給前面的5個圈起來。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清「左」和「右」,還要分清「5個」和「第5個」。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應用題審題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學好知識固然重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必不可缺的。我們在教學期間,應該不難發現有些學生明明各項素質都不差,但成績卻總是時好時壞,或者說總不能提高到他可以達到的一定的程度,這就是因為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絆腳石。所以我覺得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
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良好的審題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不少學生由於審題不清造成了列式錯誤。而我有時因為時間關系等等因素,代替了學生來讀題,忽視了學生讀題和審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了見題就列式,見數字就寫的壞習慣。因此,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審題方面的基本功訓練應作為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內容。
一、指導學生認真讀題。
看到一道應用題,首先要讓學生從題目的整體上進行感知,也就是讓學生先進行讀題,因為讀題是審題的第一步,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題目敘述的是件什麼事。在指導學生讀題的時候,也可像語文讀課文那樣,對於關鍵詞句加重語氣,並強調不可漏詞,不可添字。正確地指導學生讀好題,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就是為審題和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找准題中的條件、問題、重點句詞。
在仔細讀題的同時,讓學生用符號劃出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因為在讀題時,有些學生只是動了自己的嘴巴,對題目只是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感知。而通過動手劃一劃、圈一圈,可讓學生對題目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感知。
例如(1):體育室有16隻排球,比足球少3隻,足球有幾只?
有部分學生都列式:16-3=13,分析其錯誤是他們都看到了其中有一個 少 字,在數學的應用題中,有些是專用的數學名詞和術語,所以導致學生看到 多 就做加法,看到 少 就做減法,而忽略了 比 、 多 、 少 等關鍵性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此時,可讓學生把 比足球少3隻 這個條件重點讀,並用筆劃出來。然後找出問題求的是什麼,並把問題中的 足球 兩字也作為重點圈出,強化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到排球比足球少其實就是足球比排球多這一重點。
又如(2):有一根綵帶長18米,第一次剪去6米,第二次剪去7米,這跟綵帶短了多少米?
有許多學生都列式:18-6-7=5,錯誤的原因主要是看到了 剪去 兩字,就有了用減法做的這一思維定勢。這時,可讓學生找准問題,並加重讀其中的 短 字,讓學生表述這個字在題中的意義,這時就要運用語文中的教學手段,作出必要的解釋,才能使學生對題意有進一步的感知。
三、弄清題目中隱藏的條件。
有些應用題條件、問題清清楚楚、一目瞭然,而有些應用題,條件比較隱蔽,隱含在題目中,往往引起學生忽視,導致無法解題。這時就必須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審題,既注意並利用顯露的條件,又能夠發現與解題密切相關的隱含條件,使條件、問題明朗化。
例如:上午運來44袋大米,下午運來的比上午少9袋,這一天一共運來大米多少袋?
許多學生都列式為:44+9=53,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是知道了問題是求上午和下午運來的大米的總袋數,但沒有找准題中的條件,也就是下午運來的大米的袋數,這時就要指導學生先求出應用題中隱藏的條件,繼而再做進一步的解答。
又如:媽媽買一斤蘋果用去5元,買2斤香蕉用去14元,媽媽買一斤蘋果和一斤香蕉共用去幾元?
部分學生都列式為:5+14=19,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是沒有找出題中隱含的條件--一斤香蕉的價格,應該先指導學生把隱藏的條件轉化為明顯條件,加深對題目的理解。
四、身臨其境,貼近生活,運用直觀,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題意。
小學生知識經驗有限,生活閱歷少。應用題的情節比較陌生,敘述的形式是逆向或倒敘,還有一些與生活中表述有別的詞語,往往會給學生理解題意帶來困難。
例如:一年級中在教學 連加 連減 的應用題時,教師先請9位小朋友帶上小雞的頭飾上台表演,教師扮演飼養員,原來有3隻小雞扮演吃小米,又上來2隻小雞,讓學生列出算式 3+2 ,最後,又上來4隻小雞,學生就又在 3+2. 的基礎上再 +4 ,這樣,讓學生根據小雞數量的兩次變化,完整地列出連加算式 3+2+4 。接著,教學連加的計算方法時,學生很自然地通過剛才表演的事理聯想到算理,結果,光憑看圖不太好理解的連加過程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王老師家住在四樓,他每上一層樓要走10級台階,王老師從一樓到四樓要走多少級台階?
多數學生都做了10+10+10+10=40,認為每走一層就是10級台階,走到四樓就是走了四次。這是因為小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經驗,這時,可以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閉上眼假想自己平時是怎樣走樓梯的,或者用圖畫一畫的方法來理解具體的題意,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關系明朗化。
總之,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解答起應用題才能游刃有餘,在學習中才能以一當十、創造性地學習、充分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快樂,輕松有效地學好數學。
⑤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孩子的審題能力
我們可以從數學題目中的關鍵詞開始入手,分析一道題里哪些詞是關鍵詞,哪些信息是對解題有用的信息,就是把復雜的句子簡單化,化繁為簡,這樣孩子就容易理解了,低年級的話例如題目中的一共,剩多少,通過這些就能很容易知道加減法,高年級的應用題相對復雜,就要找到題中有用信息,最後題目讓我們解出什麼信息慢慢分析。當然平時多帶孩子閱讀,提高孩子閱讀能力,語文理解力提高,對孩子的應用題也有很大幫助,畢竟語言是基礎!
⑥ 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當老師讓學生找出錯題的原因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或沒有讀懂題意。當老師叫他們再把題目要求讀一讀,重做一遍時,很多學生就能正確解答。因此老師誤認為是孩子們的「粗心」和「馬虎」造成的。可仔細想來在「粗心、馬虎」的背後顯露出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和消極思維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正確審題無疑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與關鍵,而消極的思維定式卻給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帶來了極大影響,導致在解決問題中常常出現錯誤。
1. 憑感覺、憑印象的思維惰性。學生最先接觸的思維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內容,往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們習慣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維,解題過程中忽視了認真審題,僅憑感覺、憑印象,造成「先入為主」思維方式,從而限制了對問題的分析范圍,解題方法定型化。
2. 學生容易受到對例題強化信息的影響。平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同類例題反復講解,過多強化,就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進而形成強信息。這種強信息往往會使學生的正確思維受到干擾。
3. 對以往積累的經驗給予過多的依賴,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不認真讀題,一看題目好像做過,急於下筆,至於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都沒有看明白,對於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擴展解題思路更無從談起。這樣的學生,他們往往注重了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深入細致的理解和分析,從而在解題中思路單一,思維受到局限性,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由此可見,思維定式對於學生解題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題目中條件有所變化,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導致解題失誤,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逐漸下降。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如何克服消極思維定式,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來正確解決問題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概念教學,巧用思維定式
概念教學是為解決數學問題打好基礎的教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依據。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而這方面知識的薄弱也嚴重製約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概念教學方面要下功夫,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如「路程=速度×時間,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一些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公式」等等,要讓學生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做到能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能根據已有的概念知識進行解題,最大化地巧用思維定式的優點,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二、引導讀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正確指導學生認真讀題,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就為審題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讀。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前提。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在讀題方面上教師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養成獨自讀題的習慣。在讀題習慣的培養上,學會抓住關鍵字,重點詞。比如說這樣一道題目:「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公傾棉田,用了4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公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問題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學弄丟,錯誤結果自然出現。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在讀題時認真仔細,找出題中的關鍵字,發現題目中隱藏的所謂「陷阱」詞。
二是說。學生通過讀題推敲後,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能夠口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養成想說、會說、敢說的習慣。通過說,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讓他們在思考和爭論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能。
三、對比教學,防止混淆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思維混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同類題型比較分析,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進行辨別區分。如(1)一根繩子長3米,用了4/5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3米,用去了4/5,還剩多少米?學生在這里必須弄清楚4/5米和4/5,一個是數量一個是分率,它們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
四、扎實進行基本功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
1. 一題多問。一題多問是指相同條件,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六年級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女生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3)女生是男生人數百分之幾?
(4)男生人數比女生多百分之幾?
(5)女生人數比男生少百分之幾?
2. 一題多變。通過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有助於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運來西瓜360箱,______,運來哈密瓜多少箱?」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補充另外的一個或者多個條件,變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應用題。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 一題多解。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可培養學生從一個問題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既可擴大知識面,深化知識結構,又可活躍求異思維。
如教學「一個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會上問『誰做完了語文作業?這時有37人舉手。又問『誰做完了數學作業?這時有42人舉手。最後問『誰語文、數學作業都沒做完?沒有人舉手。你算算看:這個班語文、數學作業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導學生以線段圖為思考依據分組討論,終於匯報出以下四種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沒有完成語文作業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有48-42=6(人);最後從全班人數中,去掉沒有完成語文、數學作業的人數,就是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沒完成語文作業的人數48-37=11(人),從完成數學作業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語文作業的11人,就可以求出兩種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人數48-42=6(人),從完成語文作業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數學作業的6人,就可以求出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37-6=31(人)。
生4:因為做完語文作業的37人中有做完數學作業的,同時做完數學作業的42人中也有做完語文作業的,如果把兩者加起來,那麼既做完語文作業的又做完數學作業的,就統計了兩次。因此從37人加42人的和里減去全班總人數48人,就是兩科作業都做完的人數。算式為37+42-48=31(人)。
以上是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一題多解的思考過程。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念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道題的多種解法,也獲得了成功的體念,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演算法多樣化,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總之,消極思維定式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⑦ 如何讓孩子提高數學審題能力
一、 審題的重要性 「面對已經做過好幾遍,講了好幾次,強調好幾回的題,學生怎麼又錯了?」這樣的報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現在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是誰的錯?當你讓學生認真做題,學生卻還是錯了,原因是什麼?當你讓學生改錯時,你不講他也會做對,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沒有認真審題,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對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可以說,審題是解題的基礎.
二、 何謂審題
1、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2、審題是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便是這樣的道理.
3、審題是學生挖掘信息、遷移信息的過程: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拿到題目時往往看見數字就去加、減、乘、除,有老師對部分學生開玩笑說是加減乘除打架,誰打贏了就用誰.對於一些簡單題目來說,這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對於那些喜歡「拐彎」的題目來說,就會發現問題來了.例如一道這樣的習題:「三位老師帶領82名同學去坐纜車.每輛纜車只能坐2人,至少需要多少輛纜車?」很多學生都沒有將三位老師算進去,因為他們只看見了阿拉伯數字82和2,而似乎忘記了「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