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級數學考試知識點
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登高峰。如果說學習一定有捷徑,那隻能是勤奮,因為努力永遠不會騙人。學習需要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奮。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一年級數學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1、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能分辨出四種基本的圖形。
2、學會觀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狀,會舉例。
3、能區分出面和體的關系,體會「面在體上」。
4、能找出一組圖形的規律。
5、能在復雜的圖案中找出基本的圖形。
動手做(一)
學生能自己動手摺一折、剪一剪,剪拼出喜歡的圖案。
通過 折紙 、剪拼等活動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
通過折紙對簡單的圖形進行分解和拼補。
動手做(二)
了解七巧板的組成。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只讓學生直觀認識,知道形狀和名稱即可。
動手做(三)
通過欣賞和設計圖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
小小運動會
1、應用100以內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的計算 方法 進行正確的計算。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多樣化。
3、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能利用圖形設計美麗的圖案。
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點
第一單元:准備課
1、數一數
數數:數數時,按一定的順序數,從1開始,數到最後一個物體所對應的那個數,即最後數到幾,就是這種物體的總個數。
2、比多少
同樣多:當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後,都沒有剩餘時,就說這兩種物體的數量同樣多。
比多少:當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後,其中一種物體有剩餘,有剩餘的那種物體多,沒有剩餘的那種物體少。
比較兩種物體的多或少時,可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
第二單元:位置
1、認識上、下
體會上、下的含義:從兩個物體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處的物體,下是指在低處的物體。
2、認識前、後
體會前、後的含義:一般指面對的方向就是前,背對的方向就是後。
同一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物,前後位置關系也會發生變化。
從而得出:確定兩個以上物體的前後位置關系時,要找准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相對的前後位置關系也會發生變化。
3、認識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為標准,確定左邊和右邊。右手所在的一邊為右邊,左手所在的一邊為左邊。
要點提示:在確定左右時,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觀察者的左右為准。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
一、1--5的認識
1、1—5各數的含義:每個數都可以表示不同物體的數量。有幾個物體就用幾來表示。
2、1—5各數的數序
從前往後數:1、2、3、4、5.
從後往前數:5、4、3、2、1.
3、1—5各數的寫法:根據每個數字的形狀,按數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認真、工整地進行書寫。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數等於後面的數,用「=」表示,即3=3,讀作3等於3。前面的數大於後面的數,用「>」表示,即3>2,讀作3大於2。前面的數小於後面的數,用「<」表示,即3<4,讀作3小於4。
2、填「>」或「<」時,開口對大數,尖角對小數。
三、第幾
1、確定物體的排列順序時,先確定數數的方向,然後從1開始點數,數到幾,它的順序就是「第幾」。第幾指的是其中的某一個。
2、區分「幾個」和「第幾」
「幾個」表示物體的多少,而「第幾」只表示其中的一個物體。
四、分與合
數的組成:一個數(1除外)分成幾和幾,先把這個數分成1和幾,依次分到幾和1為止。例如:5的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個數分成幾和幾時,要有序地進行分解,防止重復或遺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義: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
2、加法的計算方法:計算5以內數的加法,可以採用點數、接著數、數的組成等方法。其中用數的組成計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加減法方法 總結
一
1、首先要看看孩子的數學教科書,從書中可以知道孩子是通過哪種方式學習的。不要隨便按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強,他可能接受了,如果差一點,孩子只會更加混亂。
2、多跟孩子聊聊,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加減可以通過給孩子玩具來教他,給孩子一個玩具就是加,拿走一個玩具就是減。孩子理解加減的能力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滲透。
3、在做題時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對哪些題不懂,具體到某一類題,然後多對這一類題進行講解。在講題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理解不了就批評孩子,或者罵孩子笨,這是最不可取的。
4、平時要多對孩子鼓勵,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還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孩子不一定不會,只是上課不認真聽講,導致課程跟不上,失掉信心了。
二
1、先易後難算術是比較復雜的,而對孩子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學習較難的算術,很難讓他們接受。家長可以將生活融入到孩子的數學學習中
2、大數記心裡,小數上下加減加法:大數記心裡,小數往上數,如4+2=把4記在心裡,往上數兩個數,5、6,之後得出結果4+2=6減法:大數記在心裡,小數往下數,如6-3=把6記在心裡,往下數三個數,5、4、3,之後得出結果6-3=3家長需配合每日為寶貝出30道10以內加減法,提升幼兒的算術能力,注意不要讓孩子數指頭,養成習慣不好改,培養心算能力。
3、運用分解技巧從分解組合開始教孩子,一邊分,一邊用語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說出來,能說出來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從5以內的開始。先從分解2開始。每次分開後表述完,要記得在合起來。
4、需要掌握的一些識記的東西第一個需要識記的是:10加幾就等於10幾,例如:10+1=1110+2=12,一直加到9,第二個需要識記的就是1+1=2、2+2=4、3+3=6、4+4=8、5+5=10、6+6=12、7+7=14、8+8=16、9+9=18、10+10=20,這樣記住了以後,進行20以外的加減法運算,對孩子來說,就不會很難學;
三
1、先復習十以內的減法然後過渡到十的倍數的整數減法運算。比如5-2=,8-4=等,孩子會馬上說出答案,然後再給出50-20=,80-40=等算式。如果孩子有猶豫,可以對比著出題讓孩子做,比如先出5-2=,再出50-20=,先出8-4=,再出80-40=等。
2、學會拆分數字。比如23可以拆成20和3,59可以拆成50和9等等。如果孩子不明白,可以這樣做,先考孩子20+3=,答案是23,那23可以拆成20和幾呢?類似的訓練要反復多次。
3、學習100以內大數減小數的演算法。一是能從任何位置熟練正數或倒數100以內的數字,二是理解減法的基本演算法,加是往後數的,減是往前數的。很奇怪,十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們會數手指頭,但數字一大,他們往往不知所措了,所以父母要教給他們。如果孩子認真學,不長時間,不用數手指頭也可以給出答案的。
4、最後直接教給孩子方法。上面的幾步熟練掌握後,就可以直接教給孩子百內的減法算式了。比如70-46=,孩子可能一下子算不出,那就問孩子,46可以拆分成幾和幾?(要十的整數的),孩子會說40和6,那再問70減40等於幾?孩子會說出答案是30,那30再減6等於幾呢?那孩子就覺得簡單了。
一年級數學考試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一年級數學期末考試的知識點
★ 小學一年級數學考點歸納
★ 一年級數學復習知識點:數與代數
★ 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歸納
★ 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 一年級數學的知識點
★ 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梳理
★ 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梳理
★ 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⑵ 數學的「全排列」是什麼意思
全排列是從從N個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並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取出元素排序,我們稱之為從N個元素中取M個元素的一個排列,當M=N時,即從N個元素中取出N個元素的排列。
顯然,選取的規則不同,排序的結果也不同,則可以得到不同的排列。
以最常見的全排列為例,用 S(A)表示集合 A 的元素個數。用 1、2、3、 4、5、6、7、8、9 組成數字不重復的九位數。
則每一個九位數都是集合 A 的一個元素,集合 A 中共有 9!個元素,即 S(A)=9! 如果集合 A 可以分為若干個不相交的子集,則 A 的元素等於各子集元 素之和。
(2)一年級數學什麼是排列擴展閱讀
我們以集合A={a,b,c}為例,按順序列舉出其全排列:
A1={a,b,c},A2={a,c,b},A3={b,a,c},A4={b,c,a},A5={c,a,b},A6={c,b,a},
N個元素的全排列的個數為N。
遞歸與非遞歸的方法解決全排列問題:
1、全排列就是從第一個數字起每個數分別與它後面的數字交換。
2、去重的全排列就是從第一個數字起每個數分別與它後面非重復出現的數字交換。
3、全排列的非遞歸就是由後向前找替換數和替換點,然後由後向前找第一個比替換數大的數與替換數交換,最後顛倒替換點後的所有數據。
⑶ 排列組合是幾年級的書本知識具體是什麼概念
排列組合是組合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所謂排列是指從給定數量的元素中取出指定數量的元素進行排序。組合是指僅從給定數量的元素中提取指定數量的元素,而不考慮排序。排列組合的核心問題是研究在給定需求下排列組合的可能情況的總數。置換和組合與經典概率論密切相關。
數學起源於古代的系繩和計數。當時,由於社會生產水平的發展還處於較低階段,沒有技能。隨著人們對數字的理解和研究,在形成與數字密切相關的數學分支的過程中,如數論、代數、函數論和泛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人們逐漸從數字的多樣性中發現了數字的多樣性,並產生了各種計數技能。人們對對數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形成與形式密切相關的各種數學分支的過程中,如幾何學、拓撲學和范疇論的形成和發展,他們從形式的多樣性中逐漸發現了數字形式的多樣性,並產生了各種數字形式的技法。
⑷ 數學中排列和組合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排列與元素的順序有關,組合與順序無關.如231與213是兩個排列,2+3+1的和與2+1+3的和是一個組合.
(一)兩個基本原理是排列和組合的基礎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類辦法,在第一類辦法中有m1種不同的方法,在第二類辦法中有m2種不同的方法,……,在第n類辦法中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3+…+mn種不同方法.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3×…×mn種不同的方法.
這里要注意區分兩個原理,要做一件事,完成它若是有n類辦法,是分類問題,第一類中的方法都是獨立的,因此用加法原理;做一件事,需要分n個步驟,步與步之間是連續的,只有將分成的若干個互相聯系的步驟,依次相繼完成,這件事才算完成,因此用乘法原理.
這樣完成一件事的分「類」和「步」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此也將兩個原理區分開來.
(二)排列和排列數
(1)排列: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排列.
從排列的意義可知,如果兩個排列相同,不僅這兩個排列的元素必須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順序必須完全相同,這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判斷兩個排列是否相同的方法.
(2)排列數公式: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m≤n)個元素的所有排列
當m=n時,為全排列Pnn=n(n-1)(n-1)…3·2·1=n!
(三)組合和組合數
(1)組合: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並成一組,叫做從 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從組合的定義知,如果兩個組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不管元素的順序如何,都是相同的組合;只有當兩個組合中的元素不完全相同時,才是不同的組合.
(2)組合數: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m≤n)個元素的所有組合的個
這里要注意排列和組合的區別和聯系,從n個不同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與「不管怎樣的順序並成一組」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⑸ 數學排列所講的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是什麼意思
"按一定順序排成一列"指排列的方案,可以是實際的一列,也可以不是一列,只是一種順序而已.
如ABC,BCA等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AC、 BC 和 BA 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如7人照相,三個在前排,四個在後排,則7人的排列就是指在前三和後四的各種不同的排法。
⑹ 數學中的排列組合是什麼意思
排列組合是組合學最基本的概念。所謂排列,就是指從給定個數的元素中取出指定個數的元素進行排序。組合則是指從給定個數的元素中僅僅取出指定個數的元素,不考慮排序。排列組合的中心問題是研究給定要求的排列和組合可能出現的情況總數。 排列組合與古典概率論關系密切。
⑺ 排列的意思是什麼
排列 [ pái liè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pái liè ]
1.置於正確、方便或適宜的次序。
2.安排或布置(如繪畫中的組成部分或細節)
3.數學上指由m個東西里每次取出n個,按一定順序列成一排,叫做由m中每次取n的排列,用公式Anm=m(m-1)(m-2)(m-n+1)來表示。
⑻ 一年級數學幾個表示物體個數的多少,第幾則表示物體的排列
幾個表示物體個數的多少,第幾則表示物體的排列(次序)。
在數學上,基數(cardinal number)是集合論中刻畫任意集合大小的一個概念。兩個能夠建立元素間一一對應的集合稱為互相對等集合。例如3個人的集合和3匹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對應,是兩個對等的集合。
集合論基本概念之一,是日常使用的第一、第二等表示次序的數的推廣。序數概念是建立在良序集概念之上的,而良序集又是偏序集、全序集的特殊情形。
兩個常用的排列基本計數原理及應用
1、加法原理和分類計數法:
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獨立地完成此任務;兩類不同辦法中的具體方法,互不相同(即分類不重);完成此任務的任何一種方法,都屬於某一類(即分類不漏)。
2、乘法原理和分步計數法:
任何一步的一種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務,必須且只須連續完成這n步才能完成此任務;各步計數相互獨立;只要有一步中所採取的方法不同,則對應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