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研究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對於小學生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歷來是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課程。我國從1999年開始正式設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開設需要在原來以師范學校為主的小學教師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建構一套新的適應本科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十多年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的實踐中,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差異很大,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從原有中等師范學校的「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數學課程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等不同的課程。這導致小學教師培養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等問題。教育部於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中規定了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建議。其中明確開設「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和「學科教學設計」模塊,根據這一標准,「小學數學課程與教材研究」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
② 小學數學命題的原則有哪些
一、命題指導思想
命題必須依據各科《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內容和要求。命題應注意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切實體現新一輪課程理念,切合小學教學實際、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強調能力立意、應用立意,增強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注重綜合性、創新性,堅持教育性,體現時代性。
二、命題原則
1.命題要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要注重考查「雙基」基礎學力的建模試題,又有探究性和感受、體驗類的過程與方法、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試題。
2.命題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科學性、適切性、典型性和規范性。
3.每套試卷注意學習內容的典型性、代表性,也要注意題目的難度、梯度和題目類型的多樣性。
4.題量安排均衡適宜,賦值准確合理。
5.盡量選用新材料、新背景、新話題的原創題,杜絕繁、難、偏、舊的試題,鼓勵設計一些新內容、新體例、新風格、新形式的開放試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作出個性化的解答。
6.問題創設融入多樣性、互動性、體驗性。各科習題的類型具有多樣性。部分習題以各類活動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體驗探索過程和體會多樣化的探究方法。
7.問題的解決突出實踐性、開放性、發展性,重點突出可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8.習題創設過程有機地插入點撥性語言、激勵性語言、警示性語言、啟導性語言,以體現人文關懷,體現知、情、意合一。
9.試題形式生動活潑,指導語言親切、准確、明了,方便學生作答。
③ 小學數學教師賽課規定了教材版本和類型,講的例題就必須是書上例題嗎
不需要非要講書上例題。
賽課中,組織方規定了教材版本和類型,講課時不需要完全按教材內容來講,一般參加賽課的老師也不會完全照書講,而是根據書上內容組織教學材料,書上例題跟自己想法吻合的就用,不適合的就自己准備。
④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用新課程理念來解讀和實施新教材,即如何從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人認為可把握住這樣的原則,在教學中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於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使教學源於教材,但又高於教材,真正體現出數學教學的簡單化。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解讀」和「活用」二者間的關系。一是正確「解讀文本」。包括獲得自己所需資源,理解編者編排意圖,疏理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這是教學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將教材中所獲得的「資源」,經過轉化、整合、思考、簡單化、生活化等優化教學活動,創新設計來攻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學的「靈魂」。現淺論如下: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解讀文本是否到位直接關繫到我們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關繫到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等,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解讀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讀懂文本編排意圖,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 現行人教課標版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注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成分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可能性」例1插圖的旁註文字:①哪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②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③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這三方面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就指出了教學的授新知識點、重點與難點,它可讓學生在比較中不斷猜想、把握知識要領、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教師設計比如摸綵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猜測——實踐——驗證,通過實踐活動中的體驗,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對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讀懂例題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系,疏理授新知識點。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范性。它能讓學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讓老師疏理出授新知識點,能讓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把握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重難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構思教學設想。習題的作用及難易,教師要心中有數,弄清習題與例題相配合的基本題、變化題、探索實踐題,提高題等的分布情況,正確解讀習題不是例題的簡單重復,而是必要的補充、發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中簡單的數據分析」中例1的主題圖:一家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要知道下周該進些什麼品牌的礦泉水,根據該例題教師不難疏理出本節課授新知識點:會看橫向、縱向條形統計圖,初步會製作橫向條形統計圖,會根據統計圖及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等,這樣有利於教師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例如:練習十中的習題除了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外,還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也就有必要在設計教學流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據獲得的數學信息提出些數學問題嗎?來展開創造性的教學構思。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 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要把握:①通讀全冊,理解單元教學內容,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處理好各年級之間數學知識的銜接。②細讀單元,理清知識點,弄清新舊知識聯系點,分析數學新舊知識結合點,分析學生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平衡(舊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發沖突(關鍵)——交流、合作、探究(課堂效果)——新平衡(學懂新知)。解讀本單元的目標,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每個例題怎樣才能得到落實,達到宏觀與微觀,新知識與舊知識,教學目標與達成構思等的統一。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讀文本之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本中獲得的自己所需數學教學資源,疏理授新知識點,真正確立起「教什麼」,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著手進行構思具體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流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轉化為教案,而是在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膽取捨,構思合作流程中,教師要針對教材預設的一些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分析教材意圖、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這些思路,因為:①教材是一種文本化材料,由於文本條件限制,它並不能完全呈現其豐富、獨到的內涵與教學思想,教師應用時必須對其進行合理思考,大膽取捨,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進行程序化、動態化改造;②教材設計思路並不一定能夠恰當反映課程標准思想,教師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時,需打破文本禁錮,批判性繼承,個性張揚地構思創新設計流程;③教材文本設計中的對象、場景、難度、文字提示、旁註未必適合當時、當地的教學,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教學中對文本進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讀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可能性」教學一課來說,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戲,教材編排中兩個盒子里的各種顏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現給了學生,如果按教材編排思路,在游戲前預先告訴學生紅棋子、綠棋子的個數及盒裝情況,再讓學生做摸棋子游戲,這樣就使游戲失去了懸念。這時我們在教學中就應針對當時、當地及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一些大膽改造,即:把各種顏色棋子換成各種色彩的乒乓球,預先不告訴盒子中裝球個數及顏色,然後開展「猜測——實踐——驗證」的摸球活動,這樣就能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攻破教學重、難點,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渴望。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學觀、新理念,我們只有更新觀念,正確到位的解讀文本,靈活應變的活用教材,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⑤ 如何命制一份好的小學數學試卷
一、制定詳細的命題計劃。
命題計劃做好試卷命題的首要環節,對於命題的科學性,提高數學考試的信度和效度有很大影響。它包括:
1、試卷編制的原則要求。具體說明考試的目標和內容範圍、考試的方法和試題的類型等。
2、編制雙向細目表。表中要寫清試題分布的規定,各部分考試內容的數量和評分標准。雙向細目表的編製程序有:
第一:列出教學目標清單。命題人一定要仔細研讀《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教學目標。了解本次檢測范圍中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各個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難點在哪裡,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哪些是只需學生了解的.老師首先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列出教學內容要點。內容要點包含的細節數的多少是由命題教師主觀確定的,但必須足夠詳細,做到對每一部分內容都充分取樣,知識覆蓋面廣。
第三、填寫細目表。准備一個含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分數分布的表格,每出一個知識點就畫上相關的數據。
二、確定合理的試題「四度」。
1、信度。指多次考試的結果一致性,是反映考試結果免受誤差影響的程度。
2、效度。是反映考試實現其既定目標的成功程度,是衡量考試有效性的指標。
3、難度。是衡量考試難易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全體學生該題的平均分除以該題滿分分數。理想的難度一般在0.3——0.8之間。難度要遞增排序。簡單的題型放在前面,比較復雜的試題放在後面,填空、選擇、判斷、計算的類型放在前,應用題、開放題、拓展題放在後。
4、區分度。是表示試題區分能力大小的指標。試題的區分度D=成績最高的27%學生的得分率—成績最低的27%學生的得分率來計算。D>0.40的試題最好。D<0.20的試題要淘汰。
三、把握命題的基本原則。
1、基礎性和差異性原則。
基礎性是中小學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屬性。小學數學知識領域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數與計算、量與計量、百分數、比和比例、應用題、代數初步知識、幾何初步知識、統計初步知識八大部分,囊括了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核心部分。命題時要著眼基本要求,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命題做到簡而不略,
實中有活,避免機械訓練,不出難題、偏題、怪題,把枯燥的基礎知識學習賦予鮮活的人文情感。
由於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同,命題時既要達到《課標》和《教材》的雙基要求,找准大多數學生能達到的合格水平,同時又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以從同一組習題中讓學生選擇不同的題目進行練習,或者在試卷上設臵附加題,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數學教學改革新的理念。數學教學必須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秀生,滿足差異發展,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層面的學生數學能力都得到展示。我市的單元試卷都用智力沖浪等形式來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
2、全面性原則。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考慮,該原則應包含三個方面內容即:基礎知識考察、能力考察和學習習慣考察。命題中對於基礎知識的考察是必然的。而能力的考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導向,也是今後教學的指揮棒,這里需要明確是,考察能力不等於出難題,能力題應該是活而不難,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學習習慣的培養,是當前的薄弱環節,如學生的書寫是否規范、卷面是否干凈、整潔,以及草稿的使用習慣、驗算習慣等,今後要在命題中體現出來。
3、科學性原則。命題科學、准確,無知識性錯誤。表述簡煉、專業,突出學科特點。答案准確、無異義。拿不準有爭議的命題,寧可不出。要和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相適應。要清楚地說明每一道試題的解答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完成試題內容。避免出現含糊、深奧的詞語,復雜的句式,如果難以避免,也要加以解釋說明。增強信息呈現的清晰性。
4、導向性原則。傳統的數學習題為了鞏固數學知識,往往在某一現實問題的原型上經過高度加工而成,因而拉大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學生沒這方面的經驗,對這樣的問題感到枯燥乏味。我們設計習題時不能局限於書本,要在學生的身邊找,甚至讓學生自己找,將一些現實的題材改編成有新意的試題。通過命題這根指揮棒要把數學教學引到重視雙基、培養興趣、培養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上來,特別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命題,促使學生愛數學、喜歡數學、渴望學數學。
5、發展性原則。發展性評價考試改革中的命題應該著眼學生的發展。命題要能喚起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著眼學生的發展和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建構一個開放的命題考試系統。
A、關注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傳統的試題,比較偏重考察記憶知識的再現,思維含量少,忽視了對教學方法、過程的檢測,運用這樣的試題考察的頻率越高,學生的能力越低。而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著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培養自覺發現新知、發現規律的能力。
試卷的命題應多角度地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不同學生不同的解答方式。這種命題理念也正是新課程所需要的。
例1:用「2、3、6、4」四個數,添上加、減、乘、除號後可以得到什麼數?(二年級上冊)
分析:這是一道比較開放的計算題,是學生學習完表內除法後的一道單元試題。學生可以有多種思考角度:可以是①6÷2=3 3+3=6 6×4=24;②6×4=24
3-2=1 24×1=24;③3×6=18 18+2=20 20+4=24;④6+4=10 10-2=8 8×3=24;⑤3×4=12 2×6=12
12+12=24,學生想出了5種方法,既保持鞏固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基本知識,又使學生在思維上得到很好的提升,為學生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例2:(1)請你求出圖中三角形的面積。(2)你能畫一些與圖中三角形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嗎?請你試一試。(五年級上冊)
分析:第一小題求出圖中三角形的面積,大部分學生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都會計算,答案也是唯一的,但第二小題比較開放,關注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學生要畫與圖示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必須先計算原圖形的面積,然後根據底×高=12,再進行畫圖,這個條件是統一的標准,只要滿足這個條件學生可以畫出三個、四個,甚至十個、二十個,目的考查學生的空間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它給了學生思維上的開放性,讓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一種方案,也可以多種,有些學生不拘泥於一種方法,喜歡嘗試著用各種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看到自己的進步,思維上提升發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動力。
B、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知識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這個過程,初步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要在一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們的試卷命題要充分體現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3:二年級上冊:根據「二六十二」這句口訣你能列乘法算式嗎?會用圖來畫一畫,表示它的含義嗎?
分析:這道試題試圖通過口訣、算式、圖形三者的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口訣的來歷,以及口訣所表示的含義,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二六十二」代表2×6=12,而且能用圖來畫一畫,表示其中的含義,這樣的試卷命題不僅教給學生數學知識,同時也揭示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⑥ 小學數學考試命題的依據是什麼
教學大綱。
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6)小學數學命題為什麼要根據教材擴展閱讀:
教學大綱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無論是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選編,授課計劃的制訂,還是成績考核,教學檢查及課程評估都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本門課程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本門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和要求。
依據學科的知識系統與有關先行課、後繼課之間的聯系,確定各章、節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並能反映出本學科的新成就和學科發展的方向。
同時要提出本門課程教學組織實施的原則和學時數,並分列講授課、習題課、實驗課及其他實踐性教學環節等的教學時數的分配。教學大綱不僅是講授大綱,還是指導學生自學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綱要。
⑦ 小學數學如何教學有哪些好建議
如何更好教好小學數學是每個小學數學老師都追求的目標,關於小學數學教學,你有什麼好的 方法 可以分享呢?本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建議,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一:教學准備與設計第1條教學目標的擬訂須建立在認真學習《課程標准》、仔細研讀教材、作業本和全面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要通盤考慮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要善於把課時目標合理地分解為環節目標。
第2條課時教學目標的擬訂要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的描述要明確、清晰、可檢測。過程性目標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落實,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也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注意三維目標的滲透與融合。
第3條要充分依據教材提供的材料設計教學,因為教材是體現課程標准及教學理論的規 範文 本,其中凝聚著教學 經驗 ,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
第4條教材研瀆要關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結構,理清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在各學段、各冊的分布情況,並以此為背景研讀課時教學內容,合理劃分課時。
第5條研讀課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熟做每一道例題和習題,深入分析例題和習題蘊涵的知識點,關注例題與習題的匹配與關聯,分清習題的層次。在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線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補充、修改、調換、刪減等方式完善教材資源。
第6條要拓寬教材研讀的視角,除了參考教學用書以外,倡導參閱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條科學的學情分析是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學情分析包括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習態度 、習慣與能力,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等要素。對任教班級的整體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適時進行分層教學。
第8條平時作業、學生訪談、課前測試和教師經驗等都是學情分析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第9條教學環節的構建和情境的創設都須注重數學問題的設計。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一般由若干個教學環節組成,但環節不宜過多。每一個教學環節通常都蘊含著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的有效設計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關鍵。
第10條問題的設計要關注思考性和挑戰性,有利於課堂生成,有利於展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同時要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充分估計學生可能碰到的困難,思考應如何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設教學指導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二:教學組織與實施第11條課堂組織是指教師依據教學設計,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互動過程。課堂組織的內容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12條課堂實施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切人重點要快,盡可能在前20分鍾完成教學的主要任務,倡導先試後講。
第13條課堂調節要注意動靜搭配,數學學習要以學生獨立思考為主,教師可適當通過師生對話,選擇合適的問題和時機,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後四人小組合作。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次數不宜過多。
第14條教師的教學用語和數學語言要精練、規范,要適時進行解題方法和思路的提煉與 總結 ,關注學生的數學表達,逐步讓學生養成有根有據的說理習慣。
第15條在課堂中要善於觀察學生,關注師生問的有效互動。對哪些學生該提怎樣的問題,學生會回答到怎樣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起到啟發、引領作用。
第16條要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合理調控或調整教學目標及進程。要善於篩選和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尤其重視典型錯誤資源的捕捉與利用。
第17條要重視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板書設計,錄音、投影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要簡易、有效,相互補充,發揮各自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三:作業設計與輔導第18條作業可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要合理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注重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層次性,以求實效性。作業設計的要求是“緊扣目標、促進思維、形式多樣、分層要求”。提倡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創意的作業設計。
第19條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可以將練習穿插在新知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練習的時間。
第20條布置的課外作業要適量,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教師要先做一遍。除書面作業以外,可根據需要布置調查、游戲、設計製作、數學 日記 等實踐性作業,並根據不同作業樣式給定不同的時間要求。
第2l條教師要規范學生的作業格式,在學生做作業時,教師要進行巡視,及時進行指導,尤其要關注學困生的作業情況。
第22條要發揮作業的診斷功能,布置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和反饋.對於作業中的錯誤要督促學生及時訂正。面批是一種有效的批改方式,對學困生應堅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業時要重視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對於典型錯誤,要有意識地摘錄並歸類整理,分析原因,以改進教學。
第23條要發揮作業的激勵功能,除了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進行批改外,能通過合適的批語來達到提醒、幫助和激勵學生的目的。
第24條個別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個別輔導的內容包括學習診斷、學習矯正、心理輔導等。個別輔導時,要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發揮同伴作用,但不能讓“小老師”過多代替教師進行輔導。
第25條在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前,教師要查閱、分析他們的平時作業、單元形成性測試等情況,找到問題症結所在。以對症指導。在個別輔導時,要多讓學生發表想法。要做到:熱情鼓勵,幫助樹立信心和決心;細致指導,既補知識能力的缺漏,也重視學習習慣和 學習方法 的培養;降低起點、放緩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條對學有餘力、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教師應為他們制訂合適的指導方案,拓展他們的學習 渠道 ,如開展豐富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四:命題與學業檢測第27條紙筆檢測作為學業檢測的主要手段,目的在於診斷和反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況,以改進教學。教師在編制試卷前,應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檢測范圍,理清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的目標要求,形成試卷編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條編制的試卷要有效度、信度與區分度。試題的難易要適度,敘述要明確,語言要規范,防止產生歧義,杜絕偏題、怪題。
第29條檢測結果要及時反饋,通常以等級制呈現給學生。根據需要,也可以向家長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30條要重視試卷講評。講評前,教師要認真分析試卷中所反映的問題,要對問題進行梳理和歸類;講評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多角度展示解題思路,切忌就題論題,以提高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附: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創設情境的方法
1.藉助 故事 創設問題情景。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
同時,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 辯論 。教師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並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而學習知識後又將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整理數據,提出數學問題。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學得很有興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特別強烈。因此,有意識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能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好奇心理和表現欲,為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計算下面四個圖形的面積:①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③半徑是2厘米的圓。④半徑是3厘米的圓。在計算出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後,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圓的面積計算還沒有學過,該怎樣辦呢?圓的面積大小到底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系?我們能否用割補法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樣,情景由教師創設,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法由學生去研究,課堂呈現出濃厚的探究氛圍。
5.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這是義務 教育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寫意圖之一,游戲中創設問題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
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境",使學生產生"入境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善於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協調地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揭示、形成過程,必將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6.通過設立疑點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教學論認為,激疑是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會導致創造意識的萌發。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適當設置疑點,創設教學的最佳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節的開始,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後,我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
當學生聽老師說出得數後,感到驚奇不已,這是我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後你就會知道老師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於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讓每個學生都處於驚奇、探索和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7.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 兒童 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化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麼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
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並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麼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只呢?都數成了兩只,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麼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隻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隻猴對3個桃子,3隻猴對2根香蕉,3隻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於3,3大於2,3小於4。
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於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8. 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在鞏固記憶5的乘法口訣時,可採用多形式對口令游戲,且師生共同打手勢判斷對否的方法,說5的乘法口訣。
練習時,可以使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對口令。如師生對口令,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說得數,然後讓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說得數。也可採用男、女生互對,同桌互對,小組互對等。對口令的過程中,師生要評判對口令是否正確。這樣做,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溶為一體,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與學生的全體參與相結合,使學生在多形式的互動中,訓練了思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且根據所學的知識迅速准確地回答問題的能力。
9.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
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准確又全面。
10.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
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課,教師布設了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師不計算就能判斷這個數能否被2整除,當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快速判斷持有疑問,利用計算機驗證又准確無誤時,定會被老師的敏捷反應充滿欽佩,定會沉入到一種思考當中,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11.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內涵,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隊列訓練(不能重復),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發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系,並利用這一關系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
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桿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桿,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桿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桿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
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12.利用新舊知識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過去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試試。”
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
小學數學新授課怎麼教
一、教師要掌握新知識教學的基本環節。 教師對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辦法不多,教學的環節簡單,除了齊讀、一問一答(也僅是集體問集體答)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了。本人認為,小學數學新知識的教學可以安排如下幾個小環節:1、出示例題;2、弄清題意;3、嘗試練習;4、交流討論;5、匯報展示與矯正;6、質疑問難;7、總結方法和規律。
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具體教學環節:
(一)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到過小賣店買東西嗎?說說你見過的小賣店都賣些什麼?
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小賣店,激起學生的回憶,浮現買東西的情景。這時,老師相機引出:今天,小軍和小倩也要到小賣店買東西,我們看看他們去的小賣店都有些什麼?
出示圖片,引出例題。
(二)弄清圖意。觀察圖片,說說你都看懂了什麼?還有哪些看不懂?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分析圖意。
(三)提出問題。師:看懂了圖意,說說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有專家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還重要,讓學生提提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提了一些問題之後,老師引導:同學們提了很多很好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今天小軍和小倩買東西遇到了什麼問題?從而引出文字部分的條件和問題。
(四)弄清文字部分的題意。讓學生說說小軍和小倩遇到的問題,在說中弄清題意。
(五)嘗試練習。師:圖意弄明白了,文字意思也搞清楚了,下面大家就用自己的方法,動筆算一算,看怎樣解決小軍的問題,不懂算的同學可以跟別的同學交流討論一下再做。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試試,體現了先練後講的思想,又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六)討論交流。先要獨立思考,再討論交流。
(七)匯報展示與糾正。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和書寫過程向大家匯報或展示,注意展示有創意的方法,強調創新,並在匯報展示的過程中,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
(八)質疑問難。師:對解決小軍和小倩的問題,你們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讓學生提出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九)總結規律和方法。師:回顧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強調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新規律或新方法,必要時,把它板到黑板顯目的地方,再讓學生讀一讀。
(十)鞏固練習。檢查學生是否達標。
對於新知識的教學,教師心中要有一個基本的模式或環節,哪一環到哪一環,哪一步到哪一步,要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組織好課堂教學,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當然,我們也要注意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二、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在這節數學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之前,完全沒有動手、動筆,僅僅是濫竽充數的跟著大家一起回答老師的簡單問題,方法的選擇、過程的書寫等,都由老師一人來完成,雖有一問一答,問題也非常簡單,說白了,老師只是給學生傳達一個信息:象黑板那樣做就對了。學生的思考和意見完全沒有。這里,教師要注意,學生能做的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做。比如,分析題意讓學生說,解題思路讓學生想,解題策略讓學生找,計算過程讓學生寫,匯報過程讓學生展示,總結過程讓學生歸納,還有不明的地方讓學生提,有意見發表的讓學生說。
如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筆、動腦(動口說、動筆寫、動手做、動腦想),需要我們老師好好思考。
三、每一個教學環節要落實到位,有效。這節數學課的例題是圖文應用題,由於農村學校沒有掛圖,老師又不善畫畫,也沒時間畫,結果上課時,老師只抄了例題中的文字部分,讓學生讀一下文字部分,就開始解題了。有的學生翻看了課本圖片,知道了題意,就列出了算式;有的學生只看黑板,不看課本,只能糊里糊塗,人雲亦雲,不知所以然。這里老師犯了一個錯誤:出示例題不完整。
在學生把例題問題解決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小結規律和方法,來個畫龍點睛,突出重點。我們看到,今天的老師在學生解決例題問題後,沒有小結就進入鞏固練習,結果直到下課,大部分學生還搞不清楚這節課的新知識是什麼,要理解什麼,掌握什麼,導致課堂效果不好。
小學數學 「探究式」 四環節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教學目標: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操作要領: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經驗(也就是說老師要做好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的各方面准備例如知識鋪墊,教具的准備等等),運用多種方式或手段,恰當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與本課學習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知識鋪墊應起到應有的作用,由舊知引起學生對新知的探索。
2.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自主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操作要領:充分體現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給學生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動,構建對數學的理解,獲得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3.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教學目標: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操作要領: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教師要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要注意現實性、趣味性、層次性和科學性。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點撥和提升。
4.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教學目標:反思學習過程,明確學習收獲。
操作要領: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全面回顧學習收獲。
(二)策略解讀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因此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精心創設數學情境,開拓創新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生成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情境: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音像、圖畫、故事、游戲、操作、問題等形式,創設恰當的數學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觀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須是有價值的。情境的創設要能夠使學生觸境生情、觸境生思、觸境生問,並能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服務,能體現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數學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動情境等幾種類型。
生成問題: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思考,為第二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有些數學問題是由學生對情境中的信息進行數學化整理,然後提出的;有些數學問題是隨著情境的出現而直接提出的。有的問題是一節課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問題只是一節課若干問題中的第一個,並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環節 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是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對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組織,找出對解決當前問題適用的對策,問題一旦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會隨之發生變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動交流—共同優化,形成結論
自主探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基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初步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
互動交流:首先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並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對比,對爭議性問題進行探討,逐步補充完善,形成小組意見。小組交流是由各小組組長組織實施的,要求組長要控制全局,明確分工,掌握交流的順序和討論的節奏,做好記錄,把小組學習的結果進行總結,並推選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向全體同學匯報小組意見。
其次,是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相同意見不要重復,教師要積極參與,調控全局,注意在關鍵環節點撥提升。
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互動交流的環節也不盡相同:有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不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完成,可以由學生個體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結果在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互動交流的形式可以靈活應用:低年級學生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不能有效組織小組學習,可以從同桌合作交流開始,逐步向小組合作交流過渡。
共同優化,形成結論: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通過比較、質疑和反思,不斷優化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成果,直至達成共識,形成科學結論。
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參與到交流中去,積極「捕捉」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出適當的調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傾聽中思考,在思考中質疑;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為學生的交流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包括情感環境、思考環境、人際關系環境等);要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成為一個鼓勵者和啟發者;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取得成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
第三環節 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產生策略,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基本程序是:基本應用 —綜合應用
基本應用:是應用的最低目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在應用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尋找答案,要重視過程,強調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綜合應用: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使綜合應用的過程成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
學生在基本應用和綜合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和借鑒,教師要及時鼓勵和提升;同時也會暴露出學習的不足和疏漏,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加強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診斷矯正。
在本環節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要點:應用要有目的性,題目要圍繞學習內容設計,著眼於指導思路,有利於方法和技巧的形成。應用要有現實性,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價值。應用形式要有多樣性,要以新穎多變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應用要體現主體性,給學生獨立完成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應用評價要有發展性,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要及時進行診斷評價,引導矯正,讓學生在評價中發展提高。
第四環節 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對課堂學習進行全面地回顧總結。在回顧知識的同時,還要對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進行回顧總結。
策略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策略只是給教師們提供一個上課的基本思路,在落實教學策略的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靈活運用,不能機械套用。在具體上課過程中,有些課的第一、二、三環節是不斷重復出現的,在探索交流過程中會遇到新問題,在解決這個新問題時又要進行探索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策略和改進策略,使小學數學策略更加完善和實用。
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基本模式
(討論稿)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實施主體性教育.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新授課的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以新的教學觀念為先導,進而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的實施要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重心不但在數學知識上,應該向培養人的發展上轉移;體現從接受性學習向積極參與轉移.因此要有利於提高全體學生參與的程度,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加強學生之間的交往和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
一,新授課的基本模式與操作流程:
小學數學新授課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創設情景,引入新課——自主探究,交流提高——鞏固深化,拓展應用——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引起學生迫切學習的慾望,教師要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平衡",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景中,產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
教學開始,在進行必要的基本訓練的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置學生於問題情景之中,使其處於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狀態,從而產生認知沖突,激活思維.教師順勢利導,引入新課.
這一環節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時間控制在5分鍾以內.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空間.可分以下幾步進行.
1,自主探究
針對上一環節創設的問題情景,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活動,形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2,小組討論
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可以形成並協助解決探索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困難.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可以直接說明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小組的統一意見.由於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差距不大,又有類似的表述語言,比較容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的結果,探討問題的效果如何,需要進行必要的交流.在這里,教師的作用相當於節目主持人,讓各小組盡情發表觀點,爭辯,質詢,接受,吸收.在這個過程中,熱烈的氣氛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體的力量可以促使學生勇敢的闡述觀點.學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訓練和提高.
4,形成共識
當學生的交流取得一定進展時,教師應該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不斷引導學生理解領會知識,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活動的情況,針對交流中存在的問題,作必要的小結性講解,對學生的研究情況,交流情況,以及問題解決的方法,給予客觀評價,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愉快.
此環節以15分鍾左右為好.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作為數學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是進一步鞏固知識,深化知識,由知識轉化成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水平,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的有效環節.鞏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練習.只有經過充分練習,才能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進一步發展能力,開發智力.練習分為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基本練習在先,拓展練習在後.基本練習具有例題特徵,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練習是體現知識的系統性,使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本環節15分鍾左右,根據第二環節的時間適當調整.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作為一節課的終結部分,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對自己進行一下評價,然後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進行肯定,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喜悅,充滿後繼學習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鍾以內.
二,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運用的基本要求:
1,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和諧課堂"的觀念,在這里"和諧課堂"主要是指一種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由,開放,安全,愉悅的課堂,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問題解決為主線,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和諧課堂".
2,轉變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做到"動而不亂,動而有序,動而有節",不放任,也不過於嚴肅.
3,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教師要盡量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和不同興趣的具體要求,創造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4,要著眼於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問題解決方案的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豐富的知識,健康的情感,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於迎接社會的挑戰.
三,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問題情景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學生活動成敗的關鍵.備課時,教師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科書內容,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2,要擴大學生活動的空間.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積極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但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小組交流"時,不要進行集體講述,要使學生充分的活動.
3,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盡量避免一問一答的交流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於辯論,教師不可隨意打斷學生的思路.
4,課堂訓練要目的明確,層次分明,講求實效.訓練形式應該多樣化,盡可能避免重復單調.練習題的設計應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練習覆蓋面要寬,起點要低;(2)練習題量要大些,對比較重要的知識重點練習,比較模糊的知識集中練習;(3)練習要分層進行,由淺入深;(4)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各類學生有所兼顧.
5,此新授課的基本操作模式是結合當前的教學改革形勢制定的,各環節反映了新授課的基本規律.教學時,教師要先入格,待熟練後,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大膽創新.
⑨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命題
小數命題要體現這樣幾個方面:一要體現學科的人文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二要體現生活性,讓數學考試密切聯系孩子生活實際;三要體現試題的價值性;四要體現試題的開放性;五要體現對孩子操作能力的培養。
⑩ 說說怎樣理解小學數學的教材
一、理解教材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它系統地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選編並配備了相應的圖形和習題,並滲透了一些數學思想與方法。小學數學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開發智力和發展數學能力的源泉。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法,精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說,,理解教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在理解教材過程中,教師經常要仔細琢磨"教什麼""怎樣教""教材的知識結構、內在聯系""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點、難點、關鍵及蘊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問題.所以說,理解教材又是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並逐步達到駕馭教材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 理解教材既關繫到教,也關繫到學,意義重大而深遠。二、理解教材的內容 理解小學數學教材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密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材也不例外,小學數學教材是以數與計算為主線,將量與計量、幾何初步知識、應用題等內容隨數與計算教學內容的深入和范圍的擴大,而有機地結合起來編排的。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又可以充分認識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內容,其知識基礎是什麼,為哪些後續知識的學習作鋪墊等等。這樣,還可以避免教學過程中的前後脫節或者重復。另外,在了解教材編排體系的過程中還將充分體會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編寫原則,以及數與形的結合,計算與應用題求解的結合等。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並能逐步靈活運用知識,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理解和研究教材的練習題 分析教材的練習題,就要把握並研究練習題的層次和功能。弄清在練習題中哪些是基本題,哪些是變式題,哪些是綜合題,哪些是發展題,哪些又是開放型題以及思考題等。接著要推敲每一層次甚至每道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和要求,並明確與例題的配套關系,對思考性強、難度較大的習題,教師應親自演算一遍,以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在教學中結合具體內容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練習。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包括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本習題作少量的變更,精減雷同的,增添一些富有思考性、開拓性或開放型的習題,供學生練習。真正做到精講巧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從一年級起貫穿在各年級的教學中,挖掘相關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以及學習目的教育等等。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刻苦、細心、嚴格、認真等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為將來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有用之材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五〉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方向和目的,對教學起著導向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關繫到教學內容,還關繫到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因此,理解教材時,要認真推敲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認識或掌握哪些基礎知識,達到什麼要求;;側重培養哪些能力;可作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或滲透哪些數學思想方法等。並根據各部分知識及例題的安排順序、難易程度與地位作用等來為制訂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以上列舉了有關理解教材的五個方面內容,從中也可以看出,理解教材是一項復雜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理解教材不能一勞永逸。 最後,對教材的理解中還要注意參閱其他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以及相關的期刊資料,還要考慮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