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一、積極挖掘小學數學教材內涵,完善課前准備工作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現實空間形成以及數量關系的學科,具有嚴謹性以及邏輯性。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對數學形成一個整體的把握,充分挖掘數學教材的內涵,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數學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認識。從整體上來講,合理掌握教材能夠幫助教師建立完整的知識系統,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同時,積極挖掘小學數學教材的內涵,是完善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同時也是提高數學高效教學課堂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教材進行創新設計,綜合考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明確劃分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而幫助學生個個突破教學難點積極吸收數學教材的精華,同時在教學反饋環節中,及時完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從而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二、創設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情境,即在特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相對結合的境況,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學習情境,二是社會情境,三是教學情境,四是規定情境,五是戲劇情境。教學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綜合考慮相關的教學環境、設施設備,從而創設教學情感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積極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學生的潛能,這是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想提高教學課堂的高效性關鍵途徑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教師要積極運用創造性思維,創設與數學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畫面,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的過程中,對於加法交換律(a+b=b+a),教師首先要創設運算畫面,引入情境,從而形成表象,讓學生感知這則加法交換律。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市場上的商品交換場景,在畫面的出示中,教師要進行啟發式發問,引出加法交換定律,從而讓學生們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
其次,教師要深入教學情境,在充分把握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把引入的畫面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啟發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以及把握。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把生活商品買賣場景融合到課本之上,如:
李明:我昨天買了一條褲子40元,買了一雙鞋子30元;
王楊:我昨天買了一雙鞋子30元,買了一條褲子40元;
在這個情境教學過程中,假設買褲子花了a元,買鞋子花了b元,李明總共花了(a+b)元,王楊總共花了(b+a)元,因此a+b=b+a。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實李明和王楊花了一樣的錢,只是他們的說法是相反的。通過深入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加法運算定律的規則,從而開發學生的智能。
最後,數學教師要進行深化情境,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學生的掌握能力,立足於已經了解的生活常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安排教學任務,在相關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學習。在觀看幻燈片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還可以用游戲來導入教學課題,從而讓學生產生新鮮感以及想像力,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其次,要立足自主探究活動的創設以及構建,不斷開闊創新視野。由於小學生心智處在啟蒙階段,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要善於觀察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比如在學習圖形與空間的相關知識時,對圖形的認識以及變換,教師要設置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正方形有幾個內角?”、“正方形的內角之和為多少度?”。教師要積極開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利用教學工具,激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繪制正方形,利用三角形度量尺來進行測量。在這個學生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打造小學高效數學教學課堂,教師必須要積極發揮創造性思維,樹立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創設情境教學,積極開展自主探索式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一、在感悟中激發興趣
外在活動引發的興趣只是暫時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內化為對數學內涵的欣賞和追求,讓學生從感悟中領略數學的魅力。
1.感悟“美”。數學中的'美不同於美術中的線條、造型、色彩的視覺美,不同於體育中的體形、動作、力量的運動美,也不同於各種音響、節奏、旋律的聽覺美。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瑰麗多姿,充分挖掘數學中的美,讓學生體驗並感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對稱圖形時,出示一幅幅對稱美麗的畫面,在學生的贊美聲中,教師進行引導:為什麼大家對這些圖形都說美?是數學中對稱的神奇力量。從而讓學生透過美的現象,感悟到數學的對稱美。當然數學中還有許多的美(如統一美、奇異美等),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美的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2.感悟“趣”。學生能感悟到數學是有趣的,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再苦累也是樂而不疲。有趣的數學現象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為了鞏固計算方法,必須進行練習,但大量的練習往往枯燥乏味。一位教師充分利用迴文算式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知道計算方法後,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題,計算後發現了什麼規律,你能創造這樣的有趣算式嗎?同學們紛紛進行筆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中的一些有趣現象,如迴文數等,讓這些材料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趣的教學資源。
二、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於接受。也可以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思考,充分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上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教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可以結合畫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理解除法性質的這一特點。這樣就能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變為通俗易懂的生活情境,以情導知、以知促知,從而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簡便計算的方便、快捷。
要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調節作用,給學生以親切感和美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這么多人舉手,太好了!同學們一天比一天聰明,下面一個個地講,看誰講得最好。”“這個問題是難了些,如果誰能回答正確,我們為他鼓掌好不好?”“黃曉全同學講得真好,但這道題還有其他解法嗎?大家還可以各抒己見嘛,說錯了沒關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用一些親切鼓勵、催人奮進的課堂用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幫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1.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這部分學生,僅僅靠口頭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是不夠的。由於他們的基礎太差,上課時,即使再降低知識的起點,他們也如同聽“天書”一般。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也不可能為這一部分學生過多地降低全班授課的知識起點。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有意無意把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使他們覺得還有能聽懂的,從而增強求知慾望。反饋練習時,我常常時出兩種題,要求大部分的學生做完所有的題目,而學困生只要做一組就可以了。這樣對不同的學生,要求的標准就不一樣,使學困生能接受並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級整體的節奏。在我巡視學生做題時,主要關注學困生,並及時給予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獲。長此以往,他們就樹立了“我也可以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課後用愛心給孩子補課。對於數學教師來說,即使教學水平再高,面對情況各異的學生,課上也是很難做到既讓優等生“吃飽”,又讓學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對學困生必須予以補課。補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補課是教師的職責,補課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當然這個補課絕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了。而是基於是學生的基礎不好還是貪玩,或者是行為習慣不好進行“對症下葯”。
四、適當的表揚獎勵是上好數學課的添加劑
每堂課都表揚每一位孩子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回家作業本,與學生進行“書面私聊”:“最近你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哦,真不錯!”;“昨天你上課回答的問題非常完整,繼續發揚!”;“這次小考你進步很快哦,加油!”……小小的評語在師生的心靈間架起了愛的橋梁。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輔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現,學生創造、創新的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五、激勵鼓舞,快樂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我想出了一個激勵的好辦法,在作業本上畫“正”字,每次作業一點錯都沒有就記下一筆,連續5次作業全對得一個正字印一朵小紅花,在櫥窗“摘智果”欄目里就捉到了一隻小動物,當捉到4隻小動物時,在結著“智慧果”那棵大樹上你就可以選一種自己喜愛的水果,在上面寫上名字。摘到智慧果的同學就會得到一張獎狀。現在同學們已把寫作業當成一種樂趣,只要能記下“正”字的一筆,都會高興得跳起來,無比幸福,因此教師要重視激勵和鼓舞學生,使各類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貳』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一、應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引導、組織、合作的對象,教師的教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力求課堂教學結構完整,教師往往忽略了這個中心,片面追求完整而捨本逐末。如在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師不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操作、總結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而是採用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三角形圖形,讓學生眼花繚亂,這就本末倒置了,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擺放三角形圖形。這樣效果會更好。新課改的精髓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這三個一切,充分體現學生的重要性。因此,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台;成長的樂園。
二、是有效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一節課只有短短45分鍾的時間,如果沒有充分備課,教師就會像走馬觀花似的,想到哪講到哪。教師對課堂生成沒有提前預設,課堂上也會因為教師的調控力差而降低效率。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有效備課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備課標
新課標中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做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教學之前應認真研讀,知道不同學段的具體教學目標,定位要難易適中,充分考慮三維目標的統一,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要清楚本節或本章在整本書或整個學段的地位,緊扣基礎,突破重難點。
2、備教材
在教數學之前,應熟讀一到六年級所有的小學數學教材,明確所學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教材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充分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構建和諧高效數學課堂的關鍵。
3、備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課堂上,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具體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學習什麼,怎麼學習,最終達到什麼樣的目標,讓學生掌握並積累一定的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4、備學生
了解學生的.個性,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接受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靈活的設計教法,實施分層作業,培優補差,對個別學生進行有效輔導。
5、備問題
解決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重點,課堂上教師問題的設計,是進行高效教學的關鍵,備課時必須把備課堂提問當作一個重點,避免提問隨意與無效。問題設計要有科學性、目的性和層次性。需要集體回答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個別提問的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對優等生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先從較簡單的問題入手,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增強成功體驗。呈現問題後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備課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三、預設生動活潑而又具體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利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數學教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導入,是一堂好課妙趣橫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變的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例如,在一年級“左右”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採用了游戲的方法,將學生四個人分為一組,然後讓他們伸出右手握握手,用右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用左手摸右耳,用左手摸左耳。在每個孩子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他們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而且把數學知識“左右”在游戲中不知不覺把它學會,同時,學生還能感受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再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景。李老師找了三根木條,想釘成一個三角架,請同學們想一想,李老師找的三根木條能不能釘成一個三角架?你們能幫一下李老師嗎?學生一聽說老師找人幫忙,興趣一下子來了,積極踴躍,有的說能,有的說不知道,有的學生說試一試。於是,我讓學生人人動手體驗,讓他們用事先准備好的4種長度的小棒3根,分小組用這些小棒擺成各種各樣的三角形。學生在擺小棒的活動中,邊擺邊討論,學生有了不同的發現:
生1:我發現如果兩條邊之和小於第三條肯定不能拼成三角形,因為首尾不能連接在一起。
生 2:我發現兩邊之和等於第三邊的時候也不行。
生3:我覺得只有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
在這個情境中,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激勵了每個學生“做數學”的熱情。每一個孩子的活動都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經歷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
我再讓孩子們將擺的方法到展台給全體同學進行展示說明,使學生一目瞭然,非常容易地掌握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之後,我又運用課件來演示,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加深了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知識的理解,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優化教學過程,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巧妙運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教學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找規律》時,就可利用課件將多彩的圖像和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對有規律物體的理解。隨著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些難點問題的突破上多媒體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此時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低年級教師可以把動畫、童話、故事、游戲、競賽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如一年級下冊,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計算並不怎麼感興趣,但筆者採用游戲、競賽的方法,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教學真正“活”起來。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機結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它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運用,它讓孩子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思維品質。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培養學生主動表達的能力;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感受到數學問題被得到解決的樂趣,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十幾減幾”的教學中,學生計算12-9=□時,我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積極參與,經過討論得出了不同的計算思路:
生甲:因為9+3得12,所以12-9=3;
生乙:因為3+9得12,所以12-9=3;
生丙:因為10-9=1,1+2=3,所以12-9=3。
看,孩子們的思維是多麼地活躍,他們的想法有時候讓我們老師有一種為之眼前一亮的感覺。不僅課堂上的教學如此,我們教師還要注意通過設計“開放型”的訓練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直覺思維和辯證思維,而這些都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組成,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把高效課堂真正落實到課堂中,從而讓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真正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要實現這一目的,還需教師不斷學習、總結,為培養新時代接班人共同努力!
『叄』 小學一年級數學怎麼實施生本課堂
實踐證明,在一種宏觀的場合下去高談闊論「以生為本」,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老師們喜歡的還是「生本」怎樣落實在課堂里,進而知道課堂的每一微小時刻哪樣的做法才是為「生」的,不是為「師」的,本文就這一現實問題作些探討。
在研究課堂為「生」的時候,我們把課堂一般地分割為課堂背景、課堂展開、課堂拓展、課堂結局四個階段,課堂運行過程中考慮課堂環境、課堂活動、課堂評價三個變數,實行課堂環境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環境,課堂活動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活動,課堂評價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評價,全程各階段都體現這三個以生為本導致出生本課堂,求得最終實現學習目標。
無論是課堂背景還是課堂展開,課堂拓展還是課堂結局都抓住「生本環境」、「生本活動」、「生本評價」三大變數去進行操作,最後達成促進和引領學生在嘗試活動中全面實現三維目標。
1、課堂環境生本化(生本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值得生活於其間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深信,在適合的條件下,在恰當的教育下,任何人都會顯露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才能。這說明適合的課堂環境和合適的教育手段對學生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課堂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層面。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往往構成課堂的精神文化環境。學生生活於其間,也「浸潤」於其間。它對學生的成長往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班級精神文化環境將成為生本課堂研究的重要內容。
首先,心理環境是課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心理環境常常是內隱的、無形的、「彌漫」式的,所以心理環境的改善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其實心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生本課堂高度重視心理環境,認為心理環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課堂生活中努力建構起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長期以來在課堂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盲點,即缺少對於教育對象起碼的理解和基於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在許多課堂里,師生關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主宰與追隨」、「權威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訓示」、「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學生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所以,只有在課堂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才能讓學生在一種白由、變化、動態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
其次,心理環境生本化要努力促進語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轉變。課堂離不開語言,任何課堂都發生在語言中,課堂應加強對語言的領會,深化語言的意義,把語言積極地納入人的生活形態之中,而不是單純地把語言作為工具,語言本身就是目的,課堂引導人在語言中生活。反思我們的課堂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課堂語言上,「告訴式」、「指令性」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就佔了極大的比重,教育者常常很順理成章地以社會代言人、知識擁有者的身份對學生作著知識的傳授,同時對學生作著種種認為學生理所當然應該接受的要求。那麼此時的課堂語言只是工具,它是「物性」的。語言交往由「物性」轉向「人性」,意味著要變「指令性」語言為「協商性」、「激勵性」語言,在與學生的語言交往中,教育者應更多地用情感喚醒情感,用生命點燃生命,使語言真正作用於人的心靈。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現代學生發展性個性心理的開發與圓滿個性培養有機整合的策略;(2)以情施教與學生自主發展有機整合的策略;(3)學生興趣與問題探究學習有機整合的策略;(4)開放性學習空間與學生潛能開發有機整合的策略;(5)學生生活與問題探究學習有機整合的策略:(6)接受型學習與學生知識需求差異有機整合的策略;(7)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因素有機整合的策略;(8)消除教學差異積極接納後進生與全面發展價值取向有機整合的策略;(9)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的策略;(10)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與個性的獨立性、具體性、特殊性有機整合的策略。
2、活動過程生本化(生本活動),讓學生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親歷與實踐。活動產生人,人在自己的活動中得到改造並逐步形成。「活動性」是人的本質特徵,又是生本課堂的重要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對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義與價值。傳統課堂中那種由成人規劃、聽命於成人擺布的受動式活動對學生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意義就不大;把實踐活動局限於一種狹隘的生活方式中,讓學生僅僅經歷「頸部以上的活動」,對學生的生成與發展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活動過程生本化,首先要讓活動成為孩子們熟悉的、喜歡的、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活動,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第二,生本課堂的對象是學生,是兒童,活動過程生本化要將研究兒童的行為特點,採用和創造符合學生需求的活動方式作為重點。對兒童而言,唯有形象的、具體的、身心一體的活動,才能滿足其精神世界不斷充盈的要求。所以,形象的、具體的、身心一體的游戲方式將成為兒童成長需要的主導活動方式。
第三,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活動中與多種「文本」發生相互作用。在學生的活動中,活動環境,活動內容,活動對象以及活動中的人(包括老師與同伴等)都是對學生的成長起影響作用的「文本」。改善活動過程就意味著在學生活動的啟動、展開和小結階段,教師都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也就是在與多種文本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回歸生活與以學定教的策略;(2)課堂民主化與合作互助的策略;(3)促進互動性和教與學互相推進的策略;(4)促進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與實學的策略;(5)學生角色與行為張揚和教師角色與行為依附的策略;(6)講究導生、練習與知識生長和感悟學習的策略;(7)引導學生合作、分享學習與自主思考的策略;(8)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與自主表達的策略;(9)引導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滿足與情感學習的策略;(10)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他人的聰明才智與借力學習的策略;
3、課堂評價生本化(生本評價),以評價促發展。以往的課堂評價重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的主要內容常常側重學生的認知能力或水平,評價的主體常常是教師,評價的方式往往比較單一。生本課堂認為課堂評價應發揮其激勵和引領作用,所以重視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的研究。
首先,從評價的主體來看,主張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的結合。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有利於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一種反省的意識和能力,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從評價的內容來看,生本課堂更注重以學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態度的發展、科學知識的形成等作為衡量的主要內容,給予不斷的激勵和鼓舞,基本上是一種賞識。
第三,從評價的過程來看,主張採用縱向性和個體化評價。即從評價促進發展這一功能出發,不作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過程性成長中作縱向比較,以不斷地得到自我認可,確定新的發展目標,基本上使用課堂個人成長單。
第四,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這些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需是符合兒童特性的,滿足兒童需要的,具有兒童特點的,被兒童認同的,而且還能使兒童體驗成功,獲得快樂。
具體地,施加如下變化策略:(1)體現多元民主教學價值的策略;(2)引導學生積極看待自我的策略;(3)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評價有機整合的策略;(4)學生成長記錄袋與發展性記錄有機整合的策略;(5)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機整合的策略;(6)賞識機會均等的策略;(7)縱向性和個體化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8)課堂系統評價與終端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9)學生學習結果與發展性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10)教學反思與自主評價有機結合的策略。
以上三個變數,分別在課堂的每一微型課段中去實施,將帶來課堂全程的生本格局,同時,在課堂各課段中講求這些變數的有機整合律,進而形成生本課堂背景、生本課堂展開、生本課堂拓展、生本課堂結局的理性體系,這樣使我們新一輪課程理念確保實施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肆』 以生為本的生本數學課堂如何構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盡可能地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更為自覺地、主動地獲取新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探索,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求平均數》一課,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游戲情境。從班級里挑出5個男生,6個女生,分別組成男女生各一隊進行跳繩比賽。(規則為10秒內跳了多少下,教師對所跳的數目要進行一定的權衡,使得求的平均數沒有餘數)然後要求全班其他學生當評委,請他們評判哪一隊勝出。通過創設游戲情境,學生躍躍欲試,都想盡快探索出秘密。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自主建構了知識體系,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而這一過程中,老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促進者,教師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了必要的條件,營造了一個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質疑,在玩中釋疑,獲取了新知識,激發了自主探究的興趣,發展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貼近生活實際,提升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藉助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小學生來說,小學生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許多關於數學知識的體驗,學習數學是他們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數學問題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如果數學問題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實際,將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之後,我要求學生計算教室的面積,計算籃球場的面積,計算自家卧室、客廳的面積……然後將他們所測量、計算後的結果,拿到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再如:在教學小數的過程中,有學生對於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常常出錯,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你和媽媽去超市買水果,一斤葡萄7.45元,媽媽拿了7.5元給售貨員阿姨,夠嗎?為此學生展開了探索討論。這樣子將數學生活化,即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又能很輕松地學到了數學知識。
三、動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新課標十分注重讓學生動手實踐,要求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發展能力。在操作時,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台,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索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動腦動手相結合,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學、做中學,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讓學生將所觀察的圖形進行折一折,擺一擺,從而發現它們的對稱軸。在遇到有多條對稱軸的圖形(如圓,正三角形)時,我要求各個學生先自己折一折,找出其中的對稱軸。然後小組再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得出這個圖形具有多條對稱軸的實際情況。再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我首先讓學生接觸實物鍾,進行觀察後動手摸一摸,然後再與同桌的比一比,進而小組展開討論:鍾面有什麼同的地方?最後學生很容易就得出這樣子的結論:1、有一長一短兩根針(時針與分針,其實還有一根秒針)2、都有12個數,將鍾面分成了相等的12個大格。通過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系列活動,把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給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自己願意學,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鼓勵大膽質疑,培養主動探索創新的能力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質疑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培養大膽探索,勇於批判的創新精神。只有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知道學生的積極思維是從「疑」開始的,「疑」是探究知識的起點,有了疑問才會去主動探究。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這樣就能培養學生敢問善思的精神,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識。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有的同學問:「為什麼2+2=2×2,而3+3不等於3×3呢?」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的質疑精神,沒有馬上請生回答,而是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思考。經過思考討論,學生明白:2+2與2×2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3+3與3×3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3+3表示2個3相加,3×3表示3個3相加。這樣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乘法知識的理解,同時又強化了學生發現問題
『伍』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生本教育
生本課堂,重在提高學生的參與面和活動量。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干起來,活躍起來是關鍵。活動就是載體。無論是讓學生猜一猜、折一折也好,還是讓學生塗一塗、劃一劃、刻一刻、剪一剪也好,都能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之全神貫注地聽,全力以赴地投入。過去的教學模式,一堂課下來,只有老師問—學生答,要麼就是做作業、批作業、改作業,如此反復,學生是彼於奔命,徒勞無功,課堂效益極差。教師口乾舌燥地講,累了就火冒三丈。如果有了活動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師生輕松教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笑聲,玩得開心。
『陸』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以生為本
新課改基本教育理念是促進學生發展,從其深層意義上來講,不僅僅是指在學業上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同時還要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全面提升,使學生的特長以及個性得到發揮,進而長期保持一種持續、穩定的發展狀態。為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一切教學行為都立足於促進學生發展,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得到豐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出更加完善的學習條件。
1.以學生為本理念下課堂氛圍的營造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好玩、好動的群體。如若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去考慮數學課程以及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而一味地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就容易使課堂氛圍變得沉悶、無趣,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因此而分散到別的事物上,進而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不好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無論是對學生、教師還是教學本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在充分認識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特性出發,通過採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努力活躍數學課堂教學氛圍,在緊緊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如,在學習基本的加減法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設定一些與學生貼近的題目來講解。這樣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公式、數字變得立體化,更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從課堂教學中被動的傾聽變為主動的學習、組織、參與,在增強學生話語權的同時,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良好體現。
2.以學生為本理念下課堂教學內容的優化
以人為本理念下,針對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能力,圍繞數學教材,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是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在充分認識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從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考慮,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作出進一步的優化。具體而言,教師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應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並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聯想到舊的知識,以促使學生能夠在大腦當中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系統。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對以前學過的、與習題類似的知識點再次進行回顧,並對以往做過同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比對與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完成該習題。這樣不僅充分展示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內容優化理念,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使以往學習的知識點得到良好的鞏固,使學生對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加清晰。
3.以學生為本理念下學生教學活動參與性的提升
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是反映課堂教學以學生程度為本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教師要想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就必須在以學生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對教學活動內容、形式等的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性。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對以學生為本理念的踐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在對幾何圖形進行學習時,要求學生通過素材的收集,將其所熟悉的幾何圖形製作成模型,在課上向大家進行展示。第二,可以通過對常用數學知識的收集與整理,組織學生開展數學知識問答賽,對比賽中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得到鍛煉,也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得到很好的培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當今素質教育發展的影響下,整個社會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並逐漸認識到以學生為本理念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必須端正教學態度,時刻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出發,通過對教學各環節的設計來使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柒』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如何打造的
導語: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解答問題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目前小學數學的課堂沒有語文、科學類科目的課堂那麼生動有趣,課堂效率相應也在下降。因此,改善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激發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已經成為當前我們教育中面臨的首要任務。
1.有效預習,以自學探索新知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學習,數學預習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預習是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課堂教學.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預習是學生先自學將要講授的知識,是幫助學生探索新知的拐杖。預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預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課堂效率,課前預習必須到位。因此,在課前我都會把預習問題布置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以便為高校課堂作好鋪墊。
2.新穎導入,以興趣引發思維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因此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在導入新課時,我多採用表演游戲、編講故事、製造懸念、創造情景等方法,使學生情趣盎然,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課件出示)今年暑假小明要到美麗的蘇州去。因為這樣既可以領略蘇州的旖旎風光,又可以順便看望住在那兒的姑姑。於是他打電話與姑姑聯系:姑姑說:“我連續上班3天要休息一天。”姑夫說:“我連續上班5天要休息一天。”小明一家人決定想趁姑姑和姑夫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接待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姑姑和姑夫他們倆,我想我班同學個個都是樂於助人的好學生,誰願意幫他們選一選呢?(同時屏幕上打出姑姑和姑夫的對話和一張八月份的日歷) 這樣創境入課,使課的第一錘就敲在了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吸引其注意力,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3.重視實踐,以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某些創造來自直覺思維,有時心血來潮,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熱烈地互動氛圍中和相互議論的啟迪下迸發出來的,。我在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互相討論,互相合作的精神。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讓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回憶探索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根據知識遷移來探索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准備的學具,通過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轉化成學過圖形來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在操作、觀察、討論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為什麼“除以2”的道理。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去思考,動口說過程,使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獲得圓滿的成功。這樣的操作滿足了學生的求知願望和表現慾望,有利於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潛能,同時也加快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進程,既使高效課堂落到了實處,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精心設計習題,以練來發展思維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我認為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鍾到最後一分鍾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麼向四十分鍾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精典練習。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常設計一些“歡樂大比拼”、“奪冠ABC”、“勇攀高峰”等競賽練習。同樣的計算習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學生在這樣一個“娛樂性”的氛圍下做題,學習興趣高,解題速度快 ,鞏固性也強。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找規律》時,設計了“採摘智慧果”這一種游戲。把每一道練習題安排每個智慧果里,學生每做對一道題,智慧果就會落下來,送給大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的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更增添了練習的樂趣。
5.重視總結,以活躍來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奧妙、歷代數學家的偉大。如:在教學完時分秒的認識後,我布置了一個課外閱讀任務“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鍾表時,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表示時間的?”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
總之,構建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課堂上應該是讓每個學生自主地成長,人人參與,人人有進步,這樣課堂上才會閃現著最真實的人生活力,洋溢著師生之間和諧與溫馨,使和諧高效課堂成為教育教學一個全新的亮點。
『捌』 如何創建以人為本的數學課堂
兩年來,我們堅持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習借鑒嘗試教學法、問題教學法、主動教育模式,不斷的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形成了目前我校正在嘗試應用的「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下的數學教學經歷:嘗試自學——研究展示——反饋拓展三個階段,學生要經歷預習、質疑、展示、研究、檢測、反饋六種學習方式。在此模式的實踐應用中,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狀況採取不同的教法,一、二年級使用「先學後教」,三、四年級使用「先學後交」,五、六年級使用「先學後研」。接下來我結合教學實踐,將我校的「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與大家做個交流:
第一階段:預習、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始。
預習、質疑環節讓學生先預習,在預習中產生疑問。(預習可以在課前做也可以在當堂做,為了給學生課堂合作探究充足的時間,我們採取的是課前預習)。
預習是該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為了使學生的預習有目標、有質量地進行了,具體操作是課前教師針對預習內容設計好預習生成單,明確預習的內容,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怎麼自學,要達到的要求,帶著明確的任務,應用恰當的自學方法從而使自主學習更有效,堅持自學前給予方法指導,使學生不斷地積累自學方法,自學能力必然會逐漸提高。學生通過預習有了對知識的理解,對問題的把握,就會充滿自信的走進課堂,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會使整個課堂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課前質疑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不但明確了學習目標,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品質、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預習生成單」是預習質疑與課堂探究有效融合的抓手。預習質疑環節能否與課堂探究很好的融合關鍵在於教師設計的「預習生成單」,如果教師能夠精準的把握學生的學習認知,設計適合學生認知的預習問題,學生按要求完成預習任務會對本節課的成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是我們學校的預習生成單模版,有我學會、我發現、我質疑三個版塊,大家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預習問題設計,我收集了各年級的預習生成單,這是教學三上《周長》的預習生成單,是這樣設計預習問題的:……這是張六下數學廣角《鴿巢問題》的預習生成單,……以上這些預習生成單是我校不同年級教師對不同數學領域所做的教學嘗試時使用的,在生成單的設計使用中根據學生的已有能力設計預習問題,年級越低為學生設計的預習問題起點越低,大家在靈活機智的使用著預習生成單。
第二階段:展示、研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展開。
課堂展示、研究環節讓學生把預習的收獲展示出來,對自學疑惑進行共同交流和研究。
課堂展示是讓學生把自學獲取的知識展示出來,這是對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展示,也是學生學習方法和知識內化過程的展示,還是一種探索精神的展示。將預習檢測與新課溝通聯系時,教師開門見山點題,針對學生預習中發現、提出的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並精選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並將所要探究的問題簡潔、精煉的提取出來,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才會更有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慾望。檢測自學中讓小組內的中等生和後進生先對自學知識進行展示交流,充分暴露學生自學後存在的疑難問題。若後進生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再引導講解;若後進生在展示中出現問題,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更正、分析、講解出錯的原因,不僅對後進生有幫助,而且會使優生理解的更深刻。
研究環節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素。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探究建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在小組內合作探究,互相學習。匯報中充分發揮「先會者」的引領作用,教師把握方向,讓「先會者」引領其他同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本環節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教師要找出那些真正需要引導、點撥的問題給予及時到位的指導;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合作探究問題前,教師要為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提供明確具體的要求,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導航。(展示學路建議)這是《周長》教學中學生探究求周長的方法時,教師設計的小組活動要求:……這是《鴿巢問題》教學中學生探究鴿巢問題的計算方法時,教師設計的學路建議:……教學中只有教師的提出的合作要求具體明確,學生的合作才會有序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才會更加有效。
研究、展示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互動,討論、交流、追問、點評、爭辯、質疑,彰顯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力課堂。合作交流使每個學生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靈感,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展示、研究是該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在實施中要注意:
1.明確教的內容。教師教的內容是學生自學後未能掌握的知識,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疑難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已經掌握的堅決不教。
2.明確教的方式。 「先會者」引領其他同學,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讓通過自學學會的學生去教那些還未學會的學生,期間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質疑、討論形成結論,由老師做引導、補充。
3.明確教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的錯誤,以免走彎路。
4.小組的組建要求。要優、中、差搭配組建小組,在組內活動時分工要明確,特別是使中差生不要成為旁觀者,必須分配任務,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展示時盡量讓組內的中差生先去表達,讓優等生做補充。
第三階段:檢測、反饋是學習成果的盤點。
通過檢測反饋,發現問題,糾正問題。檢測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檢測方式,可以口頭檢測、動手操作檢測、書面檢測,在書面檢測中教師設計的檢測單要低起點、多層次,有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展示檢測題兩份)《周長》教學檢測單……《分數的基本性質》檢測單……這樣檢測單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反饋環節中引導學生對課堂檢測題進行批改,採取集體訂正批改、組內互批、優生和學困生結對方式、面對面及時講解訂正,以達到知識鞏固、強化的目的。通過當堂檢測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對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及時糾正,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做到 「堂堂清」,同時要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拓展延伸。
接下來我要和大家聊聊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是如何實施生本課堂的。顯然生動且充滿活力的「先學後研」方式是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只能從「先學後教」做起,教給學生預習方法,摒棄家長幫教代替預習;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完整的表達。在本學期我結合不同的課型利用課堂時間教給孩子預習學習的方法,指導孩子具體的預習學習步驟,試著說出學習中不懂的地方。平時通過家校合作來落實預習學習,以校信通將預習要求發給家長,大部分家長能按要求進行預習指導。我相信隨著孩子的成長,每一個孩子會慢慢學會數學預習、學會質疑問難、學會互相合作,只要我們堅持培養下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不斷提升。
「以生為本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由低年級至高年級所採用的方式:「先學後教」、 「先學後交」、「先學後研」,猶如接力賽,只有從低年級開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到中高年級「先學後研」的課堂才會更加的生動有活力。「以生為本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使學生在語言表達、邏輯推理、敢於質疑、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同時會不斷促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我們的教學模式還不是很成熟,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生成總有讓我們感動的點滴;雖然也有人評論我們的課堂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做為教師我們在努力踐行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我們的學生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我們教師點撥和講解時,我們會為學生拔開迷霧及時點破,「真實」才是生本課堂的底線。同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研究行列,用我們的實踐與思考使「以生為本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不斷的完善。
『玖』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生本課堂
1、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教師的才華、藝術和修養展示。這是當前小語教育的方向性錯誤。 2、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矯枉過正。課堂應該是一個多元存在的生態環境這裡麵包含了:生本、師本、文本。這些對於教學而言,對於學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這三種「本」並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語。「師本」的「本」是指教師的本質,而不是教育的本質;「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質,也不是教學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師本」和「文本」均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和展現,但只是為了「生本」服務。三者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立足「師本」,用好「文本」,服務「生本」。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練習誦讀我們可以這樣做:(1)同桌合用一本書。(2)一人讀一行,如果同桌讀錯了,提醒他反復讀。(3)第二遍讀時,交換順序讀。這樣學生利用反復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中的「正確」與「有感情」兩個問題。同時,我們在公開課上,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利用老師的范讀和優秀學生的范讀來引領學生朗讀。其實這在無形當中,已經剝奪了其他孩子對於文本的從磕磕絆絆到逐步熟練輕松的認讀過程。這樣,我們無法保證每個孩子對於文本的認識。只能說,教師和優秀學生的范讀會起到引領作用,而磨滅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領悟過程。利用這種反復誦讀的方法,教師具備了生命意識,關注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認知文本的過程。這就是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原生態」,也就是學生最初的水平,而並非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而表現出來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僅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狀態,更要關注個體生命的學習狀態,關注個體生命的原有的「生態位」。在充分了解學生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提高。什麼是「生態位」呢?「生態位」也就是個體生命在環境中所處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擁有的發展空間。以關注學生「生態位」來激發學生言語生命意識,調動學生的自主動力。只有我們關注了學生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學生個體原生態的生命活力。 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公開課,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在展現自己的教學藝術,這對我們一線教師的常態課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始終認為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追尋的巔峰之作,其實我們錯了。真正的好課堂一定是教師和文本對於「生本」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