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階段的數學即是生活,解決與生活緊密接觸的數學問題是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無論是圖形還是算數,都來源於生活,只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我認為小學階段數學的「知識與技能」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計算能力上。這是一切數學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著重培養的方向。這里的計算能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計算準確率,二是計算速度。
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思維能力。說白了就是不僅培養孩子會計算,還要培養孩子能說算理;不僅要培養孩子會做題,還要培養孩子能解決問題;不僅培養孩子能解決問題,還要培養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就是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更是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盡管這並不能在學生成績上有所體現,卻是學生數學素養的最終展示。說白了就是「理論結合實踐」。
㈡ 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是靠一兩節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更不是教師在課堂中教出來的,它必須是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實踐、探究、體驗、感悟而得以逐步提升的,而教師則應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的、多渠道的、多方面的去引領、激勵、喚醒。下面就談談我在培養和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素養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1.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數學素養
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在學習中形成的,是通過系統的數學教學來啟發和培養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時,採用「藉助生活經驗設疑——利用動手操作探究——學以致用解釋現象」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獲取知識獲得發展的。首先我創設了「學生玩套圈游戲」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圍成哪一種形狀更公平(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初步感受圓的本質特徵以及圓與正方形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又安排了「畫圓」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如何畫圓以及在親自動手畫圓的過程中,去體會圓的本質特徵,並且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接著安排了「畫一畫,想一想」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與半徑、直徑與直徑的關系,並且感受到圓心和半徑對確定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的作用,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組織學生自覺探究而充分感知的;最後引導學生思考和研究「車輪為什麼是圓的」,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一步在解釋生活現象中體會圓的本質特徵。教師將教學內容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自覺解決、靈活運用的數學素養。
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是近兩年來我校一直在踐行的,它打破了以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促使學生從求同思維方式向求異的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積極思考,充分進行嘗試、探究、驗證,長此堅持下去,學生會逐步養成自覺學習、主動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具備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勇於探究、不斷進取的意志和精神。同時學生在互相討論、各抒己見的過程中表現自我,呈現思維,在此過程中形成比、趕、幫、帶的競爭機制,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養。
2.建立數學模型,提升數學素養
學習數學的價值在於它能有效地解決現實世界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數學模型正是聯系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因此數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解構、建構的過程。在解決問題之後,我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要求就是要能把解決問題的過程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加以鞏固。數學建模其實並不神秘,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奠宙認為「它是一個模型而已」,做一道數學題,就是建立了一個模型。在小學數學里的數學模型,實際上就是各種基本方法和數量關系的分類,但建立的數學模型不能僵化使用、矯揉造作、生搬硬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點評,學生互相評價,自我評價,以及注意傾聽、閱讀別人的發言,都能幫助學生形成優選策略,形成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數學第十冊「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時,首先出示教材提供的例題,要求「誰看的頁數多?」引導學生通過理解,知道要求問題就是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那麼如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呢?學生就得調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解決問題的嘗試,方法不一,學生說出了多達7種不同的解法,此時應引導學生反思各種解法:這樣做對嗎,這樣做好嗎?由此產生新的心理需求:這些方法是不是都能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哪種方法最具備通用性?哪種方法更簡便?
師:(學生已經總結出7種方法後)書上就告訴我們三種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方法,同學們自己找出了7種,的確很了不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評價這些方法,說說你的理解。
生1:我覺得以分子為標准進行比較,很簡單,一眼就能看出來。
生2:雖然這種方法很簡單,但不具備通用性。
師:為什麼不具備「通用性」?
生2:這種方法對這道題很適用,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題。
師:如果讓你比較和的大小,你會怎麼比?
生2: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好。
……
生3:我想評價一下自己的方法。我覺得化成小數再比的方法和通分的方法都具有通用性,但有的分數化成小數不方便,還是通分來得直接些。
師:太精彩了!一個人發現別人的失誤,評價別人不是難事,能發現自己的不是,反思自己的不足才更了不起!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發現:有的題,以分子為標准進行比較,很簡單;有的題,直接化成小數比,很容易。但所有的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比較通用的方法,還是通分後再進行比較。
……
上例中,學生發現7種演算法固然可貴,但如若任憑珍珠散落,不加任何雕琢,它們也是無法成為價值連城的項鏈的。演算法多樣化的目的是啟迪學生靈活地思考問題,用自己方法策略解決問題,但它並不是最終的價值追求,最終目的還得要講究最基本的演算法,訴求最優化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建構成數學模型,並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而建立模型的同時,也是學生積極進行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素養的結果。
3.喚醒問題意識,提升數學素養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每一節課的開始部分做好學習新知的准備和思維方法的鋪墊,找准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感知素材,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出討論的問題,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認識百分數》時,課堂伊始是這樣進行的: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用多媒體出示)這是關於我校的一些相關信息,你有沒有看到一些特別的數?(1)我校大約佔地47.8畝,綠化總面積約為24.8畝,約占學校總面積的52%;
(2)我校現有教師68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其中本科學歷16人,占教師總數的23.5%;(3)我校現有學生2109人,其中男生有1092人,約佔全校總人數的52%。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用滑鼠點出其中的百分數,你知道它們是什麼數嗎?(生:百分數)
師:這么多地方用到了百分數,為什麼人們這么喜歡用百分數,用百分數到底有什麼好處?除了這些問題,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1:百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生2:百分數和分數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生3:百分數能不能化成分數?生4:百分數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百分數?
生5:百分數為什麼這樣讀?這樣寫?……
師:太好了,問了這么多問題,那麼我們就把這些問題整理一下,然後逐個來解決,好嗎?
在這里,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機會,學生就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進而積極地去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敢於挑戰或否定權威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勵學生有不同於別人、不同於常規的做法和想法等,同時通過積極地課堂評價讓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意識,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4.發展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思維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學習的根,可以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哦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逐步增強主動思考的意識。
仍然以《圓的認識》為例,在教學中,我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領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思考,逐步接近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學開始時,我設計了小朋友排成一排「玩套圈」的游戲比賽,利用課件出示比賽場景讓學生觀看觀察,然後組織學生討論:
師:這樣比賽你覺得怎麼樣?生:(齊聲回答)不公平,大家應該站在距離中心桿同樣的位置才公平。
師:那麼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怎樣才公平呢?
生:可以圍成一個圓圈。(師將課件改成圍成一圈,但是中心桿不在圓心)
生:還不公平,每一個人都離中心桿的距離一樣遠才公平。
師:也就是要站成什麼樣的圓形才公平?生:離中心桿一樣遠的圓形。
師:出示一個圓,這些小朋友應該站在哪裡?可以有多少種站法?
生:有無數種,只要站在圓圈的線上,因為上面有無數個點。
師:中心桿在哪裡?(生:在圓的中心)
師:現在每個小朋友都站在圓上,每個人離中心桿的距離都相等,就很公平了。那麼在操場上怎樣才能畫出這樣的一個圓形來呢?(引入到自由畫圓的環節)
在這里,我精心創設了這樣一個套圈游戲比賽的情境,充分運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不斷的進行較為深刻的數學思考,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象,形成數學問題,經歷獲取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在知識形成的同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
誠然,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體驗的、慢慢積淀的過程。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更多的關注如何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涵,設計富有邏輯性的數學活動中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或解決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學會數學思維,領悟數學精神,體驗數學價值,將數學素養的形成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並有效地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升。
㈢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和它的對象、數學概念,命題和數學方法的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數學教學要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數學手段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現實問題,這是數學教學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含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由表及裡,循序漸進。要在知識發生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要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揭示數學思想,使學生從中掌握關於數學思想方法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後續的學習中,科學地獲取數學知識。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和品質,作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要培養一個人成材,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思維,在於科學的思維。
(三)、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
學生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俄羅斯著名教育家A·A·斯托利亞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新課標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包括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的形成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准確、清晰地反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展示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
(四)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邊的事物數學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聯系,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識,更多的則是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於一種精神和態度,從而讓學生滿懷樂趣和憧憬地去學習它。
㈣ 如何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對於數學素養的解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有人認為「數學素養」是人在先天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等影響,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融於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用南開大學顧沛教授的話說:「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出或忘掉後剩下的東西。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看第一個方面: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一)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系,培養數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塊展板:「1983年初在東北地區進行的航行調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僅發現兩只老虎,因此東北虎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對外經貿大學的小楊認為: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圍里就有兩只老虎,那麼老虎的數量應該很多,怎麼還會因此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呢?那為什麼那麼多的參觀者對此說明都熟視無睹,而小楊卻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呢?一方面我認為小楊善於觀察、思考,另一方面說明小楊有很好的數感。 「數感」,就是對數的本質的理解和感覺。數的本質是「多與少」或者「大與小」,從而過渡到數的順序。有關「數感」問題我們可以追溯到動物的感知,比如說—條狗,它可能敢與一匹狼爭斗,但如果有兩匹狼它就會害怕,如果面對一群狼它就會逃跑。這說明動物也知道「多與少」。在《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隻烏鴉在一家莊園的望樓頂上建了個鳥巢,庄園主對此很生氣,決心殺死這只烏鴉。可是,每當庄園主走進望樓,烏鴉就離巢而去,直到庄園主走出望樓才回巢。庄園主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個朋友,兩人一起進去,然後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個人去殺烏鴉,但是烏鴉並沒有上當回巢。後來又三人進去兩人出來,四人進去三人出來,依然如故。直到五人進去四人出來,烏鴉才分辨不清,回巢了。這說明烏鴉關於數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會數數的話,能辨別到幾呢?實驗表明,人也只能辨別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斷,在數學方面,發明了計數之後,人類才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差異。有了「多少」這一概念,人類才能理解「有序」、「後繼數」等概念。從l開始,藉助「後繼數」,便形成了自然數系;通過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形成了有理數系;通過有理數的代數運算,最終形成了實數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產生而不是通過運算產生的自然數,才是數學最本質的概念,也是小學數學的根基。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 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隻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和數位「個位」、「十位」 和 計數單位「一」、「十」;理解同一數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一上課我通過猜數游戲引出「11」這個數,然後要求學生把11根小棒擺在桌面上,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當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後,接著讓他們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告訴大家,和同學們一樣,數也有自己的位置,並出示數位筒,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學生通過1個十和10個一的相互轉化過程,體會 「數位」「計數單位」概念的實際意義,建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概念。同時,「數位筒」的教學又在不知不覺中對後面「份」的概念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從份的概念來分析,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學完後我問學生當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麼?劉鈺傑說:「我穿20號的鞋子。」劉翔宇說;「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杜雨萌說:「我有20支新鉛筆。」丁中嵐說:「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說的自由,大概就沒機會知道孩子心中的數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了。 (二)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 英國著名數學家羅素說過:「什
㈤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
首先要學會做人,這是根本,第二要學會做事,第三要發揮專業特長,為社會做更大貢獻!
㈥ 如何提高數學學科的學科素養
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價值,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的價值的弊端,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國家數學課程標准,充分汲取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明確了教育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科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今後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名稱 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數學素養」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家教委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大綱(試用)》中,一度成為全國數學教師的熱門話題之一。人們普遍認為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的形成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漸進的自主生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省、反證的自我體驗過程。它一旦形成必將超過數學學科知識范疇,並發揮長期、實在的功效。 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中。但縱觀目前課堂教學,由於陳舊的教學觀念和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仍以課本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活力;教師過於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獲得,而相對忽視了數學知識的運用,到至於只會計算不會運用。使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成為一句空話。 為此,我們必須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課堂教學成為培育學生數學素養的溫床。為此我區根據目前教育現狀和本地實際提出「培養小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價值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取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在我們身邊更多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數學素養是指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所達到一定心理發展內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技能,觀念、態度、行為習慣、價值觀等。所以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展開研究以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其主要目標有以下幾點: 1.提升教師教學理念,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將關注學生解題能力的目標進一步升華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數學素養。從而使教師意識到培養數學素養比培養成績更重要,自然會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在數學能力上都能有一個跨越性的提高。通過本課題研究使教師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認識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 2.改善教師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數學過程是一種體驗和領悟的過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形成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數學教學方式。通過本課題研究誘發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作,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專心聽講、勤於動腦獨立思考、認真細致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在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方面能進一步提高。 4.完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數學教學的評價觀是「以教師評價為中心,以結果評價為中心。」這種評價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制約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出評價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數學評價體系,這是一項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工作。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將迎難而上進一步完善學生數學素養的評價方式,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學習的評價體系。 本課題研究將立足於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針對我區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環境,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加於實踐
㈦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熱愛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這一富含哲理的名言。事實上,數學是理性的世界,感性的音樂。它龐大的體系,嚴密的推理,精確的計算,靈活的思維方法,深刻的數學思想,以及數學史豐富的內容,數學家艱辛的探索與崇尚科學的精神,數學游戲的變幻無窮,用概率統計作決斷、指導行動,電子計算機使整個社會為之改觀等等,讓學生感受數學,熱愛數學,為學好數學樹立必勝的信念。
有鑽研的精神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學好數學需要一種理性的、鑽研的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教材開展研究性學習,創設自主探究的時空,以發掘、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通過開展個性化學習逐步提高其自學能力,這是完成後繼學習及勝任以後工作的法寶,是學生一筆永遠的財富。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應用數學。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除分類教學、分層設標之外,最有效的就是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數學中每章知識幾乎都與實際應用聯系緊密。加大這方面教學的投入量是筆者的成功做法,因為在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與學互動,學與用互補,情與理並重,知與能並進,真與實並存,這是數學教育的反璞歸真。比如著名的「古印度分牛問題」,既是一道很好的數學應用題,又隱藏著豐富的社會和人文奧秘,特別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數學人文素養。
㈧ 怎麼提升數學學科素養
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的途徑和辦法1、閱讀能力。要清晰了解數學教材呈現的知識結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至少要對小學六年所有的數學知識以及每一年級學生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如果能夠了解初中和高中的數學知識,當然更好)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經常任教的那一個或幾個年級,而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只有對所教的學科知識體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設身處地地用學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學真正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要求,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大難題。
㈨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素養
創造快樂,讓學生喜歡數學。實驗證明,一個心理快樂的人,就會一直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就會內心滿懷希望,充滿信心,充滿創造力。課堂上,老師只有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會有新的心情。巧設問題,讓學生親近數學。人的思維過程始於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慾與好奇心。強化實踐,讓學生體驗數學。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感知中,親身體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的探究過程,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崇尚探究,讓學生「再創造」數學。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並急於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去大膽地「再創造」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實踐數學。
㈩ 怎麼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
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於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