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孩子提高數學審題能力
一、 審題的重要性 「面對已經做過好幾遍,講了好幾次,強調好幾回的題,學生怎麼又錯了?」這樣的報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現在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是誰的錯?當你讓學生認真做題,學生卻還是錯了,原因是什麼?當你讓學生改錯時,你不講他也會做對,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沒有認真審題,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對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可以說,審題是解題的基礎.
二、 何謂審題
1、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2、審題是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便是這樣的道理.
3、審題是學生挖掘信息、遷移信息的過程: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拿到題目時往往看見數字就去加、減、乘、除,有老師對部分學生開玩笑說是加減乘除打架,誰打贏了就用誰.對於一些簡單題目來說,這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對於那些喜歡「拐彎」的題目來說,就會發現問題來了.例如一道這樣的習題:「三位老師帶領82名同學去坐纜車.每輛纜車只能坐2人,至少需要多少輛纜車?」很多學生都沒有將三位老師算進去,因為他們只看見了阿拉伯數字82和2,而似乎忘記了「三」的存在.
②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為你奉上專業教師的經驗之談,請你參考:
影響學生審題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材的呈現形式。新課程改革後,教材素材的選擇上,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改動,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也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沒有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如有一道應用題:媽媽一共買了12個蘋果,吃了6個,還剩下幾個?學生一看到「一共「兩字,就斷定這道題是用」加法「,而題目不在認真往下讀。又如:一道題是」按所給的乘法口訣寫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一些學生根本就不讀題。見題就做,就給寫出了四個乘法口訣,他們以為繼續寫口訣。
(2)沒有注意到題目中的關鍵性字詞,這是因為小學生在觀察時只注意了整體,不注意細小的地方,因此看錯了題目,造成了感知的錯誤,因此列出錯誤的式子。如一次數學考試的選擇題:4個6相加是多少?選出下面錯誤的答案。A.4X6 B 4+6 C.6X4這道題有一半的學生都選擇A或C。關鍵是他們審清楚題目中關鍵詞「錯誤「,當然有些二年級的孩子對」錯誤「意思還不是很明白。
(3)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認識字不多,當然這個很大程度會影響他們的理解水平。幾次每次考試或者完成練習我都強調要認真看情題目,但是還是一些學生把題目看錯。一些孩子真是答非所問,有些答案真叫你苦笑不得。問那些孩子,結果是:我沒有看題目,因為題目中太多字我不認識,也不理解,所以乾脆不看。
(4)對數學術語或字詞不理解。如「番了一番、增加到」「增加了」「減少到」「減少了、提高了、提高到」分不清。如一道應用題:1、某農場去年產奶2頓,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頓。今年有產奶多少?2+3=5(頓)
2、某農場去年產奶2頓,今年比去年增加到3頓。今年有產奶多少?(3頓)
這2道題目很多同學搞不清楚,關鍵是對題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的意思不理解,也不能區分。所以很多學生把第二題列算式為:2+3=5(頓)
(5)審題時注意到了問題,但在做題目時候卻忘記了。我班裡有一個孩子他每次考試時候都會很簡單的題目做錯,他審題時審對了,但是真正動手就做錯。但是別人這道題目怎麼做,他可以很完整很准確答出來。
對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讀題習慣時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我班裡有一些孩子以前解答題目從來不認真看題目,看題就做,自從我著手培養他們的審題習慣和能力之後,他們的成績進步大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審題時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題目後,不要盲目的答題,而是要多讀,讀出感情,讀出深意,一邊讀一邊手點過去,把題目的核心或要求劃出來;最後是深刻理會題目的涵義:
(1)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如有一次練習課,有一道應用題:一瓶墨水時4元,媽媽帶的錢剛好買了9瓶墨水,媽媽帶了幾元?有一個孩子很隨便掃視了題目就對說:老師,這道題我不會做!我說你在讀2遍題。他讀了2遍之後,還是不做之後對我說:「老師,我還是不會哦!我說你用心用腦在認真讀,直到你讀懂。後來他還真的做出來。
(2)長期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每次做練習或者考試,要學生自己讀題目,要他們自己說出題目意思,並訓練他們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的意義。
(3)聯系實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
(4)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獨立做作業的習慣。孩子學習是考自己的努力,很多學生依賴性很強,等待老師或者同學的答案,甚至等待家長的的輔導。學生平時學習中,要杜絕過多的輔導。樣養成他們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5)熱情鼓勵,培養學生勤學善思、質疑問難的習慣,多加引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10個三角,要學生從左數給第5個圓塗上顏色,又讓學生從左數給前面的5個圈起來。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清「左」和「右」,還要分清「5個」和「第5個」。
總之,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③ 小學階段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
④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
3.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1.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
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⑤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每年的考試試卷分析中總有一個話題,就是學生的審題能力薄弱;每學期的期末質量抽測試卷分析,也總少不了學生審題能力欠缺的內容。那麼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什麼差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的因素,我們教師、我們的課堂有沒有關系呢?為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我們教師應該怎麼做呢?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大多數的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教學的各知識點,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盡如人意,而審題就是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審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解題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佔了相當大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學中,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我們經常會走進一頁自己都不知道的誤區:(1)鞏固知識、訓練技能。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一個教學內容結束後,教師常常會選擇一些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目的,在這兩個片段中,教師把學生的機會剝奪了,教師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失去了鞏固練習的機會,成了一個知識的接受器;教師把情景的分析和解題過程包了,成了一個孤獨者;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成了清閑者。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等待教師的答案;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等待著教師劃定「背」的范圍。(2)教學反饋。練習的作用除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外,還有一個功能是反饋信息,即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包練習的結果,使這一功能得不到體現,教師也無法獲取第一手的教學信息,也無法實施教學策略的調整,教學只能按教師預設的教學過程進行,課堂變得死氣沉沉。(3)培養審題能力。我們常說,學生的審題能力很差,題目看得不仔細,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教師把責任推給學生。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也隱藏了學生這方面能力的欠缺,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清楚,學生沒學會,顯然是學生能力不行。好象自己很委屈,其實真正的委屈者是學生。(4)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具體怎樣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審題時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題目後,不要盲目的答題,而是要多讀,讀出感情,讀出深意,一邊讀一邊手點過去,把題目的核心或要求劃出來;最後是深刻理會題目的涵義。(1)、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2)、長期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3)、聯系實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4)、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獨立做作業的習慣(5)、熱情鼓勵,培養學生勤學善思、質疑問難的習慣(6)、多加引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12個圓,要學生從左數給第十個圓塗上顏色,又讓學生從左數給前面的10個圈起來。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清「左」和「右」,還要分清「10個」和「第10個」。關於審題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學生的錯題進行分析,以增強學生對審題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積累有關審題方面的經驗。關於表達能力的培養,一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二對敢於發表自己想法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培養表達的興趣,這點很重要。三對表達得清楚明白的學生,要給與獎勵,為其他學生樹立怎樣進行表達的榜樣。總之,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⑥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數學教學或者在老師引導下完成練習時候,大多數的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教學的各知識點,也能練習做得不錯,但在讓學生自己獨立實際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盡如人意,而審題就是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審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解題能力,也直接影響道學生考試成績。
影響學生審題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材的呈現形式。新課程改革後,教材素材的選擇上,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改動,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也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審題錯誤的幾種情況。
1、沒有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如有一道應用題:媽媽一共買了12個蘋果,吃了6個,還剩下幾個?學生一看到「一共「兩字,就斷定這道題是用」加法「,而題目不在認真往下讀。又如:一道題是」按所給的乘法口訣寫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一些學生根本就不讀題。見題就做,就給寫出了四個乘法口訣,他們以為繼續寫口訣。
2、沒有注意到題目中的關鍵性字詞,這是因為小學生在觀察時只注意了整體,不注意細小的地方,因此看錯了題目,造成了感知的錯誤,因此列出錯誤的式子。如一次數學考試的選擇題:4個6相加是多少?選出下面錯誤的答案。A.4X6 B.4+6 C.6X4這道題有一半的學生都選擇A或C。關鍵是他們審清楚題目中關鍵詞「錯誤」,當然有些二年級的孩子對「錯誤」意思還不是很明白。
3、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認識字不多,當然這個很大程度會影響他們的理解水平。幾次每次考試或者完成練習我都強調要認真看情題目,但是還是一些學生把題目看錯。一些孩子真是答非所問,有些答案真叫你苦笑不得。問那些孩子,結果是:我沒有看題目,因為題目中太多字我不認識,也不理解,所以乾脆不看。
對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讀題習慣時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我班裡有一些孩子以前解答題目從來不認真看題目,看題就做,自從我著手培養他們的審題習慣和能力之後,他們的成績進步大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審題時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題目後,不要盲目的答題,而是要多讀,讀出感情,讀出深意,一邊讀一邊手點過去,把題目的核心或要求劃出來;最後是深刻理會題目的涵義。具體做法如下:
一、讀題是審題的基礎
數學中的讀題是理解題意的必要措施。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低年級的孩子由於識字不多,如果老師、家長常常代勞,就會導致學生如果老師、家長不讀題,他們就不會做,形成了依賴性。所以平時的課堂中,要訓練學生自己試著讀題,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我就在黑板上寫出來,並註上拼音讓他們看了拼音讀,要學生認真讀題,要一字一句地讀題,讀正確,不漏字,不添字,不讀破句,因為低年級學生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所以還要帶領學生讀題,把學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適當進行解釋。在學生讀好之後,讓學生進行敘述。要求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把題目的條件、問題及意思再復述一遍。如這樣通過學生認真的讀題,孩子們自然明白了題意,會解題了。在平時的練習中,我會要求學生把讀到的關鍵字、詞進行標記,這樣做題就不會出錯了。
二、觀察是審題的保證
低年級題目大多都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觀察時候要有序。如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的「節日的廣場」中,整頁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學生很容易很興奮,跳躍地看。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按從上往下、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觀察。這就直接把學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數量間的特點和關系。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要求要指向清晰,盡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價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畫面,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對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的問題,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以後,要用自己的語言把觀察到的信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另外,我們要進行長期的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每次做練習或者考試,要學生自己讀題目,要他們自己說出題目意思,並訓練他們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的意義。聯系實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獨立做作業的習慣。孩子學習是考自己的努力,很多學生依賴性很強,等待老師或者同學的答案,甚至等待家長的的輔導。學生平時學習中,要杜絕過多的輔導。養成他們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對每個學生都要熱情鼓勵,培養學生勤學善思、質疑問難的習慣,多加引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比如有一道數學題畫了10個三角,要學生從左數給第5個圓塗上顏色,又讓學生從左數給前面的5個圈起來。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清「左」和「右」,還要分清「5個」和「第5個」。
總之,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⑦ 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
一、重申審題能力的意義及重要性。
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決問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以大量的知識儲備、認知情感為依託,分析、綜合、處理所獲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還需要以科學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讀題習慣做保障。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逐漸的學習和積累過程。審題不過關說到底就是習慣、方法不過關。因此,從小學開始教師就應該明確培養目標,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其數學審題能力。
審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審題意識進行訓練,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工作。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要自始而終開始,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二、不容樂觀的審題現狀及原因。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一些學生,他們積極舉手發言,但經常會答非所問,你把問題重問一下,他們會恍然大悟。做作業或考試時,總是這兒錯那兒錯,看到錯題時,在老師不講評的情況下,他們又馬上會訂正了。讓他們自己談談失誤的原因,會說到自己審題不清。因審題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況比比皆是,幾乎在每個學生的試卷上這樣的錯誤都能佔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有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幾個。(1)、馬虎大意。很多學生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仔細地審題,深入地分析題意,整合出有價值的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看錯數、抄錯題的現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計算是正確的,抄寫到試卷上都會出錯。這些馬虎大意所致的問題造成計算題目失誤連連,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現象。 (2)、缺乏細心和耐心。數學問題的題目後面有時會註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學生卻因缺乏細心和耐心沒有仔細閱讀。(3)、思維定式的負遷移。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接觸的數學問題數量也在逐漸地增多,其練習的數目也在逐漸地增加,然而通過一系列的專題、專項練習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種類型題反復訓練的情況,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式」,題目稍加變化,思維定式的負遷移現象十分顯著。(4)審題抓不住關鍵.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經常會忽視了隱含的條件或者糾結多餘的條件,造成審題失誤。
三、 提高審題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無論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以夯實解題的基礎和先導這項工作。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主要為計算和解決問題。以下就從計算題和解決問題兩種類型來具體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關於計算教學。
數學學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為「算術」,計算基礎牢固對整個問題的解決的正確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計算題教學枯燥乏味,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現錯誤最多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讀准。
「讀」就是准確、規范的讀出運算題。如 (729十527)×2讀作729與527的和乘2。這樣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能更好的為理解運算順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多訓練學生這樣讀題,不僅使學生熟練認識到數學術語,而且對數字之間的加減乘除關系理解更為透徹。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題目里有幾個數,都有什麼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的數都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結果應是:(1)有4個數,(2)有3種運算,(3)含有小括弧,(4)是一道帶有小括弧的三步計算的四則混合運算題,應按照先算小括弧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後減的運算順序完成的題目。
3.想明白。
四則混合運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應用幾大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題目要求往往是「能簡算的要簡算」,如果學生沒有根據題目特點選擇適當的簡算方法題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對題目觀察後,看看有沒有一定的簡算的特徵,能適用於哪一種運算定律進行巧算。比如說近期學生學生出錯較多的1.3+4.7×3這道題目,沒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湊整,最後乘3,這樣就算計算正確率再高都是徒勞無補的。這道題目是不具備簡算特點的,只能按照先乘後加的運算順序來算。教學這部分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體應用中也特別容易混淆。對此,我採用大量的例子歸類比較,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兩種運算律應用的算是特點,如乘法結合律的運用只可能在具有連乘特徵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運用的算式基礎必須是具有共同乘數的兩個乘積之和或是兩個乘積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學審題,學生的簡算方法先過了關。
(二)、關於解決問題。
(1)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審題習慣比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更加重要。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幾節指導課就能培養成功的。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重要意識,並且在課堂上堅持長期指導和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師督促與感受中逐漸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其次,學習習慣是一種穩固的神經聯系,形成時間越久,矯正就越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通過個案分析了解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及早糾正。最後,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引導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審題習慣的養成.以激勵、激趣等手段建立關於學習習慣養成的相關獎勵制度。
(2)、多途徑促進對題目數量關系的解讀。
很多題目的解決有賴於學生審題時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簡單地說,數量關系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或代數式之間的關系,如大小關系、倍數關系等。在反復讀題後,能把這些數量關系對號入座抽離出來,那麼離問題的正確解決也就不遠了。在教學審題的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或是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式強化學生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感知,促進了對題目本身的解讀。具體來說,指導學生會改造和簡化題意,把抽象復雜的關系形象化、具體化,或省略無關的情節,把問題簡化。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先學著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再加以分析,可以減少題中非本質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再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就比較容易了。
讓學生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使題意清晰,並與舊知識聯系起來,既可以克服學生不善於主動思考的弱點,又可以讓學生在換種說法中審清題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條褲子多用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一共多少錢? 老師要求學生認真讀題,通過作圖分析,把題目換成一種簡單的說法,學生通過思考,這道題也可以說成「做一條褲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主動地審清比多少的關系,正確理解了題目的數量關系。
(3 )、動態教學法或是圖示結合法。
小學生由於心理素質不穩定,在數學課堂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為了保證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直觀教學或動手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比較分析,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准確、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維有「據」可依,不但學到了知識,弄清了題意,讀懂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還掌握了分析題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動手操作和直觀教學的方式,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注意力
⑧ 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當老師讓學生找出錯題的原因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或沒有讀懂題意。當老師叫他們再把題目要求讀一讀,重做一遍時,很多學生就能正確解答。因此老師誤認為是孩子們的「粗心」和「馬虎」造成的。可仔細想來在「粗心、馬虎」的背後顯露出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和消極思維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正確審題無疑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與關鍵,而消極的思維定式卻給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帶來了極大影響,導致在解決問題中常常出現錯誤。
1. 憑感覺、憑印象的思維惰性。學生最先接觸的思維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內容,往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們習慣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維,解題過程中忽視了認真審題,僅憑感覺、憑印象,造成「先入為主」思維方式,從而限制了對問題的分析范圍,解題方法定型化。
2. 學生容易受到對例題強化信息的影響。平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同類例題反復講解,過多強化,就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進而形成強信息。這種強信息往往會使學生的正確思維受到干擾。
3. 對以往積累的經驗給予過多的依賴,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不認真讀題,一看題目好像做過,急於下筆,至於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都沒有看明白,對於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擴展解題思路更無從談起。這樣的學生,他們往往注重了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深入細致的理解和分析,從而在解題中思路單一,思維受到局限性,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由此可見,思維定式對於學生解題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題目中條件有所變化,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導致解題失誤,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逐漸下降。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如何克服消極思維定式,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來正確解決問題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概念教學,巧用思維定式
概念教學是為解決數學問題打好基礎的教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依據。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而這方面知識的薄弱也嚴重製約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概念教學方面要下功夫,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如「路程=速度×時間,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一些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公式」等等,要讓學生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做到能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能根據已有的概念知識進行解題,最大化地巧用思維定式的優點,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二、引導讀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正確指導學生認真讀題,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就為審題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讀。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前提。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在讀題方面上教師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養成獨自讀題的習慣。在讀題習慣的培養上,學會抓住關鍵字,重點詞。比如說這樣一道題目:「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公傾棉田,用了4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公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問題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學弄丟,錯誤結果自然出現。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在讀題時認真仔細,找出題中的關鍵字,發現題目中隱藏的所謂「陷阱」詞。
二是說。學生通過讀題推敲後,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能夠口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養成想說、會說、敢說的習慣。通過說,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讓他們在思考和爭論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能。
三、對比教學,防止混淆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思維混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同類題型比較分析,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進行辨別區分。如(1)一根繩子長3米,用了4/5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3米,用去了4/5,還剩多少米?學生在這里必須弄清楚4/5米和4/5,一個是數量一個是分率,它們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
四、扎實進行基本功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
1. 一題多問。一題多問是指相同條件,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六年級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女生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3)女生是男生人數百分之幾?
(4)男生人數比女生多百分之幾?
(5)女生人數比男生少百分之幾?
2. 一題多變。通過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有助於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運來西瓜360箱,______,運來哈密瓜多少箱?」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補充另外的一個或者多個條件,變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應用題。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 一題多解。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可培養學生從一個問題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既可擴大知識面,深化知識結構,又可活躍求異思維。
如教學「一個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會上問『誰做完了語文作業?這時有37人舉手。又問『誰做完了數學作業?這時有42人舉手。最後問『誰語文、數學作業都沒做完?沒有人舉手。你算算看:這個班語文、數學作業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導學生以線段圖為思考依據分組討論,終於匯報出以下四種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沒有完成語文作業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有48-42=6(人);最後從全班人數中,去掉沒有完成語文、數學作業的人數,就是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沒完成語文作業的人數48-37=11(人),從完成數學作業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語文作業的11人,就可以求出兩種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人數48-42=6(人),從完成語文作業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數學作業的6人,就可以求出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37-6=31(人)。
生4:因為做完語文作業的37人中有做完數學作業的,同時做完數學作業的42人中也有做完語文作業的,如果把兩者加起來,那麼既做完語文作業的又做完數學作業的,就統計了兩次。因此從37人加42人的和里減去全班總人數48人,就是兩科作業都做完的人數。算式為37+42-48=31(人)。
以上是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一題多解的思考過程。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念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道題的多種解法,也獲得了成功的體念,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演算法多樣化,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總之,消極思維定式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⑨ 如何提高低段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大都可以很好地掌握各個知識點,但在實際操作和解題時,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時候低段學生做錯題不能光歸結為不仔細、不會,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低段的學生不會審題,不懂得審題,也就不能弄清楚題目的意思而盲目的去解題。低段的數學學習,是需要用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的,對於普遍存在的審題能力低的問題,是需要教師去關注與解決的。因為學生擁有較高的審題能力才能夠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一、低段學生具備數學審題能力的重要性
(一)低段學生的界定
眾所周知,所謂的低段學生就是指低年級的學生,從理論上講一般指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把三年級也劃分到低段學生中來,這主要是因學校環境而定。比如在農村小學里由於班級數量比較少,不存在平行班級,為了方便管理,一般是以一、二、三年級的學生為低段學生,四、五、六年級的學生為高段學生。由於作者在農村從教,因此文中的低段學生所指的就是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生。
(二)審題的內涵
何謂審題?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1]。
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審題即分析問題的基本結構,在頭腦中建立起該問題的最初表徵 [2]。
(三)審題的重要性
1、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基礎和先導
在作者兩年的教學中發現,在低段學生的作業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是由於低段學生缺乏審題而造成的,從而導致低段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機械模仿的現象,稍有變化,便錯誤百出。因此,培養低段學生的審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審題是提高解題速度與正確率的關鍵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往往有許多數學問題的答案是多個的,容易在練習或考試中被忽略,這就需要低段學生認真地審題,全面正確地理解題意。否則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低段學生在審題時一定要看清、弄懂題目,正確理解題意,全面系統地審題,觀察問題的實質,揭示題目中的隱含條件,使問題清晰明了,從而提高解題速度與正確率。
3、審題是尋求正確解題方法的基礎
從作者兩年來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涯中來看,只有讓低段學生認真的審題,才能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有了這些數量關系,從而通過聯想,回憶起解決當前問題所需的知識,才能使教材具體化,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
二、當前低段學生審題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現
(一) 數學用語不理解,造成審題失誤
作為低段的小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知識經驗的局限性,數學概念難以做到正確的、全面的理解,只能模糊地理解,甚至是不能理解。然而數學概念猶如思維的一面鏡子,鏡子模糊思維勢必混亂 [3]。因此審題時必須弄清概念,明確要求,明白算理才能獲得正確的解題途徑。如低段學生在碰到「增加到」和「增加了」就很難做到區分這兩個數學概念的含義,從而就會造成審題的失誤。
(二) 審題不全面,忽視隱含條件 [3]
由於低段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性比較差,思考問題比較單一,審題就難以做到全面性,然而在數學有些問題中雖然沒有明確的給出條件,但卻隱含在問題中,對於低段小學生來說就極易造成失誤。如:某出版社發行一本雜志是月刊,每月發行一期,最新的一期是第72期,問這本雜志創刊多少年了?有的學生碰到這樣的問題又無從下手了,因為題目中只給出了一個數字。其實,題目中的「年」就是一個隱含條件,只要72÷12就可以了。如果找出了隱含的條件,審題也就可以做到全面性,問題也得以解決。
(三)缺乏生活經驗造成難以審題 [4]
作為低段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是十分有限的,同樣也會因為生活環境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某社區一棟房子有9單元,每單元有6層,每層住2戶,求這一棟房子能住多少戶。作為農村學生在解答該題時就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很難理解,自然也就影響了他們的審題能力;而作為城市學生解答該題時就比較簡單了,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擁有這些生活經驗。
(四)缺乏數學知識經驗造成難以審題 [4]
由於低段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時間不久,知識經驗也比較膚淺,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尤為明顯。如一年級學生對一些字詞識別、圖形認識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學生也就難以進行獨立審題。
三、影響低段學生數學審題的因素
縱觀影響低段學生審題能力培養的因素主要有:教材、教師以及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下文主要從這三方面因素來論述。
(一)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材料,也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行的教材,特別是新課標數學教材,非常重視提供豐富的情境素材供學生學習。新課標數學教材,特別是低年級段,題目的呈現大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對教師把握、呈現教材的能力、技巧提出了考驗。如學生沒有理解提供的文字信息間的邏輯關系,只是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規矩在念句子,而教師對題目的呈現方式也缺乏層次感,非但沒有藉助題材所傳遞的信息來訓練學生的思維,相反混亂、模糊了學生思路,失去了問題所蘊含的教學價值。
(二)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合理擔當好這一角色,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發展學生的審題能力。但由於個體的差異,不同的教師在完成這一角色時,在審題這一環節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態度
因重視程度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對審題能力的培養上所下的力度是不一樣的。在思想上重視的教師,在教學中就會時時做個有心人。曾不止一次聽到一些高年級教師抱怨:怎麼都到了高年級了,學生好像越來越不會看題了,怎麼學的?其實這里應把「怎麼學的」改為「怎麼教的」更恰當,也許這位教師抱怨的現象只出現在一部分學生的身上,但確實也反應出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訓練不夠,以致一些學生到了高年級「積勞成疾」,審題能力跟不上學習內容的變化和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師生教學上的難度,阻礙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2、方法
有句話叫「事半功倍」,同樣,在審題能力培養上,即使兩個教師的重視程度是一樣的,但有時學生反應出的情況也有差異,這往往是教師訓練方法的不同引起的。曾有兩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二年級上冊練習三 第1題(數數下面每個圖形各有幾條邊,照樣子寫在圖形上,再填表)時,做出了不同的處理。一位教師這樣處理:她一字一句地讀了題,末了還不放心,指著書上作樣子的圖形問學生:這是個幾邊形?得到正確回答後還不忘提示這么一句:不要忘了要歸到六邊形里哦。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請一位學生站起來讀題,其餘學生認真聽,聽讀得對不對,然後學生動手完成書上練習,完成後請一位學生匯報答案,並特意要求學生說說六邊形為什麼是2個而不是1個。雖然僅僅是一些細節上的差別,但明顯後一位教師的處理方法不但重視了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而且留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和反思的機會。
3、能力
能力與大腦的機能有關,它主要側重於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即順利地完成一定活動所具備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識、技能等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心身能量。由於教師個體的差異,反映出每個教師的能力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對教材的組織呈現能力、教師語言的表達能力、教學的決策能力、教學機智等,這些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審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拿教師的語言來說,一個語言上富有感染力、邏輯性,能及時准確抓住關鍵、適時提問點撥的教師,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進入預設情境中,去感受、體驗、領悟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正確理解題意,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學生
在教學中,學生處於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教育的客體,同時也是活生生的有意識的人,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審題能力的培養也受學生自身特點的制約。
1、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形形色色的生活現象時時刻刻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成為他們的生活經驗,而生活經驗是兒童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兒童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現代化手段的應用,在豐富、拓寬著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豐富了盡管是好事,但有時生活經驗並不一定完全從正面影響學生學習。如低段學生剛接觸「小紅今年15歲,比小明大3歲,小明今年多少歲?」這類應用題時,由於生活中表達的習慣差異,往往發生理解上的錯誤,需經過一定的練習訓練後,方能正確理解、解答。另外,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時也不一定完全正確,而且對低段學生來說,生活經驗不管對錯,一經形成,往往是根深蒂固的,這對於低段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是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3]。
2、認識特點
小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在學習中形象思維佔主體,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會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但對於事物存在的一定內在聯系往往會忽視或敏感度不高。我們知道,數學審題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審清題目中蘊含的數量關系,而對這種具有抽象性關系的解讀,恰恰並不是低段學生認識特點中所擅長的,這為低段學生正確審題造成了一定困難。因此在低段學生教學中必須跟隨學生認識特點的變化,不過份超越,也不過度遷就地對低段學生進行必要、必需、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3、語言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語言能力的掌握,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能否准確地表詞達題意或理解文字傳遞的信息,這是准確審題的關鍵。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入學之前可以說已經得到較好的發展,完全有接受學習的基礎,但在對語言的深刻理解和使用技巧上,卻還有待完善,特別是低段學生,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判斷能力相對較弱,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他們對題意的正確理解。
四、低段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託,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數學審題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 [5]。因此,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採取切實有效的訓練方法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數學審題能力。
(一)強化默讀,深刻領會題意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開始。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要訓練低段學生通過默讀來理解題意 因為通過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讀,可以培養學生細心學習的習慣,使學生能夠敏銳捕捉到題目中故意設置的一些細小障礙並順利化解,達到順利解題的目的。
(二)重視言語,領會生活用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可以說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由於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生活中的一些數學用語並不是很規范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用語與專業的數學術語加以溝通,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相應的聯系 言語是思維的外衣,言語活動有利於減少學生思維的盲目性,幫助學生尋找新的更佳思路 因此,給予學生一定的言語表達以及言語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建構這些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用語。
(三)注重推敲,感悟數量關系
數學是由一些術語、一些數量、一些文字、一些圖形及數量關系組成的,它反映現實世界中的特殊關系。在小學階段,文字題是典型的數學應用 [6]。因此,學生在解答文字題時一定要仔細推敲一些關鍵詞語,通過對這些關鍵詞語的感悟找出題中隱含的數量關系。這里的推敲,是指學生通過讀題、思考後能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重述出來,這種「述」體現了學生的理性思考。當然,「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也可以通過用圖表式子、線段圖等方式再述。當學生能把題意表述清楚了,題中的數量關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
(四)加強比較,理解數學術語
數學術語是反映數學關系的專業用語,具有很強的學科性,比較枯燥,學生既難理解,又容易混淆。因此,在數學教學進行到某一階段後,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採取分組的方式集中展示一些意義相近或相反的數學術語,讓學生通過比較、反思,達到對比分化、溝通辯析的目的,從而較好地理解這些容易混淆的數學術語,為今後的順利解題做好准備。
其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相似的專業數學術語很多,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對一些容易混淆的術語加以整理,通過比較使學生較好地理解這些術語。
總之數學是發展的數學,學生的學習也應是發展的學習,而我們作為低段學生教學者不應該培養一些為解題而解題的學生,畫圈內就站圈裡的學習方式,更應關注尋找低段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促使他們學會辨析與判斷,養成較高的審題能力,從而輕輕鬆鬆地學好數學。{參考資料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