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學題!怎麼做
據題,CD=14
AB:BC:CD=4:5:7
所以AB=8,
BC=10
所以AD=AB+BC+CD=32
所以ED=16
所以EC=ED-CD=2
第二問看不清楚,
如果是求AD:BE
BE=BC-CE=8
AD:BE=32:8=4:1
如果是求AB:BE
則=8:8=1:1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
Ⅱ 本人不會的數學題!求大家幫忙!謝謝!
①(51+4/35)÷17 =51/17+4/35÷17=3+4/595=3又4/595
②2584-1998=2584-2000+2=586
③3164+1997 =3164+2000-3=5161
④120÷0.125 =120÷1/8=120×8=960
⑤13.04÷2+0.96×1/2=13.04÷2+0.96÷2=(13.04+0.96)÷2=14÷2=7
⑥1/4×4/5+9/10÷9/20=1/5+2=2.2
⑦1-{1/2【1/3-(1/4-1/6)】} =1-{1/2[1/3+1/6-1/4]}=1-[1/2(1/2-1/4)]=1-1/2×1/4=7/8
⑧13×2/3+13×1/3+0.34×2/7+5/7×0.34=13×(2/3+1/3) +0.34×(2/7+5/7)=13+0.34=13.34
解方程
①4X-25%X=18.75
3.75X=18.75
X=5
②15T-9=8T+5
7T=14
T=2
Ⅲ 三年級數學表格題怎麼做
三年級數學的表格題的做題方式較為簡單,主要方法就是先通讀題目了解題目的要求以及讀懂表格對應的數據。
在通讀題目的時候可以畫出關鍵字,不畫也可以,因為題目一般是不會太長的,關鍵字一般就是「相同的」,「不同的」,「相反的」等等;比如以天氣或者購買計劃為例子的表格題目就會出得比較多。
讀懂表格對應的數據的話就是文字和數字所對應的意思要讀明白,就是各種對應的數字的意思不要混淆。
一般做好這兩點再加上簡單的計算不出錯的一般就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兩種方法就已經可以做好大部分的表格題。
Ⅳ 數學口算題怎麼做
答:數學口算題主要是熟悉掌握好加減乘除法口訣,熟記常數學計算規律的技巧和方法。當熟練運用時可達到看題直接答出結果的能力。
例如:
1、加法:786+847=1633
速算方法:速看各加數及被加數位數字相對位置大小之和是否有進位,後面依次滿十向前加一。這樣看數可直接寫答案。
2、減法:847一469=378
速算方法:和加法相反,直接寫答案。
3、乘法:389x9=3501
136×25=3524
速算方法:速記乘法口訣。看題得答案。
4、除法:81÷9=9
497÷7=71
3612÷12=301
速算方法:速記乘除法口訣。看題得答案。
Ⅳ 小學年紀數學題,3164後面的括弧里應該填什麼
3-1=2 6-1=5 6-4=2
這道題的規律是3與1相差2,1與6相差5,6與4相差2,所以應該是9
如果後面還有,圖形是一個圓里有一個三角形,數字是7
如果只看數字,也可以發現規律:316497
369相差3,147也相差3
Ⅵ 請教一個發票數學題
你的這個問題概述的也讓我們很頭疼,如題所說的:公司不想再讓A公司開發票了,用意是什麼,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你要說清楚,要不我們沒有辦法給你支招,照理說,你不想讓A公司開發票了,那主動權在你,所以你提問題要說清楚是要達到一個什麼效果或目的。
Ⅶ 這題怎麼做
1、配方法所謂配方,就是把一個解析式利用恆等變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項配成一個或幾個多項式正整數次冪的和形式。通過配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叫配方法。其 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的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 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恆等變形的基礎,它作為數學的一個有力工具、一種數學方法在代數、幾何、三角等的解題 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許多,除中學課本上介紹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還有如利用拆項添項、求根分解、換元、 待定系數等等。3、換元法換元法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解題方法。我們通常把未知數或變數稱為元,所謂換元法,就是在一個比較復雜的數學式子中,用新的變元去代替原式的一個部分或改造原來的式子,使它簡化,使問題易於解決。4、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b、c屬於R,a≠0)根的判別,△=b2-4ac,不僅用來判定根的性質,而且作為一種解題方法,在代數式變形,解方程(組),解不等式,研究函數乃至幾何、三角運算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韋達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另一根;已知兩個數的和與積,求這兩個數等簡單應用外,還可以求根的對稱函數,計論二次方程根的符號,解對稱方程組,以及解一些有關二次曲線的問題等,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5、待定系數法在解數學問題時,若先判斷所求的結果具有某種確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數,而後根據題設條件列出關於待定系數的等式,最後解出這些待定系數的值或找到這些待定系數間的某種關系,從而解答數學問題,這種解題方法稱為待定系數法。它是中學數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6、構造法在解題時,我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法,通過對條件和結論的分析,構造輔助元素,它可以是一個圖形、一個方程(組)、一個等式、一個函數、一個等價命題 等,架起一座連接條件和結論的橋梁,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解題的數學方法,我們稱為構造法。運用構造法解題,可以使代數、三角、幾何等各種數學知識互 相滲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7、反證法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法,它是先提出一個與命題的結論相反的假設,然後,從這個假設出發,經過正確的推理,導致矛盾,從而否定相反的假設,達到肯定原命 題正確的一種方法。反證法可以分為歸謬反證法(結論的反面只有一種)與窮舉反證法(結論的反面不只一種)。用反證法證明一個命題的步驟,大體上分為: (1)反設;(2)歸謬;(3)結論。反設是反證法的基礎,為了正確地作出反設,掌握一些常用的互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於/不平行於;垂直於 /不垂直於;等於/不等於;大(小)於/不大(小)於;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個/一個也沒有;至少有n個/至多有(n一1)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兩個;唯一/至少有兩個。歸謬是反證法的關鍵,導出矛盾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須從反設出發,否則推導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理必須嚴謹。導出的矛盾有如下幾種類型:與已知條件矛盾;與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公式矛盾;與反設矛盾;自相矛盾。
Ⅷ 數學題,要怎麼做啊
做作業的目的
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
一個同學,如果做作業時很順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預習、上課和課後復習的效果是好的。相反,則說明他對知識沒有真正理解。自以為懂了還不行,要在做作業時受到檢驗。
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做作業時的思考,可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間的聯系找出來,把公式變換搞靈活,等等。總之,做作業有利於把客觀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培養思維能力
面對作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必然會引起自己的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思維得到了鍛煉,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為復習積累資料
作業一般是經過選擇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做完作業以後,不應當把它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在復習時,翻閱一下,這記錄著平時勞動汗水的作業,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做作業的原則
課後做作業,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它既能復習和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1.要養成良好習慣。
每天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作業,如什麼時間做語文作業,什麼時間做數學作業,什麼時間練習英語,..,要形成規律,養成習慣。有了好的習慣,到了固定的時間就能自動去做作業,而且,做作業時,注意力集中,效果提高,不會輕易擠掉做作業的時間。
2.做好准備。
做好准備,一是物質准備,就是把教科書、參考書、作業本和文具准備好一一;二是精神准備,就是先想一想當天上了哪些課,每門課的疑難點是什麼,要做幾門課的作業,然後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安排做作業的次序。為什麼要先易後難呢?原因有二:一是先做容易的,順利地做完了作業,有利於激發做作業的興趣和提高做作業的自信心;二是難做的作業費時間多,費精力多。如果先做難題,再做其它作業時,就會感到疲勞,失掉興趣,影響做作業的質量。
3.先復習後做作業。
做每門功課的作業之前,先把該門功課復習一下,熟悉該門功課當天學的定義、概念、原理,想一想當天的作業題和課堂上所講內容的關系,做到心中有數。然後運用這些知識,專做作業,通過做作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果拿起作業就做,就容易做錯,多費時間,影響做作業的效果。
4.先獨立思考後請教別人。
運用書上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思考,做出的答案會在腦子中留下深刻的印明。如果不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先請教別人,或抄同學的作業,這樣做的作業,印象就不深。因此碰上難題,應當先獨立思考,自己做不出來,可以先翻翻書,看看筆記,去深刻理解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再進一步想想課堂上學的知識和這道練習題是什麼關系,就可能做出來了。或者把這道練習題放過,先做其它題,然後再來思考這個練習題,也許思路開了,就能做出來。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去請教別人,或同別人展開討論。
孩子在作業中遇到困難時,有的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困難,有的家長任憑孩子冥思苦想,搜索枯腸。這些都是不妥的。正確的方法應是積極地培養孩子獨立作業的能力。所謂獨立作業,就是要求孩子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完成作業。培養孩子獨立作業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注意培養孩子愛動腦筋的習慣,提高其思維能力;
②幫助孩子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做,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③按孩子的實際學習水平,適當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有代表性的綜合性練習題讓孩子去做,以發展孩子的能力;
④對一時不能解答的難題,要求孩子反復閱讀教科書,重溫學過的舊知識,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創造解題的有利條件;
⑤鼓勵孩子多同兄妹、同學或教師等展開討論,並在討論中大膽發表意見,相互啟發,開闊思路。
做作業的步驟
怎樣才能做好作業?我們通過完成作業的四個步驟:准備、審題、解題、復查,進行一下分析。
(1)准備
在課後復習一章中已經講過了,做作業之前要完成「過電影」、「看課文」、「整筆記」三個過程。這自然是做作業的准備階段。其實,預習、聽課、課後復習都是准備階段。有的同學做作業耗費的時間很多,主要的原因是上述各個環節上「欠了債」。學習是環環相扣的,前面的准備階段沒做好,做作業就困難了。
(2)審題
就是認真閱讀、正確理解題意。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以及每一個符號、每一個數據都要看清楚、看準確。因為題目一旦看錯了,後面的全部工作就都錯了。這里的清楚和准確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看得准確,求「物體的動量」,不要看成「物體的動能」;作文題「我和同學」,不要看成「我的同學」。另一層含義是理解得准確,「火箭升空時受到的力為F」,就不能理解為只是一個發動機的推力,還應有地心引力、空氣阻力,它們的合力為F。
審題還有順推(逆推)法審題、圖示法審題、觀察法審題、列舉法審題等審題方法,在後面我們再介紹一兩種。
(3)解題
審題之後把解題的思路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解題的要求是一次性正確率,包括解題思路正確和答題正確,其次是速度快。這里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現在許多中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這種圖省事的辦法,將大大降低中學生的運算能力。一旦沒有計算器時,將會出現計算性錯誤。
(4)復查
作業做完之後,要從頭至尾檢查一下,自己判斷作業做得對不對。復查的方法很多,可以順著解題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檢查;也可以重做一遍,看答數是否一致;還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做一遍,比較結果是否一致;或者把結果代入題中,按題意要求是否恰當等等。具體用哪種方法復查可由學生根據具體的習題來選擇確定。
復查之後,如果還有時間,不妨動腦筋歸納提煉出一般的解題路子,以求舉一反三。如果檢查中發現了錯誤,除了立即更正,一定不要忽視找到出錯誤的原因。
這里說的是做作業的一般的原則,具體的解題方法千變萬化,夠專門寫一本書了,這里就不多說了。
解題不能靠死記硬背
解題不能靠死記硬背,下面我們通過李春福同學解物理習題的體會,談談這個問題。
李春福說:「我剛進初中二年級時,也喜歡物理課,可總沒學好。因為,我原認為只要把那些概念、定義、定律、公式背它個滾瓜爛熟,准能學好。於是,我花了不少功夫來背公式定義,但一到做作業的時候,不是無從下手,就是常常出錯,背熟的公式定義都用不上。」
後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李春福同學漸漸地明白了,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要想學好物理,必須重視實踐。這實踐既有老師的演示,也有自己親自動手做的實驗。要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弄清楚每個概念、定義、定律和公式的含義及其適用的條件,熟練地掌握各種物理量單位及相互間的換算方法等等。李春福同學認識提高,也就改變了自己過去學物理的方法,結果審題分析問題的思路就廣了,解題的方法漸漸多起來,並且不用背就能把講過的許多內容記住。
例如,物理課講到「功」那一部分時,李春福同學就首先著重於理解物理學中「功」的含義和平時習慣含義的區別。
功,可以指工作效率、勞動強度、時間長短,還有難易程度、貢獻大小等意義。而物理學中的「功」,內容是單一確定的。它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由於這樣一比較,李春福同學對「功」的理解就深刻了。他說:在物理中,講到功,就要有力的作用,沒有力的作用,物體雖然在運動,但沒有做功;還要在力的作用方向上發生了位移,沒有在力的作用方向上產生位移,物體雖然受到力的作用,也沒有做功。好比說:如果只把重物扛在肩膀上,不繼續上舉,那麼不論用多大力,扛的時間多久,也不能說做了功。因為重物雖然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在重力方向上沒有發生位移。如果在一個水平的極其光滑的鋼槽上,有一個鋼球,當你輕輕地推它一下後,它會從這端運動到另一端,這也沒有做功,水平方向上雖然有了位移,但沒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作用;豎直方向雖有重力作用,但豎直方向沒有產生位移。
李春福這樣深刻地理解了功的概念,他當然就很容易地記住了功的計算公式:功的大小等於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積,並由此可以推出有關功的單位。因為力的單位是千克或牛頓,位移的單位是米,那功的單位就是千克米或牛頓米。又因為1千克等於9.8牛頓,那麼1 千克米就等於9.8牛頓米。牛頓米又叫焦耳,1 千克米就等於9.8焦耳。你看,這樣根本不用硬背,就可以把功的概念、要素、計算公式、單位換算全部記得一清二楚,解起題來速度就快多了。
摸索解題的規律
少年大學生裴益川, 15歲時以全國數學競賽三等獎的成績免試從高中一年級直接進入少年班學習。他在總結學習經驗時說到:「通過學習的實踐,我認識到要把習題解好,首先要把題意搞清楚,仔細認真地讀題,分析題目,看題目給的已知條件是什麼,要我們求的結果是什麼。搞清楚這一點後,可以從已知條件向結果去推,這叫『順推』;也可以從待求的結果向已知條件去逆推。推通過了,自己解題的思路也就清楚了。這時,把思路加以整理,用簡單明了的式子或文字表達出來,最後求出答案。」
這就是「順推法」和「逆推法」。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例,在△ABC 中,AB=AC,延長BC到E,延長CB到D,使BD=CE。求證:AD=AE。
這是一道幾何證明題。採用順推法來審題就是這樣分析的:順推,就是從已知條件向結果推。已知條件是AB=AC、BD=CE,結果是求證AD=AE。從已知條件看, AB 和BD 是△ADB 的兩條邊,這兩條邊的夾角是∠3; AC 和CE 是△ACE 的兩條邊,這兩條邊的夾角是∠4。那麼對於△ADB 和△ACE,兩條對應邊相等,如果這兩條對應邊的夾角∠3 和∠4 也相等,這兩個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了。已知條件已經告訴我們AB=AC,所以∠1=∠2,那麼顯然∠3=∠4,這樣△ADB≌△ACE。因而AD=AE,從而推出了結果。
同樣,也可以採用逆推法來審這一題。逆推,就是從待求的結果往已知條件推。這一題中,要求的結果是AD=AE,AD 是△ABD 的一條邊,AE 是△ACE的一條邊;要證兩邊相等,就要證兩個三角形全等;要證兩個三角形全等,就看這兩個三角形符合全等條件的有那些;已知條件已經告訴有兩條對應邊相等,那麼就再看這兩條對應邊的夾角是否相等;因為∠1=∠2,所以對應的夾角∠3 和∠4 也相等。顯然,這樣是推通了,再按照從已知到求證的次序把逆推的過程順過來寫。
同學們也許會說,這種順推法和逆推法是我們常用的審題、解題方法。但是,遇到稍有變化的新習題就不靈了,還得從頭「推」,這是什麼原因呢?裴益川同學談自己的體會時,認為:「有的同學在解題時注重對答案,只要答案相同就滿足了,而不重視解題的過程。這樣,做習題做得再多也等於沒做。所以,審題、解題之後,必須反復思考審題的過程,反復思考解題的每一個步驟,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每做過一道題就要懂得這一類題目的基本解題思路。這就不是為解題而解題,而是以解題來更好地掌握知識。」
摸索出題的規律
江倖幸是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她非常善於摸出題的規律。
江倖幸的數學老師很有經驗,大家都很敬佩他。倖幸發現,學校里數學測驗,每一次都是他出的試題。他出的題目既沒有超越你學的課本范圍,可你不急出幾身汗來,也別想把題全解答出來。倖幸就奇怪了。她想:「自己學過的東西,怎麼一到考試就作起難來呢?這裡面肯定有大學問。」
江倖幸專門到那位數學老師家裡,請老師根據當前所學的新課,出幾道題做。只見老師拿出課本,翻翻這一課,看看那一課,思考了一陣,就擬了幾道題。
江倖幸問:「老師,你出一道題,為什麼還要翻幾節課的書呢?」
老師說:「出題目,就是要把各節課的實質性的東西集中在一個題目上,才能考出學生的水平來。」江倖幸恍然大悟。從這以後,倖幸不再滿足於做習題,而是把學過的課程一節一節地連貫起來思考,從中找出重點,並牢牢記住。這樣做,就把那些具體的一個個知識變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就像看到一個個機器零件,腦海里馬上就有了一部機器整體形象一樣。所以,倖幸每次考數學,都做得特別快,考分也很高。高考考數學時,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時間就解完了全部習題。
科大第二期少年班畢業生、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凱寧,則把探討出題看作是探求知識的手段。他說:「做習題,不僅僅是為了學會做習題而做習題,要注意探求知識。做題時我時常想,這道題,出題人是怎麼出出來的呢?」他發現,很多題之間都有聯系,並漸漸地找出一些規律。原來,一道簡單的題,改頭換面,就變成了一道難題,而規律卻是一樣。後來,王凱寧就練習自己出一些題。他說:「這樣做,花的時間要比做題多得多。但是,印象卻特別深刻。即使一年以後,還會記憶猶新。」
出題,從來都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任務就是解題。但是像江倖幸、王凱寧這樣一批優秀的學生,高手摘星。他們不滿足於前台的表演,偏要深入到後台去探個真實。順藤摸瓜,尋根求源,使他們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學更高的階梯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贊成這種鑽研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並且相信,他們能做到的,別的同學也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