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設計方案的題要如何做,有何解題技巧
假設每件影集x元,則每件衣服為x+9元
2*(x+9)+5x=200
解得x=26
每件影集26元,每件衣服為35元
現有現金1800元,拿出為老師買紀念品的錢,剩下的應在1500-1530之間
如果全部買影集,最多能買1530÷26=58.8,所以最多能買58件
如果全部買衣服,最多能買1530÷35=43.7,所以最多能買43件
有43種買衣服和影集的方案
⑵ 如何解答數學問題
如何解答數學問題?
方法步驟:
1、首先,要審清題干,明確你已知什麼,包括題干中給出了什麼具體信息,隱含信息。這樣你才知道你有什麼,這是你要得到什麼的基礎前提。帶著這樣的思路去分析問題,就是一種數學上由已知推未知的思路。數學其實本質上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推理還是計算。
2、其次,要將題目進行推理轉化,類似於數學上的分析法。如我要吃飯,那我得先做飯或者買飯,做飯的話需要什麼材料需要什麼步驟,買飯的話需要多少錢買什麼東西。然後一直這樣追問下去,直到將問題的源頭和最終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那麼就完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轉化完畢。
3、將思維的過程從前到後整理成邏輯性的步驟。可以說第二步就是逆向思維的過程,這就是正向推導的邏輯推理。步驟要運用到最基本的推理,這些是你完成步驟最基本的保證。
注意事項
1、方法永遠是綱領性的、整體性的。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沒有絕對的方法,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一種方法。
2、結合具體的實例體驗數學問題的解決,一步步積累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成就感,這才是成長的快樂過程。
⑶ 數學方案題怎麼做
所謂方案題,就是根據給的題境,設計一個最合適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法.
一般情況下,都是要求最省錢,最快,最便捷等等.
都是因題而異的!
這種題型要求聯系生活實際,思維靈敏.
多練習一下就應該找得到方法.
如不行,可以把題目發上來,我們一起試著去解決他!
⑷ 大家可否說一下解數學題時的一般步驟就是如何入手的思路是怎樣的
解答分數應用題要做到「四個善於」(這里的方法其實也是一種思路)
分數應用題變化多端,但我們只要仔細審題,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便能迎刃而解。
一、善於對應。在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找不準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是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確解答分數應用題首先要善於找出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如:某工廠有工人1350人,其中男工人占 ,男工人比女工人多多少人?根據題意,可找出下列對應關系:總人數1350人單位「1」;男工人數 ,女工人數 ;男工人比女工人多的人數 。根據「單位1」的量×幾分之幾=對應數量,不難得出計算結果: (人)。
二、善於比較。有意識地進行題組比較,能使我們分清分數應用題的結構特徵,清晰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如:(1)水果店運來蘋果2000千克,比運來的梨多 ,梨有多少千克?(2)水果店運來蘋果2000千克,運來的梨比蘋果多 ,梨有多少千克?比較兩道題,就會發現:一是單位「1」不同。(1)題中的單位「1」是梨的數量(未知);(2)題中的單位「1」是蘋果的數量(已知)。二是數量2000千克對應的分率不同。(1)題中2000千克對應的分率是 ;(2)題中2000千克對應的分率是「1」。三是類型不同。(1)題是「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方程或除法解答;(2)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四是列式與計算結果不同。
三、善於假設。遇到某些難以解答的分數應用題,我們不妨合理假設具體條件,使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如:水結成冰時,體積增加 。冰化成水時,體積減少幾分之幾?我們可先假設水有11立方米,求出水結成冰後的體積是12立方米,再求出冰化成水後體積減少幾分之幾:即 。
四、善於溝通。對相類似的知識進行聯想溝通,能使我們解題時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1)小明去買早點,包里的錢單買油條可買10根,單買包子可買5個。他買了2根油條後,還可買幾個包子?(2)一塊木料單做椅子可把10把,單做桌子可做5張。李師傅先用這塊木料做了2把椅子,還可做幾張桌子?如果我們把這一類題與工程問題進行溝通,就會很快找到解題思路。
⑸ 初中數學方案題技巧
解決方案題:關鍵是根據已知數據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再根據相應的數學知識來求解。
⑹ 初一下冊數學方案題步驟
根據實際意義,Y>0,50-3X>0,
解得:0<Y<50/3。
4n+5m=9的正整數解:
m=(9-4n)/5,
令m=0,即9-4n=0,n=9/4,無正整數解,
令m=1,即9-4n=5,n=1,
令m=2,即9-4n=10,無正整數解,
∴正整數解只有一組:
m=1,n=1.
⑺ 請哪位高人給總結一下初中數學方案設計題選擇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做這種題有時覺得自己的方法太麻煩
你這道題我做過。設第一個小組x人,二組y人,則三組20-x-y人。有方程:8x+6y+5(20-x-y)=120 解出來x和y的關系。因為每組至少兩人,就從x=2開始,有一個對應的y值,於是三組的人一減就出來了。在把x的值依次加1,把各組人數求出來,最後何時有一組人數小於2了,就停止。此時再一查組數即可。
方案設計要注意找好x到底設什麼,是用不等式還是等式,把各個需要知道的量都用未知數表達出來,理清思路就行了。
全文手機手打,望採納。
⑻ 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從問題出發。解決數學問題,首先要從理解數學問題開始,沒有正確的理解就沒有正確的解答。所以說要從問題出發,分析問題的基本條件,基本要求,梳理基本脈絡,形成基本觀點。這就要求學生要特別注重語言的訓練,包括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以實現對題目的充分理解。
第二,從規律出發。數學問題都是有一定規律可遵循的,發現了規律可以事半功倍,發現不了規律只能一頭霧水。如何發現規律?首先要認識規律。數學的規律都是隱藏在各類問題之下的,一般很難發現。這就需要學生日常養成專心聽講的良好習慣,因為這些規律性認識都是經過老師認真備課,精心組織耐心講授出來的。課時要會做筆記,做好筆記,課下做好復習,認識,理解規律,最好能夠自主的去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第三,從結果出發。所謂解決數學問題,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就是指解決數學題目。數學題目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有一個疑問,有一個答案。為了解答,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問題,即所謂的有的放矢。從結果出發反推問題所在,從結果中發現數學沖突和矛盾,在結果中理清解題思路。
第四,從邏輯關系出發。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質是邏輯關系的理順,學生需要從題目中找到各種數量,變數,並建立起這些量之間合理的邏輯關系和數學解釋。羅輯思維能力提升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專項邏輯訓練,數字規律認識,圖形類型歸納,數形結合問題等等。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我們需要抓住變數,還要抓住不變數,通過這些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得出題意中的邏輯關系,進而最終求的結果。
⑼ 數學方案問題
第三種方案好
⑽ 數學題怎麼解
數學是推理工具,初等數學可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類:證明命題成立,推導未知量的具體數值
下面分別論述如何利用數學解決問題。
命題證明方法有三種:
1,常規證明方法,從公理或已知的命題推導出該命題成立,即證明該命題是已知公理的子命題。要點是要理清命題以及給出條件的含義,找出該命題的等效含義和條件,最好是轉化為數值等式關系,然後符號演算,這種演算方法通用性強,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轉化為直觀的幾何關系,通過直觀的幾何關系證明,但幾何的方法需要靈感,不通用。
2,歸謬方法,假設該命題不成立,推導出矛盾的命題,從而證明該命題成立。適用的場合比較有限,不作介紹。
3,遞推,初始命題成立,如果第n個命題成立,則第n+1個命題也成立,從而證明所有命題成立。這種證明局限性強,也不作介紹。
下面先拿最典型的勾股定律,說明常規的推導的證明方法: 證明勾股定律成立,
分析過程:
1. 明確要證明的命題:勾股定律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平方等於另兩邊的平方和
2. 明確定義: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是其中一個角是直角
3. 找等效含義,轉化為符號演算:
4. 邊成的平方等效於正方形的面積,於是可以考慮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特點拼接圖形,有很多種拼接方法,但都不好想出,都屬於靈光一現的想法,不具有可復制性,這里不作介紹。
5. 換個通用思路,勾股定律既然是邊長數值間的關系,可以考慮直角三角形有什麼獨有特點讓邊長數值間發生關系,用等式表達,然後數學演算,轉化為平方的關系。這種思考方法適用任何場合,可以逐步思考,人人都能掌握。讓邊長數值發生關系,只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邊長比值相等,於是考慮構建相似三角形,因為一定要把直角利用上才會反映出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想到從直角處,引垂直斜邊的輔助線。
很容易證明:新生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都與原來的大直角三角相似,這也是直角三角形的特性。用數值等式描述相似性,多了3個變數,c1,c2,h 需要3個等式消元,要推導a, b, c間的關系,還需要第4個等式關系,所以總共需要4個等式:
下方小三角形與大三角形相似:
b/c = c2/b
h/a = b/c
上方小三角形與大三角形相似:
a/c = c1/a
h/b = a/c
把c1,c2,h當成變數,任意用其中3個等式,求解出它們的表達式,帶入剩餘還沒用到的第四個等式,變換等式即為:
a平方 + b平方 = c平方
這種關系等式演算的方法,又叫做方程的方法,適合大多數場合,最重要的數學內容。方程方法的用處除了證明命題外,更主要的用處是推導未知量的具體數值。在簡單的場合,僅僅算術思維也能求解,但稍微復雜的場合,方程是唯一的求解方法。
方程的使用步驟:
1,搞清楚題目中的條件,已給出數值的含義,暗含的數值。把要求解的未知量用簡單易懂的符號代替,包括要求解的未知量和可能需要的未知量。
2,針對某個物理量,兩兩找出數值間的等式關系,一直到等式的數量不少於未知量的數量為止。
3,用數學演算率轉換等式,兩邊同時加減乘除,開方開根,微分積分,項式展開等,一直到單獨的未知量和某個具體值的等式關系,即求解。
舉例說明方程的使用方法:
例子1(小學的數學題):
某管道工程由甲乙兩工程隊施工,單獨施工分別要用10天和15天,如果兩隊兩端同時施工2天,然後由乙隊單獨完成剩下的工程還需幾天完成?
我們先用直接的算術推導方法做:工程量為1,甲乙每天可完成的量是 1/10, 1/15. 同時施工兩天後還剩 1 - (2/10 + 2/15), 剩餘的由乙隊單獨施工,還需用的天數既是 前面的剩餘數 除以 1/15 。
這種推導方法需要稍微復雜的思維過程,簡單的,可以有多個角度思考,復雜的,常常只有一個思路可行,想不到就做不出。
現在我們用方程的方法,完全不需要思考,只需考慮數量關系即可,然後數學演算即可得出需要的答案,而且數量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都是等效的:
還需用的天數為未知量,符號記作x天。
方法一: 2天共同完成的工程量加x天乙隊完成的工程量等於1, 即
2/10 + 2/15 + x * 1/15 = 1
方法二: 甲乙分別完成的工程量和等於1,即
2/10 + (2 + x) * 1/15 = 1
方法三: 剩餘的工程量即為乙隊x天完成的量, 即
1 - (2/10 + 2/15) = x * 1/15
可以看出用方程的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描述出數量關系,非常容易想到,然後再用規則演算得到解。而用思維直接推導,即算術方法,就稍微有一定的難度。這個例子是非常簡單的應用題,也可以用算術的方法想出,但更多的應用題再聰明的腦袋也不能想出算術的思路,只能用方程的方法列出所有的數量關系式,組成方程組,然後演算,列關系式要做到不能缺失,否則做不出答案來,關系式有重復的在演算時會發現,直接去除多餘的關系式就行了,不影響演算。
例子2,稍微難點(依然是小學的數學題):
某鐵路橋長1000米, 一列火車橋上通過,火車剛上橋到完全通過的時間是1分鍾,整列火車在橋上的時間是40秒,請求出火車長度和速度。
用算術的思路就很難想出
現用方程的方法: 假設火車速度是x米/秒, 長度是y 米。
這裡面有3個數值: 橋長1000米,過橋用時1分鍾,整列火車在橋上的時間是40秒,我們列關系式只要兩兩地考慮關系。
先1000米和1分鍾: 1000 = 60 * x – y
再1000米和40秒或1分鍾和40秒,那一對容易表達關系用哪個。
1000 = 40 * x + y 或 (60 – 40)* x = 2 * y
三個方程用其中2個就完全描述出關系了,三個都用就重復了(任意2個可以推導出第三個關系式)。如果判斷不出是不是重復就都列出,反正運算時可發現,不影響求解。
針對這些簡單的應用題,我們在演算方程或方程組時其實每步演算都有實際的意義,但在復雜方程的演算中,每步的演算大部分沒有實際的物理意義對應,純粹是數學規則的應用。所以有些高深的物理問題可能只能用數學方法才能發現和解釋。
這里再強調下應用題轉化為方程或方程組的問題,這個是解題的關鍵。把要求解的值設為符號x,y ,z等,把題目中的說到的數值或暗含的數值和含義寫出來,註明含義,然後拿出其中的兩個的數值考慮其關系,針對某個物理量,把其他量引入,列出數量關系式即方程,一直到所有數值都用到為止,然後把幾個方程放在一起利用數學演算求解,方程有實質重復的沒關系,演算時發現再去除。這種解題步驟,不需腦子多聰明,不需腦子同時考慮到多種情況,只要一個一個地分別考慮問題然後列出關系式,最後丟開實際場景只是數學運算即可。
例子3,(高中的知識水平):
敵軍陣地在前方20公里處,我方大炮的出膛速度是1000米/秒,求打擊敵方時炮管仰角應是多少。
用算術思維無法想出答案,只能用方程的方法。
仰角設定為y,這里有兩個數值20公里,1000m/s,標明其物理含義,然後兩兩找數量關系,組合隨意,根據物理意義,數量關系一定是同一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仰角y和距離20公里的關系: 考慮空間距離上的關系, 仰角x導致炮彈在落地時水平方向飛行了20公里,這時就必須另外引入飛行的時間t,所以關系式為:
1000 * cos(y) * t = 20,000
距離20公里和速度1000m/s的關系: 上面已經考慮了距離上的關系,所以這次只能考慮其他物理量上的關系,這個例子中涉及到的物理量還有時間,速度,我們可以隨意選擇,如果發現和已列的關系式等效,就換另一個,這里選擇速度是和上述的距離關系式等效,所以只能選擇時間:水平飛行20公里的時間和炮彈落地的時間相等,
20,000/(1000 * cos y ) = 2 * 1000 * sin y / g ,g是重力加速度9.8 m/s/s
兩個方程,兩個變數,按數學演算規則就很容易求解出仰角y的具體值。
例子4,(高中知識)
敵方炮彈來襲,我方雷達測量出相隔1秒的飛行炮彈的三個位置:分別是(X1,Y1,Z1)=(20km, 10km, 10km),(X2,Y2,Z2)=(19km, 9.9km, 10km) ,(X3,Y3,Z3)=(18km, 9.7km, 10km) , X,Y,Z分別表示水平位置,高度,側向。問敵方大炮在何處。
先明確位置的含義:炮彈在一定仰角下射出,在重力作用下飛行,在某個時刻被我方雷達捕捉,相距1秒測量的三個位置坐標。用符號代替未知量,假設敵方大炮位置為(X0 Y0, Z0),需要用到的仰角為a, 炮彈出膛速度為V,飛行到位置一的時間為t,位置1的炮彈下落速度為V1,位置2的下落速度為V2。
先看水平方向的位置關系:
X1-X2=V * COS(a) * 1
X1-X3=V * COS(a) * 2
X0-X1=V*COS(a) * t
再看垂直方向的位置關系:
Y1-Y2 = 0.5 * V2^2 /g - 0.5 *V1^2 /g
Y1-Y0=0.5*V1^2/g
落下速度的關系:
V2-V1=g * 1
V1= (t-V*SIN(a)/g)* g
7個未知量,7個關系等式,所以可以求出7個未知量,若3個位置Z值不同,就多列一些Z方向上的側向位置關系等式,仰角要分解到兩個平面上的夾角,等式只是稍微復雜些,同樣可以求解出Z0的值。這樣敵方大炮的位置(X0,Y0,Z0) 就能確定,就可以根據例子3調整我方大炮仰角反擊,消滅對方。
這個例子,如果不用方程的方法,沒有任何辦法求解。而方程的辦法只需按步驟考慮,每步都很簡單,不需多深的思考,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人人都能辦到,尤其是演算時,完全是固定的套路,而且可以讓電腦代勞。
人腦功能強大,但缺陷也很明顯,記憶力有限,不能長程推理,概念容易變化,不能同時考慮多個因素。數學工具恰好可以克服這些缺陷,用符號代替數量或極度抽象的概念,從而保證推理過程中內涵和外延不變化,兩兩找出關系等式,然後只按少數的演算規則變換等式,最終就能得到未知量的確切值,這種推理方法不需記憶,不需動腦,可以紙上演算,人人都可學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數學演算的過程已經有了多款優秀軟體解決,更進一步降低人腦的負擔,只需把因素間的數量關系輸入電腦即可求解。
可以說科學的發展完全依賴數學推理工具。現代人只有掌握基礎的數學工具,才能理解科學和技術。尤其是針對復雜的問題,關系等式常常是變化率間的關系,即微分方程,推理完全是數學演算,理解變得與直覺無關,只能從數學演算規則上理解。如果又是多個變數的偏微方程,復數表示的物理矢量,理解上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