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開展課例研究
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主要圍繞一節課展開,研究「如何上好一節課」,重點解決上這一課中存在的某些教學問題,聚焦於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全過程。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一、課例研究的起源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基本特點、目的、意義
特點:以反思為前提、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互動對話為特徵、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研究。需要用「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充當研究的載體。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課例研究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改進。
意義:課例研究的優勢在於:克服了以往教研課的盲目性。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課例研究為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研討過程的平台,教師共同探討,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與困惑,整個過程就是教師積極參與的一種互助互學過程。
三、課例研究的類型
1、問題式課例研究:通過定性或定量觀察,以歸納的方式發現和整理而直接獲得,然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典型問題,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歸納法)。
2、主題式課例研究:預先由學校或教研組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發現和梳理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課例主題,然後,組織教師聯系主題進行觀課,重點揭示教師教學行為中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演繹法)。
3、混合式課例研究:上述兩種方式並不是截然分開,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往往交織在一起。例如,以課堂觀察的方式,發現和歸納出一批問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形成課例;若課例問題具有共性特點(多數教師共同困惑或感興趣的、跨學科的),便形成了某個主題;組織教師繼續圍繞主題進行下一階段的課例研究
四、主題式課例研究
(一)、「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程序。
1、主題確定。
研究始於問題,只有選擇了一個好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主題式」 課例研究活動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因此,各校要圍繞有效教學的課題,選擇一個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2、主題學習。
主題確立後,就要圍繞主題開展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提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具體的學習方式有三種:
(1)讀書
圍繞主題選擇相關的教育刊物、教育專著等文字資料進行學習。其中,學習教育理論刊物和教育專著,主要是尋找理論基礎,學習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決類似問題的的實踐經驗。
(2)讀圖
圍繞主題選擇針對性強的名師示範課錄像、影碟等影音資料進行學習。主要是為研究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教學情景與方法。
(3)讀人
圍繞主題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與同學科教師及業務指導部門的教研人員進行的研究沙龍等活動。
學習可採用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㈡ 如何寫初中數學的課例研究報告
首先是學習目標:
1、理解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圖像與性質;2、會畫一次函數圖像,並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3、體會一次函數與方程(組)及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系;4能利用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重點:能根據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圖像與性質解決有關問題。難點:根據已知條件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並能利用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思想:課程設置一:將標題內容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備課,要求每個同學將知識點進行精細化備課,可翻書查閱資料補充知識點內容,並根據本知識內容配備相應的例題,習題。舉例時數字不易大,題不宜難,能使學生通俗易懂即可。上課前以組為單位抽簽,本組繼續分工協作,對該知識點內容的展示、講解、板書進行分工,講課的前工作一定要充分。對上課時間根據知識量的大小教師進行適當的分配,知識點一:1分鍾,知識點二:10±5分鍾,知識點三:3分鍾,知識點四:3分鍾,知識點五:8±2分鍾,知識點六:10分鍾,教師在各環節根據學生講解情況進行點評。對於設置一的方法我在四班試講,我們組的老師試聽完評價:把內容交給學生,學生講課局限性大,習題的容量小,推進速度慢。
對如何上好復習課的再思考:課題組再議,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今天上的這節課就是我們沒討論後所備上的一節課。
思想二:先讓學生將所復習整理後的知識點展示到黑板上,用彩色筆標注重點內容記自己的拓展內容。教師以知識點為單位在對本知識點的內容以試題形式再現內容。後面ppt配以近三年的中考原題,讓學生對本節知識內容有一個再認識和再鞏固。
再次,評課
我們課題組成員對本節課評語總結如下:優點:本節課結構緊湊不鬆散;知識歸納准確,容量大,知識全;導學案內容設計好,習題有梯度;課堂上能充分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足:講課過程中數學語言的精煉、精確程度不夠高;習題知識點歸納與黑黑板展示內容銜接不到位。建議:本節課容量大可分兩課時或三課時完成;教師可帶領學生復習基礎知識,並梳理知識框架;書上已被刪的內容考試不考的可以不再給學生補充;教師應板演例題,時刻給學生樹立示範。
反思:聽完各位同仁的批評指正,我一定要對自己這節課根據大家的建議重新整合,加以改進,完善不足。要加強設計理念,注重每一個細小環節。在講課過程中再次更精準的錘煉自己的語言。
㈢ 如何寫研究課題案例分析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 課題研
-
簡介:
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逐漸深人人心。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途徑。事實證明,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邊學習邊做課題,邊研究邊實踐,逐漸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乏其人。工作方案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築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當前許多教師由於過去從未做過課題研究,現在要申報課題,撰寫課題開題報告不知從何人手。為了使廣大教師更加積極而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培養、提高教師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針對當前教育科研的實際,結合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從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作用、結構等方面來談教師應該如何規范撰寫開題報告,力求對想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提供一點啟示。演講稿
一、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准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是創新新知,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隨著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規范化不斷加強,開題論證問題越來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
二、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科研課題開題報告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基礎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復別人走過的路,而是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基礎扎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深人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只有這樣制定出的報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三、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想得到什麼,怎麼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後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說,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1、名稱要准確、規范
准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小學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里研究對象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准確。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小學,是小學高年級還是小學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瞭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題目如果是一篇經驗性論文,或者是一個研究報告,筆者覺得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就不是很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盡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盡可能表明三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首先,要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明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有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第三,要認真、仔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有針對性,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寫成諸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有位老師在課題申請表中對它的課題意義是這樣說的:「高考實施3十X方案後,化學學科作為一門選考科目,其教育、教學必將受到一定影響。如何在當前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和教育水平,這是化學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正是以3十X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影響為引線,以1999屆至2001屆為觀察樣本,運用觀察、統計、訪問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實施過程中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這樣有針對性地寫使別人一看就覺得科學性、實用性比較強,的確有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九五」重點課題《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2、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3、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了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課題研究的步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有什麼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准立項。
(九)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設備條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和設備條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要加強管理,監督使用。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並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打開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准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參考文獻(略)
案例——《小學數學「數的認識」典型教學案例研究》開題報告
安徽馬鞍山市實驗小學 吳學軍 裴振年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學案例分析研究為人們越來越關注,它已成為教師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中介。通過案例的分析可讓教師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有利於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教學案例研究是發達國家在學校教育、師資培訓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國起步較晚,基礎教育階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才出現的,有關教學案例研究的書籍不多,特別是學科按內容分類的教學案例研究更為鮮見。總而言之,教學案例研究在我國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權威性不大。但現在開始為我國教育界所重視,它十分適合於一線教師的運用,而被學校譽為「真科研」,被專家認為是培養研究型教師,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學校發展的最為有效的形式。
新課改以來,我市對教學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學校的課題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學案例這一載體。我校數學教師在市、區、校的各級教研活動中,大家從「什麼是教學案例?怎樣寫教學案例?…」逐步對「教學案例」一詞有了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記錄自己的教學經歷、撰寫教學經驗總結和反思教學得失,適時地矯正、調整自己教學行為,為同行間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載體。老師們對教學案例的結構、特性、撰寫的了解和認識也正逐步趨向成熟。但對案例分系列進行深層面研究,才剛剛開始。且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案例研究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表現在:
(1)大多是教師各自根據自己的教學所得撰寫教學案例,隨意性較大,研究性不夠。
(2)對同類教學案例的比較剖析,深層面的研究還不完善。
(3)針對數學學科的內容,進行分板塊的系統性研究還較缺失。
為此,在「備好課,上好課」的大教研氛圍下,為更好地開展校本研究,推動教研組的教研工作。我們想根據數學學科的內容,分版塊研究,這樣從下到上所有年級段的數學老師就可以圍繞一個內容,有目的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教師之間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討的題材,教研活動將更為實效。現集中優勢兵力,依據教材的內容體系,以小板塊「數的認識」 切入,從一年級至六年級開展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提高我校教師的教研能力。特申請《小學數學「數的認識」典型教學案例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申請此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對「數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校數學教師對該教學內容有著較為系統全面地認識;同時了解不同年級段學生在學習本內容時所出現的問題和成效,為他們把握本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借鑒。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發揮學校各數學教研組的功能,以促進學校數學教研。2、,積累教研經驗,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自省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案例研究的中心詞是案例。教學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研究方法。
教學案例是以敘事的形式來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學事件。它具有敘事的一般特徵:背景、沖突、問題、活動方式及結果。它展示特定教學活動的發生、發展和效果,包含著具體的處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學理念,反映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徵的:1.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2.案例敘述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或例子。3.案例的敘述要詳細。4.案例具有時代性。5.案例具有有效性。6.案例具有典型性。7.案例不是課堂實錄,對課堂信息的攝取有側重點。
本課題是在「數的認識」這部分教學內容里,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對其共性的內容開展相關研討,以獲取有價值的教學經驗。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分析本校數學教師對有關「數的認識」這一部分相關數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的現狀。
2、整理相關的教學內容,分年級段確立研討的實施方案。
3、分析「數的認識」同一類型教學案例的教與學的共性和非共性特點,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的能力,探索總結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和成效,為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有效借鑒。(本課題研究的重難點)
五、課題研究預計有哪些突破
1、對小學階段的「數的認識」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有利於教師構建一個較為完整地「數的認識」內容體系和教學框架。
2、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師對教學案例的撰寫,整理出相關教學內容的教案集或案例分析集。
3、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讓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幫助教師進行教學案例教與學的得失分析,逐步提高教師對教學案例剖析能力,積累教研經驗,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自省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借鑒現有的教學案例研究成果,邊實踐邊研究,在不斷總結實踐中探索該內容框架下的教與學的策略和方法,並在實踐中檢驗。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文獻綜述法:用文獻綜述法對各年級段的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現狀進行文獻綜述後在全校數學教師中開展理論學習。
課例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跟蹤,對實踐活動的教學案例,進行教與學中的問題和成效作共性和非共性分析。
量表調查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前測和後側,並對其效果進行檢測分析。
七、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人員結構:
校教導主任為課題組負責人,課題組成員有 13 名各年級組教研組長和成員,這樣的結構有利於課題方案在校各年級組順利傳達實施。從業務角度看,有市骨幹教師2 人(含市教壇新星1人),校骨幹教師 6 人,省教壇新星1人。從年齡結構看,既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中年教師,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師,有利於課題的順利實施。
資料准備:
校圖書室的藏書,教學報刊雜志都比較豐富,課題組成員都能熟練使用計算機網路,可以在網上下載資料。
經費保障:
學校提供一切課題所需費用。
八、可能存在的困難和解決對策:
1、運用量表的分析需要理論的支持,在科學性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加強理論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加強溝通交流。
2、對系列案例的剖析診斷,進行理論的提升,特別需要專家的引領和指導。
3、參加課題研究的都是一線老師,本身的工作繁重,再進行課題的研究,有時會感到有心力不足。這還需要我們的老師有更多一點的奉獻精神。
九、課題研究計劃
人員分工:
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吳學軍 裴振年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文獻綜述: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研究方案的制定: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級段進行研究方案的實施:夏敏 翟 萍 董莉 吳學軍 邵中霞 唐娟 何德雲 易本貴 葉萍 梅偉正 曹文靜
本課題研究資料搜集整理: 何德雲 易本貴 葉萍 梅偉正 曹文靜 陶建軍
課題研究報告撰寫:吳學軍 裴振年 陶建軍
本教學內容分年級段劃分:(人教社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見附表一
研究步驟:
准備階段:(2009.10~2010.2)
制定研究方案,進行開題論證,對「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對本校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這一部分相關數學知識以及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實施階段:(2010.2~2011.2)
分年級段進行案例分析和課堂教學跟蹤及教與學中的問題和成效分析。
總結階段:(2011.2~2011.7)
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
十、成果形式:
典型教學案例集 研究論文集 研究報告
十一、參考文獻:
1、《新課程小學數學評課的理論與實踐》 ISBN 7-80602-904-4陳亞明編 寧波出版社 2005年9月
2、《小學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 ISBN 7-5361-2894-0陳清容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與基本訓練》 ISBN 7-305-04560-8金成梁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4、《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 ISBN 7-80602-610-X/ G?279陳亞明著寧波出版社 2004年8月
5、《小學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究》 ISBN 7-5435-3782-6/ G?2936沈丹丹著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附表一:
對本校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方面的調查問卷
老師,您好!下面所有的問題只需要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如果對某些問題非常陌生,可以不做回答。不必署名,但希望得到真實的結果,謝謝您的合作!
1、有人說:數字元號「0」就是表示「沒有」和「起點」。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2、你認為最小的一位數是「0」還是「1」?為什麼?
3、一位老師教學「7的認識」時說了這樣一句話:「7的前面是6.」你覺得這句話有沒有問題?
4、古人試圖把全體自然數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最本質的數,叫「質數」;另一類是非本質的數,叫「合數」。現在為什麼分為「1、質數、合數」三類?
5、一年級的准備課「數一數」內容簡單,針對現在的學生還有必要上嗎?
6、根據你的教學經驗,你認為「認數教學的結構有哪些方面」?
7、0是自然數的倍數嗎?0有倍數嗎?
8、0是偶數嗎?最小的偶數是幾?
9、21%與0.21的意義是否一樣?說明理由。
10、你認為「分數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11、0/2 2/1 0.1/2 2/0.1都是分數嗎?
12、小數末尾的「0」有實際意義嗎?
13、為什麼將「負數」編進小學教材?你認為這樣編排好嗎?說明理由。
14、你認為應該如何把握好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要求?
15、教材對小數意義的闡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16、 用0, 1, 3, 5組成的最大三位小數是多少?
17、60以上包括不包括60?
18、根據你的教學經驗,「數的認識」有關內容哪個章節最容易教?為什麼?
19、根據你的教學經驗,「數的認識」有關內容哪個章節最難教?你認為「難」的原因是什麼?
實驗小學數學教師有關「數的認識」教學方面問卷調查分析
一、試卷問答情況:
二、試卷問答分析:
通過從以上22位數學教師的問答情況,可以看出:
1、問題回答集中在50%以上的題是第1、2、3、4、5、7、8、9、10、11、12、13、16、題。這些大都屬於數學基礎知識題。不予回答佔比大的題是第6、14、15、17、18、19題。這些大多是有關教材的編排結構意圖題。
2、對同一問題,觀點不同差異較大的題有第1、2、3、4、7、8、10、11、13、15、17、18、19題。只有第9、12、16題的答案集中率在95%以上。
由此,我們初步分析我校的數學教師:
1、對有關的數學知識題的解答優於對教材編排的分析和理解。
2、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性問題大家理解不一,不是十分的清晰。
3、部分教師對某些數學知識點理解有誤,對有些教學中的要點也困惑不解。
4、對「數的認識」的知識結構及教材的系統性編排意圖不是十分的清楚。
㈣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一、課例研究的含義課例研究 通常意義上是關於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A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B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C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 的循環往復。D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不僅著眼於簡單的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點教學,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4)、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課例研究就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3、研究與通常教學研究活動(公開課)的區別(1)課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選題。與任何一項研究一樣,課例研究也要有一個研究的主題。2、選課。有了研究主題,接著是選課。3、設計。要思考在教學設計中,如何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設計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4、實施。把設計變成課堂教學的過程。並仔細觀察分析其效果。5、課後反思。通過對課的分析,形成什麼反思文本?反思的結果是對後續研究的導引。教師再選擇一節課,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後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從而實現行為跟進。(2)課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題。完成一項課例研究後,會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對素材進行取捨。取捨的依據首先是主題的突現。一個課例研究會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這不是課例研究的主題,是一般意義上的評課。 研究過程的展示。在敘述課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依據的是行動研究的要義,採用敘事研究,從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結論,而不是脫離材料,空發議論。 反思。反思是課例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缺乏反思的課例,不是完整的課例,甚至算不上課例,只是教學實錄而已。 把教學實錄轉寫成課例,不僅有主題、選材的問題,還有文章結構安排,語言表述等。 開展課例研究,十分強調研究者的理論學習。課例研究的基礎是教師自覺的實踐反思,而實踐反思又往往依賴於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課例研究與教學研究(公開課)的區別課例研究教學研究(公開課) 有研究的主題 嚴格意義上的選課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 著眼於研究的探討 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反思 強調行為跟進 主題不明確;或泛化 選課隨意,或從評課出發選課寫教案著眼於評課的討論 缺少顯性化的實踐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復
㈤ 教師怎樣如何做課例研究
在課例研究中,我們通常要通過疑問—規劃—行動—觀察—反思的循環過程。
一、研究主題的特徵
1.源於現實。課例研究致力於以科學的研究手段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2.始於反思。教師雖身處現實的教學情境,但能否確定切實可行的研究主題?是否善於捕捉和提煉真實的課堂教學問題?還取決於其是否具備深刻的反思能力,課例研究的問題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個性的,但無論如何都是教師基於教學反思所發現的自己的問題。因此,課例研究主題必須能喚起教師的反思精神和問題意識。
3.具體可行。就像寫論文一樣,我們選擇的課例研究主題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從小處、細處、實處捕捉問題,選取具有較強可操作性並具備研究條件的主題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題大做」。
4.答案開放。課例研究是通過反思課堂現象與總結教學經驗來實現教學改進的。由於實踐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紛繁復雜,研究問題的解決往往沒有已知的、明確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案,而且只能從歸納中生發。比如:一位數學教師試圖以「數學探究學習的要素」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然而有關探究學習的要素或環節的探討已有共識,如何在實踐中加以組織才應當是研究的重點。之後,該教師確定研究的主題為「數學探究情境的創設」,探討把學科內容轉化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探究情境是與具體的學科內容聯系在一起的,其創設方式必然具有多樣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值得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深入開掘。
二、研究主題的類型
1.與學科內容有關的研究主題。
對所教學科的深刻解讀與靈活的理解是教師的基本功。理解並抓住學科的本質是課例研究的重點之一。我舉一個例子,春節前,我們一起在洛陽聽過的語文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節課《釣魚》,有的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並模仿釣魚的動作,還有的教師自始至終強調環保的問題等等。把一節語文課上成了一堂品德課。顯然,這些教師就沒有把好小語學科的脈。如果讓我們進行課例研究的話,可圍繞「《釣魚》編者的意圖及設計」進行課例研究,重新確定將「釣魚的啟示」作為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從而彰顯出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2.與學習者及其特點有關的研究主題。
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課例研究應重視對學習者的研究,不了解學習者及其特點,便不會有好的教學。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對某一課題他們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誤解,不同個性或水平的學生存在怎樣的互相影響等等,這些都是課例研究所應關注的主題。此外,學習者的具體表現有時也可作為教師檢討教學成效的依據之一。
3.與課程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今天,教師不再是課程方案的簡單執行者。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承擔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任。
在這方面,一所學校的教學教研組所開展的課例研究給人以深刻印象。這個教研組為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民族特色,先後開發了對聯中的數學、成語中的數學、詩歌中的數學、笑話中的數學、小說中的數學等主題,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實際效果對上述主題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合理取捨,精心編排,最後形成了一系列頗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探究內容。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諸如此類有關課程知識的課例研究必然有著很大的探索空間。
4.與教學法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有關教學法方面的主題是課例研究的重要內容。舉例來說,一所學校的英語教研組一直強調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但是在實踐中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頭疼的現象,個別優秀學生經常掌握話語權,以致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只是被動接受。於是他們開展了「分散話題權,促進組內平等」為主題的課例研究,最終找到了有效的解決策略。
三、主題的確定過程
實際上,發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只是課例研究主題確定的第一步。在發現問題之初,教師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進一步理清。因此,從問題發現到主題確立是一個不斷精緻化的過程。
1.搜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
在課例研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理論學習融於主題確立的過程。比如高中段教師欲開展「詩歌鑒賞的模式」的課例研究。就可以先查閱的「詩歌鑒賞的答題模式歸類」等資料,並對語文學科中運用這一方法進行教學的難點進行分析,而後在充分考慮可行性的基礎上,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把教材的相關主題轉化為學生進行研究的課題,而後再通過搜集和分享這方面的資料展開教學。可見,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有助於我們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而在此基礎上明確核心概念的內涵,確定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為後續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備。
2.對問題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課例研究透過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確立了研究的范圍,使教師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有助於研究落到實處和取得成效。因此,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擊,虛張聲勢。
3.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
在問題界定清晰後,教師還應通過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設想。沒有假設的課例研究,目標含糊不清,過程無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結論也會是不完整的或不關鍵的。因此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是課例研究主題確立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四、研究主題的系列化
作為微觀層面的教學研究方式,課例研究所解決的是教學中的某一具體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課例研究放棄主題系列化的追求。
比如,一所學校為促進學生在雙語課上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各個教研組圍繞雙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展開研究,確定了不同的課例研究主題;信息技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概念講述活動化的研究」,藝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數學組負責「雙語課堂中英語課堂用語的多樣性研究」,科學組負責「雙語課堂中學科用語的准確性研究」。一段時間後,學校對各個課例研究小組的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並概括為一個大的研究主題:「促進學生理解的雙語教學語言研究」。
㈥ 如何進行課例分析
1、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
課例必須把問題作為深入思考的對象,重點關注學生真實的課堂生活:
學生在學習什麼;
學生是如何學習的;
學生學得怎麼樣;
我們能夠為學生提供什麼;
「課」怎樣教才能更好地適合學生的需要,等等。
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
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
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的循環往復。
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
第二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
第三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教學點,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
第四種,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㈦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如何進行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
1、課例研究概述(1)課例研究的概念
課例是一個實際的、典型的教學例子,是對一個教學問題和教學決策的再現和描述。課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課或圍繞一節課的系列教學活動。課例研究,簡單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課堂教學作為例證所進行的研究。它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分析和提煉等過程,對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的研究。課例研究從本質上說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一種方式。課例研究既是一種教學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部分。課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2)課例研究的特點①課例研究的性質狀態:課例研究是一種改善教學行為的實踐性研究。課例研究是一種自然狀態的研究。②研究內容:課例研究以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③研究過程:課例研究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提高的研究過程。④研究的主體:教師是課例研究的主體
(3)課例研究的意義①課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有效途徑②課例研究是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③課例研究是提升常規教研活動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4)課例研究興起的背景①國外課例研究的興起日本小學數學和科學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課例研究」以提高教學水準。②我國課例研究的來朧去脈80年代初,華東師范大學編過《優秀師課堂教學實錄》, 優秀教師教學實錄開始流行。後來出現了一系列其它課堂教學實錄集。學習優秀教師的一些上課方法,吸取他們的經驗。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經驗的教師將上得比較成功的課的教案拿出來,供大家模仿、學習。有的教案是有經驗教師的設計,反映的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設計。實際上,這時開始重視教學的設計。80年代的中後期,開始一篇課文或一個章節的內容有幾個設計(教學思路)。這些都是有經驗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設想來設計的,供教師來選擇使用。與原來相比,可能是一種進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經驗的人拿出來給沒有經驗的人來用。但是當有了選擇之後,學習者的主體性開始受到注意。開始注意到教師的不同風格,但學習者主要還是被動的。90年代初興起的「說課、上課、評課」活動,奠定了課例研究的基礎。課例研究提出是新課程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重新關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歸。2、課例研究的操作(1)課例研究的基本步驟①確定研究的主題(問題)從充滿困惑的、相互沖突的、難以解決的教學事實中發現教學的問題,提煉出研究的主題
祝您生活愉快,。
㈧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課例研究」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什麼是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屬於案例研究的一種。一個教育(教學)案例就是對包含有某些疑難問題或某些決策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景的描述。一堂課當然是一個具體的案例,所以課例研究就是案例研究。 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過對實際發生的一堂課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教學活動的研究。 進行課例研究是個群體行為,研究人員至少兩人。因為自己上課自己評,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多問題根本發現不了,反思也較為膚淺。所以,進行課例研究首先應建立研究小組,這是有效研究的必備條件。 二、課例研究的一般過程 課例研究一般有以下五個基本的過程: (1)制定課例研究計劃 課例計劃是課例研究的綱領性材料,它不但支撐著課例研究的過程,而且是進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教學工具,它為課例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劇本」;作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研究人員傳遞著主講教師的課堂構想和教學過程;作為觀察工具,它為研究人員觀課提供了方向和指南,為觀察者記錄和分享提供場所;作為研究工具,它為研究人員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訂了研究步驟,提供了研究材料。課例計劃的制定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選取研究對象,找到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2)上課、聽課 研究者帶著問題認真備課,精心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其餘的研究人員參加聽課,形成過程性材料。 這和一般的上課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最大的區別是帶著問題,帶著研究意識進行的。 (3)說課、評課 上課者向其他研究人員說明該課的重難點、希望解決的問題、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策略等。參與聽課的研究人員根據執教者上課和說課的情況,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對教學的相關環節、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執教者進行詢問和質疑,還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 (4)反思教學過程,修改教學設計 執教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寫出教學反思。並根據研究小組中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優化教學設計。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課例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從而把課上好,因此反思和改進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可以採取「同課多輪」的研究方式,即在修改教學設計之後,讓另一名教師(或原執教者)在另外的課堂教授「研究課」,其他研究人員進行觀課活動,然後再進行評課。比如寧波市蔚斗小學,就採用過「一人同課多輪」的課例研究模式。第一輪課不受任何干擾,由教師獨立式設計教學案例,代表了教師的原行為階段,充分體現出教師本人的教學經驗與風格;第二輪課前,教研組成員積極介入教學設計,教師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後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第三輪課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對前兩輪課的改善,縮短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實現理念與經驗的整合。這樣一人同課多輪進行課例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三、如何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報告的結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1、背景介紹 課例研究首先要向讀者交代課例的相關情況,對課例的背景、研究意圖、思路等進行說明。比如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學生;授課教師具有什麼樣的特點;是精心准備的研究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這個課例研究想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等等。 2、課例敘述 即真實地記錄與闡釋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從而將這堂課實際上是怎樣上的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師生間的互動等。不過,課例研究報告不是課堂實錄,不必事無巨細和盤托出,而要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對原始課堂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 3、反思與評析 這是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內容涉及課後的反思及研究、與他人的商榷和爭鳴、課例的意義與價值、新的改進方案、根據第二次方案實施的行動跟進、第二次課後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對於課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和結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須發表看法或進行分析。 當然,這只是課例研究報告的基本形式,根據研究的對象、過程和方法的不同,還可以適當調整。只要你有實踐的基礎,不斷積累經驗,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並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和思考,就一定會寫出好的課例研究報告。 來源: 作者:關占國
㈨ 怎樣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但是,為了展現課例研究的過程與成果,課例研究報告確實需要向讀者交代相關要素,如研究小組所選擇的研究主題是什麼、教學方案是如何規劃的、教學實踐是怎樣展開的、所取得的教學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擬以這些基本要素作為建構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框架,並結合具體案例闡述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要求,一個完整的課例研究報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組成。 一、闡述研究主題與內容。 在報告的第一部分,撰寫者需要交代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說明課例研究小組期望解決的教學課題是什麼;第二,確定選擇哪節課作為課例,闡述這節課的教學主題與研究課題之間的關系,明確通過對這節課的研究希望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 二、描述教學規劃和方案。 完整把握一堂課的教學情況離不開對教師原有教學預設的了解。因此在課例研究報告中,描述原有教學方案的規劃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同時也為課堂教學的評議提供了參考背景。 三、重點闡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課例研究是一個系統的教學改進過程,一堂研究課在第一輪教學實踐後會在平行班級中進行第二輪的教學實踐,因此報告中這一部分的寫作就要反映每一輪教學實踐的情況。不過課例研究並不建議對同一課例進行多次循環往復的改進。實踐表明,從某一特定課例中獲取的經驗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對同一課例的教學進行修訂將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個全新的課例,收獲會更大,之所以要長篇大論地展示這個環節的寫作,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課例研究報告的重點,撰寫的過程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再分析、尋找問題解決的心路歷程。同時,這部分內容能夠喚起讀者的思考,引發他們的共鳴,引導他們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細致到位,切忌籠統模糊,並且要緊扣研究課題展開,避免不分輕重,支離散漫。 四、檢討教學成效。 第四部分檢討教學的成效。課例研究最終指向教學的改進,因此在報告中要通過對教學成效的系統檢討來反映教學改進的情況。反過來,教學改進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課例研究本身的成效。 每次課例研究都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教師如何去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為此,在檢討教學成效時,我們可以分別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去考察。從學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們的課堂表現,根據觀察記錄說明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和具體表現(神態、思想、觀念、體驗等方面),特別是不同輪次的教學中學生表現的變化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學生實施教學後測,根據學生教學後測中的表現以及與前測情況的比較,來推斷課堂是否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學習內容,這是判斷教學改善的重要依據。從教師的角度看,檢討教學成效可以呈現教師從教學中所吸取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是課例研究小組群體研討與執教教師自我反思的結果。雖然在每一循環的教學實踐後,課例研究小組均會即時對教學進行檢討,但為了保持教師對相關問題的一種警覺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課例研究報告中進一步提煉結論,總結教學的核心經驗,以便指導教師感知其他的教學情境。 五、附錄。 根據需要,課例研究報告在最後部分可呈現附錄,以使讀者更全面細致地了解課例研究的整體過程與具體細節。 附錄的具體內容可以是詳細的教案、課堂觀察時所採用的觀察表以及實地觀察的記錄等。附錄是對課例研究報告前四部分內容所做的補充說明,最終是否呈現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屬於教師個體的教學知識通過課例研究報告的撰寫得以匯聚、公開和傳播,無論是課例研究小組成員還是其他教師,通過閱讀可將報告所呈現的教學知識融入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逐步發展出新的有價值的教學知識。
㈩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參考資料: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一
1
源自:人民教育
2010
.
21
編者按:當前,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師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新的困惑、新的挑戰,而要真正
解決這些問題,一味靠原有的經驗已經不能奏效了,需要藉助於研究找到新的途徑與方法。
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所擅長的、基於實踐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課例研究中,教師用自己的研究方式
將方法與實踐聯盟,對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實現教學的改進和精神的成長。
作為一種合作共享的研究方式,過去
10
年是課例研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獲得廣泛推廣的
10
年。實踐
表明,課例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學變革邁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以教研組為主體的學校教研
體制自上世紀
50
年代初設置以來,雖已存續半個多世紀,但其行政性、事務性、隨意性的運行狀況距離
專業化、規范化和常規化的開展目標仍有距離,因此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使學校教研組織發展為一種專業
研究組織,實現「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就成為學校變革的重要使命之一。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陸續推出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安桂清及其課題組成員的系列研究成果,希望能為
學校課例研究的開展提供指導和借鑒,實現課堂教學的持續改進。
安桂清
:
課例研究主題的確立
傳統的教研活動多是「就課論課」,研討的主題往往並不明確,甚至極為泛化。與之不
同,課例研究作為一種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過研究化解教學難題,改進教學行為,提高
教學質量
。
在課例研究中
,
教師通常要經過疑問—規劃—行動—觀察—反思的循環過程
。
「疑
問」呈現的是大家在教學活動中共同面對的困惑或難題。因此,明確研究的主題就成為課例
研究的起點
。
實踐表明
,
圍繞某個主題所開展的課例研究不僅有利於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質,
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意願更有利於課例研究小組結成研究共同體。
一、研究主題的特徵。
1.
源於現實。
課例研究是教師對真實的教學問題所開展的合作性研究,它專注於教學實
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其研究的主題不是來自某種現成的理論,而是來源於教師的教學實踐。
也就是說
,
課例研究致力於以科學的研究手段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
由此,
諸如「個體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關系如何」、「腦科學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等從理論
出發的問題是不適合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的。而教師日常教學中的言行舉止、具體教學場景
中的切身體會、教師與同伴對教學疑難問題的真誠討論等就成為課例研究中問題的主要來
源。如師生、生生的互動問題、教師的提問藝術、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
等等。實際上,面對現實的課堂教學,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教師去思考,進而通過研究來提升
自身的專業判斷和實踐智慧。
2.
始於反思。
教師雖身處現實的教學情境,但能否確定切實可行的研究主題還取決於其
是否具備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於捕捉和提煉真實的課堂教學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可以
是共性的也可以是個性的,但無論如何都是教師基於教學反思所發現的自己的問題。因此,
課例研究主題必須能喚起教師的反思精神和問題意識。沒有困惑就沒有成長,當教師處於懷
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頓的狀態時不必感到焦慮,這證明自己正處於反思狀態,這種狀態
恰恰是教學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語文課上,授課教師按照慣常的方式問學生:「讀了文章標題,你有什麼疑
問?」
學生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但這些問題顯然通過閱讀課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時,一個
學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認為同學們是明知故問,因為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在早自習預習課
文時都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對教師觸動很大,他對這種常用的教學方法產生了懷疑:是否
不應該再用了呢?
經過反思,他認識到方法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
題。於是他以「如何在語文課上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開始了極富意義
的課例研究。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一
2
3.
具體可行。
在課例研究的初期,教師的選題往往過於寬泛,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
性」、「建設對話的課堂」、「開發語文教學資源」等。因無法聚焦問題,這些泛化的研究
主題必然導致教師對研究內容的解讀浮於表面,而且這些問題無法引導教師深入探究,對教
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研究的問題范圍很大,但研究的時間卻很短,結果
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
因此,課例研究主題的選取必須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從小處、細處、實處捕捉問
題,
選取具有較強可操作性並具備研究條件的主題加以「小題大做」。待教師全面、徹底解
決這些問題後,再研究其他問題。例如一位英語教師有感於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試圖以
「課堂教學言語分析」作為研究的主題,但經過與研究小組的討論,他意識到這一主題涉及
的范圍太大,通過觀看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他認識到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於單
調乏味,經常使用的就是「
good
、
verygood
、
excellent
」
等。為改善這一狀況,他把自己的
研究聚焦於「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言的多樣化」。可以想像,因為問題的聚焦,研究的可
行性以及這一研究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實際價值將會大大增加。
4.
答案開放。
課例研究是通過深入反思課堂現象與總結教學經驗來實現教學改進的。由
於實踐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紛繁復雜,研究問題的解決往往沒有已知的、明確的、唯一
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案,而且只能從歸納中生發。因此,我們可以從答案是否開
放來判斷課例研究的主題是否恰當。比如,一位數學教師試圖以「數學探究學習的要素」作
為課例研究的主題,然而有關探究學習的要素或環節的探討已有共識,如何在實踐中加以組
織才應當是研究的重點。之後,該教師確定研究的主題為「數學探究情境的創設」,探討把
學科內容轉化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探究情境是與具體的學科內容聯系在一起的,
其創設方式必然具有多樣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值得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深入開掘。
二、研究主題的類型。
課例研究是教師與教學情境的持續互動過程。在一輪輪的研究循環中,教師有可能遇到
各種各樣的實踐性問題,從歸納這些問題入手,我們可以概括出課例研究主題的大致類型。
實際上,課例研究既是教師解決實踐性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積累實踐性知識的過程,透過
對課例研究主題的類型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課例研究主題的選取重點。
1.
與學科內容有關的研究主題。
對所教學科的深刻與靈活的理解是教師的基本功。學科
內容涉及對學科本質的理解以及關於學生學習哪些重要內容等,它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取捨、
教材及教學策略的選取、學生評價的內容與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因此,理解
並抓住學科的本質就成為課例研究的重點之一,
這類研究對學科教學而言具有統領性的意
義。比如,在一次初中的心理健康課上,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青春的美麗」這一話題,通
過講解和組織學生游戲、討論等活動,教師不斷強化學生接受「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這
一觀念。在課後研討時,聽課教師大都感到課的方向有問題,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課上成了
思想品德課
。
顯然
,
教師對這一學科內容的理解存在偏頗
。
於是大家開始思考「
青春的美麗」
這一具體的學科內容對於學生的價值是什麼,在教學中如何體現這一價值。大家圍繞「『青
春的美麗』教學主題的意圖及設計」進行課例研究
,
重新確定將「讓學生悅納自己」
作為教
學目標,從而彰顯出該學科內容對於學生的真正價值。
2.
與學習者及其特點有關的研究主題。
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的,
課例研究應重視對學習者的研究,不了解學習者及其特點,便不會有好的教學。學生是
如何學習的,對某一課題他們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誤解,不同個性或水平的學生存在怎樣的相
互影響,等等,這些都是課例研究所應關注的主題。
事實上,對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研究有時是確定教學起點的重要基礎。比如,一個課例研
究小組圍繞「學生在學習水的三態——固態
、
液態
、
氣態轉化時的前概念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從而發現了學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許多學生在學習「水變成水蒸氣」時
認為,氣體是被包在水中的,當它受熱,就會被一點點擠出來。而在學習「水的凝結」時,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一
3
他們認為夏天從冰箱里拿出的罐裝汽水,其表面的水是從罐內滲出的或從冰箱帶出來的,而
不是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的。基於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把糾正和轉化學生
的這些前理解設為教學的關鍵環節,從而使學生獲得了科學的概念。此外,學習者的具體表
現有時也可以作為教師檢討教學成效的依據之一。
3.
與課程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傳統意義上,課程知識主要是關於教材和其他可用於特
定教學的各種教學媒體和材料的知識,以及學科內特定課題如何在橫向和縱向上組織和結構
的知識。今天,課程知識所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教師不再是課程方案的簡單執行者,作為
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承擔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任。基於此,有關課程知
識的實踐課題,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落實到教材內容的調整、充實、改造和創生,再到教
學中技術知識和其他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為課例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
一所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所開展的課例研究給人以深刻印象。這個教研組為在數學教學中體現
民族特色,先後開發了對聯中的數學、成語中的數學、詩歌中的數學、笑話中的數學、小說
中的數學等主題,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的實際效果對上述主題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合
理取捨,精心編排,最後形成了一系列頗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探究內容。在課程改革的過
程中,諸如此類有關課程知識的課例研究必然有著很大的探索空間。
4.
與教學法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
教學法知識是特定主題教學策略和表徵的知識。有效
的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師在面對特定的學科主題
時能夠以學生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達出來,即以適合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特點的方式重新表
達學科知識。盡管我們可以通過理論書籍或教參上的教學建議熟知不同的教學方法,但在面
對具體內容的教學時,真正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則是教師個人獨一無二的教學經驗,是否具有
在不同教學方法之間轉換的能力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這一點可以通過教學研究在實踐中獲得
積累。因此,有關教學法方面的主題就成為課例研究的重要內容。舉例來說,一所學校的英
語教研組一直強調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但是在實施中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頭
疼的現象,那就是個別優秀學生經常掌握話語權,以致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只是被動接受。於
是他們開展了以「分散話語權,促進組內平等」為主題的課例研究,
最終找到了有效的解決
策略。
三、主題的確定過程。
實際上
,
發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只是課例研究主題確定的第一步
。
在發現問題之初,
教師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進一步釐清。因此,從問題發現到
主題確立還有一個不斷精緻化的過程。
1.
搜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
在課例研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理論學習融入主題確
立的過程。雖然課例研究側重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但沒有理論作為教師思考與行動的「框
架」
在其內部發揮作用,課例研究只能限於經驗總結層面,無法提高到實踐性理論的生成高
度。通過搜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教師可以對教學實踐問題作進一步的梳理。以上海市
北郊學校幾位外語教師開展的「小學中高年級英語
survey
(調查)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為
例,
這幾位教師試圖把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語課堂,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
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素材。在開始教學前,他們認真研究了有關研究性學習的部
分權威著作和文章,對英語學科中運用這一方式進行教學的難點進行分析,而後在充分考慮
可行性的基礎上,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把教材的相關主題轉化為學生
進行研究的課題,而後再通過搜集和分享這方面的資料展開教學。可見,對文獻資料的搜集
有助於我們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而在此基礎上明確核心概念的內涵,確定研究的重點與
難點,
為後續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論准備。
2.
對問題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在分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對所研究問題的相
關概念進行界定,最好是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操作性的描述,以便教師所研究的問題及其展
開過程更加清晰。以上述北郊學校的研究為例,通過討論,研究小組對「
survey
教學」進行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之一
4
了操作性的描述:「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一個特定的語言情境,從而把教材的相關
主題轉化為學生可以進行研究的課題,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後經由實地調查搜集
各方面的資料,並通過合作學習進行小組分享和觀念重組,最後在組間進行交流,讓學生表
達各自的觀點。」顯然,通過這樣的陳述,教師們對「
survey
教學」這一核心概念的特徵就
有了清晰的把握。「
survey
」的主題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同時,調
查的結果用於小組分享,以此實現語言交流的目的。課例研究透過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確
立了研究的范圍,使教師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有助於研究
落到實處和取得成效。因此,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擊,虛張聲勢。
3.
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
在問題界定清晰後,教師還應通過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
初步設想。沒有假設的課例研究,目標含糊不清,過程無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結論也會是
不完整的或不關鍵的。因此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是課例研究主題確立的不可或缺的環
節
。
比如
,
在上述「
survey
教學模式」的研究過程中
,
研究小組為學生設計了「情境進入——
提問質疑——實地調查——小組討論——表達交流」的學習過程,並根據實際的效果對這一
過程不斷修正,最後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模式。可以說,課例研究中一連串的指導假設為教
師提供了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成為導引後續研究的方向。比如,用什麼樣的視角去分析
教學,如何分析和說明課例的相關資料,並從這些資料中引申出相應的對策等。研究小組在
著手研究之前,就要對此有所准備,並對所做的假設加以探討。好的假設會為問題解決提供
清晰的思路,不好的假設則可能混淆或偏離問題解決的方向。假設越是清晰,研究的成效就
會越好。反之,忽略研究前的假設,即使分析階段的步驟很詳細,也往往不會獲得理想的效
果。
四、研究主題的系列化。
作為微觀層面的教學研究方式,課例研究所解決的是教學中的某一具體問題,但這並不
意味著課例研究放棄主題系列化的追求。一方面,將課例研究較為微觀的研究主題納入宏觀
的研究框架中,經過整理和概括更有利於生成教學的實踐性理論,從而擴大教學研究的指導
范圍,
提升教學研究的指導水平;另一方面,教學知識的創生是在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之間
以及不同教師群體之間教學知識的共享和轉化中實現的,研究主題的系列化有助於擴大教師
教學知識的共享范圍,加深教學知識轉化的程度,從而促進教師合作共同體的構建與形成。
比如,一所學校為促進學生在雙語課上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各個教研組圍繞雙語教
師的教學語言展開研究,確定了不同的課例研究主題:信息技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概念講
述活動化的研究」,藝術組負責「雙語課堂中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數學組負責「雙語課
堂中英語課堂用語的多樣性研究」,科學組負責「雙語課堂中學科用語的准確性研究」。一
段時間後,
學校對各個課例研究小組的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並概括為一個大的研究主題:
「促進學生理解的雙語教學語言研究」。上述案例反映了學校范圍內的課例研究所實現的主
題系列化。這不僅有利於校本教學知識的積累,而且對其他學校的雙語教學也有很好的借鑒
作用。實際上,每一所學校的每一個課例研究小組都應有此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