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能力導向如何教學數學

能力導向如何教學數學

發布時間:2022-11-16 15:57:43

Ⅰ 數學方面的能力該怎麼培養

Ⅱ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調動學生內在的數學思維能力
1.設定正確恰當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學習目標的設定要符合新課標,要與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思維水平的實際相適應。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各種數量關系,把握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之間的數理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我以學生已經掌握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知識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導學生思考能否變圓為方?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將圓分割拼成一近似長方形的物體,讓學生分析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再通過推理、計算,概括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2.創設生動和諧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學會科學地思考,生動有趣的學習情景,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輕松、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維活動的每個環節中去。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提出的問題要富有啟發性、 層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又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能夠積極地指向學習的中心目標。
當然除了定向思維的訓練,我更加註意加強學生逆向、橫向、縱向、多向思維訓練。應用題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學「根據條件提問題」,在中低年級對學生進行「提直接與條件相關的問題」的訓練;在高中年級對學生進行「從多角度思考,提出根據條件能夠解決的問題」的訓練。學生從分步解答問題到列綜合算式解答、從用一種方法解答到用多種方法解答,都體現了思維訓練的漸進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了科學地思考並培養了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3.開展豐富開放的課堂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開展豐富開放的課堂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閃現靈動的思維火花,放飛理想的翅膀,激發思維潛能。在教學中,身為教師的我們要逐漸教給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發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體積關系。當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並沒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學習內容來綜合選擇最恰當的方法,更不能根據設計好的教案來進行機械操作。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況,根據師生、生生互動中的反饋信息,智慧地把握學習進程、調整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4.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練習,鞏固、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作業練習的目的是要進一步鞏固學生思維,但是學生通過有組織、有層次、有強度的課堂學習,頭腦已經很疲憊了,所以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注意緩解學生思維的緊張。要盡可能地設計游戲、探險、尋寶等趣味活動,增大口頭訓練量,減少書面訓練,加強實踐操作。以合作練習代替學生單獨的冥思苦想,實現題型多樣化、靈活化、適用化、趣味化。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了學生智力。同時作業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創造性,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各類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實現「相同起點,不同終點,分層次達標」的目標。
二、要教會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恰當地說明了學與思的關系。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要學生善於思考,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數學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我們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得出規律的思維能力。
數學的教學就是要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總結規律並掌握規律。掌握規律,是學習上一條有效的途徑,它能克服干擾,使學生的認知得到改善,從而實現思維水平發展到新高度。在例題課中要把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促使自己這樣做、這樣想的。這個形成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探尋過程。
例如,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首先,通過准備題使學生明確「一個數乘幾可以說成把一個數擴大幾倍,把一個數擴大幾倍就是乘幾」;「一個數除以幾可以說成把一個數縮小幾倍,把一個數縮小幾就是除以幾」。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歸納出商不變的性質。笫一步:觀察下面一組算式,先比較被除數和除數有什麼變化,再求出商,看看有什麼變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用②③④式與①式比較,問:什麼變了?

Ⅲ 如何培養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能力

一、設置問題,加強引導
眾所周知,在解決的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促使人進行思考,不斷發散思維,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從根本來說就是一個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究的思維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然後帶領小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和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如果要想真正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那麼教師就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給予及時和適當的引導。一般來說,小學數學知識的展開都是通過提出問題,換句話說,只有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問題教學,才能有效的發展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現有的知識儲備,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要有意識、有目的的設置一些數學問題,引導小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讓小學生嘗試用歸納演繹、抽象概括、比較對照和綜合分析的數學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小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靈活和牢固,也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能夠將這些數學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都屢清楚,可以通過這樣一個過程讓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在中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結合圖形,加深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幫學生理清各個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需要採用一些靈活的數學思維教學方法。數形相結合的數學教學方法,能夠讓小學生在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一個形象具體的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能夠將數量關系和空間結合的結合起來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提高小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深化小學生的思維深度。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在講解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比較直觀和形象的線段和圖形來表示,使得數學的學習更加清晰明了。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將圖形上的數學知識抽象為一定的數量關系,從而加深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好的指導小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聯系實踐,提高運用能力
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最終也將用於實際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小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數學學習過程中去,不斷訓練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能夠常設數學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從實際生活獲取相關的場景,通過日常的感知慢慢上升到數學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學習《長方體》時,教師切勿按照數學教材上進行授課,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小學生長方體有幾個面、幾個角,每個角每個面都有什麼特點的話,小學生一下子很難接受和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一下家裡的空調和冰箱,它們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點,以此來培養小學生思維的活力和靈活性。另外,教師也可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設置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鼓勵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Ⅳ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

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

「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

……

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

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1/3

嘗試題:1/4+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五個步驟是嘗試教學法在進行新課時所用的,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基本訓練(5分鍾);

(2)導入新課(2分鍾);

(3)進行新課(15分鍾);

(4)鞏固練習(6分鍾);

(5)課堂作業(10分鍾);

(6)課堂小結(2分鍾)。

這一教學結構的優點在於:突出了教學重點;增加了練習時間;改變了滿堂灌的做法。

3、嘗試教學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其優越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

(3)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因此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場合,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其局限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對年齡較小的學生不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

(2)適合於後繼課的教學,對於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學不宜使用。

(3)對於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適用於運用。

4、嘗試教學法應用舉例

嘗試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許多內容的教學。下面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教學實例。(梗概)

(1)基本訓練(略)

口算:

板演:645÷3

(2)導入新課

把練習題中的645改成615,來繼續學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嘗試題:615÷3

②嘗試練習

試試看,這道題和以前的題有些不同,能做出這道題嗎?

③自學課本

④學生討論

針對學生的三種演算法進行討論(明確其中只有第二種演算法是正確的):

2 5

25

3
⑤教師講解

(4)鞏固練習

(5)課堂作業

(6)課堂小結

(三)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並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後來進行了改造,並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分為五步。

(1)提出課題。教師可以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復習有關知識後提出課題,後一種方法更加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高年級學生提出課題的同時,還應提供自學提綱,使其帶著問題自學,圍繞課題的中心問題邊讀邊想,求得問題的解決。

(2)學生自學。這一步主要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本,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水平和教材難易選用相應的方式指導自學,考題指導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3)答疑解難。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也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互相解答。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答疑之後,還要以再讓學生閱讀課本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4)整理和小結。由教師出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如發現有理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救,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小結時盡量讓學生運用准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5)鞏固和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獨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

3、對自學輔導法的評價

此法的主要優點在於: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學掌握知識,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種教法,能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由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備課和研究學生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以在課外多看其他參考書,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自學輔導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綜合。特別是它是基於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種綜合的教學方法。

4、自學輔導法教學實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談話

(2)准備練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例題和自學思考題

例題: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系?

思考:什麼是比例?組成比例需要什麼條件?由這幾個條件可以得到比例嗎?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是怎樣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②引導自學,總結法則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比例,說出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集體討論:組成比例的條件。

讓學生將比例轉化為分數的形式。

引導學生練習,思考:比和比例的區別。

讓學生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加、減、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③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釋疑惑的基礎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課堂練習

(四)「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受這兩個環節的限制,靈活地組織和運用。

2、「探究—研討」法的主要特點

「探究—研討」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選擇恰當的材料和設計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教學氣氛。

3、「探究—研討」法的應用舉例(求平均數問題)

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個人。

量出每個學生的身高,並根據測量的身高剪下一張紙條。教師提出,「怎樣知道四個人連起來一共有多高?」「四個人平均有多高?」

然後教師說明什麼是平均數。並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樣表示出這個平均身高?」學生說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來,然後再用總人數去除。接著學生把表示每一個人身高的紙條貼在牆上釘的一張紙上,在平均數的地方畫一條線。發現有些在線的下方,有些在線的上方。並分別用「-」和「+」來表示。學生把高出來的部分剪下來,恰好可以補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接下來又有同學提出了計算平均數的簡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學的身高。把全班同學高出這個數字的值加起來,再除以全班總人數,再加上最矮的同學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隨便找一個標准線,與這個標准線進行比較計算平均身高的簡便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分析

過去,多數人認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主要是指數學事實(如概念、公式、法則、算理等等),但隨著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數學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學校數學教育本質的深入反思,數學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學樣數學主要是「活動的、操作的」數學,而不是形式化的數學。「學生應經歷數學化,而非數學;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驟化,而非步驟;形式化,而非形式;演算法化,而非演算法;語言表述,而非語言」的數學學習過程。因此,課堂里學習的數學認識不僅包括數學事實,而且包括數學活動經驗。新授課的教學不應再是以往以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伴隨著新的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學、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

第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本特徵,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赫爾巴特(J.F.Herbert)為代表的傳統的「三中心」,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嚴格的紀律,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為代表的「新三中心」,將學生比作太陽,把教師視為行星,把兒童獨立學習的可能絕對化,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兩種極端,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這一教學的主要矛盾視為具有動態性、轉換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的對立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對於情景問題,教師和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准備,他們的想法也會彼此不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能夠將全班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並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地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語言對思維的表達能力和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第二,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設計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第三,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多樣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如計算教學,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筆演算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思維。教師通過先出示帶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先估算,然後獨立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第四,著重研究學生,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過程中所採取的、基本活動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學法的研究和指導,是保證現代教法實施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五,在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態度、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強調師生雙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開啟學生認知結構的大門。

第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視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採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另外,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結合形象的畫面來講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在我國開展的CAI、微格教學。都是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的直接產物,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必須考慮到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現代技術設備的引入對常規教學方法的沖擊和變革,找到其中的組合點和發展方向,使其為教學方法服務。

以上是現代教學方法呈現的新特點。但縱觀各種小學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學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觀隨意性很大,不夠科學;一些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學方法存在著將某種教學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傾向;有些教學方法缺乏教學理論依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決。否則不僅有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礙於教學方法研究的深入開展。

Ⅳ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最本質的特點,數學的抽象性導致了極大的概括性,抽象和概括構成了數學的實質,數學的思維是抽象概括的思維。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構成了數學思維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還有推理能力,判斷選擇能力和探索能力。
一、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抽象概括能力是數學思維能力,也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它具體表現為對概括的獨特的熱情,發現在普遍現象中存在著差異的能力,在各類現象間建立聯系的能力,分離出問題的核心和實質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從非本質的細節中使自己擺脫出來的能力,把本質的與非本質的東西區分開來的能力,善於把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在數學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數學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差異。具有數學能力的學生在收集數學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時,明顯表現出使數學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務,同時具有概括的慾望,樂意地、積極主動地進行概括工作。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學中將數學材料中反映的數與形的關系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出來,概括為特定的一般關系和結構,做好抽象概括的示範工作,要特別注意重視"分析"和"綜合"的教學。
2.在解題教學中要注意去發掘隱藏在各種特殊細節後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內在本質,善於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即教會學生善於運用直覺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養學生概括的習慣,激發學生概括的慾望,形成遇到一類新的題時,經常把這種類型的問題一般化,找出其本質,善於總結。
4.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長期艱苦的工作,在教學中要隨時注意培養,有意識地根據不同情況嚴格訓練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推理能力
數學運算、證明以及數學發現活動都離不開推理,數學的知識體系實質上就是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構成的命題系統,因此,推理與數學關系密切,教學中應注重推理能力的培養。
邏輯推理在數學中是普遍存在的,應予以重視,除邏輯推理能力而外,更要注意直覺推理能力的培養,因為直覺推理使數學思維具有靈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使人們去猜想。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呢?我們認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過程的教學,一開始就要逐步養成推理過程"步步有根據",嚴密的推理,在熟練的基礎上又要逐步訓練學生簡縮推理過程。
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如幾何學科,適宜地逐步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三、選擇判斷能力
選擇、判斷能力是數學創造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判斷不僅表現為對數學推理的基礎過程及結論正誤的判定,還表現為對數學命題、事實、數學解題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計以及在這個估計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判斷能力實際上是思維者對思維過程的自我反饋能力。 具有選擇判斷能力的學生,在判斷選擇中較少受表面非本質的因素的干擾,判斷的准確率較高,判斷迅速,對作出的判斷具有清晰的認識,能區分邏輯判斷和直覺猜測,他們具有明顯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優美"的解法的心理傾向。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選擇判斷能力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我們知道,直覺判斷、選擇往往要經歷獲取信息,信息評價(判斷),策略選擇幾個環節,因此,教學中應首先注意信息的獲取,這是培養選擇、判斷能力的關鍵。
2.教學中應逐步使學生建立起恰當的價值觀念,因它是選擇判斷的根據。
3.在解題教學中應訓練學生具有選擇探求最佳解法的慾望,不僅提倡一題多解,而且還要判斷幾種解法誰最佳?好在何處?
四、數學探索能力
數學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選擇判斷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製造性思維能力,探索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提出設想,驗證設想,修正和發展設想的過程,在數學中,它表現在提出數學問題,探求數學結論,探索解題途徑,尋找解題規律等一系列有意義的發現活動之中,而數學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現為提出設想和進行轉換的本領。
數學探索能力是數學思維能力中最富有創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難培養和發展的要素。探索能力強的學生,能迅速地輕易地從一種心理運算轉到另一種心理運算,表現出較強的靈活性,在對思維活動的定向、調節和控制上,有較強的監控能力,對思維過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善於提出問題,敢於大膽猜想。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呢?我們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處於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動地位。
2.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推敲關鍵性的詞句。
3.使學生學會「引伸」所學的知識。
4.從具體的探索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要廣泛應用各種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一般化、特殊化、歸納、類比、聯想、演繹等,要重點給學生介紹邏輯的探索方法──綜合法和分析法。

Ⅵ 如何編制小學數學能力為導向的命題

小學數學;命題能力;

一份科學、有效的試卷不僅體現教師對課標、教材的理解與把握能力,也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和研究深度。基於學生學業評價、思維訓練、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要有一定的命題原創能力,掌握一定的命題技巧。我們不能忽視評價中的重要環節——命題工作,我們可以從內容來源、形式體現、卷面設計和後續工作等四個方面予以努力和關注,促進教師命題能力的提高。

內容來源選擇上,要側重生活題材,兼顧合理性

我們的數學試題內容一定要貼近生活。數學檢測命題要促進學生發展,命題素材就應接軌學生的現實世界。

回歸生活,不忘趣味性

我們可以設計新穎的數學試題,力求引導學生在數據、圖文創設的趣味情景中合理選擇相關信息,靈活解決。

Ⅶ 如何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依據,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圍繞教材展開。教材也是連接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紐帶,依據教材,教師才能夠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雖然現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於教材和課程標准要求的基礎上。有些教師採取了趣味的教學方法而使課堂熱熱鬧鬧,卻忽略了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學習輕鬆了,興趣濃厚了,然而卻沒有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知識,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熟悉教材中的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責任,並且還應該掌握一至六年級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應當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制定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採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才能保證不「跑題」,從而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上學到知識。
二、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思維方式與心理情感
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在學習數學時的表現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教師應當多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有些學生善於嚴密地思考,在某一處數學知識上,要把每一個點都想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就是不會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卻花費時間比較長,教師就應當教該學生如何篩選數學知識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從而節約學習的時間。而有些學生善於跳躍式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速度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強,卻容易因為馬虎粗心犯下錯誤,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有利於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把學生喜歡的事物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娛樂和游戲中學習,這比單純地講解教材中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師應當靈活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還無法總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而相對來說,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所謂合適的教學方法,其真正的含義就是適合教師所教的學生的教學方法,某一種學習方法對於某一個班級適合而對於另一個班級就未必適合,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適合大多數的學生,而對於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環境或者是專門針對這些學生制定適應於他們的教學方法。對於教師來說,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師不應當因為自己教學方法的問題而造成某些學生學習方面的困難。教師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應當符合這一要求。
四、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對於任何一名教師來說,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教學工作做得完美無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教學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總結出:哪些經驗適用於所有的教學情況,哪些經驗適用於哪種特殊情況。有了這些經驗,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才更能把握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向。在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也要借鑒其他教師的方法和經驗,尤其是那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取得過優秀教學成績的教師,他們身上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反思,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讓學生也跟著自己一起進步。新時期採取的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也應當不斷地進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師接受專業的培訓、認真研究教學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並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課內和課外各方面的工作;積極參加教育科研,總結教學經驗,從各個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並且讓這種教學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得以運用。在教學中取得更顯著的成就,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並且為學生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基本的要求。

Ⅷ 如何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結合能力點實施差異化教學

一、教學目標分層要求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於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不同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既要重視教學中的統一標准,突出教學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做到統一性與層次性相結合。一方面根據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分類設計,使全體學生達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上不封頂」的目的,在目標設計時要有彈性,提出的目標要有層次性,以保證不同學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滿足。俗話說「跳一跳,摘桃子」。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而言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這種知識水平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的。

二、教學內容分層漸進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層次性,由淺入深、分層漸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起點,採取因人而異的措施。起點較低的同學教學指導要有所傾斜,設計問題採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則;對優生設計的教學問題要靈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難度,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題到變式題再到發展題,還要設計一些機動題,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來取捨。

1、分層提問

分層教學的課堂教學,完全根據學生實際、教材及制訂的教學目標,將教學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情景,由淺入深,分層遞進,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猜想、凝練規律。

首先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如果問題過難,「學困生」的思維就跟不上,甚至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問題過易,優生會覺得沒有興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設計問題的原則是確保各類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回答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善於將既定的學習任務轉化成學生易感興趣的具體問題,並設計出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優生在關鍵時刻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困生」回答一些計算題等最基礎的問題,鼓勵他們學好數學的熱情。如:同是《美麗的田園》一課。創設了「春光明媚的春天,老師帶領同學們來到了美麗的田園,看到了一幅各種動物嬉戲的情景圖。」然後提出了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從這幅主題圖上你能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2)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無論是哪類學生都能回答,只是獲取信息的數量及提出問題的獨創性方面有些差異。再如:在課要結束之前,向學生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等等。這樣的提問體現了「下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

其次是針對中下學生的提問,主要是為他們設計一些陳述性和程序性的問題,引導他們回憶、理解和感知,學習陳述性、程序性的知識。同是《美麗的田園》一課,在根據同學得出的結論:有6頭白羊,4頭黑羊,共有幾頭羊?(6+4=10);

一共有羊10頭,6頭白羊,黑羊有幾頭?(10-6=4);一共有羊10頭,4頭黑羊,白羊有幾頭?(10-4=6)。接著向中下學生提問:「你能根據黃花6朵,紅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個算式嗎?」這樣讓中下生有足夠的展示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當然,最後還不能忽略中上生,要設計滿足他們慾望的問題。如「9」這個數,可以表示什麼?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少1;可以表示11減2等於9等等。它還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說嗎?誰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樣的方法說說「8」可以表示什麼?這類問題給中上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一些針對性的問題,這樣給每類學生都有一個彈性去完成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增加了優生,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2、分層練習

練習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基本活動形式。設計有針對性的適合課堂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的練習,對於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1)同一練習,分層要求

把統一層次的課堂練習變為多層要求的訓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自己的訓練目標,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潛能,以期達到「你到達目的地,我也到達目的地」,促使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機會,都有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同是《美麗的田園》,在練習「9」的不同表示法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9」可以說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書與6本書疊在一起是9本書」,你有哪些說法,第一組的同學每說出3種獎一個「機靈狗」,其他組的同學每說出4種獎一個「機靈狗」,表示法越多,獎品越多。再如:根據「華華踢5個,冬冬踢7個,亮亮踢13個」提數學問題,同樣採取了中下生每提2個問題獲一個「機靈狗」,而其他同學每4個問題獲一個「機靈狗」。這樣讓每個學生都有獲獎的機會,真正體現「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學理念。

(2)不同學生,不同的練習

由於教學目標的多層次,在設計練習上也應該是多層次的,這是課堂教學分層的延續,也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環節。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實行「自由選擇」,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首先,應把練習設計成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發展練習。一類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題,及難度稍大的課本和配套《作業本》的習題進行分解或給予具體提示的習題,讓學困生經過努力,盡力完成,讓他們在練習中逐步達到學習目標。一類是根據教學內容中等要求設計的,面向大多數學生設計的練習,供中等生練習,讓他們在練習中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再一類是根據優等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內容設計的要求教育,難度稍大的習題,讓他們在探索中發展提高。

在分層練習中,在每個學生保證一定題量的基礎上,讓他們自由選擇,同時鼓勵學生向高層次突破,以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如《認識鍾表》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經驗會看整時和半時。據課前調查,有30%的學生已會認整時和幾時半,因此在設計練習時就考慮每一類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了一系列闖關的題目,鼓勵每一個學生向更高的層次攀登。(1)說一說,下列鍾面的時刻,(課件出示下列鍾面上的時刻:9時、12時、10時半、5時半、1時、11時半);(2)在作業紙上寫出以上鍾面的時刻。以上練習雖然提供的是同一個條件信息,但兩題的要求卻不一樣,第 ② 題寫出時刻比第 ① 題說一說的要求要更高些。通過反饋交流讓只做第 ① 題的同學也了解到第 ② 題的寫法,同樣在傾聽同伴的發言中了解了時刻的寫法。接著同樣設計了第二組題目讓學生選擇:① 按要求撥出下列時刻:7時半、8時、4∶30、6∶30;② 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自己喜歡的時刻,另一個同學寫出該時刻(兩個角色自由選擇、夥伴也自由選擇)。

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活動,為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了各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求知的慾望和學習成功的喜悅,實現各自的自由,達到多層次學習優化的目的,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

三、教學評價分層實施

新課程強調在對學生進行評價進,要因人而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對「學困生」採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採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上進;對優等生採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己。同時在評價過程中,不但要對結果進行評價,更要對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對一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有時難以取得理想結果的,也要對他們的探究過程實施分層評價,挖掘出有價值的成分,特別是對他們的探究精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Ⅸ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1)課堂教學不切實際,形式單一

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一般老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時,由於通常是利用幻燈片將問題展現出來並進行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變得單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後學生課後在進行強化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積極,思考越來越緩慢,使得教學不能有效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傳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勇敢的解答問題。同時,還應多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有針對性的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和思考的人才。

Ⅹ 如何提高自身的數學教學能力

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有些教師對教材掌握不夠熟悉,如果這樣,就抓不住重點,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教材,鑽研教材。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領悟、把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教師的知識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就是數學知識每位教師要努力彌補自身的知識缺陷,在設計教學時要增強教學科學性方面的自我監控意識,既要鑽進去,又要跳出來,居高臨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審視教與學的過程,解剖自己的教學行為,使我們的教學科學有效。

二、要提高分析數學教學內容的能力。數學教學內容是解決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數學教師只有在深刻理解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才能靈活地運用數學教材、組織教材和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分析數學教材要做到:鑽研數學課程標准,深刻體會數學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目的要求,掌握數學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從整體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數學教材,了解數學教材的結構、地位作用和前後聯系;從更深和更高的層次理解數學教材,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背景,發生和發展過程,與其他有關知識的聯系,以及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分析數學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了解學生容易混淆、可能產生錯誤的地方和應該注意的問題;了解例題和習題的編排、功能和難易程度;新知識和原有認知結構之間的關系,起點能力轉化為終點能力之間的關系。如:【片段一】1、感受約定方向的必要性。媒體出示一排動物在做操。談話:看,有一排小動物在做操呢!在這些小動物中老師比較喜歡第2個動物,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追問:老師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呀,怎麼成了兩個啦?結合學生回答指出:像這樣用第幾個確定小動物的位置時我們要約定方向,只有按照統一的順序來數,才能讓大家都明白。問:在這些小動物里,老師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從左往右數排在第2個,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2、感受用「兩個第幾」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媒體出示四排小動物在做操。談話:做操的小動物又多了幾排,在這些小動物中,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從左往右數排在第2個,你知道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哪個嗎?追問: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呀,怎麼成了四個啦?結合學生回答指出:這兒的小動物不是一排,有幾排了,要確定小動物的位置就要說清楚是第幾排第幾個。

閱讀全文

與能力導向如何教學數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